导读:本文包含了和刻本汉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和刻本汉籍,概念,结构,江户时代
和刻本汉籍论文文献综述
赵磊[1](2019)在《“和刻本汉籍”概念初解——以江户时代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户时代是汉籍在日本广泛传播的重要时期,大量的重刻、翻印、传抄使汉籍从形式到内容均发生较大变化。在探讨这一时期和刻汉籍概念时,要从文字和内容等基本要素出发,凡是以汉字为主体书写形式、以反映中国思想为主体内容的日本刊刻书籍都应视作"和刻本汉籍"。在正确界定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江户时代日本人对汉籍进行的训点、校定、注解、重编和重着等再加工方式,可将"和刻本汉籍"整体结构划分为汉籍原本、训点本、校定本、注解本、重编本和着述本等六个层次。同时期的部分非汉籍,亦可与汉籍相对比参考。(本文来源于《图书馆界》期刊2019年04期)
卞东波[2](2016)在《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日本汉籍和刻本中国诗话叙录》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是北美着名的汉学图书馆,收藏有大量的日本珍稀汉籍。本文对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日本汉籍中的和刻本中国诗话进行了详细研究,除了揭示其版本特色,与中国刻本之间的关系外,更注意考证这些中国诗话在日本江户时代被刊刻的背景,特别是这些诗话与日本江户思想史及汉诗学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刘甲良[3](2015)在《和刻本汉籍医书《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和刻本汉籍医书《增广太平和剂局方》为杨氏观海堂藏书留存故宫图书馆的医籍之一,具有独特的版本学和医药学价值。通过参考院藏档案及书目着录等相关资料,文章拟对该书的成书原委、留存状况、版本特征及史料价值作初步考述。(本文来源于《日本问题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霍文琦[4](2013)在《和刻本: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见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由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副教授金程宇编纂的《和刻本中国古逸书丛刊》问世。该丛刊已列入国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古文献文化史”阶段性成果,共70册,收录中国已经亡逸或稀见的经史子集四部典籍110种及相关资料20余种。有学者认为,该丛刊是继清末杨守敬《古逸(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3-05-24)
周振鹤[5](2012)在《和刻本汉籍与准汉籍的文化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和刻本汉籍与准汉籍的基本概念汉籍的概念从最广的含义而言,就是用汉字撰写的书籍①。而最狭义的汉籍,自然是中国人所着,在中国传抄或刊刻的书籍。由于汉文传播于朝鲜半岛、日本、越南,所以这叁个地区学者用汉文所撰述的着作,也算是汉籍。与(本文来源于《中国典籍与文化》期刊2012年01期)
刘曼丽,戴晓芹[6](2008)在《汉籍文献宝库中的又一奇葩——和刻本》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日本翻刻的中文典籍以及日人对汉文化进行研究或对汉籍注释而刊印成的日人汉文着作统称为和刻本。本文首次公布了西北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和刻本汉籍,并对日本刊印的和刻本汉籍及其回流中土的情况做了简要的概述,论述了和刻本汉籍独特的文献价值,肯定了和刻本在中日传统文化双向交流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期刊2008年02期)
郗志群,陈建堂[7](2003)在《杨守敬藏书中的和刻本汉籍及其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守敬是清末民初的着名学者 ,他一生在学术上成就了诸多事业 ,在中日学术界都曾产生过巨大影响 ,受到当时及后代学人的普遍尊崇。他的最为国人称道的业绩 ,是他在1 880至 1 884年担任驻日公使随员期间 ,在日本搜求了大量中土稀见甚至久佚的汉籍珍本。这些珍贵书籍大致可分为“汉刻版”和“和刻本”两类 ,都具有很高的版本学和史料学价值。本文主要针对其中的和刻本进行初步研究(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2期)
魏平[8](1999)在《和刻本汉籍医书源流与价值考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医药学历史发展源远流长。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以前。自中国南北朝时期起中国医学通过中国古籍医书这个媒介直接流传到日本,被日本不断吸收、全面仿效,并根据本国实际有所发展,逐渐形成了日本的汉医,或称汉方医学。...(本文来源于《津图学刊》期刊1999年02期)
张惠宝,李国庆[9](1999)在《中国图书馆所藏和刻本汉籍及其文献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作为记述这一文明史的图籍——汉籍,浩若烟海,广布宇内,流播域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周边国家的文明进程。其中产生于日本的“和刻本汉籍”便是日本民族吸收中华文化的证物。和刻本汉籍是中国古代典籍在日本流传...(本文来源于《图书馆工作与研究》期刊1999年02期)
李国庆[10](1995)在《开启域外汉籍文献宝库的钥匙——评《中国馆藏和刻本汉籍书目》》一文中研究指出谈及域外汉籍,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那些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渠道从我国境内流散到国外的隋唐旧籍、敦煌卷子、宋椠元刊,以及明清印本等。而另一大宗域外汉籍,长期以来并未引起学人足够的关注,这就是在日本境内由日本人据中国古籍翻版刊印的图书——和刻本汉籍。近年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在和刻本汉籍研究方面独树一帜,走在了同行的前面,取得了显着成绩,其中成果之一,即是《中国馆藏和刻本汉籍书目》。 该书由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王宝平副教授任主编,辽宁图书馆韩锡锋研究员任副主编,聘请学术界前辈顾廷龙先生任中方顾问,聘请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户川芳郎任日方顾问,联合全国68家图书馆同仁参加,历时五载通力合作编成。此书列入国家教委人(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1995年09期)
和刻本汉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是北美着名的汉学图书馆,收藏有大量的日本珍稀汉籍。本文对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日本汉籍中的和刻本中国诗话进行了详细研究,除了揭示其版本特色,与中国刻本之间的关系外,更注意考证这些中国诗话在日本江户时代被刊刻的背景,特别是这些诗话与日本江户思想史及汉诗学之间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和刻本汉籍论文参考文献
[1].赵磊.“和刻本汉籍”概念初解——以江户时代为例[J].图书馆界.2019
[2].卞东波.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日本汉籍和刻本中国诗话叙录[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3].刘甲良.和刻本汉籍医书《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考[J].日本问题研究.2015
[4].霍文琦.和刻本: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见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
[5].周振鹤.和刻本汉籍与准汉籍的文化史意义[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
[6].刘曼丽,戴晓芹.汉籍文献宝库中的又一奇葩——和刻本[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
[7].郗志群,陈建堂.杨守敬藏书中的和刻本汉籍及其价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8].魏平.和刻本汉籍医书源流与价值考略[J].津图学刊.1999
[9].张惠宝,李国庆.中国图书馆所藏和刻本汉籍及其文献价值[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9
[10].李国庆.开启域外汉籍文献宝库的钥匙——评《中国馆藏和刻本汉籍书目》[J].中国图书评论.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