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生产论文-曹建召

语文知识生产论文-曹建召

导读:本文包含了语文知识生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文教材,学科知识,语文知识,《语文》

语文知识生产论文文献综述

曹建召[1](2009)在《反学科知识与学校语文知识生产——以上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传统的语文教材一直以"文选型"为主,编写者的主要任务就是选择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然后按要求分门别类组成单元。除了选文以外,编写者的编写意图主要通过一些助读文字体现出来。这些助读文字包括"单元导语"、"预习"、"思考与练习"、"知识短文"、"附录"等。"教学参考书"作为教材最主要的配套书,直接呈现编写者对教材选文的理解与阐释,解答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工作就是教一篇篇选文,即"教教材"。这样的教材编写方式,其实就是把语文教学中的"课程目标"、"课(本文来源于《语文学习》期刊2009年01期)

曹建召[2](2008)在《学校语文知识生产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文设科百年以来,语文知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从淡化到重构。关于语文知识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息。受二元论思维的影响,对于学校语文知识的追问,最常见的一种形态就是,要不要语文知识?语文是学习知识的还是培养能力的?语文教学是语感教学的,还是语识教学?等等。这种非此即彼的研究范式,最终没能解决“为什么要有这些语文知识”的难题。研究语文知识的“源头”问题——知识从哪里来,必须要进行语文知识生产方式的研究。本研究选择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历史描述与演绎推理的方法对已纳到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语文知识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建立语文知识生产的分析框架,为以后语文知识的生产提供有益的借鉴作用。学校语文知识生产就是生产者对于相关母语知识的选择、创生(重组),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过程。知识生产方式就是研究知识生产的途径、过程与方式方法。知识生产包含四个基本因素:知识生产者,生产过程,生产的产品(即知识)和知识的传播。由于知识生产是一种社会生产,其中必然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干扰与制约。为了维系知识生产的运行,知识生产还需要一套辅助机制。这些辅助机制是:动力机制、审议机制和反馈机制。论文按照语文知识生产的各个要素分章进行研究。各部分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一、语文知识生产者1、知识生产者是知识生产的主体,是知识生产的直接作用力。知识生产者的世界观、知识观都会影响甚至决定知识生产的结果。语文知识的生产者主要有学科专家、语文课程专家、教师和其他人员。目前,学科专家和语文课程专家是语文知识的主要生产者。2、《外国小说欣赏》的个案研究发现,从学术知识到学校知识之间,还需要编写者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进行必要的“加工”。纳入到语文课程中的知识是对学术知识的一种“借用”和“转换”,并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吸纳”与“借鉴”其他的相关研究。从学术专着到学校教材必须经过:精选与简化、通俗与晓畅、过渡与衔接、表达与呈现四个环节。3、上海教育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知识生产方式的研究发现,其新奇的术语,全新的知识内容和知识呈现方式,使得本套教材具有反学科的特征。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是在学科的知识生产与反学科的知识生产的矛盾冲突中前进。二、语文知识生产过程1、知识的生产过程是知识的选择与组织的过程。语文知识生产过程主要表现为:传统知识的继承;学术知识的选择;国外知识的借鉴;经验知识的总结和缄默知识的显现等。2、语言知识生产在不同的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生产过程。《马氏文通》和《新着国语语文法》属于典型的借鉴式知识生产;《暂拟汉语语法系统》的知识生产过程表现为多主体审议的生产;《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的知识生产过程既有学术知识的转换,也有传统语法知识的继承,还有多主体讨论与审议,表现为统合型的知识生产。3、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时期的文学知识生产,主要是借鉴前苏联的文学教学模式,诞生了“《红领巾》教学法”等文学教学知识,这些知识由于过多地照搬他人的经验,没能做相应的加工、改造,知识的实用性受到怀疑。4、文体知识生产过程是一个不断被改变和重塑的过程,从“二大文体”,到“四大文体”,一直到“叁大文体”的定型,学校语文知识生产过程表现为一种压缩与减化,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文体概念界限的模糊。5、“删节版”教材编写体现了对于原作的一种取舍,这种取舍隐含着对编者意图与作者意图之间的冲突,知识生产要兼顾学生与原作之间的关系。6、识字教学理论在字量与字种、字频与复现、构字与构词能力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识字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和识字教材编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理论研究的实践转换还有大量的工作未做。知识转化体现为一种知识生产。叁、语文知识生产的动力机制1、知识生产的动力机制是一套维系知识生产运作与发展的体制、制度。促进语文学科知识生产的动力有两种力量。一种力量直接来自于学科内部,通过学科内部知识的积淀和继承;一种动力来自于学科外部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变迁,相关学科发展等。2、学科内部的动力研究,选取教材的个案分析发现,教材知识生产的内部动力有如下特征:传统教材知识的继承与更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与导向;教材编写者知识的转化与应用;相关学科知识的吸纳与借鉴。3、口语交际取代听说能力由学科外部引发,学科知识的生产与变革要符合其本身的发展规律,促进知识生产与变革的主要力量应该符合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与运行轨迹。外部的力量只能作为知识生产的一种推动力而不是决定力量。四、语文知识的呈现1、知识呈现就是对知识生产结果的表征方式。知识生产者通过一定的生产过程,生产出的知识内容,要通过一定的渠道与途径表现出来。学校语文知识呈现的常见途径有教材、教学参考书等。2、教材中语文知识与课文之间存在分离关系、游离关系、交汇关系和蕴含关系。教材的知识编排上有:系统式呈现和随文式呈现;明晰式呈现和潜藏式呈现;螺旋式呈现和阶梯式呈现。2、对四个版本教学参考书的知识呈现研究发现,大部分呈现是“要教什么”的知识。而对于“为什么要教这些”和“怎样教这些内容”的相关知识很少。3、两个时间跨度超过80年教案的比较发现:除了概念、术语的变化外,语文知识的内容变化不大,教学知识有明显的差异。语文课程在体现其规律性的背后,也反映了语文知识生产并不理想。五、知识的传播与审议1、知识的传播是知识被接受的前提,知识通过各种媒介的传播使得个人知识变成公共知识,并在更为广阔的领域里被人们接受和使用。传播的过程也是知识生产的过程,传播的路径自然会影响到知识的生产。2、知识的审议机制是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对现有知识和将要生产的知识其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审议。只有符合知识审议条件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起多主体、多视角的知识审议机制才能保证知识生产健康、良性地发展。3、语文学科知识审议的人员应该有:学术界的学科专家、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专家、教师和学生,他们应该共同组成知识生产的主体。在这个组织中,知识的生产不是单向度的生产、传播,而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学术专家的学术知识、课程专家的教学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体验一起生成语文知识。(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语文知识生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文设科百年以来,语文知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从淡化到重构。关于语文知识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息。受二元论思维的影响,对于学校语文知识的追问,最常见的一种形态就是,要不要语文知识?语文是学习知识的还是培养能力的?语文教学是语感教学的,还是语识教学?等等。这种非此即彼的研究范式,最终没能解决“为什么要有这些语文知识”的难题。研究语文知识的“源头”问题——知识从哪里来,必须要进行语文知识生产方式的研究。本研究选择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历史描述与演绎推理的方法对已纳到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语文知识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建立语文知识生产的分析框架,为以后语文知识的生产提供有益的借鉴作用。学校语文知识生产就是生产者对于相关母语知识的选择、创生(重组),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过程。知识生产方式就是研究知识生产的途径、过程与方式方法。知识生产包含四个基本因素:知识生产者,生产过程,生产的产品(即知识)和知识的传播。由于知识生产是一种社会生产,其中必然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干扰与制约。为了维系知识生产的运行,知识生产还需要一套辅助机制。这些辅助机制是:动力机制、审议机制和反馈机制。论文按照语文知识生产的各个要素分章进行研究。各部分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一、语文知识生产者1、知识生产者是知识生产的主体,是知识生产的直接作用力。知识生产者的世界观、知识观都会影响甚至决定知识生产的结果。语文知识的生产者主要有学科专家、语文课程专家、教师和其他人员。目前,学科专家和语文课程专家是语文知识的主要生产者。2、《外国小说欣赏》的个案研究发现,从学术知识到学校知识之间,还需要编写者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进行必要的“加工”。纳入到语文课程中的知识是对学术知识的一种“借用”和“转换”,并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吸纳”与“借鉴”其他的相关研究。从学术专着到学校教材必须经过:精选与简化、通俗与晓畅、过渡与衔接、表达与呈现四个环节。3、上海教育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知识生产方式的研究发现,其新奇的术语,全新的知识内容和知识呈现方式,使得本套教材具有反学科的特征。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是在学科的知识生产与反学科的知识生产的矛盾冲突中前进。二、语文知识生产过程1、知识的生产过程是知识的选择与组织的过程。语文知识生产过程主要表现为:传统知识的继承;学术知识的选择;国外知识的借鉴;经验知识的总结和缄默知识的显现等。2、语言知识生产在不同的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生产过程。《马氏文通》和《新着国语语文法》属于典型的借鉴式知识生产;《暂拟汉语语法系统》的知识生产过程表现为多主体审议的生产;《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的知识生产过程既有学术知识的转换,也有传统语法知识的继承,还有多主体讨论与审议,表现为统合型的知识生产。3、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时期的文学知识生产,主要是借鉴前苏联的文学教学模式,诞生了“《红领巾》教学法”等文学教学知识,这些知识由于过多地照搬他人的经验,没能做相应的加工、改造,知识的实用性受到怀疑。4、文体知识生产过程是一个不断被改变和重塑的过程,从“二大文体”,到“四大文体”,一直到“叁大文体”的定型,学校语文知识生产过程表现为一种压缩与减化,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文体概念界限的模糊。5、“删节版”教材编写体现了对于原作的一种取舍,这种取舍隐含着对编者意图与作者意图之间的冲突,知识生产要兼顾学生与原作之间的关系。6、识字教学理论在字量与字种、字频与复现、构字与构词能力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识字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和识字教材编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理论研究的实践转换还有大量的工作未做。知识转化体现为一种知识生产。叁、语文知识生产的动力机制1、知识生产的动力机制是一套维系知识生产运作与发展的体制、制度。促进语文学科知识生产的动力有两种力量。一种力量直接来自于学科内部,通过学科内部知识的积淀和继承;一种动力来自于学科外部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变迁,相关学科发展等。2、学科内部的动力研究,选取教材的个案分析发现,教材知识生产的内部动力有如下特征:传统教材知识的继承与更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与导向;教材编写者知识的转化与应用;相关学科知识的吸纳与借鉴。3、口语交际取代听说能力由学科外部引发,学科知识的生产与变革要符合其本身的发展规律,促进知识生产与变革的主要力量应该符合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与运行轨迹。外部的力量只能作为知识生产的一种推动力而不是决定力量。四、语文知识的呈现1、知识呈现就是对知识生产结果的表征方式。知识生产者通过一定的生产过程,生产出的知识内容,要通过一定的渠道与途径表现出来。学校语文知识呈现的常见途径有教材、教学参考书等。2、教材中语文知识与课文之间存在分离关系、游离关系、交汇关系和蕴含关系。教材的知识编排上有:系统式呈现和随文式呈现;明晰式呈现和潜藏式呈现;螺旋式呈现和阶梯式呈现。2、对四个版本教学参考书的知识呈现研究发现,大部分呈现是“要教什么”的知识。而对于“为什么要教这些”和“怎样教这些内容”的相关知识很少。3、两个时间跨度超过80年教案的比较发现:除了概念、术语的变化外,语文知识的内容变化不大,教学知识有明显的差异。语文课程在体现其规律性的背后,也反映了语文知识生产并不理想。五、知识的传播与审议1、知识的传播是知识被接受的前提,知识通过各种媒介的传播使得个人知识变成公共知识,并在更为广阔的领域里被人们接受和使用。传播的过程也是知识生产的过程,传播的路径自然会影响到知识的生产。2、知识的审议机制是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对现有知识和将要生产的知识其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审议。只有符合知识审议条件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起多主体、多视角的知识审议机制才能保证知识生产健康、良性地发展。3、语文学科知识审议的人员应该有:学术界的学科专家、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专家、教师和学生,他们应该共同组成知识生产的主体。在这个组织中,知识的生产不是单向度的生产、传播,而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学术专家的学术知识、课程专家的教学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体验一起生成语文知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文知识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1].曹建召.反学科知识与学校语文知识生产——以上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案例[J].语文学习.2009

[2].曹建召.学校语文知识生产方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  

语文知识生产论文-曹建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