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出血中风阳类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益脑脉胶囊,出血中风阳类证,核因子-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
出血中风阳类证论文文献综述
郑春叶,李华锋[1](2009)在《益脑脉胶囊对出血中风阳类证大鼠脑组织NF-κB与ICAM-1表达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nsion molecule-1,ICAM-1)在实验性高血压脑出血阳类证的病证结合模型鼠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参与途径,推测益脑脉胶囊对出血中风阳类证可能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双肾双夹、脑内注入胶原酶、灌服热性药物煎剂以及复方地芬诺酯(Compound Diphennoxylate,CD)法复制高血压脑出血阳类证病证结合模型鼠。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后6、12、24、48h,3天5个时间点右侧尾状核区(血肿周围脑组织)NF-κB的活性以及ICAM-1mRNA的表达变化,并观察益脑脉胶囊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脑出血术后,右侧尾状核区NF-κB和ICAM-1mRNA的表达分别在6,12h即明显升高,分别在12,48h达到高峰,3天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在各对应时间点,益脑脉胶囊治疗可降低NF-κB和ICAM-1mRNA的活性(P<0.05或P<0.01)。结论:NF-κB、ICAM-1可能参与了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损害过程;益脑脉胶囊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下调ICAM-1mRNA的表达,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09年04期)
卢明,杜宝新,陈红霞,杜侃,欧爱华[2](2008)在《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与阴类证动态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与阴类证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制定的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辨证标准对全国9城市12家医院的出血中风急性期(发病7d内)患者进行动态辨证分析。结果:出血中风急性期患者411例,其中阳类证340例、阴类证71例;纳入研究第1d、第3d以阳类证为主(82.7%、83.8%),第7d阴类证患者明显增多(44.6%),第14d阳类证又逐渐增加(63.7%),第21d阳类证与阴类证患者比例约3:1。在纳入研究7~14d阳类证及阴类证均有相互转化趋势。结论: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占多数,阳类证、阴类证在急性期呈动态变化,于7~14d相互转化趋势明显。(本文来源于《江苏中医药》期刊2008年08期)
郑春叶,黄燕,贾真[3](2008)在《一种出血中风阳类证大鼠模型的初建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高血压脑出血阳类证大鼠模型。方法:将6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A单纯疾病组(高血压脑出血组)、B病证结合组(高血压脑出血阳类证组)、C治疗组(高血压脑出血阳类证药物治疗组),D假手术组。采用症状和体征观察、神经功能评估、组织学检查、脑含水量测定、微观指标检测和方药测证等方法对所建模型进行评价。结果:A-C组大鼠造模后出现烦躁、易激惹、眼结膜深红、头晕、口渴、大便干结等症状或体征;出现血压明显升高;出现脑血肿、脑水肿等出血性脑损伤病理改变与偏瘫等神经缺损体征。与D组比较,A-C组大鼠血清睾酮(T)、雌二醇(E2)水平明显降低,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II)、醛固酮(ALD)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与A、B组比较,C组大鼠脑组织损伤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显着减轻,上述症状、体征和生化指标也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人类高血压脑出血阳类证阴虚阳亢的证候特点相似。结论:该病证结合模型能够部分模拟人类高血压脑出血阳类证的病因病机和发病特点。(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08年06期)
贾真[4](2008)在《出血中风阳类证影响因素的研究及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初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中风病是人类病死的“重要杀手”,具有“四高”特点,其中出血中风临床病死率远高于缺血中风,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中医药救治出血中风突显出独特的学术优势,我们在国家十五攻关期间提出“出血中风急性期分阴类证、阳类证为纲辨证”简便易行诊断标准,并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出血中风阴阳辩证的可行性及普适性,结果提示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占80%以上。中医在辩证时十分重视素体、宿疾等因素对证候的影响,在出血中风阴阳辩证标准的临床应用中观察发现患者的个体特异性与证候及病情进退密切相关,“素体阳胜者,易发阳类证;素体阴盛者,易发阴类证”,因此有必要开展患者体质、年龄、既往史等因素对出血中风的阴阳辩证影响作用的研究。另一方面,出血中风基础研究中,中医药对于动物模型的药效学和可能作用机制探讨多停留于脑出血病的水平,很少结合中医病因、证候等因素进行研究,疾病的动物模型并不能模拟复制出血中风的某些证候特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立病证结合的出血中风动物模型日益受到重视。目的本研究旨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出血中风阳类证、阴类证急性期救治临床试验基础上,从现代医学角度初步探讨出血中风患者年龄、性别、形体、既往史等基本因素对中风病急性期始发态证候的影响作用,从而进一步深化出血中风急性期阴阳类证的辩证应用。同时建立出血中风阳类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并初步探讨针对性治疗(益脑脉和通腑醒神胶囊)的作用机制,为出血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辨证救治方案的可能作用机制作一些有益的探索。方法本研究临床部分对“十五”攻关“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究”课题的出血中风阳类证的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原始资料中研究对象的基本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形体、病程、饮酒史、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脏疾病史、血脂异常病史等10个因素、“国标”辩证和“阴阳类证”辨证结果数量化后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先做单因素分析,然后对经单因素分析有显着意义的自变量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实验部分将20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8组:A组(高血压性脑出血组,30只)、B组(腑实证组,30只)、C组(热证组,30只)、D组(阳类证组,30只)、E组(病证结合组,30只)、F组(治疗组,30只)、G组(正常对照组,10只),H组(假手术组,10只)。采用灌服复方地芬诺酯(CDX)法制作腑实证模型,灌服热性药物煎剂复制热证模型,采用灌服CDX与热性药物煎剂复制阳类证模型;采用双肾双夹法+脑内注入胶原酶法制作高血压性脑出血模型,结合阳类证和高血压性脑出血模型制作方法复制病证结合模型;治疗组灌服针对治疗出血中风阳类证的益脑脉和通腑醒神胶囊(具有清热、平肝、破瘀、涤痰、通腑、醒神等作用)。本文分别从证候、疾病、微观指标、药物反证方面对模型大鼠进行评价:①证候方面:记录大鼠死亡情况、观察大鼠的易激惹程度、眼结膜的充血、饮水量、大便、舌象等证候学表现,并在光镜下观察舌的组织病理学改变。②疾病方面:采用干湿重法测定大鼠脑含水量,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改变,测定血压变化,采用Bederson评分法评价神经行为学的改变;③微观指标:检测血液流变学的改变;④观察针对性治疗药物对上述各项指标的作用,从药物反证角度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同时分别于术后12h、24h、2d、3d、7d不同时点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脑组织血红素加氧酶-1(HO-1)mRNA及其蛋白的动态表达。结果临床研究:对404例出血中风患者阴阳类证辩证结果和基本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阳类证中年龄≥60岁的患者占57.1%,与阴类证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年龄的回归系数为-0.760,OR值为0.468;阳类证患者中男性占66.3%,与阴类证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性别的回归系数为-0.704,OR值为0.495。实验研究:病证结合组大鼠的死亡率为23.3%,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该组模型大鼠出现烦躁、易激惹、眼结膜深红、口渴、大便干结、舌暗红等症状或体征(P<0.05或P<0.01),该模型大鼠的舌象的病理学特点表现为代谢增强为主;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均升高(P<0.05)。该模型大鼠出现血压明显升高,脑含水量增加,偏瘫等神经缺损体征(P<0.05或P<0.01),脑组织光镜下出现注射点周围可见大片出血,血肿周围出现变性坏死,水肿明显;电镜下出现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线粒体肿胀,血管基膜断裂,内皮细胞肿胀等类似高血压脑出血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治疗性药物益脑脉和通腑醒神胶囊对出血中风阳类证大鼠模型各项评价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或P<0.01)。HO-1mRNA和蛋白表达主要见于血肿周围组织、相应部位皮质及海马的胶质细胞,并于术后48小时达到高峰,灌服益脑脉和通腑醒神胶囊治疗后HO-1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上调。结论临床部分:年龄、性别是出血中风阳类证发病的影响因素,女性、年龄≥60岁是出血中风阳类证的保护因素,即在出血中风中年龄小,男性患者出现阳类证的可能性大,提示在出血中风阴阳类证的临床辩证施治中要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因素。实验部分:本研究初步建立的出血中风阳类证的大鼠模型,且该模型能够部分模拟人类高血压脑出血阳类证的发病特点、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是一种较为成功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针对性治疗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上调大鼠脑组织HO-1mRNA及蛋白表达,从而对抗氧化应激反应引起的脑损害来实现的。(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4-01)
郑春叶[5](2008)在《通腑解毒法治疗出血中风阳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神经保护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根据国家卫生部死亡原因构成调查,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已连续五年成为我国人口第二位的死亡原因,临床具有“四高一低”即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长期以来,国内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较快,救治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之相比,对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研究的力度和深度则远远不及。中医药防治疾病长期以来在我国国民保健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在脑出血疾病的救治方面有着很好的疗效并且存在着极大的潜力,因此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适当的中医药治疗,对于降低ICH死亡率和病残率是十分必要的,且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近20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腑实证是中风急性期常见的证候,中风病病机演变中产生的腑实证变、内生毒邪、毒损脑络等病机已引起众多学者重视,成为探讨的焦点。通过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再认识及证候分型的研究,我们提出了中风病急性期使用通腑解毒法治疗的思路,认为运用通腑解毒法(采用通腑醒神胶囊及益脑脉胶囊治疗,皆为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刘茂才教授等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研制而成,二者合用共奏通腑醒神、豁痰开窍、开通玄府之功)治疗中风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目的本课题临床研究方面,是在我院既往对通腑醒神胶囊及益脑脉胶囊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医学认为中风病存在“痰瘀贯穿始终、腑实毒邪因果循环”的病机出发,运用通腑醒神胶囊及益脑脉胶囊治疗急性出血中风阳类证患者,采用多维的中风疗效评价体系,客观评价通腑解毒法对急性出血中风阳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方面,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成功复制高血压性脑出血阳类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从行为学、证候相关指标、微观指标以及针对阳类证治疗等角度对模型进行评价;重点研究该模型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抑制蛋白-κB(inhibitor of NF-κB,I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mRNA、神经细胞粘附因子-1(intercellular adhension molecule-1,ICAM-1)mRNA表达水平的异常,探讨通腑醒神胶囊和益脑脉胶囊对其表达的影响以及抗神经细胞凋亡作用,试图从炎症反应机制来诠释通腑解毒法对急性出血性中风阳类证可能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临床部分选择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按试验组∶对照组=1∶1共计60例通过pems3.1版统计软件得出随机数字,进行筛选后,按患者住院时间进行简单随机分组,分别给予西医对症加中医辨证治疗和单纯西医对症治疗。具体言之,即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和西医治疗结局相比较,分析通腑解毒法对急性出血中风阳类证患者的中医症征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等方面的影响,进一步对方案有效用药的规律进行探讨。试验严格按照试验要求进行,最后共收集病例60例。试验组及对照组病例均无脱失。本研究实验部分将15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A单纯疾病组(高血压脑出血组)、B病证结合组(高血压脑出血阳类证组)、C治疗组(高血压脑出血阳类证药物治疗组)、D正常对照组。采用症状和体征观察、神经功能评估、脑组织病理学检查、脑含水量测定、微观指标检测和方药测证等方法对所建模型进行评价。并且分别在各组大鼠造模后6h、12h、24h、48h、72h 5个时间点,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脑组织右侧尾状核区NF-κB、IκB的活性以及血肿周围细胞凋亡情况;用原位杂交法检测TNF-αmRNA和ICAM-1mRNA的表达变化;观察评价通腑解毒法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统计分析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采用秩和检验(Keuskal-Wallis法等);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完成。结果临床研究:两组病例治疗前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脑卒中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中风中医症征积分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资料分析表明,治疗前两组基线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后第3天、7天、14天、28天及随访90天评价了神经功能缺损水平(NIHSS)和中医症状水平(中医症征积分表,包括症状严重程度与对生活影响两部分),在治疗后14天、28天以及随访90天评价患者的生活能力(BI)和生存质量(QLI)。结果分析可见:①两组NIHSS评分总分在3天、7天时点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14天、28天、90天3个时点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均<0.01),提示治疗组的疗效较对照组好,说明中医药辨证治疗方案可降低出血中风阳类证患者14天、28天、90天的神经功能缺损。②两组在3天时点中医症征积分中症状严重程度总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7天、14天、28天和90天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两组在3天、90天时点中医症征积分中对生活影响总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7天、14天和28天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的疗效较对照组好,说明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可以改善患者7天、14天、28天和90天的症状和体征。③两组病人的生活能力在14天、28天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90天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说明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可提高患者90天的生活能力,降低存活患者90天的严重致残率。④两组不同时点QOL总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但可看出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有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趋势,并且随着随访日期的延长,差异越显着。实验研究:A-C组大鼠造模后出现烦躁、易激惹、眼结膜深红、头晕、口渴、大便干结等症状或体征;出现血压明显升高;出现脑血肿、脑水肿等出血性脑损伤病理改变与偏瘫等神经缺损体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C组大鼠血清睾酮(T)、雌二醇(E_2)水平降低,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含量升高(P<0.05或P<0.01);与病证结合B组比较,治疗C组大鼠脑组织损伤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减轻,上述症状、体征和生化指标也明显改善(P<0.05或P<0.01)。脑出血术后,A-C组右侧尾状核区NF-κB、TNF-αmRNA和ICAM-1mRNA的表达分别在6h、12h、12h即明显升高,分别在12h、24h、48h达到高峰,3d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神经细胞凋亡的时程变化与NF-κB的表达基本一致。脑出血后6h开始,IκB的表达逐渐下降,于12h降至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至6h水平。在各对应时间点,通腑醒神胶囊和益脑脉胶囊可降低C组NF-κB、TNF-αmRNA和ICAM-1mRNA的活性以及减少神经元凋亡,增加IκB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通腑解毒法治疗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患者60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在治疗后7天、14天、28天有统计学差异;可以减轻治疗后7天、14天、28天和90天的中医症状;提高患者90天随访的生活能力,减轻90天的残障水平;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有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趋势。实验研究方面:本实验采用的制模方法比较符合中医阳类证病因病机理论,模型的形成过程也与临床出血中风阳类证发生、发展过程接近,即: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加之痰热腑实、导致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血溢脉外;组织学检查、神经功能评估、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均表明该模型具有人类高血压脑出血阳类证的基本特征,能够部分模拟人类高血压脑出血阳类证的病因病机和发病特点。本实验的免疫组化结果表明,采用通腑解毒法可下调模型鼠脑组织NF-κB在细胞核内的表达,增强IκB在细胞浆中的表达,细胞凋亡检测结果表明通腑解毒法干预可减少模型鼠脑组织TUNEL阳性细胞的表达;原位杂交结果表明通腑解毒法干预可在转录水平上抑制该模型TNF-αmRNA、ICAM-1mRNA的表达。因此,我们推测,通腑解毒法对出血中风阳类证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IκB的降减及NF-κB的过度活化进而下调ICAM-1、TNF-α等多种炎症介质的产生、释放,从而减轻或中断炎症级联反应、减少细胞凋亡达到保护神经细胞的目的,从而对脑损伤起到治疗作用,为推广通腑解毒法在中风病急性期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4-01)
黄培新,杜宝新,黄燕,杜侃,卢明[6](2006)在《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证候动态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证候动态变化。[方法]应用制定的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辨证标准对全国9城市12家医院符合标准的出血中风急性期患者进行动态辨证分析。[结果]共411例,阳类证340例(82.7%),出血中风急性期1~3 d以阳类证表现为主(82.7%、83.8%),第7 d阴类证表现的患者明显增多(44.6%),第14 d阳类证证候又逐渐增加(63.7%),第21 d阳类证的患者与阴类证患者大体呈3:1比例。阳类证在急性期7~14 d左右有转变为阴类证的趋势。纳入时表现为阴类证的71例患者在急性期7~14 d左右有化热转变为阳类证的趋势。[结论]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占大多数,阳类证、阴类证在急性期呈动态变化,7~14 d左右相互转化趋势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神经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期刊2006-04-01)
杜侃[7](2005)在《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辨证标准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 出血中风急性期病因病机复杂,证候转化迅速,临床难以把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87年、1990年、1994年多次颁布中风病诊疗规范,希望标准化、规范化对中风病的临床和科研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出血中风证候组合形式是复杂多变的,各时间点3个证候以上同时存在的复杂组合形式在急性期表现尤为明显。证型的不确定性与不规范性,严重阻碍了中风病辨证现代化研究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目的 本研究旨在阐述和论证出血中风急性期以阳类证、阴类证辨证的科学性和普适性,初步制定出判断确切、规范简洁、可操作性强的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辨证标准。 方法 1 理论研究 通过对近现代关于出血中风病因病机论述的系统回顾,总结临床经验,从而较全面地认识出血中风急性期共性病机及阳类证、阴类证的证候特点,为制定阳类证、阴类证辨证指标提供依据。 2 临床研究 病例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中日友好医院、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等12家医院的住院病例,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将研究对象于入院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五个时间点分别由中医专业主治医师或主治以上研究人员,根据望、闻、问、切诊方式采集证候资料,分别独立完成按照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辨证标准、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进行的辨证或评分,并如实填写CRF表。调研结束后利用Epidata2.1a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采用描述性频数归一化定权确定证候指标的定量值,采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制定证候判别函数式。 结果 1.共有411例出血中风急性期患者纳入研究。 2.发病时阳类证占82.7%,在整个急性期阳类证所占比例始终保持在55.4N~83.8%。 3.对出血中风阳类证辨证指标确定权重后,以“舌质红(0.9588)、舌苔黄(0.9059)、面赤身热(0.7647)、脉数(0.7324)、口咽干苦(0.7294)、烦躁不安(0.7000)”此六个指标突出;阴类证则以“静卧不烦(0.9178)、舌苔白(0.8767)、面唇晦(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5-04-01)
出血中风阳类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与阴类证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制定的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辨证标准对全国9城市12家医院的出血中风急性期(发病7d内)患者进行动态辨证分析。结果:出血中风急性期患者411例,其中阳类证340例、阴类证71例;纳入研究第1d、第3d以阳类证为主(82.7%、83.8%),第7d阴类证患者明显增多(44.6%),第14d阳类证又逐渐增加(63.7%),第21d阳类证与阴类证患者比例约3:1。在纳入研究7~14d阳类证及阴类证均有相互转化趋势。结论: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占多数,阳类证、阴类证在急性期呈动态变化,于7~14d相互转化趋势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出血中风阳类证论文参考文献
[1].郑春叶,李华锋.益脑脉胶囊对出血中风阳类证大鼠脑组织NF-κB与ICAM-1表达作用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9
[2].卢明,杜宝新,陈红霞,杜侃,欧爱华.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与阴类证动态变化分析[J].江苏中医药.2008
[3].郑春叶,黄燕,贾真.一种出血中风阳类证大鼠模型的初建与评价[J].中成药.2008
[4].贾真.出血中风阳类证影响因素的研究及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初建[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5].郑春叶.通腑解毒法治疗出血中风阳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神经保护机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6].黄培新,杜宝新,黄燕,杜侃,卢明.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证候动态变化分析[C].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神经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2006
[7].杜侃.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辨证标准的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
标签:益脑脉胶囊; 出血中风阳类证; 核因子-κB; 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