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实践论文-赵华

德性实践论文-赵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德性实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德育实践,体验式,道德层面,自主设计,内化,主客体关系,道德行为,盐城市,人文素养,道德境界

德性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赵华[1](2019)在《基于有意义活动和德性共同体的体验式德育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中德育体验活动体系的构建”是盐城市第一中学江苏省中小学品格提升项目的主题,该项目以体系化、体验化、活动化为特色,以“生命原点、生活中心、生动方式、生长旨归”为理念,建构入理、入情、入心、入行的“情理共振、行随心动”的高中生品格提升范式,为体验式德育摸(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报》期刊2019-11-13)

宋君波[2](2019)在《大学何以有大德》一文中研究指出师德师风建设是大学做好教师队伍建设、搞好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历来为党和国家所重视。大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大学何以有大德?怎样才能将大德养成和创建一流大学有机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在常规性渠道之外(本文来源于《联合日报》期刊2019-10-22)

吴永发,徐晨来[3](2019)在《内化德知 养成德性 实践德行——基于校馆合作的道德教育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博物馆课程资源与学校德育的有效衔接,学校应该主动与博物馆合作,充分开发博物馆的育人价值,以研学旅行、混合式学习、开设学校博物馆等形式,内化德知、养成德性、实践德行,以提升学校德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教育与装备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赵华[4](2019)在《基于有意义活动和德性共同体的体验式德育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盐城一中")的品格提升项目以体系化、体验化、活动化为特色,以"生命原点、生活中心、生动方式、生长旨归"为理念,建构起入理、入情、入心、入行的"情理共振、行随心动"的高中生品格提升范式,为高中体验式德育摸索出了一条实践路径。(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期刊2019年71期)

吴双同[5](2019)在《从康德关于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中看“至善”在实践理性中的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并解决了多重二律背反,以解答人们如何"配享"幸福的问题。其中在解决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时,康德借助宗教式的悬设提出了"至善"的概念。对于这一概念本身,我们可以在康德的思路之外,从其提出的现实困境和理论来源入手,在反思康德的"至善"思想求助于神学的原因和论述的逻辑的同时,通过分析"至善"提出的必要性和应用的重要性来说明其在实践理性中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25期)

徐向阳,士心[6](2019)在《让教育闪现德性的光辉——中山市远洋学校黄志煊校长的德性教育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志煊,广东省中山市东区远洋学校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职称,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校长研训库专家,广东省教育厅"百千万培养工程"名校长,全国骨干校长班"优秀学员"。曾主持多个省级科研课题并获奖,在各级教育刊物发表论文叁十多篇,着有《追寻德性》《德性教育》《德泽流光》等。(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德育》期刊2019年07期)

吴丽霞[7](2019)在《关注德性实践 构建丰润的语文课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关注德性实践非常必要。教师不能仅关注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应该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小学生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德性实践,不仅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本文来源于《名师在线》期刊2019年14期)

张敬华[8](2019)在《文以载道——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德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德性的探讨这一选题,旨在依托于当前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究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挖掘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德性的重要价值,通过充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启发小学生的"真、善、美",开发小学生的心智、潜能以及创造力,全面推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张新民[9](2018)在《德性生命的实践与价值世界的建构——论王阳明良知思想的四重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阳明的心路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以龙场悟道为时间坐标,前期主要是从方法进入本体,自己如何证道悟道;后期则是从本体开出方法,旁助他人证道悟道。"良知说"学说作为晚年的思想总结,即体即用,即用即体,本体与工夫打成一片。具体分析,约有四个层面:(一)"良知"(良知本体);(二)"致良知"(良知实践);(叁)"良知教"(良知教育);(四)良知学说(良知理论)。四个方面上下贯通,内外一体,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整体结构。也就是说,在阳明的思想系统中,"良知"既是社会实践不可或缺的道德活泉,也是天道流行发用意义上的宇宙本体,是一切价值产生最深层、最根本的源泉。"致良知"则是道德实践场域的开显与实现,一方面要即用见体,不断化除私欲造成的良知昏蔽现象,彻底证入良知本体,一方面又要依体起用,将良知本体之用扩而充之,使天下万事万物均呈显出价值与意义,最终将良知之知转化为良知之行。至于"良知教"显然是人间道德拯救活动的展开与落实,是"下学上达"的生命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根本的原则当为本体与工夫的一致、形上与形下的统一,从而重返生命存在的固有真实。人类的社会实践及其价值的真实到场当然需要理论形态的总结与升华,因而"良知说"既要强调良知的本体论意义,以确保人类道德实践活动形上根源的永不枯竭,也要重视良知的实践论价值,以防止形上本体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区隔,亦即无论本体论与工夫论,心性论与实践论,都必须上下、内外一起打通,同时纳入诚意、正心、致知、格物等一系列工夫系统,形成一个有体有用圆融究竟的理论系统,统合为足以安顿人的精神生命的广袤实践场域。(本文来源于《王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刘飞[10](2018)在《亚里士多德论实践理智与道德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德性思想的发展历程中首次明确将人的理智区分为理论的理智与实践的理智,将实践理智引入到对人的道德德性的说明当中。这样,亚里士多德一方面继承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智主义德性论立场,克服了智者技艺德性观对德性的外在化、工具化和功利化,捍卫了人的德性的内在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又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知识德性难以进入现实生活、实践活动的问题,保证了道德德性的现实性和实践性。他认为实践的理智是运用于人的现实生活、实践活动中的理智,它能够为人的实践活动提供好的考虑,因而可以让人有"好"的实践,让人在"好"的实践活动中成就严格意义上的道德德性。同时,实践理智的发展和作用发挥又离不开道德德性的作用。实践理智和道德德性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是一种既有所分别,又相互支持、相互成就、共同发挥作用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德性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师德师风建设是大学做好教师队伍建设、搞好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历来为党和国家所重视。大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大学何以有大德?怎样才能将大德养成和创建一流大学有机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在常规性渠道之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德性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1].赵华.基于有意义活动和德性共同体的体验式德育实践[N].江苏教育报.2019

[2].宋君波.大学何以有大德[N].联合日报.2019

[3].吴永发,徐晨来.内化德知养成德性实践德行——基于校馆合作的道德教育路径[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9

[4].赵华.基于有意义活动和德性共同体的体验式德育实践[J].江苏教育.2019

[5].吴双同.从康德关于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中看“至善”在实践理性中的有效性[J].青年与社会.2019

[6].徐向阳,士心.让教育闪现德性的光辉——中山市远洋学校黄志煊校长的德性教育实践[J].中小学德育.2019

[7].吴丽霞.关注德性实践构建丰润的语文课堂[J].名师在线.2019

[8].张敬华.文以载道——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德性”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

[9].张新民.德性生命的实践与价值世界的建构——论王阳明良知思想的四重结构[J].王学研究.2018

[10].刘飞.亚里士多德论实践理智与道德德性[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8

标签:;  ;  ;  ;  ;  ;  ;  ;  ;  ;  

德性实践论文-赵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