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溶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量金属,乙醇水溶液
水溶剂论文文献综述
佐无田隆,谷山健弘,宋钢[1](2019)在《烧酒贮藏容器中生成的溶媒和(第1篇)——含微量金属盐的乙醇及乙醇水溶剂的运动粘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贮藏多年的泡盛酒或威士忌与新酒进行比较时会发现,其水溶液的诱电性(DSC)、NMR光谱、平衡水蒸气中的乙醇浓度以及蒸发速度等物理性状发生了改变,其原因被认为是水和乙醇的分子会和状态、水分子之间的会和状态及乙醇-水分子群的增加等的变化所导致的。对桶贮存的黑糖烧酒和陈年泡盛酒进行测定,证明了它们的运动黏度和TBA(硫代巴比妥酸)值会随着年数的延长而增加。还发现如果将上述陈酒进行蒸馏,陈酒的风味消失,味道退回到新酒。(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08期)
孙继传,孙仕宇[2](2019)在《催化剂的催化机制——以水溶剂为例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催化剂的基本特征是能大大加快物质间的化学反应速度而自身不变.关于催化剂的催化机制,前人已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但从溶剂的角度分析探究催化剂的催化机理还没有.从水溶剂的角度,通过分析水参与化学反应的过程,可以清晰揭示催化剂的催化机制,即当化合物遇到水时,在强偶极子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生成了相对稳定的中间态物质——水合离子.当两种各自相对稳定的水合离子相遇时,在离子间电键力的作用下,水合离子解体,析出水分子,生成新物质,完成催化过程.(本文来源于《数理化解题研究》期刊2019年16期)
李雪媛[3](2019)在《非水溶剂中羧基配位诱导的稀土发光凝胶构建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软材料之一,凝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产生活的众多领域,包括纳米医学、催化、药物输送、润滑剂、化妆品、医疗产品等等。凝胶由凝胶剂和溶剂构成,具有连续的结构和类固体性质。其中,由低分子量凝胶剂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自组装可以形成超分子凝胶。形成超分子凝胶的驱动力主要包括氢键作用、疏水作用、π-π堆积、范德华力以及配位作用等。金属和配体之间的配位作用不仅可以触发体系凝胶化过程,还可以赋予凝胶独特的发光、导电、氧化还原等性质,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而稀土离子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包括激发态寿命长、窄带发光、色纯度高等。因此将稀土离子通过配位作用引入凝胶体系,既可以改善稀土元素的发光性质,又可以拓宽稀土材料的应用,稀土发光水凝胶已经得到初步研究。本论文以此为背景,以非水溶剂中形成的稀土发光凝胶为研究对象,由常见的稀土离子通过与羧酸基团之间的配位作用诱导低分子量凝胶剂——均苯叁甲酸和脱氧胆酸钠形成超分子凝胶,研究了体系的微观结构、机械性能、形成机理和荧光性能等,并与相应的水体系进行了比较。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叁个部分:第一章:对凝胶进行了概述,包括凝胶的定义、分类以及形成超分子凝胶的主要驱动力,重点综述了稀土离子发光原理以及稀土发光凝胶的研究现状。第二章:由刚性羧酸配体均苯叁甲酸和Tb3+以1:1摩尔比在乙醇溶液中混合,通过超声处理得到稀土发光有机凝胶。并通过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等表征手段,对凝胶体系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凝胶主要由粗细不均的纤维组成的网格结构形成,纤维直径在100-200 nm之间,且纤维具有分支现象。红外光谱结果分析表明,Tb3+与竣基之间的金属配位作用是形成凝胶的驱动力。对凝胶进行流变学测量发现,随着金属离子和凝胶剂浓度增大其机械性能也相应增强。荧光光谱结果显示,由于采用乙醇溶剂以及均苯叁甲酸配体对Tb3+的天线效应,得到的凝胶具有比水溶液中改善的光物理性能。第叁章:首次研究了生物表面活性剂脱氧胆酸钠在质子性离子液体硝酸乙基铵中的聚集行为,发现25℃下其临界胶束浓度为124.6 mM,且不存在凝胶化过程。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下加入Eu3+,体系通过自组装形成透明或者半透明离子凝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表征发现,凝胶微观结构为典型的纤维网格结构且纤维直径在20-80 nm。固定脱氧胆酸钠浓度,随着Eu3+浓度变大,纤维缠绕程度加大。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发现,凝胶化过程包括脱氧胆酸阴离子通过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形成离子对,再由Eu3+与离子对羧基之间配位作用相互连接得到凝胶,硝酸乙基铵在其中既作为溶剂,也可作为“桥梁”连接离子对。利用流变学和荧光光谱发现,与相应水凝胶相比,稀土离子凝胶同样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改善的荧光性能。我们还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结构离子液体中形成的体系。(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5)
吴梦,边贵城,张增智[4](2019)在《植保产业走出沧州方阵》一文中研究指出3家沧企入选省植保重点推荐名录近日,河北省第叁十届植保信息交流会发布本年度省重点推荐植保产品名录。我市河北中天邦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北赛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天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列其中。中天邦正副总经理张权表示,多款产品入选名录(本文来源于《沧州日报》期刊2019-04-05)
王旭,焦芸芬,廖春发[5](2018)在《非水溶剂电还原制取重稀土金属及合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重稀土元素对铝、镁、铜、镍及钢铁等金属材料的功能化作用被广泛关注,使得作为战略性资源的重稀土元素在金属合金材料的应用领域拓展空间巨大.在此背景下,作为改性元素的重稀土金属及合金的市场需求必然猛增.由于重稀土单质自身的高熔点,混熔法、真空热还原法一直是生产制备重稀土金属及合金的主要方法,寻求一条低成本、高效、绿色的制备方法则至关重要.由于熔盐电化学还原法在生产低熔点轻稀土及合金工艺方面具有经济、高效等优势,近年来,通过熔盐电解方式直接制取低熔点的重稀土合金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从目前取得进展来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针对国内外重稀土金属及合金的熔盐电解法制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从体系物理化学性质、电极过程机理、模拟计算等几个方面做了简要的总结和分析,以期对重稀土合金材料的制备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许湖敏[6](2018)在《稻壳基活性炭对醇水溶剂中多组分有机物吸附平衡与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稻壳基活性炭是一类高品质的吸附材料,在工业染料废水处理领域应用广泛。工业溶剂染料(如用于皮革、木材、塑料及细胞等的染色)常采用醇类作为溶剂,排入废水中的醇含量在10-15%之间。然而,大部分稻壳基活性炭吸附体系研究中的溶剂均为水溶液,这与实际应用中吸附剂需要处理醇-水体系中有机污染物的情况相差甚远,致使理论模型与实际情况有所偏颇。同时,这些吸附研究均侧重于单组分体系的研究,两组分和叁组分体系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因此,需要探究稻壳基活性炭在醇-水体系中吸附多组分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理论模型,以期能够为实际应用中活性炭去除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在稻壳基活性炭对醇水溶剂中单组分体系的吸附实验中,亚甲基蓝以单分子层形式被吸附,最大吸附量为85.6 mg/g,通过动力学研究发现,以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吸附过程进行预测,所得数据与实验数据比较吻合。活性炭对甲基橙的吸附行为与亚甲基蓝类似,都是单分子层吸附,最大吸附量是80.4 mg/g,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吸附过程预测较准;其次,在稻壳基活性炭对醇水溶剂中双组分体系(亚甲基蓝、甲基橙)的吸附实验中,活性炭对亚甲基蓝和甲基橙的最大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09.8 mg/g和105.4 mg/g,吸附过程中存在“协同吸附”效应。Langmuir-Freundlich等温模型能很好地描述稻壳基活性炭对双组分中亚甲基蓝和甲基橙的吸附过程,亚甲基蓝和甲基橙以多分子层形式被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双组分体系中稻壳基活性炭对亚甲基蓝和甲基橙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最后,在稻壳基活性炭对醇水溶剂中叁组分体系(亚甲基蓝、甲基橙、苯酚)的吸附实验中,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平衡吸附量和双组分体系中的平衡吸附量相近,而活性炭对甲基橙的平衡吸附量较双组分体系中的平衡吸附量明显减少,甲基橙和苯酚之间存在“竞争吸附”效应。Freundlich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稻壳基活性炭对叁组分体系中亚甲基蓝、甲基橙和苯酚的吸附行为,动力学研究方面发现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稻壳基活性炭对叁组分混合溶液的吸附过程。(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12-01)
曹小雪,吉绍长,匡雯婕,廖安平,蓝平[7](2019)在《甲醇-水溶剂中L-苯丙氨酸结晶热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93.15~322.15 K温度范围内,研究L-苯丙氨酸无水物在甲醇-水混合溶剂中溶解度和超溶解度特性,得到L-苯丙氨酸无水物结晶介稳区,计算了成核级数及成核速率,考察了不同初始温度和降温速率对介稳区宽度的影响,并通过研究L-苯丙氨酸297.15 K和302.15 K的转晶水活度,依据溶解度特性绘制L-苯丙氨酸-甲醇-水在该温度下的叁元相图。溶解度数据用Apelblat方程、λh方程关联、vant Hoff方程拟合。结果表明,L-苯丙氨酸无水物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甲醇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减小;L-苯丙氨酸无水物结晶介稳区宽度在相同条件下,随初始温度的升高,降温速率的降低变窄;L-苯丙氨酸转晶水活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琳,郭鑫,许爱荣,张军[8](2019)在《木质素在聚乙二醇水溶剂体系中的溶解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PEG-200与水共混法设计了一种生态友好、制备简便的聚乙二醇/水(PEG-200/H_2O)溶剂体系,该体系不需要加热就可以高效溶解木质素。当H_2O与PEG-200的质量比为(0~0. 30)∶1时,随着质量比的增加,木质素在PEG-200/H_2O溶剂体系中的溶解度逐渐增加;质量比达到0. 30∶1时,木质素的溶解度达到最大(> 105. 0 g);此后,随着溶剂中H_2O与PEG-200的质量比不断增加,木质素的溶解度逐渐减小,甚至不溶解。PEG-200/H_2O溶剂体系中PEG-200主导木质素的溶解。木质素在溶解和再生过程中均没有与溶剂发生化学反应,结构几乎没有被破坏。(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陶梦娜[9](2018)在《非水溶剂/多元胺体系的CO_2液固相变吸收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被认为是短期内实现C0_2减排,减少大气中CO_2浓度的关键技术。化学吸收法由于其(C0_2脱除率高、工艺简单、处理量大等优点而成为最接近工业应用的C0_2捕集技术。然而,常规有机胺水溶液化学吸收剂存在再生能耗大的根本问题。新型CO_2相变吸收剂,在吸收CO_2后会形成CO_2含量有显着差异的贫富两相,只需要再生富相而可望显着降低再生能耗,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为探寻具备CO_2吸收性能优、绿色环保、成本低廉等特性的相变吸收剂,本论文基于有机胺/非水溶剂体系优选出适用于沼气和烟气中CO_2脱除的液固相变吸收剂,分别进行CO_2吸收动力学实验,考察吸收剂在相应条件下的C02吸收速率、吸收容量、再生性能等。此外,通过产物表征等手段明晰各吸收剂吸收CO_2的反应机理,并结合实验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探明该类液固相变吸收剂的相变机理。有机胺/非水溶剂体系的C 02相变吸收探究实验表明,可相变体系中有机胺、非水溶剂的分子结构需满足:(1)有机胺为分子结构两端同时含有伯氨基或仲氨基的多元胺,且分子结构中不能再含有叔氨基;(2)非水溶剂需为极性低于甲醇或分子结构中不含有羟基的有机溶剂。所得多元胺/非水溶剂相变体系中,二元胺/乙醇体系吸收CO_2后相变与相分离性能优异,但由于乙醇易挥发,可用于沼气中C02的脱除。叁乙烯四胺/聚乙二醇200(TETA/PEG200)体系具有可媲美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且粘度较低。同时,其CO_2吸收速率与容量均优于其他强热稳定性相变吸收剂。因此优选TETA/PEG200体系为中高温烟气下C02脱除吸收剂。研究了乙二胺(EDA)/乙醇溶液和哌嗪(PZ)/乙醇溶液在模拟沼气中C02吸收性能并与相应胺的水溶液进行对比,同时探讨了其反应机理与固相再生性能。吸收实验结果表明二元胺/乙醇溶液的C02吸收速率要高于二元胺水溶液,其中EDA/乙醇溶液的总平均吸收速率可达EDA水溶液的2倍。EDA/乙醇溶液和PZ/乙醇溶液的吸收容量约为其相应胺水溶液的1.1倍。13CNMR表征发现固相产物为单氨基甲酸酯和双氨基甲酸酯的混合物。TG-DSC分析则表明EDA-氨基甲酸酯混合物和PZ-氨基甲酸酯混合物的再生分解温度都为~90℃,估算所得固相氨基甲酸酯的再生热量分别比传统MEA水溶液整体再生热少25.6%和20.5%。相分配研究结果显示几乎全部的化学吸收的CO_2分布在固相产物中,而液相中仅包含物理吸收的CO_2。研究了 TETA/PEG200溶液在较高温度烟气中的CO_2吸收/解吸性能,并结合实验与模拟研究的手段,探究了溶液吸收CO_2的反应机理与相变机理。吸收实验结果表明TETA/PEG200溶液的CO_2吸收容量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其浓度达到1M后,温度升高(从40℃至60 ℃)造成的CO_2吸收容量降低百分比可降至~8.4%。40℃时,1M TETA/PEG200溶液的CO_2吸收容量高达1.63 mol/mol TETA,与TETA水溶液几乎相当。TETA/PEG200溶液的CO_2平均吸收速率随温度的增加(从40℃至60 ℃)的降低百分比在10%以内,与相应的TETA水溶液差距不大。两相分配实验则表明固相所占体积、固相CO_2含量及单位体积固相中CO_2含量都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60 ℃时,1 M的TETA/PEG200溶液吸收CO_2至饱和后的固相体积仅占总体积的29%,而其中CO_2的含量却高达总含量的92%。再生实验表明对于TETA/PEG200溶液,微波加热比传导加热方式更高效稳定。微波加热条件下,溶液整体再生和固相分离再生在经过四次循环吸收/解吸实验后,其再生效率仍分别保持为96%和90%。由~(13)C NMR和FTIR表征结果可知,TETA/PEG200溶液吸收CO_2后的产物主要为单氨基甲酸酯、双氨基甲酸酯和基于PEG200的烷基碳酸酯。相变过程中没有新产物生成且单氨基甲酸酯是从溶液中析出的主要产物。谱图结果还表明在固相产物中存在大量氢键,很可能由-COO~-和-NH_3~+形成。吸收实验显示当TETA浓度为1-2M时,TETA/PEG200溶液在吸收容量达到1mol/molTETA时发生相变,通过加入纯TETA即可实现相变的逆过程。综上,提出基于两性离子~(+)NH_3(CH_2NH)_2NHCOO~-自作用团聚并沉淀析出的相变机理。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证明,两性离子较其他产物形式更容易形成自身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随着CO_2吸收容量的增加,两性离子自身所形成氢键增加而与溶剂分子间的氢键减少,从而发生自聚析出。该机理也与有机胺结构对相变影响规律的结论一致。(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10-01)
王璐骏[10](2018)在《非水溶剂中酶催化立体选择性酯化芳基丙酸类对映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酶催化手性拆分过程中,底物对映体过量值ee_s的变化规律,论证了可逆反应过程中ee_s先增大后减小现象的原因,提出两种能够增加反应过程中ee_s最大值ee_(s,max)的具体方法,并建立了ee_(s,max)的计算方程。根据所建立的方程,指导了四种芳基丙酸类药物及药物中间体(2-苯基丙酸、2-(4-甲基苯基)丙酸、布洛芬和洛索洛芬)进行了手性分离,验证了提高ee_(s,max)方法的可行性以及ee_(s,max)理想方程在本类型反应体系中的可靠性。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一般条件下通过酶催化酯化反应制备高纯度芳基丙酸类单一对映体提供了可能性,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酶催化手性拆分过程中ee_s值先增加后下降的原因,为快反应对映体反应速率首先受到逆反应的强烈抑制,造成快反应对映体的速率浓度比小于慢反应对映体。进一步针对酶催化酯化反应体系分析提出,增加反应醇浓度以及控制体系水浓度可以提高ee_(s,max)值。2.针对本文中酶催化酯化反应的手性拆分体系,建立了ee_(s,max)的理想方程。3.对酶种类和有机溶剂种类进行了筛选,研究了温度、对映体初始浓度、正己醇浓度和酶用量条件对酶催化活性和对映选择性的影响。4.对四种芳基丙酸类对映体的酶催化酯化反应拆分体系进行了研究,依据ee_(s,max)的理想方程,对四种对映体分别经过实验和计算得到了能够获得期望ee_s值的实验条件,并通过实验成功获得了预期的ee_s值。在50 ~oC时,使用脂肪酶Novozym435,在正己烷中催化200 mmol/L正己醇和100 mmol/L 2-苯基丙酸发生酯化反应,获得了89.20%的ee_s值(期望ee_s=91.3%)。在80 ~oC时,使用脂肪酶Novozym435,在正己烷中催化1500 mmol/L正己醇和1000 mmol/L 2-(4-甲基苯基)丙酸发生酯化反应,获得了97.84%的ee_s值(期望ee_s=97.7%)。在70 ~oC时,使用脂肪酶Novozym40086,在甲基叔丁基醚中催化800 mmol/L正己醇和600 mmol/L布洛芬发生酯化反应,获得了93.78%的ee_s值(期望ee_s=95.6%)。在79 ~oC时,使用脂肪酶Novozym40086,在甲基叔丁基醚中催化500 mmol/L正己醇和300 mmol/L洛索洛芬发生酯化反应,获得了98.64%的ee_s值(期望ee_s=97.2%)。(本文来源于《湖南理工学院》期刊2018-05-30)
水溶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催化剂的基本特征是能大大加快物质间的化学反应速度而自身不变.关于催化剂的催化机制,前人已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但从溶剂的角度分析探究催化剂的催化机理还没有.从水溶剂的角度,通过分析水参与化学反应的过程,可以清晰揭示催化剂的催化机制,即当化合物遇到水时,在强偶极子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生成了相对稳定的中间态物质——水合离子.当两种各自相对稳定的水合离子相遇时,在离子间电键力的作用下,水合离子解体,析出水分子,生成新物质,完成催化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溶剂论文参考文献
[1].佐无田隆,谷山健弘,宋钢.烧酒贮藏容器中生成的溶媒和(第1篇)——含微量金属盐的乙醇及乙醇水溶剂的运动粘度[J].中国酿造.2019
[2].孙继传,孙仕宇.催化剂的催化机制——以水溶剂为例解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
[3].李雪媛.非水溶剂中羧基配位诱导的稀土发光凝胶构建及其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
[4].吴梦,边贵城,张增智.植保产业走出沧州方阵[N].沧州日报.2019
[5].王旭,焦芸芬,廖春发.非水溶剂电还原制取重稀土金属及合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8
[6].许湖敏.稻壳基活性炭对醇水溶剂中多组分有机物吸附平衡与动力学研究[D].江南大学.2018
[7].曹小雪,吉绍长,匡雯婕,廖安平,蓝平.甲醇-水溶剂中L-苯丙氨酸结晶热力学[J].化工学报.2019
[8].陈琳,郭鑫,许爱荣,张军.木质素在聚乙二醇水溶剂体系中的溶解行为[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陶梦娜.非水溶剂/多元胺体系的CO_2液固相变吸收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18
[10].王璐骏.非水溶剂中酶催化立体选择性酯化芳基丙酸类对映体研究[D].湖南理工学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