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骶丛撕脱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鼠,骶丛,撕脱伤,L4神经根
骶丛撕脱伤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凌[1](2013)在《健侧L4神经根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城市化建设,高速度的工具的使用,骨盆骨折越发常见,骶丛损伤在骨盆后环骨折中多见,损伤后直接导致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并可能合并大小便功能障碍。目前临床治疗手段单一,因此骶丛撕脱伤的治疗成为目前骨科临床面临的难点及重点之一。为探讨骶丛撕脱伤的病理改变及治疗,动物实验研究是必要的途径。鉴于在动物进化上大鼠相对接近人类,大鼠的动物模型常被作为神经及功能重建的基础性研究。本课题组前期已经成功建立SD大鼠骶丛撕脱伤的模型,并有可靠指标判定模型的标准[1],本文在椎管外建立大鼠骶丛撕脱伤模型基础上,以健侧腰4神经根作为新的动力源神经修复大鼠患侧骶丛撕脱伤,通过大鼠术后一般状况的观察、下肢叁组主要肌肉的湿重对比、并结合电镜观察吻合后神经再生情况、肌肉横切面免疫组化、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脊髓前角细胞改变,小动物PET-CT等指标分析以采用健侧腰4神经根作为动力源神经修复骶丛撕脱伤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本文主要分叁部分阐述。第一部分健侧L4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研究目的:探讨采用健侧L4神经根作为动力源神经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选用体重200-300g的成年SD大鼠共30只(上海医科大学动物部提供),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撕脱组、L4-L5吻合组)每组10只,左侧为对照侧,右侧为实验侧。术后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情况,对受试老鼠进行术后后肢BBB评分;双侧下肢叁组主要肌肉(股二头肌、小腿叁头肌、胫前肌)进行称重及肌肉横截面HE染色的对比;肌电图检查(EMG),电子显微镜检查吻合口远端神经生长情况;坐骨神经功能指数以评价吻合的有效性。结果:术后3个月大鼠BBB评分吻合组较撕脱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吻合组右侧的股二头肌、小腿叁头肌、胫前肌与撕脱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叁组肌群恢复速度在L4-L5吻合组内有差异,其中近端股二头肌恢复效果相对较好,神经电镜观察吻合口远端可见大量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双通道肌电图记录均可叁组肌肉的波幅,以近侧股二头肌及小腿叁头肌峰值较高,远侧胫前肌峰值则相对较低。结论:健侧腰4(L4)神经根移位与患侧L5神经根直接吻合能恢复大鼠坐骨神经的部分功能,以近侧股二头肌肉恢复相对较好。第二部分骶神经移位修复后脊髓前角改变研究目的:健侧骶神经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变化。研究方法:利用HE染色及Tunnel法检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及凋亡情况。真蓝逆行示踪,判断神经再生情况。术后12周,取L4-L5吻合组大鼠在患肢大腿中段暴露坐骨神经干,用微量进样器分4点注射5%FG共100μl,留针数秒后,缓慢退针。动物存活30h后,灌注取材。根据解剖定位,小心切除骶部椎板,切开硬膜囊,暴露脊髓,在手术显微镜(×10)下切取L4-6节段脊髓。切片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观察阳性标记细胞的位置和数量。结果:吻合组脊髓前角成活率高,凋亡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吻合组可见L4-6段右侧脊髓内有蓝色荧光,说明吻合后神经通路恢复良好。结论:健侧骶神经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在对应的脊髓前角可检测到阳性细胞,说明对应的脊髓前角细胞受到了保护,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脊髓的神经通路。第叁部分骶神经移位修复后脑PET显像研究目的:健侧骶神经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后大脑PET显像。研究方法:选用体重200-300g的成年SD大鼠30只,雄雌不限,将其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右侧骶丛撕脱伤损伤不修复组,10只;第二组:健侧L4神经根移位修复组,10只;第叁组:假手术组,仅仅做皮肤切开缝合,不做其他特殊处理,10只。术后3个月,大鼠禁食12小时,尾静脉注射0.2ml~(18)F-FDG,通过滤波反射投影法重建冠状面、横断面、矢状面断层进行分析。重建后的图像利用西门子Inveon ResearchWorkplace(IRW)3.0获取3D的感兴趣区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获取感兴趣区随时间变化的动态SUV值。结果:第一组大鼠刺激右侧坐骨神经双侧大脑未见~(18)F-FDG摄取增多,脑部基本无明显显像,第二组大鼠刺激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在可见双侧大脑葡萄糖代谢率增高,~(18)F-FDG摄取增多,双侧均有显像,第叁组大鼠左侧脑部显像较为明显。结论:健侧L4神经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后在对应的大脑功能区有较为活跃的葡萄糖代谢率改变,~(18)F-FDG摄取增多,说明吻合后大脑神经通路可获得一定程度恢复。(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3-04-01)
鹿楠[2](2013)在《SD大鼠腰2移位修复骶丛撕脱伤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人们的旅行速度越来越快,严重的交通伤害和工业伤害也增加了起来。这其中不乏严重的骨盆骨折。由于骨盆骨折等所导致的骶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腰4,腰5及骶1-4)也随之而来。对于骶丛撕脱伤的治疗,目前并无十分有效的手段。长期以来,业界对于骶丛撕脱伤的治疗一直采取保守疗法1。近年来,有少数学者尝试采用外科方法治疗2,3,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对骶丛神经进行探查,如有可能,也进行原位的残端吻合,这种情况下,患者的恢复非常有限。陈爱民等提出采用健侧的骶1神经根作为新的动力源神经移位修复骶丛撕脱伤,并初步证实其作为动力源神经治疗的安全性和部分有效性4。但是临床上的骶丛损伤患者一般是多根神经根同时受损,而单一的骶1神经根仅能修复一支神经根。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动力源神经来同时进行骶丛损伤的修复,才有望提高恢复水平。腰丛作为动力源神经已经应用于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重建5,且由于腰神经根在后路比较容易暴露,和骶丛位置邻近,手术创伤相对小,课题组在对大鼠解剖结构参数观测的基础上,已成功建立骶丛撕脱伤模型,通过术后观察大鼠的生存率、大鼠行为学观察及电生理检测来判断L2作为动力源神经的安全性。通过行为学观察,电生理检查、肌肉的湿重对比、电镜观察并结合肌肉横断面免疫组化判断神经根移位术后神经再生情况,证实其有效性。通过造模术后大鼠一般情况观察、肌肉的湿重比,电镜观察、结合肌肉横断面免疫组化,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元凋亡等指标综合分析骶丛撕脱伤后靶肌肉退变规律。第一部分腰2神经根作为动力源神经的安全性研究目的:了解切取单根腰2神经根对一侧肢体的影响,以及术后靶细胞退变规律的研究。方法:选取60只成年SD大鼠,雌雄不限,不打开椎管,在椎体神经孔外侧切断右侧腰4-腰6神经根,术后通过体感诱发电位来进行筛选,剔除造模不成功的大鼠,另取大鼠造模补足数量。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3组,第一组为假手术对照组;第二组将大鼠的健侧腰2在椎管外切断;第叁组将大鼠健侧腰2及腰6同时在椎管外切断。术后观察叁组大鼠的一般情况,生存率,进行行为学观察和测试以及电生理检查。结果:1、一般情况:术后16周,叁组大鼠分别存活19只、18只、18只;2、16周时叁组大鼠左侧BBB评分分别为10.92±3.14、10.69±3.29、10.38±3.77;3、第一组及第二组大鼠均未发现有健侧肢体溃疡和自噬现象,第叁组有一只大鼠出现轻微的足底溃疡,后愈合。结论:以腰2神经根作为动力源神经是安全可靠的,但是同时采用健侧的腰2及腰6神经根作为动力源神经可能会在早期有个别的出现难以代偿的失神经现象。第二部分利用腰2修复骶丛神经撕脱伤的研究目的:评价采用腰2作为动力源神经去修复骶丛撕脱伤的有效性。方法:选用已成年的200-300g的SD大鼠共90只,雄雌不限,进行右侧骶丛撕脱伤造模,术后通过SEP健侧剔除造模不成功的大鼠,另取大鼠造模补足数量。将大鼠随机分为叁组,分别为假手术组、健侧腰2-伤侧腰6吻合组、健侧腰6-伤侧腰6吻合组。术后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情况,对大鼠进行BBB评分;双侧股二头肌、小腿叁头肌及胫前肌称量湿重和观察到的肌肉横断面对比和比较HE染色,电镜观察神经远端吻合口增长;利用肌电图来评估一贯作业的有效性。结果:术后12周BBB评分显示,两吻合组得分均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吻合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吻合组患侧的胫前肌、小腿叁头肌及股二头肌与不吻合组比较,有明显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吻合组内叁组肌肉尤其以股二头肌恢复为佳。结论:健侧腰2神经根移位是能够有效的进行骶丛撕脱伤修复的动力源神经,能够解决由于无法找到神经根残端而无法修复的困难或者动力源神经不足时候的有效补充。第叁部分大鼠单侧骶丛撕脱伤后靶肌肉退变规律的研究目的:研究单侧骶丛撕脱伤后靶肌肉的退变规律。方法:选用体重200-300g的成年SD大鼠60只,雄雌不限,建立单侧骶丛撕脱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后2周,4周,6周,8周,10周,12周取大鼠两侧的小腿叁头肌,测量肌肉湿重、肌细胞直径及肌肉横截面积及观察运动终板形态。结果:在肌肉失神经支配后,肌肉湿重、肌细胞直径及肌肉横截面积均下降,其中肌细胞直径及肌肉横截面积均呈进行性下降过程,而肌肉湿重呈现前快后慢的下降过程。在4周内,运动终板无明显变化,4周后,其边缘开始变得模糊,进而消失,12周基本很难找到。结论:肌肉湿重、肌细胞直径及肌肉横截面积均出现下降,运动终板在4周后开始逐渐消失。第四部分骶丛撕脱伤修复后中枢重建规律的研究目的:研究单侧骶丛撕脱伤健侧腰2移位后中枢重建规律。方法:选用体重200-300g的成年SD大鼠30只,雄雌不限,将其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右侧骶丛撕脱伤损伤不修复组,为阴性对照组,10只;第二组:健侧L2神经根移位修复组,10只;第叁组:假手术组,不做特殊处理,10只。术后4个月,大鼠禁食12小时,尾静脉注射0.2ml18F-FDG,同时持续电刺激右侧患肢,吸收40分钟后上机扫描,扫描视野包括大鼠整个脑部及颈部。结果:第一组大鼠脑部基本无明显显像,第二组大鼠脑部双侧均有显像,第叁组大鼠左侧脑部显像较为明显。结论:神经根移位成功,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定位会发生重建。(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3-03-01)
张志凌[3](2009)在《健侧骶神经移位修复骶丛撕脱伤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骨盆骨折常伴发骶丛损伤及骶丛撕脱伤,引起下肢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并可能伴有排尿,排便功能障碍。但目前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骶丛撕脱伤的研究成为了目前骨科临床研究的一大难点问题。为进一步探讨骶丛撕脱伤的病理改变及治疗,动物实验是必不可少的途径。鉴于大鼠在动物进化上比较接近人类,大鼠常被作为神经损伤和修复的理想动物模型。本文对大鼠骶丛结构及功能做了基础性研究,在不打开椎管建立大鼠骶丛撕脱伤模型基础上,以健侧L6神经根作为新的动力源神经修复骶丛撕脱伤,通过术后大鼠一般情况观察,肌肉的湿重对比,电镜,结合肌肉横断面免疫组化等指标综合分析以健侧L6神经根作为动力源神经修复骶丛撕脱伤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第一部分SD大鼠动力源神经的选取研究目的:分析大鼠骶丛及坐骨神经的神经根组成,并分析各神经根对肌肉的具体支配功能,选取适合的动力源神经。研究方法:选用20只成年SD大鼠,雌雄不限,通过大体解剖了解坐骨神经的神经根组成;通过对L4-6神经根的刺激,分别检测股二头肌、小腿叁头肌和胫前肌的肌电图,由此推断神经根对肌群的支配权重及定位关系。结果:20只大鼠中,L4-6型有17只,L4-5型3只,两大类型又分两种亚型。L4-5是坐骨神经支配下肢肌肉的恒定支,L6神经根主要参与小腿叁头肌的运动功能,但有3只大鼠,L6不参与对叁组肌肉的支配。结论:本实验基本明确了大鼠骶丛及坐骨神经的组成,利用肌电图的方法判定出大鼠下肢股二头肌、叁头肌和胫前肌的神经根支配组成及权重,为选取适合的动力源神经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健侧L6神经根移位修复骶丛撕脱伤的实验研究研究目的:探讨采用健侧L6神经根移位修复骶丛撕脱伤的实验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方法:选用体重200-300g的成年SD大鼠共30只(复旦大学动物科学部提供),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不吻合组、L6-L6吻合组、L6-L5吻合组)每组10只,右侧为实验侧,左侧为对照侧。术后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情况,对受试老鼠进行BBB评分;双侧股二头肌、小腿叁头肌及胫前肌称重及肌肉横截面HE染色的对比研究;电镜检查吻合口远端神经生长情况;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肌电图检查(EMG)以评价吻合的有效性。结果:术后12周BBB评分吻合组较不吻合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吻合组右侧的股二头肌、小腿叁头肌、胫前肌与不吻合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L6-L5吻合组效果较L6-L6吻合组好,叁组肌群恢复速度在L6-L6吻合组内有差异,其中近侧股二头肌恢复效果相对较好,吻合口远端神经电镜观察可见大量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肌电图显示于叁组肌肉可记录到波幅,其中以近侧股二头肌及小腿叁头肌峰值较大,远侧胫前肌峰值较小。结论:健侧L6神经根移位加自体神经移植或健侧L6神经根移位与患侧L5神经根直接吻合均能重建截瘫大鼠坐骨神经的部分功能,其中健侧L6神经根移位与患侧L5神经根吻合组效果优于健侧L6神经根移位加自体神经移植组。(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09-04-01)
江曦[4](2008)在《建立大鼠骶丛撕脱伤模型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骨盆骨折常伴发骶丛损伤及骶从撕脱伤,引起下肢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并可能伴有排尿,排便功能障碍。但目前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骶丛撕脱伤的研究成为了目前骨科临床研究的一大难点问题。为进一步探讨骶丛撕脱伤的病理改变及治疗,动物实验是必不可少的途径。鉴于大鼠在动物进化上比较接近人类,因此,大鼠常被作为神经损伤和修复的理想动物模型。因此,对于重物打击脊髓损伤模型,还是臂丛撕脱伤模型均已见报道。但对于骶丛撕脱伤的动物模型尚未见报道。本文对此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解剖和肌电图,对大鼠骶丛结构及功能做了大量基础性研究,通过不打开椎管造模,探讨大鼠骶丛撕脱伤的理想模型。本研究拟通过建立大鼠骶丛撕脱伤模型基础上,通过光、电镜观察,结合Masson叁色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等,分析撕脱伤后患肢肌肉变化规律,为今后撕脱伤的治疗及时机的选择提供实验数据。第一部分大鼠骶丛神经结构及其支配肌群的探讨【目的】:分析大鼠骶丛及坐骨神经的神经根组成,并分析各神经根对肌肉的具体支配功能。【方法】:选用20只成年SD大鼠,雌雄不限,通过大体解剖了解坐骨神经的神经根组成;通过对L4-6神经根的刺激,分别检测股二头肌、小腿叁头肌和胫前肌的肌电图,由此推断神经根对肌群的支配权重及定位关系。【结果】:20只大鼠中,L4-6型有17只,L4-5型3只,两大类型又分两种亚型。通过肌电图分析,我们发现,L4-5是坐骨神经支配下肢肌肉的恒定支,L6神经根主要参与小腿叁头肌的运动功能,但有两只大鼠,L6不参与对叁组肌肉的支配。【结论】:本实验基本明确了大鼠骶丛及坐骨神经的组成,利用肌电图的方法判定出大鼠下肢股二头肌、叁头肌和胫前肌的神经根支配组成及权重,为建立大鼠骶丛撕脱模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大鼠骶丛撕脱模型的建立【目的】:成功建立大鼠骶丛撕脱伤模型,探讨其可行性。并研究撕脱伤大鼠患肢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选用20只成年火鼠,雌雄不限,不打开椎扳,在神经孔外撕断右侧L4-6神经根。术后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情况,对受试老鼠进行BBB评分;并对其进行体感诱发电位及双侧股二头肌、小腿叁头肌及胫前肌刺激电位检测,HRP逆行示踪,双侧股二头肌、小腿叁头肌及胫前肌称重及肌肉横截面对比研究,以评价造模效果。【结果】:1、一般情况:术后6周,19只大鼠存活,生存率为95%,右下肢BBB评分为10.78+3.15,这正常大鼠为21分;2、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17只患肢未在双侧大脑皮层检测到SEP,造模成功率为89.5%3、辣根过氧化酶HRP示踪可见:2只大鼠脊髓节段内可见阳性反应,造模成功率89.5%。4、股二头肌、小腿叁头肌及胫前肌称重及肌肉横截面对比统计学分析,差异明显。5、电镜检测发现撕脱侧肌肉出现萎缩、细胞核中间移位及出现肌卫星细胞等失神经支配征象。【结论】:大鼠椎管外撕脱L4-6造模,足建立大鼠骶丛撕脱伤模型较理想、可行的动物模型。(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08-04-01)
骶丛撕脱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人们的旅行速度越来越快,严重的交通伤害和工业伤害也增加了起来。这其中不乏严重的骨盆骨折。由于骨盆骨折等所导致的骶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腰4,腰5及骶1-4)也随之而来。对于骶丛撕脱伤的治疗,目前并无十分有效的手段。长期以来,业界对于骶丛撕脱伤的治疗一直采取保守疗法1。近年来,有少数学者尝试采用外科方法治疗2,3,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对骶丛神经进行探查,如有可能,也进行原位的残端吻合,这种情况下,患者的恢复非常有限。陈爱民等提出采用健侧的骶1神经根作为新的动力源神经移位修复骶丛撕脱伤,并初步证实其作为动力源神经治疗的安全性和部分有效性4。但是临床上的骶丛损伤患者一般是多根神经根同时受损,而单一的骶1神经根仅能修复一支神经根。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动力源神经来同时进行骶丛损伤的修复,才有望提高恢复水平。腰丛作为动力源神经已经应用于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重建5,且由于腰神经根在后路比较容易暴露,和骶丛位置邻近,手术创伤相对小,课题组在对大鼠解剖结构参数观测的基础上,已成功建立骶丛撕脱伤模型,通过术后观察大鼠的生存率、大鼠行为学观察及电生理检测来判断L2作为动力源神经的安全性。通过行为学观察,电生理检查、肌肉的湿重对比、电镜观察并结合肌肉横断面免疫组化判断神经根移位术后神经再生情况,证实其有效性。通过造模术后大鼠一般情况观察、肌肉的湿重比,电镜观察、结合肌肉横断面免疫组化,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元凋亡等指标综合分析骶丛撕脱伤后靶肌肉退变规律。第一部分腰2神经根作为动力源神经的安全性研究目的:了解切取单根腰2神经根对一侧肢体的影响,以及术后靶细胞退变规律的研究。方法:选取60只成年SD大鼠,雌雄不限,不打开椎管,在椎体神经孔外侧切断右侧腰4-腰6神经根,术后通过体感诱发电位来进行筛选,剔除造模不成功的大鼠,另取大鼠造模补足数量。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3组,第一组为假手术对照组;第二组将大鼠的健侧腰2在椎管外切断;第叁组将大鼠健侧腰2及腰6同时在椎管外切断。术后观察叁组大鼠的一般情况,生存率,进行行为学观察和测试以及电生理检查。结果:1、一般情况:术后16周,叁组大鼠分别存活19只、18只、18只;2、16周时叁组大鼠左侧BBB评分分别为10.92±3.14、10.69±3.29、10.38±3.77;3、第一组及第二组大鼠均未发现有健侧肢体溃疡和自噬现象,第叁组有一只大鼠出现轻微的足底溃疡,后愈合。结论:以腰2神经根作为动力源神经是安全可靠的,但是同时采用健侧的腰2及腰6神经根作为动力源神经可能会在早期有个别的出现难以代偿的失神经现象。第二部分利用腰2修复骶丛神经撕脱伤的研究目的:评价采用腰2作为动力源神经去修复骶丛撕脱伤的有效性。方法:选用已成年的200-300g的SD大鼠共90只,雄雌不限,进行右侧骶丛撕脱伤造模,术后通过SEP健侧剔除造模不成功的大鼠,另取大鼠造模补足数量。将大鼠随机分为叁组,分别为假手术组、健侧腰2-伤侧腰6吻合组、健侧腰6-伤侧腰6吻合组。术后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情况,对大鼠进行BBB评分;双侧股二头肌、小腿叁头肌及胫前肌称量湿重和观察到的肌肉横断面对比和比较HE染色,电镜观察神经远端吻合口增长;利用肌电图来评估一贯作业的有效性。结果:术后12周BBB评分显示,两吻合组得分均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吻合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吻合组患侧的胫前肌、小腿叁头肌及股二头肌与不吻合组比较,有明显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吻合组内叁组肌肉尤其以股二头肌恢复为佳。结论:健侧腰2神经根移位是能够有效的进行骶丛撕脱伤修复的动力源神经,能够解决由于无法找到神经根残端而无法修复的困难或者动力源神经不足时候的有效补充。第叁部分大鼠单侧骶丛撕脱伤后靶肌肉退变规律的研究目的:研究单侧骶丛撕脱伤后靶肌肉的退变规律。方法:选用体重200-300g的成年SD大鼠60只,雄雌不限,建立单侧骶丛撕脱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后2周,4周,6周,8周,10周,12周取大鼠两侧的小腿叁头肌,测量肌肉湿重、肌细胞直径及肌肉横截面积及观察运动终板形态。结果:在肌肉失神经支配后,肌肉湿重、肌细胞直径及肌肉横截面积均下降,其中肌细胞直径及肌肉横截面积均呈进行性下降过程,而肌肉湿重呈现前快后慢的下降过程。在4周内,运动终板无明显变化,4周后,其边缘开始变得模糊,进而消失,12周基本很难找到。结论:肌肉湿重、肌细胞直径及肌肉横截面积均出现下降,运动终板在4周后开始逐渐消失。第四部分骶丛撕脱伤修复后中枢重建规律的研究目的:研究单侧骶丛撕脱伤健侧腰2移位后中枢重建规律。方法:选用体重200-300g的成年SD大鼠30只,雄雌不限,将其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右侧骶丛撕脱伤损伤不修复组,为阴性对照组,10只;第二组:健侧L2神经根移位修复组,10只;第叁组:假手术组,不做特殊处理,10只。术后4个月,大鼠禁食12小时,尾静脉注射0.2ml18F-FDG,同时持续电刺激右侧患肢,吸收40分钟后上机扫描,扫描视野包括大鼠整个脑部及颈部。结果:第一组大鼠脑部基本无明显显像,第二组大鼠脑部双侧均有显像,第叁组大鼠左侧脑部显像较为明显。结论:神经根移位成功,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定位会发生重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骶丛撕脱伤论文参考文献
[1].张志凌.健侧L4神经根移位修复大鼠骶丛撕脱伤[D].第二军医大学.2013
[2].鹿楠.SD大鼠腰2移位修复骶丛撕脱伤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
[3].张志凌.健侧骶神经移位修复骶丛撕脱伤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
[4].江曦.建立大鼠骶丛撕脱伤模型的探讨[D].第二军医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