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耗竭资源论文-乔永璞

可耗竭资源论文-乔永璞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耗竭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可耗竭资源,经济增长,环境污染,庇古税

可耗竭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乔永璞[1](2019)在《可耗竭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悖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可知可耗竭资源使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倒U型;进而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不同区域的可耗竭资源使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可耗竭资源使用通过加剧环境污染排放的累积效应而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但受中国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以及可耗竭资源的稀缺效应和资源消耗增长惯性影响,东部、中部、西部和全国的单位资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排放对经济增长的抑制系数存在明显差异,东部最高,西部最低。因此,应依据不同区域可耗竭资源使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策略性的转变经济增长动力,以征收庇古税和设立可持续发展基金为手段来消除可耗竭资源使用过程中经济负效应。(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乔永璞,储成君[2](2018)在《庇古税改革、可耗竭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一文中研究指出可耗竭资源的不恰当开发会扭曲市场机制,庇古税改革迫在眉睫。本文构建庇古税改革、可耗竭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发现在不存在庇古税时,稳态下社会福利和经济增长是受约束的最优状态。同时,庇古税对稳态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呈倒U型,但不同类型的庇古税由于征收对象的不同致使其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环境税实施后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明显低于资源税实施后的影响,且环境税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影响的倒U型拐点要晚于资源税,但环境税和资源税对环境污染排放量的影响不存在曲线形状上的差异。因此,政府应依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现状,策略性地使用环境税、资源税等庇古税政策组合。(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孙姝瑀[3](2017)在《可耗竭资源约束下我国区域工业增长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阶段“粗放型”增长模式下,自然资源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并促进了我国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然而,我国可耗竭资源总量趋少、利用效率较低,已成为约束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叁大区域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加之,受国家与地区宏观政策的影响,可耗竭资源约束下的工业增长效率出现明显区域差异,从而影响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因此,关注可耗竭资源约束下我国区域工业增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对我国应对可耗竭资源枯竭的严峻挑战、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界定可耗竭资源、经济增长效率等相关概念理论的基础上,描述了我国区域工业增长及其可耗竭资源利用现状,并从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分析可耗竭资源对我国区域工业增长的制约作用;其次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Malmquist-Luenberger(ML)生产率指数对可耗竭资源约束下我国区域工业增长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通过工业增长效率静态、动态比对分析,全方位揭示叁大区域工业增长效率变动规律;再次,利用前文测算的效率指标,运用Tobit回归模型,着重分析技术创新投入、市场开放度及政府干预程度对可耗竭资源约束下我国区域工业增长效率的影响;最后结合叁大区域的状况,从政府、产业及企业角度提出促进我国区域工业增长效率的相应对策。(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7-04-01)

王世进[4](2016)在《李存芳教授着《中国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转移区位选择行为的实证研究》出版》一文中研究指出可耗竭资源是一国国民财富的基础,它的形成需要长达数百万年的地质演变过程,依赖于此类资源而生存与发展的可耗竭资源型企业,存在着一种与资源的可利用周期相应的生命周期。我国东部可耗竭资源型企业中大多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进行着大规模、高强度生产,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与管理(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魏一鸣[5](2015)在《资源型企业战略行为研究的一部力作——评《中国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转移区位选择行为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源型企业客观存在着一种与资源的可利用周期密切关联的生命周期,形成了一条"发展-成长-稳定-衰退"的动态轨迹。这就是说,随着资源的逐渐耗竭,资源型企业必将面临关闭、转型、迁移的重大(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期刊2015年10期)

闫晓霞,张金锁,邹绍辉[6](2015)在《污染约束下可耗竭资源最优消费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假设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运用最优控制理论,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将污染因素充分体现在效用函数及约束条件中,构建了污染约束下可耗竭资源最优消费模型并给出具体解析解.结果表明:消费函数是初始资源储量与初始污染存量比值及初始污染存量与初始资本投入比值的减函数;在一定条件下,消费量最大值与其初始值比值是贴现值的减函数,该比值也是初始资源储量与初始资本投入比值及初始污染存量与初始资本投入比值的增函数.由此得出结论:污染的初始值较高会使得消费减少,遏制经济的增长,这说明从居民消费角度看,经济增长与治理污染并不相悖,而是相辅相成的.该结论对促进我国增加治理污染的投入有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期刊2015年02期)

李存芳,范林榜,刘满芝[7](2014)在《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转移行为干预因子的系统分析——基于跨区优势要素耦合与生态文明联动的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跨区优势要素耦合与生态文明联动的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转移行为,是一个新兴的实际问题,也是一个理论前沿问题。对此,运用系统工程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思想,基于从2000-2009年我国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跨区转移的大量项目与其它未转移项目的对比中提炼出的12种企业转移的特征行为,通过文献研究与访谈调查提炼企业转移行为的干预因子,选取"行为收益感知"与"行为成本感知"为中介变量,建构此类企业转移行为的干预因子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政策指向"、"资源衰竭压力"、"利益趋向"、"决策倾向"、"异地要素引力"和"原地区位斥力"因子都是间接地对"高成本-高收益转移行为"、"低成本-低收益转移行为"产生显着的正效应,且表现出干预强度由重到轻的顺序;其对于"高成本-高收益转移行为"的整体干预强度明显重于对于"低成本-低收益转移行为"的整体干预强度;其干预方式和干预路径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研究成果为我国跨区优势要素耦合与生态文明联动下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转移行为调控策略的制订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4年12期)

李存芳,杨保华,王世进[8](2013)在《基于产业转移的可耗竭资源型企业区位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产业转移的可耗竭资源型企业区位选择行为不仅是一个新兴的实践问题,而且是一个理论前沿课题。本文运用组织行为学和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基于由2000-2009年我国可耗竭资源型企业实施跨区产业转移的112个项目中提炼出的9种企业区位选择行为,利用文献研究和访谈调查等方法,析取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诸种影响因素,以"风险度感知"和"满意度感知"为中介变量,构建此类企业区位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决策偏好"、"法治环境"、"资源禀赋"、"区位成本"、"经济区位"、"政策引力"、"民众素质"7个因素都是间接地对"高风险度-高满意度区位选择行为"、"低风险度-高满意度区位选择行为"产生显着的影响,且显示出作用强度从高到低的倾向;(2)只有"区位成本"因素最终表现为负影响,其它6个因素最终都表现为正影响;(3)7个因素的作用方式和作用路径也拥有一定的规律性。研究结论可为调控可耗竭资源型企业区位选择行为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制订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管理评论》期刊2013年12期)

刘会齐[9](2012)在《政府诱导非产权化战略性可耗竭资源最优利用经济增长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我国的国情,现实中存在像稀土这种非产权化战略性可耗竭资源,合理开发这种资源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文章试图利用模型的方式探索非产权化战略性可耗竭资源最优利用的经济增长路径,认为只要政府有效诱导,在人力资本与技术不断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足够的情况下,合理利用非产权化战略性可耗竭资源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是可以实现的。(本文来源于《上海商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翟铭坤[10](2012)在《成本约束下可耗竭资源开采微分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31年,霍特林(Hotelling)的经典文献《可耗竭资源的经济学》发表以来,可耗竭资源经济学逐渐成长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可耗竭资源最优开采路径研究一直是这个学科的内核。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站在生产经营者的角度,针对一定储量的可耗竭资源,考虑在该资源开发的无限时域内,使得资源效益的贴现现金流量为最大的最优开采速度的理论与模型研究。假定有N个厂商对可耗竭资源进行开采,其面临的市场需求价格弹性为常数,开采成本是开采量的线性函数。本文利用微分对策理论,分析该寡头市场中各个厂商的均衡开采策略。研究表明,开采成本对是否开采、开采速度,结束时点等有重要影响。同时,还与某些经典论文进行了简要比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被开发利用的城市土地资源可以近似看作可耗竭资源,且相对符合本文模型的假设,提供了应用本文模型分析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的可能性。阐述了土地储备制度的涵义、产生背景及整个运行机制,介绍了土地一级市场的运行机制。从固定成本的角度对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给出结论并得到数据的证实,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决策建议。(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2-04-01)

可耗竭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可耗竭资源的不恰当开发会扭曲市场机制,庇古税改革迫在眉睫。本文构建庇古税改革、可耗竭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发现在不存在庇古税时,稳态下社会福利和经济增长是受约束的最优状态。同时,庇古税对稳态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呈倒U型,但不同类型的庇古税由于征收对象的不同致使其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环境税实施后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明显低于资源税实施后的影响,且环境税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影响的倒U型拐点要晚于资源税,但环境税和资源税对环境污染排放量的影响不存在曲线形状上的差异。因此,政府应依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现状,策略性地使用环境税、资源税等庇古税政策组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耗竭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乔永璞.可耗竭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悖论”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乔永璞,储成君.庇古税改革、可耗竭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

[3].孙姝瑀.可耗竭资源约束下我国区域工业增长效率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

[4].王世进.李存芳教授着《中国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转移区位选择行为的实证研究》出版[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5].魏一鸣.资源型企业战略行为研究的一部力作——评《中国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转移区位选择行为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5

[6].闫晓霞,张金锁,邹绍辉.污染约束下可耗竭资源最优消费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

[7].李存芳,范林榜,刘满芝.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转移行为干预因子的系统分析——基于跨区优势要素耦合与生态文明联动的思路[J].资源科学.2014

[8].李存芳,杨保华,王世进.基于产业转移的可耗竭资源型企业区位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2013

[9].刘会齐.政府诱导非产权化战略性可耗竭资源最优利用经济增长路径[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2

[10].翟铭坤.成本约束下可耗竭资源开采微分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2

标签:;  ;  ;  ;  

可耗竭资源论文-乔永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