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质量评价论文-曾辉

菌种质量评价论文-曾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菌种质量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孢蘑菇,菌种,几丁质,麦角固醇

菌种质量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曾辉[1](2018)在《基于双孢蘑菇工厂化制种的菌种质量评价与制种管控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J.E.Lange)Imbach)是世界上人工栽培最广泛的食用菌。我国是双孢蘑菇生产大国,近几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叁分之二。菌种繁育是双孢蘑菇栽培的首要环节,但目前我国双孢蘑菇菌种繁育缺乏系统的、高效的菌种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严重制约我国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以上现状,本文以我国双孢蘑菇主栽品种As2796和W192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列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菌丝量是菌种质量量化评价指标之一,本文以双孢蘑菇品种As2796和W192不同培养时间及不同培养基配方中的液体培养菌丝为研究对象,测定并优化菌丝体中几丁质、麦角固醇和核酸的提取和含量测量方法,然后分析菌丝量与其相关性。发现了As2796和W192菌丝体中的几丁质、麦角固醇和核酸含量OD值分别与菌丝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所有决定系数R~2都超过0.999,这表明几丁质、麦角固醇和核酸可作为衡量双孢蘑菇菌丝量的指标。然后,基于几丁质和麦角固醇作为真菌细胞特有组分,选取在PD液体培养基中24℃培养7 d后的菌丝中二者浓度作为测定双孢蘑菇菌丝量的基准值。2、根据液体培养菌丝的几丁质和麦角固醇含量,分别测量并计算出双孢蘑菇麦粒栽培种的相对菌丝量。通过几丁质和麦角固醇标准曲线的建立,测定和计算出As2796液体培养纯菌丝的几丁质和麦角固醇含量分别为118.06μg·mg~(﹣1)和4.47μg·mg~(﹣1)(二者含量比为26.41);W192液体培养纯菌丝的几丁质和麦角固醇含量分别为121.93μg·mg~(﹣1)和6.15μg·mg~(﹣1)(二者含量比为19.83)。然后,基于上述数值和相应的线性方程,测算得到As2796麦粒栽培种菌丝量基于几丁质和麦角固醇测算出的2个数值分别为123.3mg·g~(﹣1)和180.0 mg·g~(﹣1),W192麦粒栽培种菌丝量的2个数值分别为120.8 mg·g~(﹣1)和139.2mg·g~(﹣1)。3、菌种老化与否是菌种质量评价指标之一。利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并结合菌丝细胞透射电镜图片及几丁质、麦角固醇的测定结果对双孢蘑菇老化的机制进行研究。本论文通过选取正常菌株As2796和老化菌株As2796Y进行RNA-Seq分析,以正常菌株As2796为参考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老化菌株As2796Y出现了1610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877个,下调基因733个。转录组分析中GO和KEGG功能富集显示,差异基因中有两个差异基因编码几丁质合成酶和UDP-N-乙酰半乳糖胺磷酸化酶,与几丁质的合成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并呈上调表达趋势,基因的上调表达导致最终产物几丁质含量的增加,从而导致老化菌株细胞壁增厚。同时,老化菌株As2796Y大量下调的基因富集在碳代谢途径中,且与糖酵解途径相关的酶基因表达量均下降,说明碳代谢对于菌株活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基础能量代谢的降低、紊乱可能是导致菌株的老化的根本原因。透射电镜图片也表明在老化菌株As2796Y中质壁分离、液泡增大现象较正常菌株严重,同时几丁质/麦角固醇比值高于正常菌株As2796,这可能是老化菌株后期通过细胞壁的增厚来抵御外界环境侵害的一种防御机制。因此,双孢蘑菇菌种老化的机制可能是糖酵解中烯醇化酶合成受阻致使麦角固醇含量降低、从而造成细胞膜稳定性变差,最终致使质壁分离并形成吐黄水现象。4、为了改善双孢蘑菇栽培种的营养结构,进一步筛选其高产优质抗病的新合成基质。通过分析43种富氮原料,结合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分别以双孢蘑菇菌丝生长速度、菌丝量和基质配方N含量为评价指标,优化出最佳配方为蛭石:膨胀珍珠岩=3:1,以此重量为基础,玉米粉10%、羽毛粉15%、麸皮15%。该配方的合成基质栽培种菌丝量分别比麦粒栽培种提高120%和170%;出菇试验表明:合成基质栽培种单产比对照的2种麦粒栽培种提高3%和17%,绿霉发生率仅为对照的10%。5、为了建立完善的双孢蘑菇栽培种生产的质量控制体系,修订了双孢蘑菇透气袋制种GMP规程15条;制定了双孢蘑菇透气袋制种SSOP文件12条;在建立双孢蘑菇透气袋制种HACCP体系过程中,先探明九道工序中3个方面的危害因子加以分析(HA),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其制种工艺流程中的4个关键控制点(CCP)。最终形成GMP、HACCP和SSOP叁位一体的双孢蘑菇透气袋栽培种工厂化生产管控体系。(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8-11-01)

冀宏,郑雪平,柳宁,姚璐晔,宋驰[2](2016)在《杏鲍菇液体菌种质量评价及标准研究初探(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的4个品种为试材,采用液体发酵培养的方法,测量液体发酵过程中菌丝球密度、干重、直径以及发酵液p H值、还原糖等指标,研究液体发酵过程中菌丝球的生长情况及发酵液的变化;并通过感官检测、显微镜观察和菌丝球回接试验探索优良的液态杏鲍菇菌丝体的感官指标、生化指标和微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优质杏鲍菇液体菌种质量标准具体为菌液为淡黄色澄清状,含浓郁的苦杏仁味,无杂菌污染;菌丝球肉眼可见,洁白、均匀、表面有毛刺、直径<2.5 mm且浓度达到80%~100%;显微镜下菌丝体粗壮,每个视野有3~4个锁状联合;一般发酵时间为120-144 h。(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6年06期)

冀宏,梁永军,柳宁,姚璐晔,王慧[3](2016)在《杏鲍菇液体菌种质量评价及标准研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的4个品种为试材,采用液体发酵培养的方法,测量液体发酵过程中菌丝球密度、干重、直径以及发酵液pH值、还原糖等指标,研究液体发酵过程中菌丝球的生长情况及发酵液的变化;并通过感官检测、显微镜观察和菌丝球回接试验探索优良的液态杏鲍菇菌丝体的感官指标、生化指标和微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优质杏鲍菇液体菌种质量标准具体为菌液为淡黄色澄清状,含浓郁的苦杏仁味,无杂菌污染;菌丝球肉眼可见,洁白、均匀、表面有毛刺、直径<2.5mm且浓度达到80%~100%;显微镜下菌丝体粗壮,每个视野有3~4个锁状联合;一般发酵时间为120~144h。(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6年06期)

黄晓敏,吴奕钿,于新,黄杰[4](2013)在《混合菌种发酵酿造红米酒工艺优化及其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米为原料,红曲霉、米曲霉、酿酒酵母混合发酵酿造红米酒。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研究混合菌种酒曲添加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红米酒酒精度的影响,确定混合菌种发酵酿造红米酒的最优工艺,并对成品酒进行质量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红曲霉、米曲霉及酿酒酵母用量分别为2%、2%、3%,混合菌酒曲为大米质量分数的7%,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7d时,糖化液的DE值高达22.55%。在此工艺条件下酿制的红米酒色泽红润光亮,酒体协调,香味醇厚;其糖度22.32%,酒精度10.75%,出酒率为240%。(本文来源于《广东省食品学会2013年年会暨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期刊2013-11-28)

陈辉,刘洋,赵楚楚,于海龙,张津京[5](2013)在《真姬菇菌种质量评价方法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液体培养、可见光谱分析,探究碳源、氮源单因素及正交优化设计对真姬菇SIEF4104与SIEF4078菌株LBL评价方法的效应,并确立了优化液体培养基组成。结果表明:不同碳源和氮源对同一菌株存在显着性差异,而碳氮源对于优劣菌株间的评价效应差异不显着,即碳氮源因素对于优劣菌株间评价结果的作用相当;相对于添加无机氮源的液体培养基,添加有机氮源的液体培养基的DR值普遍较低。(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赵楚楚[6](2013)在《斑玉蕈菌种质量评价方法的机理研究及试剂盒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斑玉蕈(Hypsizgus marmoreus),又名蟹味菇、真姬菇,是重要的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之一。菌种是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然而,由于斑玉蕈栽培周期长,一旦工厂化生产遇到劣质菌种,通常出菇时才能被发现,会给食用菌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寻求快速、简便的斑玉蕈菌种质量评价方法愈显迫切。本课题组此前对斑玉蕈正常菌株和退化菌株研究发现,它们具有不同的使合成染料褪色的能力,可在14天内获得结果,显示的颜色与产量相关性达到0.880;并证明了该方法显色结果与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长度、菌柄直径等质量相关农艺性状存在相关性。本研究拟进一步探寻斑玉蕈菌种质量液体培养评价方法的作用机理,并优化基于该技术的试剂盒生产工艺。跟踪优劣2个分别显色为黄色(SIEF3132)和蓝色(SIEF3246)的斑玉蕈菌株液体培养过程中相关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指标与显色的相关性;应用透析、薄层层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分离分析手段,研究比较了优劣菌株发酵液中和溴百里酚兰作用显色的活性物质的差异;对优劣菌株发酵液中皂苷与溴百里酚兰的显色进行分析;优化并确立了生产斑玉萆菌种质量检测试剂盒的工艺参数,具体结果如下:1.对优劣2个分别应用乳糖溴百里酚蓝液体培养(LBL)菌种评价方法显色为黄色(SIEF3132)和蓝色(SIEF3246)的斑玉蕈菌株进行了液体显色培养,跟踪了培养过程中615nm处吸收峰值、酸碱度、电导率和菌丝体生物量、乳糖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并对使BTB变色的活性物质进行了作用位置的定位。结果显示:显示黄色的优质菌株,pH、电导率变化小、代谢乳糖能力强;显示蓝色的劣质菌株,pH、电导率变化大、代谢乳糖的能力弱;使溴百里酚蓝变色的活性物质分泌到细胞外,在胞内没有发现活性。2.通过透析、薄层层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分离手段探究了斑玉萆发酵液中与溴百里酚兰作用的活性物质的性质。结果显示,乳糖溴百里酚蓝液体培养(LBL)菌种评价方法评价显黄色的优质斑玉蕈菌株(SIEF3132)发酵液中含有和BTB作用显黄色的活性物质且分子量小于1000;乳糖溴百里酚蓝液体培养(LBL)菌种评价方法评价显蓝色的劣质斑玉蕈菌株(SIEF3246)发酵液中不含有和BTB作用显黄色活性物质或活性物质含量很少;优质菌株和劣质菌株的发酵液中挥发性成分有明显差异:优质菌株醛类含量(74.138%)明显高于劣质菌株(50.352%),而劣质菌株醇类(16.680%)、呋喃(8.379%)、烯烃(6.813%)、苯类(6.265%)、酯类(4.620%)含量较高,均高于SIEF3132优质菌株的。3.使用正丁醇萃取法对显色为黄色(SIEF3132)和蓝色(SIEF3246)的斑玉蕈菌株发酵液中的皂苷进行提取,并对优劣两菌株发酵液中的皂苷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提取的总皂苷可以和溴百里酚兰反应显黄色,且优质菌株发酵液中的皂苷含量(1.354g/100ml)高于劣质菌株(1.013g/100ml)的。4.开发了 一种基于乳糖溴百里酚蓝液体培养(LBL)菌种评价方法的斑玉蕈菌种检测试剂盒。确定了试剂盒的主要成分的分装方法:乳糖、蛋白胨、酵母提取物使用液体分装体系,1.5ml离心管中分装的量分别为0.25g、0.375g、0.225g;对于难溶于水的BTB,先溶于稀碱溶液,然后进行分装,1.5ml离心管中分装的量为1.25×10-3g。对试剂盒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3个月内,试剂盒在4℃下可稳定储存;试剂盒的批间和批内重复性良好。并制作了用于检测培养基pH判定的比色卡和结果判定的A615值拟合方程,并对试剂盒的包装进行设计,不同试剂使用不同颜色盖子的离心管进行区分。(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陈辉,赵楚楚,于海龙,刘洋,张津京[7](2013)在《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技术角度分析包括菌种活力减弱及菌种纯度下降等问题在内的我国食用菌菌种质量的现状,以此为基础介绍了近年来对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探讨了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2013年02期)

陈辉,刘洋,赵楚楚,于海龙,张津京[8](2012)在《斑玉蕈菌种质量评价方法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此前斑玉蕈菌种质量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液体培养终颜色、可见光谱分析,对碳源、氮源单因素及正交设计方法优化培养基成分,提升斑玉蕈质量优(SIEF4104)、劣(SIEF4078)菌株间的LBL评价方法的差异性和显着度,并确立优化液体培养基组成(g/L):200.0马铃薯,20.0乳糖,2.0麦芽提取物,1.0 MgSO4·7H20,3.0 KH2P04,0.06溴百里酚兰,pH 7.0,上述优劣菌株DR(脱色率)值的差值从优化前的72,提升到优化后的101,差异度提升了40.3%。本研究还发现,无机氮源相对于有机氮源该评价方法中对液体培养DR值普遍较低。上述结果将有益于技术人员开发相关试剂盒时,进一步提高该方法对优劣菌株的区分度。同时,通过不同碳源和有、无机氮源的比较及显色差异,启示我们该评价方法作用机理可能与代谢底物存在相关性。(本文来源于《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期刊2012-08-10)

刘洋[9](2010)在《真姬菇菌种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真姬菇是已实现工厂化生产的主要食用菌之一,是我国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的重要食用菌之一,2008年产量达10585t,在工业化生产的食用菌中,其产量仅次于金针菇与杏鲍菇。真姬菇兼具颇高的食用、药用与保健价值,因而日渐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菌种质量是真姬菇工业化生产的根本。经典的评价方法中,以结实性试验方法评价食用菌菌种质量最具说服力,然而此方法存在周期长、易受环境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等缺点。近年来,同工酶、RAPD、RFLP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用菌科研领域中得到逐步应用,但上述方法对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的准确性不佳。最新研究发现,可从生理生化角度对菌种产量性状进行有效评价。有鉴于此,本研究从生化角度发掘真姬菇菌种质量的预判性指标,以期为真姬菇菌种质量评价方法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本研究成果可归结为以下叁个方面:1.通过液体深层培养、可见光谱分析与结实性试验,开发了一种真姬菇质量评价的简便方法,并确立评价用培养基质组成(g/L):200.0马铃薯,20.0乳糖,2.0NH4NO3,0.5MgSO4·7H2O,1.5KH2PO4,0.06溴百里酚兰,pH7.0。结果显示,脱色率分别与单瓶产量、有效子实体数量及单个子实体重量呈极显着相关性。并以此为基础,提出DR与加权关联系数、显色反应与加权关联系数之间的拟合方程,用于真姬菇菌种质量的整合定量评价。2.本研究结合统计学方法,通过LBL评价方法,对13株真姬菇菌株进行质量评价,探究其评价结果同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长度与菌柄直径等主要表观商品性状间相关性。本研究发现,LBL评价结果同10.0-20.0mm与20.0-30.0mm菌盖直径区间、5.0-10.0mm与0.0-5.0mm菌盖厚度区间、50.0-70.0mm与30.0-50.0mm菌柄长度区间,以及0.0-5.0mm、5.0-10.0mm与10.0-15.0mm区间内有效子实体数量的相关性关系是成立的,且上述区间内有效子实体数量是各供试菌株有效子实体数量总数的主要组成部分。3.本研究进一步探究碳源、氮源单因素及正交优化设计对真姬菇SIEF4104与SIEF4078菌株评价效应的影响,并确立优化评价用培养基质组成(g/L):200.0马铃薯,20.0乳糖,2.0麦芽提取物,1.0MgSO4·7H2O,3.0KH2PO4,0.06溴百里酚兰,pH7.0。本研究发现,碳源与氮源对真姬菇SIEF4104与SIEF4078菌株的评价存在一定作用范围。而且,相对于添加无机氮源的评价用培养基质,添加有机氮源的评价用培养基质的DR值普遍较低。本研究所用LBL评价方法有助于加快真姬菇菌种选育进程,节约育种时间,拓展了真姬菇菌种质量评价方法的途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实用性与经济性。同时,本研究从商品性状角度,探究真姬菇菌种质量评价的预判性指标,为其它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此外,LBL评价方法可用于真姬菇菌种质量评价方法与体系的构建,对于真姬菇菌种质量评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可构建基于该评价方法的真姬菇优劣菌种资源库,进而有助于为揭示菌种退化机理找到突破点。但本研究亦存有不足之处。例如:LBL评价方法作用机理尚不清楚;LBL评价方法对真姬菇营养生长评价效果不显着;各商品性状间关系亦较为复杂,结实性试验过程中易受培养基质与培养环境的影响,尚难以将LBL方法用于各主要商品性状的整合评价,等等。因此,相关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开展。(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0-12-01)

仝金山[10](2008)在《滑菇杂交新品种选育、菌种质量评价及亲缘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滑菇是美味珍稀的食用菌之一,同时又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栽培。河北省平泉县是我省滑菇主产区,其生产的滑菇畅销国内外,滑菇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平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近几年,在滑菇生产上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所用滑菇菌种普遍退化、老化,造成菇农栽培风险加大,经济效益下滑;二是滑菇菌种市场极为混乱。由于目前尚没有关于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的科学体系,菌种质量和产销管理薄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食用菌菌种杂、多、乱现象的发生,严重损害了菇农利益。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首先利用当地两个滑菇主栽品种C3-1和早丰112作为亲本,采用传统的单孢杂交育种方法进行了滑菇杂交新品种的选育,以期获得同时具有双亲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同时,为了科学评价菌种质量,解决同种异名等现象,对平泉县提供的13个滑菇菌株的菌种质量进行了评价。此外,本论文还对从全国不同地区搜集到的16个滑菇主栽品种的分子标记和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单孢配对、杂交育种实验,共得到43个杂交组合;经过菌丝长势观察、生长速度测定及出菇试验筛选,最终筛选出1个菌丝长速快、污染率低、产量高的优良菌株,可以用于生产推广。2.采用生物化学技术对平泉县提供的13个滑菇菌株进行了质量评价,包括菌丝生长速度的比较,胞外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漆酶)活力的比较,拮抗实验及酯酶同工酶实验。结果表明:在PDA加富培养基上生长较快的菌株是4号(SB2林盛)、5号(107林盛)和7号(C3-1林盛)菌株;在模拟出菇培养基上生长较快的是7号(C3-1林盛)、9号(C3-3林盛)和11号(470林盛)菌株。在胞外酶活力的测定中,纤维素酶活力较高的是1号(早生1号林盛)、4号、5号、和7号菌株,木聚糖酶活力较高的是1号、4号和7号菌株,漆酶活力较高的是7号、8号(C3-2林盛)和13号(112土肥站)菌株。综合考虑,7号菌株为优良菌株。3.通过拮抗实验和酯酶同工酶技术对平泉县提供的13个滑菇菌株的亲缘关系进行鉴定,初步表明,4号和11号(470林盛),6号(CTE林盛)和7号,12号(早生112)和13号菌株分别为相同的菌株,即为“同种异名”菌株。其它如1号、2号(早生2号林盛)和5号菌株,11号和13号菌株,6号和10号(C3-1森源)菌株的亲缘关系也很近;9号(C3-3林盛)菌株与其它各个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远。在相似系数0.80水平上13个滑菇菌株被聚为5类,第1类包括9号菌株,第2类包括6号、7号和10号菌株,第3类包括8号菌株,第4类包括3号(早生4号林盛)菌株,第5类包括1号、2号、4号、5号、11号、12号和13号菌株。4.通过酯酶同工酶技术和RAPD(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分子标记技术明确了全国16个滑菇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并且酯酶同工酶实验和RAPD分子标记所得到的16个滑菇菌种的亲缘关系基本一致,结果表明:5号(滑菇早壮)和7号(东北1号)菌株,10号(滑菇518)和14号(滑菇5188)菌株,12号(澳羽32)和15号(工羽3)菌株的相似系数都很高,即它们的亲缘关系很近;而16号(滑菇一号)菌株与其它各个菌株的亲缘关系都较远。通过2种方法的结果比较,表明酯酶同工酶技术和RAPD分子技术均为鉴定滑菇菌株亲缘关系可靠手段。(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7)

菌种质量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的4个品种为试材,采用液体发酵培养的方法,测量液体发酵过程中菌丝球密度、干重、直径以及发酵液p H值、还原糖等指标,研究液体发酵过程中菌丝球的生长情况及发酵液的变化;并通过感官检测、显微镜观察和菌丝球回接试验探索优良的液态杏鲍菇菌丝体的感官指标、生化指标和微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优质杏鲍菇液体菌种质量标准具体为菌液为淡黄色澄清状,含浓郁的苦杏仁味,无杂菌污染;菌丝球肉眼可见,洁白、均匀、表面有毛刺、直径<2.5 mm且浓度达到80%~100%;显微镜下菌丝体粗壮,每个视野有3~4个锁状联合;一般发酵时间为120-144 h。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菌种质量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曾辉.基于双孢蘑菇工厂化制种的菌种质量评价与制种管控体系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

[2].冀宏,郑雪平,柳宁,姚璐晔,宋驰.杏鲍菇液体菌种质量评价及标准研究初探(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6

[3].冀宏,梁永军,柳宁,姚璐晔,王慧.杏鲍菇液体菌种质量评价及标准研究初探[J].北方园艺.2016

[4].黄晓敏,吴奕钿,于新,黄杰.混合菌种发酵酿造红米酒工艺优化及其质量评价[C].广东省食品学会2013年年会暨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2013

[5].陈辉,刘洋,赵楚楚,于海龙,张津京.真姬菇菌种质量评价方法的优化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3

[6].赵楚楚.斑玉蕈菌种质量评价方法的机理研究及试剂盒开发[D].南京农业大学.2013

[7].陈辉,赵楚楚,于海龙,刘洋,张津京.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食用菌.2013

[8].陈辉,刘洋,赵楚楚,于海龙,张津京.斑玉蕈菌种质量评价方法的优化研究[C].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2012

[9].刘洋.真姬菇菌种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

[10].仝金山.滑菇杂交新品种选育、菌种质量评价及亲缘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  

菌种质量评价论文-曾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