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养亚硝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絮团,异养亚硝化细菌,氨氮转化率,盐单胞菌
异养亚硝化论文文献综述
胡修贵,赵培,李玉宏,宋晓玲,马甡[1](2013)在《生物絮团中异养亚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富集培养、分离纯化等微生物学手段,从对虾养殖池的生物絮团中筛选出两株对氨氮具有高转化率的菌株。16SrRNA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两株菌均属于盐单胞菌属,菌株2011072708与食物盐单胞菌Halomonas alimentaria有99%的同源性,而菌株2011072709与胜利盐单胞菌H.shengliensis有100%的同源性。比较研究了两株菌在不同温度、盐度、pH、碳氮比条件下对氨氮的转化率,菌株2011072708在温度37℃、盐度30~40、pH 8、碳氮比28的条件下对氨氮的转化率最高;菌株2011072709在温度27~42℃、盐度40~50、pH 6、碳氮比21的条件下对氨氮的转化率最高。研究结果表明,胜利盐单胞菌(2011072709)对温度、盐度、pH、碳氮比等各方面的适应性优于食物盐单胞菌(2011072708),更适合在生物絮团技术中得到应用。(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3年05期)
吕永康,殷家红,刘玉香,张维清[2](2011)在《一株异养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最佳亚硝化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从焦化废水活性污泥中筛选到一株高效去除氨氮并显着积累亚硝酸盐氮的异养硝化细菌C16。该菌株为G-,短杆状;菌落为白色、半透明。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属于产碱杆菌属(命名为Alcaligenessp.C16)。对该菌的异养硝化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异养硝化过程中,该菌可将培养基中的氨氮全部去除。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经4 d培养,菌株C16的氨氮去除率为94.7%,亚硝酸盐氮的积累量大幅度增加,在培养基中氨氮浓度同为100 mg·L-1条件下,由优化前的7.34 mg·L-1增长到优化后的30.1 mg·L-1。(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王立群,曹立群,肖维伟,于晓旭[3](2010)在《鸡粪好氧发酵异养亚硝化菌数量及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就鸡粪便好氧发酵全程异养亚硝化细菌进行了分离和计数、对各温段的氨态氮和硝态氮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鸡粪便好氧发酵过程中异养亚硝化细菌数量与硝态氮量的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是硝化作用的主要完成者;它们的数量均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最适硝化作用温度在35℃左右,表现出中温菌的特性;发酵全程几乎都有硝化作用,但硝态氮积累的主要时期是降温阶段,因此适当延长降温期将有利于提高堆肥发酵的硝态氮含量。(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肖维伟,曹立群,喻其林,孙文,顾文杰[4](2008)在《鸡粪好氧发酵中异养亚硝化细菌的筛选及转化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从鸡粪好氧发酵过程筛选得到异养亚硝化细菌并测定它们的氮转化能力,在鸡粪与秸秆为堆制原料的发酵过程中的不同温度阶段取样,初步分离异养亚硝化细菌(以乙酰胺为碳和氮源),再通过转化试验测定铵态氮及亚硝态氮,筛选出高效异养亚硝化细菌。结果表明:通过铵态氮转化试验筛选出了15株异养亚硝化细菌,将15株菌生成亚硝态氮的质量浓度统计分析得出其中4株菌与其他菌差异显着(P<0.05),在所测时间及环境内氧化铵态氮和生成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平均分别可达100和1 mg/L以上,经鉴定分别为芽孢杆菌、芽孢乳杆菌、棒状杆菌、德克斯氏菌属,均为所筛选菌中的高效异养亚硝化菌。其中芽孢杆菌属的转化能力高于其他属,氧化铵态氮和生成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分别可达150、1.5 mg/L,在发酵过程中能发挥硝化作用,提高铵态氮的利用率。4株菌亚硝化作用较强的时段有所不同,但在菌体生长的对数期均出现亚硝态氮迅速增加的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王成林,周巧红,王亚芬,梁威,吴振斌[5](2008)在《一株异养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亚硝化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表层基质中分离出一株硝化活性较强的异养硝化细菌H-1,进行biolog菌种鉴定,鉴定系统中没有与该菌株特性相似的数据记录。16SrDNA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菌株H-1与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粪产碱杆菌(A.faecalis)有98%相似性,认为分离菌株H-1可能为Alcaligenes A.faecalis。通过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显示,当温度为30℃,pH为7.5,接种量为107CFU,溶氧2.25mg·L-1时,该菌株亚硝化反应效果最佳;影响亚硝化反应效果的因素顺序为:溶氧>温度>pH>接种量;温度和溶氧影响极显着,pH和接种量影响相对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曹立群[6](2008)在《鸡粪堆肥氮转化规律与异养亚硝化细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集约化禽畜养殖业的迅速崛起,使禽畜粪便污染加剧,成为环境污染中的突出问题。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势在必行,好氧堆肥是将其转化为优质有机肥的重要的无害化和资源化途径。但畜禽粪便及垃圾等废弃物好氧堆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氮素损失问题,这不仅污染环境、影响畜禽健康,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肥料中的养分含量。相关研究证明,造成此类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氨的持续性挥发和硝态氮的反硝化,且氨态氮挥发占的份额要明显大于硝态氮反硝化(贺琪,2005)。现有的氮素损失控制方法不论是控制适宜的堆肥工艺条件还是使用堆肥添加剂,都是从宏观上对堆肥过程氮素损失进行调控。本研究与以往不同的是,从该过程的氮素转化规律入手,研究了四类氮转化细菌的数量变化与氮素转化之间的相关性,明确了好氧堆肥过程氮素转化的微生物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着重考察了能够减少堆肥过程中氨态氮挥发的异养亚硝化细菌的作用规律及生物学特性,以期为堆肥过程的氮素损失的控制提供必备的理论基础。本研究的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在鸡粪好氧堆肥全程测定了氨化、异养亚硝化、异养硝化和好氧反硝化四类细菌数量及有机态氮、氨态氮、硝态氮等含量的变化,并进行了二者间相关分析。结果证明:该过程各类氮转化细菌以中温菌居多,最适生长温度35℃。其中,升温段35℃之后,菌数随温度上升而下降;降温段35℃之前,菌数随温度下降而上升。研究的各类氮转化细菌中,氨化细菌最耐热,是高温期发挥作用的主要类群。堆肥全程各类氮转化菌数与相应氮素转化量的关系为:升温段,氨化细菌、亚硝化和硝化菌数增加时,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增幅较剧;此叁类菌数降低时,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增幅较缓。降温段,氨化细菌数量与氨态氮含量变化之间无相关表现;硝态氮变化量与亚硝化、硝化细菌变化量呈正偏相关,与反硝化细菌变化量呈负偏相关。(2)进行了异养亚硝化细菌的分离和筛选,获得优势异养亚硝化细菌17株,经过转化试验认定其中SY35-1、JY35-3和JY45-2为本研究的高效异养亚硝化细菌菌株。(3)对筛选到的叁株高效异养亚硝化细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明确了初始有机物浓度、氨态氮浓度、pH值、C/N、溶解氧含量、培养温度等环境条件对其氨氧化活性的影响;同时还了解了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及生长曲线等相关生物学特征。(4)利用微生物学经典分类鉴定法对所获叁株高效异养亚硝化细菌菌株予以鉴定发现:SY35-1是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p).、JY35-3和JY45-2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其中Corynebacterium sp.具有异养亚硝化能力,迄今未见报道。(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08-04-10)
曹喜涛[7](2004)在《畜禽粪便堆制过程中氮素损失及接种异养亚硝化细菌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畜禽养殖场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使畜禽粪便的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堆肥化是处理畜禽粪便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其主要的缺点是因氨挥发造成氮的损失,会导致产生严重恶臭等环境污染问题,同时氮素损失极大地影响了堆肥化产品的品质,如何控制堆肥化中的氮素损失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鸡粪为堆制材料,在江苏省太仓市绿风有机肥料有限公司进行了室外好氧堆制试验,观测了鸡粪、鸡粪添加1%稻草和鸡粪添加3%稻草3种不同处理的pH值、温度、铵态氮、硝态氮、氨挥发潜力和全氮等的变化,并以鸡粪在堆制腐熟过程中灰分绝对量不变为前提计算了氮素的损失量。同时,采用平板记数法和最大可能记数法(MPN法)统计,研究了堆制过程中氨化细菌、固氮菌和硝化菌、反硝化菌的数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氨挥发是鸡粪堆制腐熟过程中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氮素损失高峰期出现在鸡粪堆制后的21d内,3个处理经过70d堆制后,氮素损失率在15%以上,与鸡粪处理相比,在鸡粪中添加1%稻草能够减少氮素损失2.52个百分点。鸡粪堆制过程中氨化细菌、固氮菌和硝化菌、反硝化菌的数量变化规律表明,氨化作用在堆制初期显着,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随堆制时间的推移有上升的趋势;堆制过程中存在固氮菌,但数量变化不大。堆制过程中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与堆制过程中铵态氮、硝态氮变化规律相一致。 有机固体废弃物中氮的变化涉及氮素矿化、氨的挥发、硝化和反硝化,本文通过探索在畜禽粪便中添加硝化细菌将部分铵氮转化为亚硝态氮、硝态氮来减少部分氮素损失为前提,对硝化细菌进行了富集、分离。由于堆肥化处理温度较高,常温的硝化细菌无法生长,于是从多个肥料厂高温堆肥采集17个堆肥样品,经过富集、分离、筛选,在55℃条件下的自养硝化细菌和异养亚硝化细菌,并对分离菌株进行了碳源、氮源、无机盐、金属离子、pH值、温度、装液量等对菌株生长量和亚硝态氮的产生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温条件下,没有分离得到高温条件下的自养亚硝化细菌。 从分离的高温异养亚硝化细菌中筛选了一株异养高温硝化细菌,命名为NH921,该菌株能够以乙酰胺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生长进行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革兰氏染色反南京农业人学顿卜学位论文:畜禽粪便堆制过程中氮素损失及接种异养硝化细菌的初步拟日乙应为阴性,好氧生长,细胞形态呈杆状,初步鉴定为芽袍杆菌属。同时能够具有一定的硝酸盐还原作用,该菌株的菌体生长量和亚硝态氮的产生量具有不同的培养条件。 以牛粪为试验材料,通过简单的室内模拟试验,分别以5%、10%、巧%、20%的接种量进行接种,测定了模拟试验样品中按态氮、亚硝态氮、硝态氮、pH值的变化,同时还平板记数了接种菌株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接种生成亚稍态氮、硝态氮的量作用不显着,平板记数结果在整个模拟试验过程中数量变化较小。菌株的实际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最后还进一步对该菌株NH921对青菜、辣椒和番茄的发芽率进行了试验研究,并通过盆栽试验以土壤拌种、剪叶法接种和喷雾法接种初步试验了菌株NH921的生物安全性。结果表明:NH921对青菜、辣椒和番茄种子的发芽率没有影响;通过接种青菜、辣椒和番茄盆栽试验,没有发现该菌株有致病性。关键词:畜禽粪便;鸡粪;稻草;氮素损失;异养稍化细菌(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4-07-01)
异养亚硝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从焦化废水活性污泥中筛选到一株高效去除氨氮并显着积累亚硝酸盐氮的异养硝化细菌C16。该菌株为G-,短杆状;菌落为白色、半透明。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属于产碱杆菌属(命名为Alcaligenessp.C16)。对该菌的异养硝化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异养硝化过程中,该菌可将培养基中的氨氮全部去除。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经4 d培养,菌株C16的氨氮去除率为94.7%,亚硝酸盐氮的积累量大幅度增加,在培养基中氨氮浓度同为100 mg·L-1条件下,由优化前的7.34 mg·L-1增长到优化后的30.1 mg·L-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养亚硝化论文参考文献
[1].胡修贵,赵培,李玉宏,宋晓玲,马甡.生物絮团中异养亚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J].渔业科学进展.2013
[2].吕永康,殷家红,刘玉香,张维清.一株异养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最佳亚硝化条件[J].化工学报.2011
[3].王立群,曹立群,肖维伟,于晓旭.鸡粪好氧发酵异养亚硝化菌数量及其作用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
[4].肖维伟,曹立群,喻其林,孙文,顾文杰.鸡粪好氧发酵中异养亚硝化细菌的筛选及转化能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
[5].王成林,周巧红,王亚芬,梁威,吴振斌.一株异养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亚硝化作用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
[6].曹立群.鸡粪堆肥氮转化规律与异养亚硝化细菌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8
[7].曹喜涛.畜禽粪便堆制过程中氮素损失及接种异养亚硝化细菌的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