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论文-齐东丽,蔡永娥

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论文-齐东丽,蔡永娥

导读:本文包含了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益母草颗粒,药物流产,异常子宫出血

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论文文献综述

齐东丽,蔡永娥[1](2019)在《益母草颗粒对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益母草颗粒对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336例药物流产后子宫异常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70例,对照组166例,对照组采用宫缩素治疗,观察组在采用宫缩素的同时采用益母草颗粒治疗,对比两组的的止血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子宫出血量明显得到控制,止血时间更早,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益母草颗粒和宫缩素治疗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尽快达到止血目的,在实际临床异常子宫出血中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应该广泛推荐于临床。(本文来源于《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赵国霞,徐福霞,徐娟,邬玮,王丽[2](2019)在《孕激素及人绒毛促性腺激素与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孕激素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与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药物终止妊娠的妇女150例,患者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终止早期妊娠。将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14 d作为对照组(n=75),>14d作为异常组(n=75)。比较两组患者在药物流产后10 d、14 d、18 d、22 d血清中孕激素和h CG含量,分析两组患者孕激素和h CG含量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月经周期、孕次、受孕天数、体重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常组在药物流产后10 d、14 d、18 d、22 d血清孕激素和h CG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药物流产后10 d、14 d、18 d、22 d孕激素含量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P<0.05)。对照组患者在药物流产后10 d、14 d、18 d、22 d血清hCG含量逐渐降低(P<0.05);异常组在药物流产后10 d、14 d血清h CG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药物流产后18 d、22 d血清hCG含量低于药物流产后10 d、14 d,且药物流产后22 d低于药物流产后18 d(P<0.05)。对全部样本的全部时点数据合并进行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孕激素和h CG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妇女血清的孕激素、hCG含量较高,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药物流产后10 d、14 d监测血清HCG值无明显下降提示有异常子宫出血的可能,联合监测孕激素、hCG含量有利于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预测和治疗。(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殷朴丽[3](2018)在《孕妇接受药物流产后的异常子宫出血与其血管生成调节因子水平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分析孕妇接受药物流产后发生异常子宫出血与其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师宗县人民医院产科门诊进行药物流产的182例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接受药物流产后发生异常子宫出血的32例孕妇纳入病例组,将接受药物流产后未发生异常子宫出血的150例孕妇纳入对照组。在进行药物流产前、药物流产后1周、药物流产后1个月对两组孕妇进行Ang-2、VEGF联合检测,并对比其Ang-2、VEGF的水平。结果:在进行药物流产前、药物流产后1周、药物流产后1个月,病例组孕妇Ang-2、VEGF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进行药物流产前相比,两组孕妇进行药物流产后1周、药物流产后1个月其Ang-2、VEGF的水平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进行药物流产后1周相比,病例组孕妇进行药物流产后1个月其Ang-2、VEGF的水平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接受药物流产后发生异常子宫出血与其Ang-2、VEGF的水平密切相关。临床医生应对上述情况予以关注。(本文来源于《当代医药论丛》期刊2018年07期)

郭玉兰[4](2017)在《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自愿接受药物终止妊娠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从给药后出血算起,依据出血天数分为异常出血组(子宫出血>14 d)和对照组(子宫出血<14d)各45例。两组患者均服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于药物流产后第15~20d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雌二醇(E2)、孕酮(P)及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取子宫内膜组织,免疫组化SP法测定Ang-1、Ang-2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结果异常出血组患者血浆VEGF、Ang-1、Ang-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异常出血组子宫内膜组织中Ang-1、Ang-2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Ang-1/Ang-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出血组血清h CG、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血清E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异常表达可能导致药物流产后蜕膜及绒毛组织残留,引起异常子宫出血。(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魏静波,刘辉,朱小茼,刘聪慧,曲银娥[5](2016)在《药物流产后蜕膜组织中IL-10和IL-12表达水平及其对异常子宫出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白细胞介素12(IL-12)在药物流产后蜕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水平及其与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自愿终止妊娠的停经8周之内的早孕妇女,自愿选择药物流产(药流)或人工流产2种方法,分为人工流产组、药流不全组和药流完全组,每组2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IL-10和IL-12在各组蜕膜组织原位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IL-10和IL-12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子宫蜕膜上皮和基质细胞之间。药流组蜕膜组织IL-10表达水平低于人工流产组(P<0.01),且药流完全组IL-10表达水平低于药流不全组(P<0.01);药流组蜕膜组织IL-12表达水平高于人工流产组(P<0.01),且药流完全组IL-12表达水平高于药流不全组(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果吻合。结论:局部蜕膜组织对米非司酮作用不敏感,导致IL-10和IL-12表达水平失衡,二者对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李昕,李国珍[6](2015)在《复宫汤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120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复宫汤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属气虚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肌注缩宫素注射液治疗;治疗组采用肌注缩宫素注射液合用复宫汤加减治疗,两组均治疗7天后评价疗效。结果宫内残留消失与阴道流血停止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96.7%、91.7%,对照组分别为78.3%、66.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复宫汤结合肌注缩宫素注射液治疗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要明显优于肌注缩官素注射液。(本文来源于《新疆中医药》期刊2015年06期)

魏静波,刘辉,朱小茼,曲银娥[7](2015)在《CD1a、CD83在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表面标志物CD1a、CD83在异常子宫出血组织中表达状况的研究,探讨其在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自愿终止妊娠的停经8周之内的早孕妇女,分为人工流产组、药流不全组、药流完全组各20例。收集3组蜕膜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不同分化阶段DCs的分布、形态、数量。结果 3组DCs均分布于腺体间、血管间;CD1a+未成熟DCs呈圆形、卵圆形;CD83+成熟DCs有多个分枝状突起。人流组CD1a的表达较药流组高,但CD83的表达较药流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流不全组CD1a的表达较药流全组高,但CD83的表达较药流全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分化阶段DCs与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5年20期)

魏静波,刘辉,朱小茼,曲银娥[8](2015)在《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与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树突状细胞(DCs)表面标志物CD1a、CD83和子宫内膜自然杀伤细胞(u NK细胞)表面标志物CD56在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组织中表达状况的研究,探讨其在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该院妇产科自愿以药物流产方式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800例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药物流产不全者30例为药物流产不全组,药物流产完全者35例为药物流产完全组,并选取同期在该院自愿行人工负压吸引流产术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3组蜕膜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u NK细胞和不同分化阶段DCs的分布、形态及数量。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CD56、CD1a及CD83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3组u NK细胞和DCs均分布于腺体间与血管间;3组u NK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CD1a+im DCs呈圆形或卵圆形;CD83+m DCs形态均不规则,有多个突起,呈分枝状。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结果,对照组CD56蛋白的表达水平较药物流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药物流产完全组CD56蛋白的表达水平较药物流产不全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CD1a蛋白的表达水平较药物流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药物流产不全组CD1a蛋白的表达水平较药物流产完全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CD83蛋白的表达水平较药物流产完全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药物流产不全组CD83蛋白的表达水平较药物流产完全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Cs和u NK细胞与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5年29期)

陈永红,王素平[9](2013)在《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血清雌激素、孕激素和人绒毛促性腺激素水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药物流产后患者体内雌激素(E2)、孕激素(P)及人绒毛促性腺激素(hCG)水平与异常子宫出血的关系。方法:59例患者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终止早期妊娠,将子宫出血时间超过14 d的30例患者作为异常子宫出血组,子宫出血时间少于14 d的2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外周静脉血清中E2、P及hCG水平。结果:两组患者体内E2差异无显着性(P>0.05),在出血第14天时,异常子宫出血组患者体内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第14、18和22天hCG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与患者体内P和hCG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贵阳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罗兴华,李法升[10](2013)在《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血浆中血管生成调节因子水平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药物流产后患者血浆中血管生成调节因子水平与异常子宫出血的关系。方法:74例患者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其中子宫出血时间超过14d的37例患者为异常子宫出血组,少于14d的37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停经天数、孕囊大小、孕次和子宫位置,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VEGF、Ang-1和Ang-2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停经天数、孕囊大小、孕次和子宫位置没有明显差异(P>0.05);异常子宫出血组患者血浆中VEGF、Ang-1和Ang-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物流产后患者血浆中血管生成调节因子与异常子宫出血之间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孕激素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与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药物终止妊娠的妇女150例,患者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终止早期妊娠。将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14 d作为对照组(n=75),>14d作为异常组(n=75)。比较两组患者在药物流产后10 d、14 d、18 d、22 d血清中孕激素和h CG含量,分析两组患者孕激素和h CG含量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月经周期、孕次、受孕天数、体重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常组在药物流产后10 d、14 d、18 d、22 d血清孕激素和h CG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药物流产后10 d、14 d、18 d、22 d孕激素含量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P<0.05)。对照组患者在药物流产后10 d、14 d、18 d、22 d血清hCG含量逐渐降低(P<0.05);异常组在药物流产后10 d、14 d血清h CG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药物流产后18 d、22 d血清hCG含量低于药物流产后10 d、14 d,且药物流产后22 d低于药物流产后18 d(P<0.05)。对全部样本的全部时点数据合并进行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孕激素和h CG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妇女血清的孕激素、hCG含量较高,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药物流产后10 d、14 d监测血清HCG值无明显下降提示有异常子宫出血的可能,联合监测孕激素、hCG含量有利于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预测和治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论文参考文献

[1].齐东丽,蔡永娥.益母草颗粒对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影响[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

[2].赵国霞,徐福霞,徐娟,邬玮,王丽.孕激素及人绒毛促性腺激素与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关系[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

[3].殷朴丽.孕妇接受药物流产后的异常子宫出血与其血管生成调节因子水平的关系[J].当代医药论丛.2018

[4].郭玉兰.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变化[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7

[5].魏静波,刘辉,朱小茼,刘聪慧,曲银娥.药物流产后蜕膜组织中IL-10和IL-12表达水平及其对异常子宫出血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

[6].李昕,李国珍.复宫汤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120例临床观察[J].新疆中医药.2015

[7].魏静波,刘辉,朱小茼,曲银娥.CD1a、CD83在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现代预防医学.2015

[8].魏静波,刘辉,朱小茼,曲银娥.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与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

[9].陈永红,王素平.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血清雌激素、孕激素和人绒毛促性腺激素水平[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3

[10].罗兴华,李法升.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血浆中血管生成调节因子水平及意义[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

标签:;  ;  ;  

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论文-齐东丽,蔡永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