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扩射光学成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漫射光学成像,逆问题,重建技术
扩射光学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赵一博,韩妙飞,闫相国[1](2012)在《几种漫射光学成像图像重建算法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漫射光学成像(DOT)选择不同的逆问题求解算法将直接影响成像质量的问题,对4种常用重建算法的重建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采用双异质模型,利用Rytov方法对扩散近似方程进行近似,假设散射系数是已知常量,重点关注吸收系数图像的重建.通过使用Tikhonov正则化、截断奇异值分解(TSVD)、代数重建算法(ART)和同时迭代重建技术(SIRT)4种常用重建算法,对不同条件下的双异质图像的逆问题进行求解,研究不同算法重建后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抗噪声能力和成像速度.研究结果表明:低噪声条件下,Tikhonov正则化算法重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最好;当信噪比小于20dB时,TSVD算法具有最佳的抗噪声性能;当源-探测器结构不变,成像的感兴趣区域的尺寸和体素划分固定时,Tikhonov正则化算法的速度最快.总体上讲,子空间技术优于代数重建技术,研究结果对不同成像条件下选择合适的重建算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李顺,巩岩,张巍[2](2010)在《掠入射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能够全面评价掠入射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基于像差理论和傅里叶光学原理,使用Matlab编程语言编写了针对掠入射系统的像质评价程序,并利用此程序结合ZEMAX软件对用于太阳观测的WolterI型和双曲面-双曲面(H-H)型掠入射系统的成像质量做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像质评价程序能够计算不同口径和焦距的掠入射系统在不同视场,不同工作波长时的点扩散函数、能量集中度、线扩散函数和调制传递函数,对掠入射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光电工程》期刊2010年10期)
奉华成,白净[3](2008)在《漫射光学断层成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并构建一套漫射光学断层成像系统。方法利用近红外激光器作为光源,仅用一个光电倍增管作为检测器。一个光学多路复用器用于切换检测通道。系统的32个通道(16个发射通道,16个检测通道)工作在连续密度波模式,用来获取256个边界检测数据。结果基于所提出的成像系统进行了实验。用intralipid作为仿体,碳素墨水作为吸收体。吸收体在浸入仿体前后分别在边界上得到一组检测数据。将这两组数据归一化后用来重建吸收系数图像。重建结果反映了吸收体的实际位置和大小。结论所提出的成像平台能够有效地用于组织光学参数的成像。但由于逆问题的欠定性很严重,重建算法中也没有考虑噪声的影响,导致重建图像的分辨率还不够高。下一代系统可以考虑利用更多的先验知识和提高系统性能来改善重建结果。(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08年04期)
扩射光学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能够全面评价掠入射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基于像差理论和傅里叶光学原理,使用Matlab编程语言编写了针对掠入射系统的像质评价程序,并利用此程序结合ZEMAX软件对用于太阳观测的WolterI型和双曲面-双曲面(H-H)型掠入射系统的成像质量做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像质评价程序能够计算不同口径和焦距的掠入射系统在不同视场,不同工作波长时的点扩散函数、能量集中度、线扩散函数和调制传递函数,对掠入射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具有指导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扩射光学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1].赵一博,韩妙飞,闫相国.几种漫射光学成像图像重建算法的比较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2
[2].李顺,巩岩,张巍.掠入射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J].光电工程.2010
[3].奉华成,白净.漫射光学断层成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