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三心”换“铁心”(论文文献综述)
王碧清[1](2021)在《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部件车间切铁组组长戚红:将“小改小革”创新精神进行到底》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3月,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保变电气")内,"戚红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创建。戚红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为保变电气部件车间切铁组组长。工作室如今下设五个创新小组,
董俊武,龚静,曾瑶[2](2020)在《中国本土企业家视角的领导行为过程模型》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扎根理论结合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中国企业家张瑞敏和任正非的案例进行系统分析,构建出一个领导行为过程模型,探讨了领导行为中任务导向型领导行为与关系导向型领导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关系导向型领导行为的维度表现为协调沟通、关爱下属、个人魅力、展示权威,任务导向型领导行为的维度表现为设定愿景、开拓创新、监控运营;其中关系导向型领导行为的四个维度对任务导向型领导行为的三个维度均有促进作用;最后发现任务导向型领导行为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阶段式的层层递进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领导行为过程模型的内部行为机制。
孙佳莹[3](2019)在《铁心电抗器铁心结构合理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众多电力设备中,电抗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电力系统中具有补偿杂散容性电流、限制合闸涌流、限制短路电流、滤波、平波、启动、防雷、阻波等作用。因为铁心电抗器在电力系统中能够发挥其优势特点,利于电网的稳定运行,因此铁心电抗器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所以对电抗器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准确计算铁心电抗器的铁心损耗和线圈涡流损耗,将对铁心结构合理性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分别以10kV和35kV铁心电抗器为实例,在ANASYS有限元软件的静磁场场域中,分别建立了与实际结构相同的二维和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经过分析计算,得到了铁心电抗器的漏磁分布图,并分别对铁心柱、线圈及铁轭横向和纵向的漏磁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在铁心结构中,铁心与铁饼间应该考虑磁势平衡,提出磁势平衡原理,作为研究铁心结构的原则;在铁心柱内变化铁饼高度,分析铁饼高度变化对损耗影响的大小,进而计算出铁心损耗和涡流损耗,得出10kV和35kV铁心电抗器最佳铁饼高度分别为90mm左右和50mm110mm之间。进而分析涡流损耗与气隙大小之间的关系为线圈涡流损耗受气隙长度的增加而增大。在铁饼高度不变的情况下,研究涡流损耗与铁饼个数之间的关系,得出铁饼个数越多涡流损耗越小。在得到铁心柱的合理结构后,研究了线圈高度变化、主空道距离变化与损耗之间的关系,得出10kV和35kV铁心电抗器主空道的最佳距离分别为45mm50mm、125mm130mm之间。进而研究了铁饼探入线圈深度与端部气隙大小和损耗之间的关系,10kV和35kV铁心电抗器铁饼探入的最佳深度分别为探入线圈的80%和60%左右,端部气隙应该越小越好。通过对比分析得到10kV和35kV铁心电抗器铁心的合理结构,对于铁心电抗器的优化设计以及稳定运行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彭洲洋[4](2019)在《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研究》文中提出内脏器官由于位处身体内部,十分隐秘,不具凸显性,涉及其的语言表达较其他身体部位来说也就相对较少,但这类词汇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在汉语成语中,就存在着不少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本文选取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中国成语大辞典》(辞海版)中所有含内脏器官语素(心、肝、胆、肠、脾、肺、胃、肾)的四字格成语作为研究对象,共搜集到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668条,首先,从历时的角度对这668条成语的源流和演变进行探究,其次,以共时的角度从定型方法和结构上对其进行分类,最后,系统地分析其内在的认知机制,以求全方位穷尽式地对这些成语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不仅具有成语的普遍性特征,还具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质。在源流上,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中有许多来自佛道教用语和哲学用语,这跟中国的宗教文化和思想信仰密切相关。演变上,形式变化最为明显,呈现许多不同内脏器官语素互相替换,成语语义不变的独特特点,这是由于心、肝、胆、肠、脾、肺、胃、肾都居于腹部,具有内向性,且都属于内脏器官这个范畴,“心”的部分语义便辐射到其他内脏器官词上,所以不同内脏器官语素相互替换,意义却不变,这也进一步形成了丰富的联合结构式成语。在结构上,主谓式较多,这是因为随着来自外部的刺激,人的情绪发生变化,内脏器官也会随之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所以也具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同时,古人认为心脏是思维产生的源头,故借助其产生的思维来发挥人体主动性来形容人的行为或心理感受等属性,所以产生了大量主谓式成语。在认知机制上,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基本上是基于内脏器官本身的生理功能,先建构抽象化的转喻路径,然后通过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借助实体隐喻、空间隐喻、容器隐喻和自身的文化约束来建构完整的认知机制,指向最终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含内脏器官语素成语的认知机制是隐转喻结合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滕启治[5](2017)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大型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的集成评价》文中认为水电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优先开发利用水电已成为国际共识,也是我国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冷却技术是保证水轮发电机的绝缘寿命、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大型水坝和水轮发电技术的发展,水轮发电机呈现大型化发展趋势,这对冷却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目前国内外大型水轮发电机常用的全空冷、半水内冷和蒸发冷却3种冷却技术,构建一个环境、成本、能源三方面综合考虑的评价体系,对各技术的发展历程发展潜力进行全面的探索分析具有显着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生命周期理论是分析研究对象发展历程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认为任何行业的发展都要经历投入、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传统的技术评价研究中,分析方法多采用单一的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难以从能源、环境、经济等多个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评价分析。本文在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将生命周期评价(LCA)与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相结合,构建一个环境、成本、能源三方面综合考虑的评价体系,综合反映冷却技术的环境性能和经济效益,为企业和政府做出高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成果如下:(1)针对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的现状,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11742篇论文,对水电领域22年来的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发展的热点和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2)构建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理论与技术进化理论的技术政策分析方法框架。从专利分析切入,结合技术生命周期理论、TRIZ理论和S曲线技术预测理论,建立能定量支撑技术政策制定的分析方法框架,并拟合得到S曲线方程,预测得到未来三种技术的发展状况分别是:水内冷技术在目前已经基本达到稳定,全空冷技术在2030年达到稳定,蒸发冷却技术在2050年达到稳定。(3)构建基于LCA/LCC的集成评价分析方法体系,以李家峡40万KW空冷和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为案例进行环境经济综合评价研究,蒸发冷却单元比空冷单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约47.08%,最终评价得到蒸发冷却机组99.2分,空冷机组70.2分。
胡志勇[6](2017)在《用于光伏箱式变电站的集成线性滤波电抗变压器研制》文中认为10.5kV光伏发电箱式变压器的安装体积十分有限,且光伏发电站有滤除逆变器所产生的谐波的需要。光伏发电并网用LC滤波器主要由电抗器和电容器组成,电抗器又分为空心电抗器和铁心电抗器两种。铁心电抗器占地面积小,通常用在既要求滤波电力设备安装空间又十分狭小的场合,但是铁心电抗器却有噪音大、滤波效果差的缺点;空心电抗器虽然滤波效果很好,电感值恒定,但是电力设备的体积和安装占地面积都很大。针对滤波电抗器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将滤波电抗器集成于10.5kV光伏箱式变压器的方案。首先,本文详细介绍了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包括光伏电池的原理、分类及其数学模型,光伏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技术,光伏逆变器的原理及其相关参数,光伏并网滤波器和变压器的分类等。其次,详细阐述了集成滤波电抗绕组的电感值计算方法、非正解耦理论、集成滤波电抗技术原理、集成滤波电抗保持良好线性的理论性分析以及集成滤波电抗绕组之间的耦合度分析等内容。设计制造出了 10.5kV集成滤波电抗光伏箱式变压器的样机,对样机相关参数进行了实际测试,并搭建了集成滤波电抗变压器的磁场仿真模型,对集成滤波电抗设计值、测试值以及仿真计算值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搭建了基于多耦合电感元件的集成滤波电抗分裂变压器的电路模型,以及基于集成滤波电抗分裂变压器光伏并网发电模型,着重对集成滤波电抗分裂变压器电路模型的正确性和系统滤波效果进行了分析。综上所述,这种方案下的滤波电抗器既具有空心电抗器良好的滤波效果,又能巧妙地将线性电抗器集成于箱式变压器中,克服了铁心电抗器体积笨重、占地面积大的缺点,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电力设备的集中管理。
廖闻迪[7](2015)在《基于非正交解耦理论的集成于变压器的线性电抗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电力工业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大规模电力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引发的电能质量问题尤其是谐波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多相二极管、晶闸管与可关断器件如IGBT等电力电子器件作为整流装置的整流系统已广泛应用于船舶电力推进、金属冶炼、化学加工、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家用电器及高压直流属电等重大关键的工程技术领域,并造成严重的谐波问题。感应滤波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电力滤波技术,对于具有电力电子变换装置的整流性电力负载具有高谐波滤除率的特点。感应滤波在船舶电力推进、城市预装式变电站等占地面积具有严格要求的场合应用存在的困难在于感应滤波必须使用的滤波空心电抗器占地面积大,安装困难。为解决目前存在的电力滤波空心电抗器占地面积较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非正交解耦理论的整流变压器集成线性滤波电抗方法,将感应滤波装置中的空心电抗器转换为变压器的电抗器绕组,并安装于整流变压器中。针对以上提出的非正交解耦理论,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分析变压器绕组非正交解耦理论的原理与实现方法研究非正交解耦绕组对变压器绕组的互感解耦效应和实现这种效应的磁场机理;设计出多种非正交解耦绕组的结构形式,包括上下结构、内外结构与各种混合结构;对非正交解耦绕组之间的互感进行分析,设计了一种绕组耦合度的测试方法;推导不同结构非正交解耦绕组的电感值,推导这两种解耦绕组的电感值计算公式,并通过小功率变压器模型实际测试得到了这非正交解耦绕组的电感计算值、实测值与设计值误差,得到计算值、设计值的实际误差。总结非正交解耦绕组电磁场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并给出非正交解耦绕组电磁场分析的主要计算量及其关系。(2)研究集成滤波电感整流变压器建模新方法针对带有集成电抗器的整流变压器变压器建模方法存在的应用性与时效性困难,研究一种将电感矩阵作为中间向量的新型磁场-电路耦合法,并详细阐述该计算方法的思路与实际应用步骤。建立整流变压器的磁场模型并获得变压器绕组电感矩阵,通过列写绕组电压方程,提出通过列写各工况下的端口条件,求解各工况下的待求解电量的思路;基于新型磁场-电路耦合法的思路对变压器样机的短路阻抗进行求解,得到变压器样机的多个短路阻抗;推导集成滤波电感整流变压器三相基波与谐波电路模型;搭建以电感矩阵为核心元件的电路模型,得到变压器样机模型低压侧各相电流仿真波形与低压侧各绕组电流波形,对比由理论推导得到的电流波形,并通过制造300kVA集成滤波电感整流变压器样机及其滤波、无功补偿系统并进行实际运行状态测试,得到该变压器样机实际运行情况,与建模仿真情况进行对比,确认新型磁场-电路耦合法的正确性。(3)推导300kVA集成滤波电感整流变压器样机的设计方法分析船舶电力系统的运行要求,具体分析针对系统体积要求采取的措施并设计得到变压器变电箱尺寸;给出变压器噪声计算公式并以此推导得到样机噪声设计值;参考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国家标准,得到样机注入公共连接点的各次谐波电流允许值;给出变压器样机及其系统装备简易化设计的具体设计方法;给出整流变压器样机组成的供电系统的样机绕组排布与样机实验系统的结构形式;分析并总结了将电抗器绕组方式;给出了系统的整流方案与样机与系统的技术考核指标。通过列写系统边界条件来对变压器及其滤波、功补系统进行设计指导。详细分析了变压器及其系统的设计与制造过程,包括变压器铁心尺寸计算,电抗器绕组电感值、绕组尺寸计算,变压器绕组匝数、短路阻抗、绕组尺寸计算,器件整体损耗与重量计算,无功补偿与支路电容分配计算。(4)制造300kVA集成滤波电感整流变压器样机并以其为核心部件搭建供电、滤波与无功补偿实验系统对样机电抗器绕组的电感值、线性度与绕组耦合度进行测量;对样机带额定负载运行状态下投切滤波装置前后的高压侧功率因数、谐波电流含量与谐波电流畸变率进行测量;分别对5、7、11次滤波支路的电压、电流相量进行测量。验证非正交解耦理论构造的集成电抗器绕组电感值计算准确性,线性性,与其他绕组几乎完全解耦的特性。验证利用集成线性电抗器绕组与各次电容器串联构成的滤波装置,在样机上实现谐波滤除与无功补偿;验证各集成电抗器的正常工作。测试结果表明非正交解耦理论方法正确,电感值计算准确,利用非正交解耦理论制造的300kVA船舶集成滤波电抗整流变压器实现了滤波效果。
严以臻,曹良,陶旭强,简淦杨,刘明波[8](2014)在《换流站接地极电流对直流偏磁影响的分析及抑制》文中认为为分析±500 kV政平换流站直流接地极对江苏省常州电网的影响,首先分析直流电流对不同类型变压器的影响程度以及对接地网加速腐蚀的影响程度,根据仿真分析以及变电站的历史实测数据,进行了政平换流站对江苏省500 kV和220 kV变电站中性点接地的运行变压器的影响分析,结合常州南部电网规划,提出抑制村前变电站直流影响的措施,并给出目前变电站应对直流偏磁问题的建议。
许志伟[9](2014)在《基于新型平衡变压器与感应滤波技术的电气化铁道电能质量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电气化铁道牵引变电所供电质量的综合治理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围绕牵引变电所供电质量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新型变压器的电气化铁道负序和谐波统一治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51077044)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具有负序和谐波抑制功能的组合式牵引变压器及其关键技术研究”(12JJ2034)的资助。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论文首先分析了几种典型的平衡变压器结构和原理,接着提出了不对称接线平衡变压器及其实现方法(获得了发明专利)。详细阐述了不对称三相变两相平衡变压器的接线方案和工作原理,建立了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导了基于短路阻抗的平衡条件和两相电路解耦条件,以及全短路阻抗相等条件。该新型变压器在满足平衡条件约束下两相自动解耦,结构简单,每相最多3个绕组,可以采用常用的三相三柱式铁心,一次侧有中性点,副边有三角形绕组,二次侧有公共接地(轨)点,材料利用率高,特别适合电气化铁道直供和BT供电方式。阐述了不对称接线三相变四相平衡变压器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分析,得到了电压电流关系式,该变压器适合AT供电方式和四相输电系统。通过仿真研究证明对上述新型变压器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通过一台2kVA的小容量变压器模型,开展新型变压器的设计方法研究。阐述了新型变压器的设计特点并得到了完整的电磁设计方案。绕组采用较大截面积铜线以降低电阻的影响。短路阻抗的计算分别采用了磁路法和有限元法,两者计算结果一致,得到的短路阻抗参数满足阻抗约束要求。利用设计得到的参数,进行MATLAB仿真,结果证明了设计的新型变压器模型的正确性和负序抑制的有效性。提出了结合新型V/v变压器和感应滤波技术,治理电气化铁道谐波的新方法。阐述了系统拓扑结构,分析了系统的工作原理,提出了电流检测算法。并提出了采用准PR控制的控制算法,改善在电网频率变化时的控制性能。通过仿真验证,该系统能显着的改善牵引变电所的电能质量。给出了一种基于多功能平衡变压器,采用三相电压源变流器(VSC)结合晶闸管投切电容器(TSC)构成的电能质量补偿系统。详细讨论了方案及其特点,设计了无功分配策略,推导了基于磁动势平衡原理的补偿算法,建立了补偿等效电路模型并得到了补偿电流关系式,得出了参考电流实时检测和无功电流分配方法。仿真证明所提方案的正确性。研制了一台容量为2kVA新型平衡变压器模型,开展了各种试验研究。新型平衡变压器的理论分析和设计方法是正确的。
王宇峰[10](2013)在《变压器式可控电抗器的磁集成理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无功平衡和电压控制日益成为电力系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新型无功补偿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又是该课题的核心内容。目前大容量静止无功补偿设备主要采用的仍然是晶闸管控制的静止无功补偿装置,但其有个致命缺点谐波电流含量大。CRT(ControllableReactor of Transformer Type,变压器式可控电抗器)本质上相当于控制绕组逐个工作于短路状态的多绕组变压器,其主要优点是通过对反并联晶闸管的控制可以实现谐波可控的分级快速平滑调节。但在设计CRT时有个难点就是需满足“高阻抗和弱耦合”的设计原则,实现这一原则的一个有效方法便是将变压器和控制绕组回路中串联的限流电抗器进行磁集成。磁集成技术就是通过合理的参数设计和一定的转换方式将电力电子装置中的两个或多个磁性元器件,如电感、变压器等集成在同一副磁芯上,最终变成一个集成磁件。利用磁集成技术能够提高装置的功率密度,减小磁性元器件的体积和重量。本文创新性地将电力电子领域的磁集成技术运用在CRT的设计中。首先,论文在分析CRT工作原理和控制绕组电流分配的基础上,得到了“高阻抗和弱耦合”的设计原则。然后在分析CRT功率级数及限流电抗的计算后引出了一种变形简化结构—CRMPB(Controllable Reactor of Multiply Parallel Branch Type,多并联支路式可控电抗器)。其次,引入磁集成技术的概念,回顾其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总结磁集成技术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结合含四控制绕组的CRT重点阐述了实现解耦集成的两种方法,接着介绍了常用的磁件等效电路建立的方法及如何运用源转移法实现磁件的等效变换,并给出设计集成磁件的一般过程。然后从CRT的变形结构CRMPB入手,以含有一个和两个限流电抗器的CRMPB为例,通过分析各个绕组的磁通关系,完成了磁集成的铁心和绕组设计,在分析了集成磁件的磁路后建立了等效电路。最后,对集成磁件的铁心进行了参数设计,建立了磁集成后CRMPB的电路仿真模型,并利用仿真软件对设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验证。论文提出的磁集成铁心结构为推广到含有多个限流电抗器的的磁集成设计和后期样机的研制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以“三心”换“铁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三心”换“铁心”(论文提纲范文)
(1)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部件车间切铁组组长戚红:将“小改小革”创新精神进行到底(论文提纲范文)
“心里明明白白切出地每一片铁心片” |
“身边微小的存在,只要仔细观察,通过自己能力去改善,就叫创新” |
“要集中大家的智慧,汇聚成更大的力量” |
“任何行业能分出高下的,最终都不是技术,而是责任心和上进心” |
(2)中国本土企业家视角的领导行为过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基于领导行为的过程模型 |
1.2 领导行为的维度划分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方法 |
2.2 案例选择 |
2.3 数据收集 |
3 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 |
3.1 开放式编码 |
3.2 主轴式编码 |
3.3 选择式编码 |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 研究发现 |
4.1 关系导向型领导行为对设定愿景的作用 |
4.2 关系导向型领导行为对开拓创新的作用 |
4.3 关系导向型领导行为对监控运营的作用 |
4.4 任务导向型领导行为的阶段性特征 |
4.5 领导行为过程模型 |
5 研究总结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3)铁心电抗器铁心结构合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对电抗器的漏磁场损耗计算研究发展现状 |
1.2.2 铁心电抗器铁心结构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铁心电抗器的理论基础 |
2.1 磁势平衡 |
2.2 电抗器漏磁场相关计算 |
2.3 二维电磁场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2.3.1 电磁场边界条件 |
2.3.2 铁心电抗器的三维数学模型 |
2.3.3 铁心电抗器模型的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心柱结构参数对损耗影响的分析 |
3.1 铁心柱三维磁场仿真简化为二维磁场 |
3.2 铁饼的高度、个数及气隙的大小与损耗的关系 |
3.2.1 铁饼高度对损耗的影响 |
3.2.2 气隙长度对线圈涡流损耗的影响 |
3.2.3 铁饼个数对线圈涡流损耗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线圈结构参数对损耗影响的分析 |
4.1 线圈三维磁场仿真简化为二维磁场 |
4.2 线圈的变化与损耗的关系 |
4.2.1 线圈高度的变化对损耗的影响 |
4.2.2 主空道距离变化对损耗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铁轭结构参数对损耗影响的分析 |
5.1 铁轭三维磁场仿真简化为二维磁场 |
5.2 铁轭的变化与损耗的关系 |
5.2.1 铁饼探入线圈深度对损耗的影响 |
5.2.2 端部气隙大小对铁轭损耗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选题依据及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理论、材料和方法 |
二、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源流及演变 |
(一)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源流 |
1.佛道教典籍 |
2.文学作品 |
3.历史典故 |
4.民间谚语 |
(二)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演变 |
1.数量的变化 |
2.意义的变化 |
3.形式的变化 |
三、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分类 |
(一)从定型方法上分类 |
1.直接袭用 |
2.增枝添叶 |
3.删繁就简 |
4.截取并合 |
5.整体概括 |
(二)从结构上分类 |
1.联合结构 |
2.偏正结构 |
3.主谓结构 |
4.动宾结构 |
5.连动结构 |
6.补充结构 |
7.兼语结构 |
8.复句结构 |
四、含内脏器官语素成语的认知机制分析 |
(一)基于生理功能的认知背景 |
1.“心” |
2.“肝”、“胆”、“肠”、“肺”、“胃”、“脾”、“肾” |
(二)成语中“内脏器官”的转喻 |
1.“心”的转喻 |
2.其他内脏器官的转喻 |
(三)成语中“内脏器官”的隐喻 |
1.“心”的隐喻 |
2.其他内脏器官的隐喻 |
(四)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的隐转喻 |
1.内脏器官是实体 |
2.内脏器官是空间 |
3.内脏器官是容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大型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的集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水轮发电技术发展现状及其文献计量分析 |
2.1 水轮发电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
2.1.1 水轮发电技术发展概述 |
2.1.2 国外水轮发电技术发展情况 |
2.1.3 国内水轮发电技术发展情况 |
2.2 大型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
2.2.1 三大主流冷却技术及其工作原理 |
2.2.2 不同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优缺点对比分析 |
2.2.3 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总体发展情况 |
2.3 生命周期相关理论概述 |
2.3.1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
2.3.2 生命周期成本理论 |
2.3.3 生命周期评价和生命周期成本分析集成方法研究进展 |
2.3.4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
2.4 水电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
2.4.1 分析方法及评价指标 |
2.4.2 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进化的技术政策分析体系 |
3.1 技术生命周期及其分析方法 |
3.1.1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
3.1.2 技术生命周期分析方法 |
3.2 TRIZ技术进化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
3.2.1 TRIZ理论概述 |
3.2.2 TRIZ技术进化理论 |
3.2.3 TRIZ技术进化分析方法 |
3.3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水电技术进化分析 |
3.3.1 数据采集 |
3.3.2 水轮发电技术进化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大型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进化分析 |
4.1 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专利的数据采集 |
4.2 全球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专利综合分析 |
4.2.1 申请趋势分析 |
4.2.2 主要竞争国家分析 |
4.3 中国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专利的TLC分析与预测 |
4.3.1 中国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
4.3.2 中国专利TLC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LCA/LCC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环境经济综合评价体系 |
5.1 LCA与LCC集成分析的研究方法 |
5.1.1 层次分析法 |
5.1.2 TOPSIS法 |
5.2 LCA与LCC集成的技术框架 |
5.3 构建LCA与LCC集成方法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李家峡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环境经济综合评价 |
6.1 李家峡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组概况 |
6.2 李家峡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环境经济综合评价 |
6.2.1 生命周期评价 |
6.2.2 基于LCA和LCC的综合评价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发表论文 |
参与科研项目 |
附录 |
附录A: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
附录B:耗能工质能源等价值 |
附录C:能量(耗能工质)换算系数列表 |
致谢 |
(6)用于光伏箱式变电站的集成线性滤波电抗变压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太阳能光伏发电概述 |
1.1.1 光伏发电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 |
1.1.2 湖南省光伏发展现状 |
1.1.3 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效益 |
1.1.4 光伏发电系统 |
1.2 集成滤波电抗技术发展与应用 |
1.3 光伏发电系统滤波器简介 |
1.4 滤波电抗器分类与特点 |
1.4.1 空心电抗器 |
1.4.2 铁心电抗器 |
1.4.3 铁粉心电抗器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
2.1 太阳能光伏电池 |
2.1.1 光伏电池的基本原理 |
2.1.2 光伏电池的分类 |
2.1.3 光伏电池等效电路和数学模型 |
2.2 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 |
2.2.1 扰动观察法原理 |
2.2.2 间歇扫描法原理 |
2.2.3 电导增量法原理 |
2.2.4 最优梯度法原理 |
2.2.5 定电压法原理 |
2.3 光伏逆变器 |
2.3.1 光伏逆变器的原理及分类 |
2.3.2 光伏逆变器数学建模方法 |
2.3.3 光伏逆变器主要性能参数 |
2.4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滤波器 |
2.4.1 无源滤波器 |
2.4.2 有源滤波器 |
2.5 光伏并网变压器 |
2.5.1 光伏并网变压器分类 |
2.5.2 分裂变压器限制短路电流分析 |
2.5.3 分裂变压器绕组结构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集成滤波电抗原理 |
3.1 集成滤波电抗的技术选择 |
3.1.1 解耦方式的选择 |
3.1.2 滤波电抗器种类的选择 |
3.2 集成滤波电抗绕组的电感值计算 |
3.3 集成滤波电抗绕组的非正交解耦 |
3.3.1 滤波电抗绕组与供电绕组之间的功率解耦 |
3.3.2 滤波电抗绕组之间的功率解耦 |
3.4 集成滤波电抗绕组的耦合度分析方法 |
3.4.1 滤波电抗绕组退耦的仿真分析 |
3.4.2 滤波电抗绕组退耦的实验测试 |
3.5 集成滤波电抗绕组的线性度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集成滤波电抗分裂变压器实测与仿真 |
4.1 集成滤波电抗分裂变压器样机研制 |
4.1.1 样机设计流程 |
4.1.2 样机设计与制造 |
4.2 样机的测试实验 |
4.2.1 集成滤波电抗绕组的电感值测试 |
4.2.2 集成滤波电抗绕组的耦合度测试 |
4.2.3 集成滤波电抗绕组的线性度测试 |
4.3 集成滤波电抗分裂变压器的电磁仿真 |
4.3.1 电磁仿真计算软件ANSOFT简介 |
4.3.2 集成滤波电抗分裂变压器电磁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集成滤波电抗变压器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
5.1 20MW光伏电站并网发电系统简介 |
5.2 基于集成滤波电抗变压器1MW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建模 |
5.2.1 集成滤波电抗分裂变压器的电路模型 |
5.2.2 谐波与集成滤波电抗滤波器 |
5.2.3 电网侧等效电源模型 |
5.2.4 光伏交流侧等效电源模型 |
5.3 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B ZGS11-Z.F-1250/10集成滤波电抗油浸式变压器设计单 |
致谢 |
(7)基于非正交解耦理论的集成于变压器的线性电抗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谐波滤除技术行业发展与现状 |
1.1.1 无源滤波技术 |
1.1.2 有源电力滤波技术 |
1.1.3 混合型电力滤波技术与多重化整流滤波技术 |
1.2 电磁场正交解耦技术发展现状 |
1.2.1 交流电机的正交解耦控制 |
1.2.2 基于正交解耦技术的电网电能质量监测 |
1.3 非正交解耦理论的提出及其应用前景 |
1.3.1 滤波电抗器类型及其应用优势与劣势 |
1.3.2 多绕组变压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绕组解耦 |
1.3.3 非正交解耦理论及其应用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1.4.1 磁集成式电感元件的发展动态 |
1.4.2 铁粉心式电感器件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6.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非正交解耦理论原理与电感值计算 |
2.1 非正交解耦原理 |
2.1.1 电机短距绕组与变压器绕组换位 |
2.1.2 变压器绕组正交解耦原理 |
2.1.3 电抗器绕组的非正交解耦原理 |
2.1.4 绕组绕制方式 |
2.2 多个绕组非正交解耦的实现方式 |
2.2.1 非正交解耦绕组与变压器绕组解耦 |
2.2.2 多个非正交解耦绕组 |
2.3 非正交解耦绕组的电感计算 |
2.3.1 内外结构的非正交解耦绕组 |
2.3.2 上下结构的非正交解耦绕组 |
2.3.3 非正交解耦绕组电感值小功率模型验证 |
2.4 非正交解耦绕组电磁场分析方法 |
2.4.1 基本原理 |
2.4.2 主要计算量 |
2.5 非正交解耦绕组电磁场分析 |
2.5.1 小功率模型建模 |
2.5.2 磁通线与能量场分布 |
2.5.3 小功率模型电感值与绕组解耦特性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集成线性电抗器的整流变压器仿真建模 |
3.1 绕组耦合度模型 |
3.1.1 新型磁场-电路耦合法建模思路 |
3.1.2 绕组解耦度 |
3.1.3 样机电感矩阵与耦合度仿真 |
3.2 变压器绕组电感矩阵建模理论与分析 |
3.2.1 多绕组变压器电感矩阵建模理论 |
3.2.2 基于电感矩阵的短路阻抗计算 |
3.3 变压器新型磁场-电路耦合模型 |
3.3.1 电源模型 |
3.3.2 负载模型 |
3.3.3 基于电感矩阵的变压器场路耦合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集成滤波电感整流变压器船舶供电与滤波、功补系统设计 |
4.1 船舶供电与滤波功补系统运行要求 |
4.1.1 体积要求 |
4.1.2 噪声要求 |
4.1.3 谐波要求 |
4.1.4 装备简易化要求 |
4.2 系统结构形式与设计要求 |
4.2.1 系统结构形式 |
4.2.2 集成滤波电感整流变压器的多种退耦技术 |
4.2.3 感应滤波绕组谐波分流方式 |
4.2.4 整流方案 |
4.2.5 样机及其系统技术指标考核 |
4.3 系统边界条件与设计制造过程 |
4.3.1 系统边界条件 |
4.3.2 变压器样机设计制造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300kVA 集成滤波电感整流变压器样机测试与分析 |
5.1 集成滤波电感整流变压器本体电气参数测定 |
5.1.1 基本电气参数测定 |
5.1.2 变压器绕组的短路阻抗 |
5.1.3 非正交解耦绕组的电感值及其耦合度 |
5.2 系统试验项目及分析 |
5.2.1 集成滤波电感整流变压器实际测试系统结构 |
5.2.2 实测结果 |
5.2.3 数据分析 |
5.2.4 新型磁场-电路耦合仿真方法与实测值对比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A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致谢 |
(8)换流站接地极电流对直流偏磁影响的分析及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1 HVDC接地极直流电流对变压器的影响 |
1.1 直流偏磁的产生 |
1.2 直流偏磁的危害 |
1.3 不同结构变压器的直流偏磁分析 |
1.3.1 三相心式变压器直流偏磁 |
1.3.2 三相五柱式的壳式变压器直流偏磁 |
1.3.3 三相分体变压器组 |
2 变压器允许的直流电流 |
3 抑制变压器中性点直流电流的措施 |
3.1 变压器中性点补偿电流法 |
3.2 变压器中性点补偿电流法 |
3.3 变压器中性点补偿电流法 |
3.4 变压器中性点补偿电流法 |
3.5 变压器中性点补偿电流法 |
4 案例分析 |
4.1 江苏省220kV及500kV主变直流偏磁分析 |
4.2 江苏省220kV及500kV主变直流偏磁分析 |
4.2.1 村前变电站变选址附近地区变电站受直流影响的分析 |
4.2.2 采取的措施 |
5 结论 |
(9)基于新型平衡变压器与感应滤波技术的电气化铁道电能质量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电气化牵引铁路发展概况 |
1.2 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电能质量问题及其治理概况 |
1.2.1 牵引变电所电能质量问题 |
1.2.2 负序、谐波及其无功治理方法综述 |
1.3 典型牵引变压器 |
1.3.1 YNd11变压器 |
1.3.2 V/v变压器 |
1.3.3 阻抗匹配平衡变压器 |
1.4 典型牵引变压器实测数据及其分析 |
1.4.1 YNd11实测情况 |
1.4.2 V/v变压器实测情况 |
1.4.3 阻抗匹配平衡变压器实测情况 |
1.5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不对称接线平衡变压器理论分析 |
2.1 典型平衡变压器基本原理 |
2.1.1 斯科特接线方式 |
2.1.2 李布兰克(Le Blanc)接线变压器 |
2.1.3 伍德桥(Wood Bridge)接线变压器 |
2.1.4 多功能平衡变压器接线方式 |
2.2 新型不对称接线平衡变压器 |
2.2.1 接线方式 |
2.2.2 数学模型 |
2.3 约束关系 |
2.3.1 平衡条件 |
2.3.2 两相解耦条件 |
2.3.3 全短路阻抗相等条件 |
2.4 不对称接线平衡变压器材料利用率 |
2.5 不对称接线平衡变压器仿真分析 |
2.6 各种平衡变压器性能比较 |
2.7 不对称接线三相变四相平衡变压器 |
2.7.1 三相变四相平衡变压器研究概况 |
2.7.2 不对称接线三相变四相平衡变压器接线方案 |
2.7.3 不对称接线三相变四相平衡变压器数学模型 |
2.7.4 不对称接线三相变四相平衡变压器平衡条件 |
2.7.5 不对称接线三相变四相平衡变压器基本关系式 |
2.7.6 材料利用率 |
2.7.7 仿真验证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对称接线平衡变压器模型设计及其有限元分析 |
3.1 磁路法原理 |
3.2 不对称接线平衡变压器设计思路 |
3.3 不对称接线平衡变压器模型的电磁设计 |
3.3.1 原始计算数据 |
3.3.2 铁心计算 |
3.3.3 绕组计算 |
3.3.4 B相绕组计算 |
3.3.5 C相绕组计算 |
3.3.6 A相绕组计算 |
3.4 短路阻抗约束关系式验证 |
3.5 重量计算与空载损耗计算 |
3.6 不对称接线平衡变压器有限元分析 |
3.6.1 能量法 |
3.6.2 有限元模型 |
3.7 不对称接线平衡变压器模型仿真验证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感应滤波技术的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研究 |
4.1 基于新型V/v变压器和感应滤波技术的牵引供电系统 |
4.1.1 基本原理 |
4.1.2 谐波抑制原理及其滤波器设计 |
4.1.3 负序补偿原理及参考电流检测算法 |
4.1.4 控制算法 |
4.1.5 仿真验证 |
4.2 多功能平衡变压器综合补偿系统 |
4.2.1 基本原理 |
4.2.2 原理分析 |
4.2.3 仿真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对称接线平衡变压器模型试验研究 |
5.1 变压器模型设计参数 |
5.2 变压器模型绕组电压及电压比试验 |
5.3 变压器模型绕组电阻参数 |
5.4 变压器模型两两绕组短路阻抗测定试验 |
5.5 变压器模型空载试验 |
5.6 变压器模型全短路试验 |
5.7 变压器模型负载试验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授权的专利 |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10)变压器式可控电抗器的磁集成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CRT 的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
1.2.1 可控电抗器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1.2.2 可控电抗器的发展趋势 |
1.2.3 CRT 的研究现状 |
1.3 磁集成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发展趋势 |
1.4 论文来源及主要研究工作 |
2 CRT 的设计原则和变形结构 |
2.1 CRT 的工作原理 |
2.2 CRT 绕组电流分配和设计原则 |
2.3 CRT 功率级数及限流电抗的计算 |
2.4 变形简化结构—CRMPB |
3 解耦磁集成技术和磁件分析方法 |
3.1 磁集成技术的定义和分类 |
3.1.1 磁集成技术的定义 |
3.1.2 磁集成技术的分类 |
3.2 两种解耦集成方法 |
3.2.1 低磁阻磁路解耦集成 |
3.2.2 完全抵消绕组间的耦合作用实现解耦 |
3.2.3 两种解耦集成方法的比较 |
3.3 常用磁件分析方法 |
3.3.1 磁件等效模型 |
3.3.2 源转移等效变换法 |
3.4 集成磁件设计流程 |
4 CRT 的磁集成设计 |
4.1 含一个限流电抗器的 CRMPB 磁集成设计 |
4.1.1 磁集成铁心结构建立 |
4.1.2 集成后磁件等效电路的建立和分析 |
4.2 含两个限流电抗器的 CRMPB 磁集成设计 |
4.2.1 磁集成铁心结构建立 |
4.2.2 集成后磁件等效电路的建立和分析 |
5 磁集成后 CRMPB 的参数设计及仿真分析 |
5.1 参数设计 |
5.2 仿真分析 |
5.2.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5.2.2 集成前后对比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以“三心”换“铁心”(论文参考文献)
- [1]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部件车间切铁组组长戚红:将“小改小革”创新精神进行到底[J]. 王碧清. 中华儿女, 2021(Z4)
- [2]中国本土企业家视角的领导行为过程模型[J]. 董俊武,龚静,曾瑶.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20(02)
- [3]铁心电抗器铁心结构合理性研究[D]. 孙佳莹.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9(08)
- [4]含内脏器官语素的成语研究[D]. 彭洲洋. 湖北大学, 2019(05)
- [5]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大型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的集成评价[D]. 滕启治. 天津大学, 2017(08)
- [6]用于光伏箱式变电站的集成线性滤波电抗变压器研制[D]. 胡志勇. 湖南大学, 2017(07)
- [7]基于非正交解耦理论的集成于变压器的线性电抗器研究[D]. 廖闻迪. 湖南大学, 2015(09)
- [8]换流站接地极电流对直流偏磁影响的分析及抑制[J]. 严以臻,曹良,陶旭强,简淦杨,刘明波. 广东电力, 2014(09)
- [9]基于新型平衡变压器与感应滤波技术的电气化铁道电能质量治理研究[D]. 许志伟. 湖南大学, 2014(12)
- [10]变压器式可控电抗器的磁集成理论分析[D]. 王宇峰. 兰州交通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