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金属陶瓷薄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线,新方法,金属陶瓷,电化学沉积
金属陶瓷薄膜论文文献综述
[1](2017)在《宁波材料所提出金属陶瓷超材料薄膜制备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常常用鬼斧神工形容大自然事物的美妙和自然力之强大,而用巧夺天工来形容人工事物的巧思以及由此引发的击节赞叹。一般认为超材料是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人工复合结构或复合材料,它们在超快光调制、负折射率、倏逝波传播、反常多普勒效应、亚波长成像、隐身、全光通讯、手性识别、光子晶体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工业》期刊2017年02期)
[2](2017)在《中科院提出金属陶瓷超材料薄膜制备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金属陶瓷超材料薄膜制备新方法,其采用传统的射频共溅射沉积工艺,辅以衬底偏压,制备出了定向排布Ag金属纳米线/氧化铝陶瓷复合超材料薄膜。该薄膜中的纳米线间距(轴心到轴心)进入5nm以下区间,阵列中纳米线的平均直径约为3nm;纳(本文来源于《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期刊2017年07期)
[3](2017)在《研究人员提出金属陶瓷超材料薄膜制备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提出了一种金属陶瓷超材料薄膜制备新方法,该方法采用传统的射频共溅射沉积工艺,辅以衬底偏压,制备了定向排布Ag金属纳米线/氧化铝陶瓷复合超材料薄膜,纳米线间距(轴心到轴心)进入sub-5 nm区间,阵列中纳米线平均直径约为3 nm;纳米线长径比可根据沉积时间来灵活调整;利用PVD(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7年03期)
付秀华,潘永刚,董军,胡建东,刘冬梅[4](2016)在《基于新型TiBCN单相金属陶瓷粉末制备纳米薄膜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iBCN单相陶瓷粉末是一种刚问世的新型材料,该材料具有Na Cl型面心立方(Fcc)结构,兼有陶瓷和金属特性。在真空状态下,当温度为1200℃时,利用热蒸发TiBCN粉末,在叁氧化二铝(Al_2O_3)陶瓷衬底上获得了TiBCN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仪研究了TiBCN薄膜的组织和微观结构,并用硬度计测试了薄膜的硬度。结果显示,利用热蒸发获得了TiBCN薄膜具有面心立方晶格结构,同时含有少量六方氮化硼(h-BN)相。所制备TiBCN薄膜结晶均匀,晶粒大小约为400 nm,硬度为20.55 GPa。(本文来源于《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涂承君[5](2015)在《耐高温AgAl-Al_2O_3金属陶瓷薄膜制备、热稳定性及其光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金属陶瓷材料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区域吸收能力强,而在红外区域发射率较低,且具备较好的高温稳定性,因而它们是理想的高温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材料。金属Ag高温抗氧化能力强,而且在可见光区域具有强烈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特性,加之Al2O3陶瓷具有折射率低、耐高温、容易制备等特点,因此,Ag与Al2O3陶瓷复合成的金属陶瓷材料(Ag-Al2O3)可用于高温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的构筑。然而,Ag纳米颗粒在高温下容易扩散、团聚和长大,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Ag-Al2O3在高温太阳能光热领域的应用。本文拟采用Al元素合金化Ag金属粒子,来改善高温下Ag-Al2O3膜层内Ag纳米颗粒的扩散、团聚和长大问题,为解决高温下金属陶瓷薄膜吸收层内金属粒子的稳定性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本论文采用Ag、Al和Al2O3多靶共溅射的方法成功地制备出了AgAl-Al2O3金属陶瓷薄膜。沉积过程中,Al的掺入增加了金属陶瓷膜层内金属纳米粒子的形核(即异质形核)点位,使得纳米颗粒的密度增加、尺寸降低,且形状趋于球形化。当Al靶和Ag靶功率分别设定为8W和9W时,获得的AgAl-Al2O3金属陶瓷薄膜经预退火处理后,在500℃下氮气中退火260h,其光学特性依然保持稳定。AgAl-Al2O3薄膜内金属Al的优先扩散和氧化是抑制Ag原子热扩散的根本原因,即热作用下AgAl合金纳米颗粒中金属Al更容易发生外扩散,并且在颗粒表面发生氧化,新生成的Al2O3紧紧包覆在合金纳米颗粒表面,抑制了Ag元素的扩散;同时氧化层包裹的Ag纳米颗粒与未合金化Ag纳米颗粒交错排布,阻挡了未合金化Ag纳米颗粒间的长程扩散、长大,从而AgAl-Al2O3薄膜呈现出理想的热稳定性。Al掺杂量和Ag金属体积百分数会显着影响AgAl-Al2O3薄膜的热稳定性,过量的Al掺杂和Ag体积百分数均会引起AgAl-Al2O3薄膜热稳定性变差。高温下AgAl-Al2O3金属陶瓷吸收膜内金属态的Al容易发生氧化,最终形成Ag-Al2O3薄膜,所以,为指导AgAl-Al2O3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的优化设计,开展相关光学模拟研究非常必要。首先,借助Ag靶功率和基底射频偏压的调控,获得了金属体积百分数可调的Ag-Al2O3金属陶瓷薄膜,模拟计算出不同体积百分数的Ag-Al2O3薄膜的光学常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Al2O3/低、高金属体积百分数Ag-Al2O3/Al2O3/Ag/石英衬底的Ag-Al2O3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的物理结构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从Al2O3减反层到金属Ag红外反射层,各层厚度依次为40nm、20nm、60nm、30nm、90nm,且其中高、低金属体积百分数分别约为45%和15%,涂层具有较高的吸收率(93.5%),同时也具有较低的红外发射率。(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03-01)
余丽娜,江绍基[6](2014)在《金属陶瓷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薄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薄膜可实现对太阳辐射可见光和近红外范围的高吸收,同时对红外波段具有较低的热发射率,作为太阳能热利用设备的核心器件,一直是太阳能热利用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真~([1])。从热辐射基本理论和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薄膜的表面机理出发,根据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薄膜的膜系设计要求,本课题组理论计算出了理想选择性吸收表面的截止波长与膜系工作温度、大气质量的关系~([2]),为后续膜系的设计工作提供了一个红外吸收限的标准。具有多孔结构的表面、复合材料薄膜和多层金属介质结构的薄膜都是实用性较强的选择性吸收薄膜。其中,金属陶瓷由于其优异的热稳定性,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吸收膜更适合于使用在中高温设备中~([3])。本课题组选取了ZrZrO2金属陶瓷进行研究,应用等效媒质理论ping sheng理论计算出了在不同金属填充因子下ZrZrO2金属陶瓷的光学常数[1],同时使用光学薄膜设计软件Essential Macleod和Matlab对吸收膜层进行了设计和优化计算,对比了拥有不同金属陶瓷层数的吸收膜的性能,确定出了最优膜系结构为A12O3/Zr-ZrO(2 low f,f=0.1)/Zr-ZrO2(high f,f=0.55)/Al,并优化计算出其膜系参数。接着进一步探讨了膜层厚度和金属填充因子等膜系参数对于吸收膜膜系性能的影响,得出了高金属填充因子主要影响红外波段的反射谱而低金属填充因子主要影响紫外和可见光波段的干涉峰的结论。本课题组设计出的双吸收层金属陶瓷选择性吸收薄膜在0.4um<λ<2.5um范围内具有0.9的高吸收率,400K下在红外波段具有0.6的低发射率。利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具有上述四层结构的吸收膜,并利用台阶仪、SEM、分光光度计等对其进行了表征和性能测试。与理论设计相比,实测样品光谱曲线与理论设计曲线基本一致,退火后的样品性能也未见明显差异。从计算机模拟结果以及实验结果可知,吸收膜的金属填充因子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通过膜厚的适当调整同样可以得到性能优异的膜系,这一点降低了对制备条件精度的要求,有利于大面积工业化生产。(本文来源于《中国真空学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1-07)
余丽娜,江绍基[7](2013)在《金属陶瓷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薄膜的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危机问题突出,寻找新能源成为日渐紧迫的问题,而太阳能作为一种既清洁又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备受世界各国关注。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薄膜可实现对太阳辐射可见光和近红外范围的高吸收,同时对红外波段具有高反射率即较低的热发射率,其作为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的核心部件,一直是太阳能热利用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课题组从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薄膜的基本理论、工作原理及其种类特点出发,根据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薄膜的膜系设计要求,在理论上计算出了理想选择性吸收表面截止波长与膜系工作温度的关系,为后续膜系的设计提供了一个红外吸收限的标准。复合材料、具有粗糙表面和多孔结构的吸收膜以及多层结构的薄膜都是实用性很强的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薄膜。而在众多吸收膜材料中,金属陶瓷膜由于其高度的热稳定性,从而特别适用于中高温的太阳能光热转换系统。本课题组选取了金属陶瓷材料W-A1203作为吸收层材料,根据等效媒质理论Bruggeman理论计算出金属陶瓷材料的光学常数,并利用光学设计软件Essential Macleod进行了膜层设计及优化计算,设计得出膜系结构为:Al_2O_3-W-Al_2O_3(f=0.1)-W-Al_2O_3(low f,f>0.1)-W-Al_2O_3(high f)-W,其中f为金属填充因子。本课题组同时探讨了金属陶瓷吸收层中高低填充因子及膜层厚度对于膜系性能的影响,通过编程模拟发现高填充因子、膜层厚度变化可对膜系红外反射产生一定影响,而低填充因子对膜系性能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近紫外和可见光区的干涉峰上。本课题组所设计的金属陶瓷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薄膜在工作温度为300摄氏度时,具有高吸收率92%和低发射率5%。此外,当金属填充因子f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通过膜厚的调整,可获得性能优异的拥有不同填充因子吸收层的膜系。以上研究成果可为金属陶瓷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薄膜的实验制备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2013年广东省真空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12-01)
池华敬,郭帅,熊凯,王双,陈革[8](2012)在《直流反应溅射沉积Al_2O_3薄膜及其在SS-AlN金属陶瓷太阳吸收涂层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沉积不锈钢-氮化铝(SS-AlN)金属陶瓷太阳吸收集热管的磁控溅射叁靶镀膜机上,安装了UPS03反应溅射闭环控制单元,实现反应溅射Al2O3稳定反馈控制。采用国产直流电源在Al靶表面处于过渡态下,成功制备了吸收几乎为零的Al2O3薄膜。溅射功率在14kW时,反应溅射沉积Al2O3的靶电压波动可长时间稳定控制在±3 V范围内,沉积速率为5.4 nm/(min·kW),约为Al靶在无反应气体溅射下沉积Al薄膜速率的74%。采用Al2O3代替AlN作为减反射层,应用到SS-AlN太阳选择性吸收涂层中,进一步提高了复合膜的太阳光学性能,太阳吸收比由AlN作为减反射层的0.956提高到0.965,红外发射比不变,仍为0.044。(本文来源于《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王泉河,徐刚,梁庆,陈丽华,徐雪青[9](2010)在《Ag-Al_2O_3金属陶瓷复合薄膜的光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硼硅玻璃基片上沉积具有不同填充因子的Ag-Al_2O_3金属陶瓷复合薄膜,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镜(TEM)分别表征复合薄膜的光谱特性及微观结构,使用透射光谱及反射光谱数据计算其光学常数,研究了Ag-Al_2O_3复合薄膜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吸收峰随填充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填充因子的增大,SPR吸收峰增强、半峰全宽增大且峰位红移。(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蒋礼林[10](2010)在《Ag-SiO_x金属陶瓷薄膜光学常数的尺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对Ag金属颗粒镶嵌在SiOx陶瓷基体中形成的金属陶瓷薄膜光学常数的尺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用修正的M-G(Maxwell-Gannett)理论对Ag-SiOx金属陶瓷薄膜,在金属微粒体积百分比不同情况下光学常数的尺度效应进行了理论计算,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Evans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金属微粒在低体积百分比(f1 25%)情况下,所用修正M-G理论计算金属陶瓷薄膜所得的光学常数更符合Evans的实验数据。从而得到金属陶瓷薄膜光学常数微尺度效应的最佳修正因子,为实际研制开发新型薄膜材料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贺州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金属陶瓷薄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金属陶瓷超材料薄膜制备新方法,其采用传统的射频共溅射沉积工艺,辅以衬底偏压,制备出了定向排布Ag金属纳米线/氧化铝陶瓷复合超材料薄膜。该薄膜中的纳米线间距(轴心到轴心)进入5nm以下区间,阵列中纳米线的平均直径约为3nm;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属陶瓷薄膜论文参考文献
[1]..宁波材料所提出金属陶瓷超材料薄膜制备新方法[J].中国粉体工业.2017
[2]..中科院提出金属陶瓷超材料薄膜制备新方法[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7
[3]..研究人员提出金属陶瓷超材料薄膜制备新方法[J].润滑与密封.2017
[4].付秀华,潘永刚,董军,胡建东,刘冬梅.基于新型TiBCN单相金属陶瓷粉末制备纳米薄膜特性的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6
[5].涂承君.耐高温AgAl-Al_2O_3金属陶瓷薄膜制备、热稳定性及其光学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
[6].余丽娜,江绍基.金属陶瓷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薄膜的研究[C].中国真空学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4
[7].余丽娜,江绍基.金属陶瓷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薄膜的优化设计[C].2013年广东省真空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8].池华敬,郭帅,熊凯,王双,陈革.直流反应溅射沉积Al_2O_3薄膜及其在SS-AlN金属陶瓷太阳吸收涂层的应用[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2
[9].王泉河,徐刚,梁庆,陈丽华,徐雪青.Ag-Al_2O_3金属陶瓷复合薄膜的光学特性[J].材料研究学报.2010
[10].蒋礼林.Ag-SiO_x金属陶瓷薄膜光学常数的尺度效应[J].贺州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