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词类论文-郑杰,陈楠楠

动词词类论文-郑杰,陈楠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词词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韩国语,作格动词,判定标准,语言类型学

动词词类论文文献综述

郑杰,陈楠楠[1](2019)在《韩国语作格动词的词类地位及判定标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出发,对韩国语作格动词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确立了其在词类系统中的地位,明确了判定标准。结论认为,作格动词是非宾格动词中的一小类,存在一元和二元两种论元形式,需要满足句法和语义上的双重标准。按照形态还可以分为"????类、拟声拟态???类、汉字词??类"叁小类。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利于韩国语学界对作格动词形成统一认识,解决一些由于概念界定不同引发的争论,有利于今后对该类动词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东北亚外语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吴铭[2](2019)在《动词、名词的词类特异性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名词和动词作为世界上几乎所有语言都具有的词类,二者在语义、语法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介于名、动之间的词汇(如动名兼类词)又兼具两类词的特性。理论语言学界关于名词和动词的词类划分(尤其是汉语)尚未形成定论;认知神经语言学界虽通过大量的实验探讨了名、动加工的神经机制,也仍未达成统一。文章通过研究语言障碍患者的名词和动词的词类特异性损伤,以期明确名词和动词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词类的本质问题,为汉语、英语等分析语的词类划分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邵琛欣[3](2018)在《基于原型范畴和意象图式的汉语词类问题再认识——以介词和动词的兼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围绕汉语介词和动词的区分标准展开,结合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和意象图式两个模型,重新认识了词类中的兼类问题,同时从汉语本体研究和教学语法两个方面分析了兼类现象的分类和产生机制,最后以兼类词"使"为例阐释了兼类现象的产生动因之一是语法化的不彻底性。(本文来源于《长安学术》期刊2018年02期)

聂仁发,高也婷[4](2018)在《动词还是名词?——受动复合词的词类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动复合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主要标注为动词和名词两类。根据语料,受动复合词大多能做谓语,有的能受"不"或"没"否定,带动态助词"过",甚至带宾语或补语。但除极个别外,受动复合词做谓语用例极少,频次极低,因此不宜归入动词。受动复合词通常能做主宾语,还能受定语直接修饰,受数量词语修饰,因此归入名词更为恰当。且受动复合词紧缩自受动短语,其前身就是名词性的。至于受动复合词主要直接做定语,做主宾语的比例不高,这是因为其语义为"受-动"构成的"事件",指称性弱的缘故。(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郑定欧[5](2017)在《从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词类标记谈“助动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研制和应用的角度讨论"助动词",指出英语的"助动词"和汉语的"助动词"差异很大,以至于必须坚持从汉语事实出发重新厘定其内涵,并在对叁个动词分类表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包含2大类、16小类的分类法。(本文来源于《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李晓奇(Lee[6](2015)在《现代汉语系词类动词的省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些话:“今天星期叁”“他上海人”等。传统语法学界把此类句子命名为“名词谓语句”或“体词谓语句”。顾名思义,所谓“体词谓语句”指的是由体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句子,这里的体词包括:复合名词、部分代词、数词、量词或名词词组等。其普遍形式为“NP1+NP2”。虽然,学家们对“体词谓语句”的定义及分类各有千秋,但其中我们关注到一个共同意见,则,体词谓语句“NP1+NP2”中充当谓语的名词前可加“是”字变成“是”字句“NP1+是+NP2”。本文的问题是从这里开始的。那么,两个句子是一个结构还是两个结构?里面“是”字的性质又是什么?对此问题,学者们的观点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把两者看作不同结构;另一种是把前者看作是省略“是”字的“省略句”。本文支持把“NP1+NP2”结构看作是省略动词的省略结构,但省略的不只是“是”字。为了论证本文的观点,本文把乔姆斯基(Chomsky)生成语法理论中如下几条当做本文最主要的理论基础:第一、支持Chomsky对句子的定义,认为句子是由主语(Subject)和谓语(Predicate)组成的,名词性成分(NP)是不能做谓语的;第二、支持Chomsky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观;第叁、本文支持语言有递归性(recursiveness);第四、本文支持最简方案(Minimalism)的经济性原则(Economy Principles);第五、本文支持语言的像似性(iconicity)。“省略”是一种语用现象,是从上下文或说话语境能推测丢失成分意义的。本文通过研究,得知省略是一个严格受到环境条件制约的现象。省略大致有如下几点条件:1)必有先行语;2)可还原,从上下文或说话语境中容易找回;3)非重读;4)省略严格受到句法环境的制约等。本文把这几条当做本文的基础省略理论。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有如下:1、本文借鉴西方生成语法语言学家对“省略(Ellipsis)“的定义及相关研究,应用到现代汉语中,当做证明省略现象的基础理论;2、本文借鉴生成语言学家对英文系词(Copula)“be”动词及系词句的相关研究,对汉语“是”字及系词判断句的句法、语义特点加以重新分析,探索其与系词省略之间的关系;3、本文采用Abney(1978)的“DP假设”,对汉语名词短语做出重新分析,把它分为“论元性DP”与“述谓性DP”的两类,并找出述谓性DP与系词类动词省略之间的关系;4、本文采用Golgberg(1995)的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存在构式做出重新分析,找出存在句中出现非宾格性存在动词省略现象的条件及特点5、最后,通过系词和存在动词的省略,对汉语中出现系词类动词省略现象的条件及特点做出总结归纳。(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期刊2015-12-01)

王书凯[7](2014)在《探究词类划分标准的相对性——以动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动词与名词、形容词的区别以及从动词本身具有的特点的正反两面对动词的语法特点全面阐述动词划分标准的相对性,使读者对动词是如何从众多词类区分出来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以此来丰富和完善词类方面的研究。(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4年24期)

杨荣祥[8](2013)在《论“词类活用”与上古汉语“综合性动词”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什么上古汉语会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原因是上古汉语存在着一批"综合性动词"。用"综合性动词"表达后世用"分析性"结构表达的内容是上古汉语的一大特点,"活用"就是将一个名词、形容词或一般动词(非"综合性动词")赋予其"综合性动词"的特点而填入"综合性动词"出现的语法槽中形成的一种语法现象。上古汉语主要有叁类"综合性动词":(1)"对象自足动词",相当于后世的述宾结构(启→启户、开门);(2)"结果自足动词",相当于后世的述补结构(破→击破、斫破、攻破);(3)"工具自足动词",相当于后世的状中结构(渍→(用/以)水渍/浸)。人们通常所説的"词类活用"现象,正好与这叁类综合性动词对应。"词类活用"现象是由"综合性动词"类推(analogy)产生的,所以本质上是一种语法现象。进入中古,"综合性动词"表示的意义逐渐由"分析性"句法结构来表示,"词类活用"现象也就随之进入衰落状态,这説明"词类活用"现象与"综合性动词"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来源于《历史语言学研究》期刊2013年00期)

罗军,杨智敏[9](2013)在《从诗歌叙事文本叙事行为动词的词类转化看诗歌叙事学的消义化叙事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像其他叙事文本一样,诗歌叙事文本中的行为动词可能因其向其他词类转化而表现出消义化的叙事特征。本文通过对诗歌叙事文本中行为动词的词性向其它词性转换时,诗歌叙事情状和关系发生的变化分别从诗歌叙事语义消化的概念内涵、诗歌叙事文本行为动词的叙事语法特征和诗歌叙文本的语义消化叙事模式等叁个层次以及诗歌叙事行为动词在四个方向上的转化来探索诗歌叙事学的消义化叙事模式以丰富和完善诗歌叙事学的理论。(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3年19期)

夏全胜,吕勇,石锋[10](2012)在《汉语名词和动词语义加工中具体性效应和词类效应的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ERP技术和多重回归分析方法对典型名词和典型动词的语义加工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发现具体性和词类对语义加工的影响是独立的。具体性和词类分别在不同的脑区产生影响,具体性主要在额区、中央区对语义加工产生影响,而词类主要在顶区、枕区对语义加工产生影响。名词和动词在语义加工上的差异不能完全由具体性来解释。(本文来源于《南开语言学刊》期刊2012年01期)

动词词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名词和动词作为世界上几乎所有语言都具有的词类,二者在语义、语法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介于名、动之间的词汇(如动名兼类词)又兼具两类词的特性。理论语言学界关于名词和动词的词类划分(尤其是汉语)尚未形成定论;认知神经语言学界虽通过大量的实验探讨了名、动加工的神经机制,也仍未达成统一。文章通过研究语言障碍患者的名词和动词的词类特异性损伤,以期明确名词和动词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词类的本质问题,为汉语、英语等分析语的词类划分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词词类论文参考文献

[1].郑杰,陈楠楠.韩国语作格动词的词类地位及判定标准[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9

[2].吴铭.动词、名词的词类特异性损伤[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

[3].邵琛欣.基于原型范畴和意象图式的汉语词类问题再认识——以介词和动词的兼类为例[J].长安学术.2018

[4].聂仁发,高也婷.动词还是名词?——受动复合词的词类问题[J].语言研究.2018

[5].郑定欧.从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词类标记谈“助动词”[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7

[6].李晓奇(Lee.现代汉语系词类动词的省略研究[D].北京大学.2015

[7].王书凯.探究词类划分标准的相对性——以动词为例[J].语文学刊.2014

[8].杨荣祥.论“词类活用”与上古汉语“综合性动词”之关系[J].历史语言学研究.2013

[9].罗军,杨智敏.从诗歌叙事文本叙事行为动词的词类转化看诗歌叙事学的消义化叙事模式[J].青年文学家.2013

[10].夏全胜,吕勇,石锋.汉语名词和动词语义加工中具体性效应和词类效应的ERP研究[J].南开语言学刊.2012

标签:;  ;  ;  ;  

动词词类论文-郑杰,陈楠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