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间性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间性理论,大学英语,学习共同体
间性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吴芸[1](2019)在《间性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学习共同体构建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间性理论在现代哲学中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有一些相关的学者把这一理论引入到了教育的领域当中。在当代,如果想要使大学英语得到发展,就必须要对学习共同体进行构建,而间性理论在大学英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中发挥着非常突出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在间性理论的视域之下大学英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及相关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38期)
魏婕璇[2](2019)在《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此,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路径,使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单一性的问题,完美契合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求,有效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主要阐述了主体间性理论的概念,然后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主体间性理论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策略,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旨在为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本文来源于《东西南北》期刊2019年17期)
饶筠筠[3](2019)在《主体间性理论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主体间性理论应用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深化辅导员职业的专业性,从而进一步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思想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角度深化工作成效,提升大思政育人的格局。(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19年08期)
张埔华[4](2019)在《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未能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有效发挥。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师生的平等与共在,注重师生在和谐的交往关系中实现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弊端,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何敬平[5](2019)在《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的高叁历史复习策略——以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为课堂教学主要中介客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指导,以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为中介客体变革高叁历史课堂教学,从教学重点、复习主题、综合素养、平等互动等方面分析课堂教学中的操作策略,以达到教学目的的最大化。(本文来源于《中学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22期)
蔡金杰,武娜娜[6](2019)在《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交往理论从现实的人出发,立足于现实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展现了交往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客二分"的弊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丧失。要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人的冷漠,应以马克思交往理论为基础,构建以交往为纽带的"主体——主体"的教育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新发展。(本文来源于《党史博采(下)》期刊2019年07期)
杨帆[7](2019)在《“主题间性”理论基础上的中非合作战略及其走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文明下的主体性哲学使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产生了疏离。中国的对外合作从建国时以政治为主到改革开放后主张互利共赢,再到"一带一路"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国的对外合作战略转向一种新的指导哲学,即主体间性哲学,是我与他者之间、国与国之间是平等主体的哲学。以主体间性哲学指导我国对外合作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妥善处理外交关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对话。本文将以中非合作为例,探讨主体间性哲学指导下的我国对外合作实践。(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14期)
苏维,韦汉吉[8](2019)在《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性”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与交往。微时代下各类"微媒体"的出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创造了条件,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构建提供了契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把握"微时代"机遇,如何在主体间性视阈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与"微时代"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创新,提升教学实效,是本文研究的课题。(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20期)
阚侃[9](2019)在《文化间性的理论根源:从主体间性到文化间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文化哲学理论中,文化间性作为主体间性在文化领域的拓展和应用,为目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处理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西方文化间性视域下对跨文化能力进行研究,有利于厘清跨文化能力内部的理论机制,触及跨文化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丰富跨文化能力分(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6-27)
盛瑞璇[10](2019)在《主体间性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转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以其能动的、创新的、富有人文关怀的优势,强化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两个主体间的平等交互,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中国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时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弘扬,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会因主体内部或语境因素的变化而遇到问题。如何正视这些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并找出解决方法,是当前话语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研究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存在的部分现实问题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并从理论概述、实证考察、路径探索叁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概述主体间性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相关理论。明确二者的来源及学术定义,借鉴总结相关理论基础,探求二者的基本关系,即主体间性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指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利用主体间性理论实现转换。第二部分,采用多种调查方式考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的基本经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实证调查可知其问题主要集中在叁个方面,分别是话语理念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充分关切、话语传递方式缺乏交互性、话语内容缺乏学生的充分认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产生这些问题背后的主要原因。第叁部分,探索主体间性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路径。针对调查分析出的叁个方面问题分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即培养主体间性理念的现代教育观、优化话语传递方式、丰富贴近学生主体生活的话语内容。并从主体间性的构成要素上来看,教师主体需要主动提升其话语创新能力,作为思想政治话语语境之一的网络平台也应得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变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而言意义重大。借助主体间性理论探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路径,不但能够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丰富学科话语的内容,而且能够促进教育主体间的交流互动,使大学生逐渐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以及对社会主义的归属感。(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9-06-16)
间性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此,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路径,使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单一性的问题,完美契合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求,有效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主要阐述了主体间性理论的概念,然后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主体间性理论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策略,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旨在为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性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吴芸.间性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学习共同体构建路径研究[J].校园英语.2019
[2].魏婕璇.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探索[J].东西南北.2019
[3].饶筠筠.主体间性理论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探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
[4].张埔华.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何敬平.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的高叁历史复习策略——以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为课堂教学主要中介客体[J].中学教学参考.2019
[6].蔡金杰,武娜娜.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党史博采(下).2019
[7].杨帆.“主题间性”理论基础上的中非合作战略及其走向[J].山西青年.2019
[8].苏维,韦汉吉.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性”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9
[9].阚侃.文化间性的理论根源:从主体间性到文化间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10].盛瑞璇.主体间性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转换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