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靶向性论文-廖永强

大肠靶向性论文-廖永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肠靶向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D133抗原,肿瘤干细胞,大肠癌,肿瘤细胞系

大肠靶向性论文文献综述

廖永强[1](2011)在《大肠癌细胞系SW620的肿瘤干细胞研究及原代大肠肿瘤的靶向性促凋亡基因治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摘要:研究表明,CD133在许多肿瘤(包括大肠癌肿瘤)中都被证实为肿瘤干细胞的标记,O'Brien和Ricci等人通过原代大肠癌的肿瘤研究证实大肠癌的肿瘤起始细胞为CD133阳性标记群体,CD133阳性细胞最终决定了肿瘤的生长、复发、转移及耐药。然而,通过使用LacZ基因敲除小鼠模型,Shmelkov等人对这种被日益接受的观点提出了质疑。Shmelkov等人主要提出两个不同观点:首先,他们认为CD133广泛表达于人或老鼠的大肠癌细胞群体内,而非仅限于一小部分所谓的干细胞群体内。第二,CD133阴性肿瘤细胞也能在裸鼠体内诱发肿瘤,并且其具有更加强大的远处转移能力。基于以上两个相互背离的观点,我们认为,CD133在肿瘤细胞内的表达与干细胞特性之间可能存在定量关系而非绝对单一的定性关系。定量分析CD133在肿瘤细胞内的表达也许会更好的揭示CD133与肿瘤干细胞之间的关系。为了证实这种关系的存在,我们选择大肠癌细胞系SW620进行培养并用免疫磁珠分选的技术方法将其分为CD133高表达(CD133Hi),CD133中表达(CD133Mid)及CD133低表达(CD133Low)叁组并进行体内接种及体外培养研究。研究结果显示CD133高表达组的肿瘤细胞在体内外的生长活性更加强大旺盛,证实肿瘤干细胞(肿瘤起始细胞)与CD133的表达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CD133的高表达也许可以作为筛选肿瘤干细胞的指标之一第二部分摘要: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是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家族成员,很多研究发现体外实验及静脉注射重组TRAIL蛋白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增殖,提高荷瘤动物的生存率而不引起毒性反应。同时,其对体内正常组织却不产生或仅产生微弱的毒副作用。之后很多研究者以腺病毒作为载体,将TRAIL基因直接转染到肿瘤细胞中,发现这种基因治疗方法同样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的生长。目前认为TRAIL诱导凋亡机制主要是与死亡受体DR4或DR5结合并活化死亡受体,激活Caspase-8引发和传导凋亡信号,再进一步激活Caspase-3蛋白酶级联反应诱发TRAIL诱导的凋亡。但已有文献报导,一些细胞系对单独TRAIL的治疗已经产生抗药性,而与化疗药联合应用可以一定程度地降低耐药性的发生。为了观察靶向基因药物TRAIL与化疗药联合应用提高肿瘤细胞敏感性,降低耐药性的的可行性,本研究探讨了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TRAIL基因制剂Ad/gTRAIL)与化疗药物Taxol、5-Fu等联合应用对原代大肠癌细胞的作用,同时还探讨了该种治疗模式在原代大肠癌裸鼠荷瘤模型中的联合治疗效应。通过检测不同处理组内肿瘤细胞TRAIL, DR4,Caspase-3,Caspase-8及凋亡发生率来验证可能的TRAIL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机制。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经Ad/TRAIL药物治疗后单药组及联合用药组肿瘤细胞内TRAIL蛋白相对于其他对照组表达增高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组化结果显示各处理组肿瘤组织中处于TRAIL凋亡通路最下游的Caspase-3均有表达,而以含TRAIL药物组癌组织中Caspase-3表达明显增高,反映出在相应药物处理作用下,癌细胞Caspase凋亡通路受到激活,促凋亡产物得以明显提升。凋亡染色结果说明,通过瘤内注射Ad/TRAIL时,致使Ad/TRAIL接触到的肿瘤腺体发生Ad/TRAIL感染及旁观者效应导致肿瘤腺体的彻底崩解,使肿瘤得到有效杀伤。通过裸鼠体内瘤体接种实验及生存率曲线分析显示,药物处理组的裸鼠平均瘤体生长较慢,裸鼠生存率较长,从体外实验角度支持TRAIL药物的抗肿瘤活性。各实验组裸鼠重要脏器均未见明显异常,显示TRAIL的药物毒性并不明显。本研究的结果阐明了由hTERT启动子驱动的TRAIL基因产物对直接取自肿瘤患者的原代培养肿瘤细胞的药理学和毒性作用,更加完善了Ad/hTERT-gTRAIL作为新型基因治疗药物在直接应用于患者身体前的适用性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应用TRAIL基因治疗肿瘤提供了模拟临床的抗肿瘤理论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1-01)

赵银霞[2](2010)在《具有肿瘤靶向性和侵染性的大肠杆菌Top10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逃逸是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障碍,如果将肿瘤细胞变成炎症细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近年来,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在肿瘤的微环境诱导炎症反应,可以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肿瘤微环境炎症反应的诱导可通过放射、高频消融、注射细菌产物或者直接注射厌氧菌。早在300多年前,研究者就已经观察到感染了细菌的实体瘤患者肿瘤被抑制,甚至消退。近年来,一些厌氧菌如,双歧杆菌,芽孢杆菌,及兼性厌氧菌,如沙门氏菌均具有肿瘤的靶向性,已经用于小鼠肿瘤的免疫治疗。但这些细菌对小鼠及人有较强的毒副作用,目前很难在临床上应用。E. coli Top10是一类非致病性的兼性厌氧菌,安全性较高。同时,E. coli Top10是一种实验室常用的工程菌,目前研究广泛、遗传背景较清楚,很利于基因工程操作。本研究,我们首先建立了C57BL/6小鼠黑色素瘤模型,然后尾静脉注射E. coli Top10通过组织匀浆细菌培养的定量方法检测细菌在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生长情况。从假结核耶尔森菌的基因组中克隆了侵染素基因,通过氨卞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启动子控制侵染素基因inv的表达。通过庆大霉素保护性实验分析E. coli Top10对人宫颈癌细胞的侵染性。结果表明,通过尾静脉感染的C57BL/6荷瘤小鼠肿瘤组织和肝脏组织中E. coli Top10的比例第4天约为137:1,第6天约为530:1。庆大霉素保护性实验表明,构建的重组E. coli Top10对肿瘤细胞的侵染性为0.4%。本研究初步说明E. coli Top10对黑色素瘤具有较好的靶向性,转化有侵染素基因的重组菌E.coli Top10可以进入到哺乳动物细胞中去。(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0-05-28)

黄琳[3](2009)在《靶向性双自杀基因治疗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大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由癌胚抗原启动子(CEA promoter,Cp)驱动的双自杀基因CD-TK治疗载体pcDNA3.1(-)Cp-CD-TK,研究癌胚抗原启动子能否控制CD-TK基因在CEA阳性大肠癌细胞中专一性表达和杀伤,比较融合基因与单基因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方面有无差异,是否存在协同效应,并确定安全有效的药物使用浓度。观察旁观者效应。方法:分别以提取的人血细胞基因组DNA,pMD18-CD质粒和tgCMV/Hy-TK质粒为模板,PCR扩增Cp、CD和TK基因片段,采用双酶切、连接等方法依次将Cp、CD、TK基因亚克隆到载体pcDNA3.1(-),构建含Cp启动子和CD-TK融合基因的载体pcDNA3.1(-)Cp-CD-TK。将靶向性载体pcDNA3.1(-)Cp-CD-TK通过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分别转染CEA阳性的人大肠癌SW480细胞和CEA阴性的Hela细胞,采用RT-PCR检测在CEA启动子的调控下CD-TK融合基因分别在CEA阳性的人大肠癌SW480细胞和CEA阴性的Hela细胞的表达情况。并通过MTT法测定给予药物作用后双自杀基因对SW480细胞和Hela细胞的杀伤效应,以观察由CEA启动子驱动的CD-TK基因在CEA阳性细胞和阴性细胞中的细胞毒作用。单独或联合给药GCV和/或5-Fc,在不同浓度的药物作用后,MTT法测定双自杀基因对SW480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比较融合基因与单基因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方面有无差异,是否存在协同效应,并确定安全有效的药物使用浓度。以不同比例混合转染与未转染细胞,加药处理,用MTT法检测药物对SW480细胞的抑制率,以观察旁观者效应。结果:1.519bp的Cp基因片段、1310bp的CD基因片段、1129bp的TK基因均克隆正确。2.靶向性基因治疗载体pcDNA3.1(-)Cp-CD-TK经凝胶电泳和DNA测序证实构建正确。3.转染了靶向性载体pcDNA3.1(-)Cp-CD-TK的SW480细胞经过RT-PCR鉴定证实有CD-TK基因的表达,CEA阴性Hela细胞则没有CD-TK基因的表达。4.在细胞培养试验中,转染了靶向性载体pcDNA3.1(-)Cp-CD-TK的SW480细胞对前药5-Fc和GCV敏感。单独用前体药物处理转染载体的细胞SW480,在GCV,5-Fc浓度分别为1μg/mL,160μg/mL时,对SW480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2.33%和31.54%(P<0.01)。二者联合使用对SW480细胞的生长抑制效果更为显着,生长抑制率达60.70%(P<0.01)。5.用前体药物处理部分转染的SW480细胞可见旁观者效应,当转染与未转染的SW480细胞的混合比例为50%时,即表现出显着的旁观者效应。而联合用药的旁观者效应较单独用药则更为明显(39.28%,P<0.01)。结论:正确构建了靶向性基因治疗载体pcDNA3.1(-)Cp-CD-TK。CEA启动子能控制CD-TK基因在CEA阳性大肠癌细胞中专一性表达和杀伤。联合应用CD/5-Fc和HSV-TK/GCV系统的肿瘤杀伤效应比单独应用CD/5-Fc或HSV-TK/GCV强。同时显示较强的旁观者效应。(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9-05-01)

张艳红,贺华君,袁勤生,杨卫东,吴祥甫[4](2001)在《中枢神经系统靶向性Mn-SOD的克隆和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靶向性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是治疗氧自由基引起神经细胞损伤所致疾病等的有效途径 .将破伤风毒素C部分 (tetanustoxinfragmentC ,TTC)基因与编码Mn SOD的cDNA融合克隆进pET 2 2b(+)载体 ,1mmol/L异丙基 D 硫代半乳糖 (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图谱可见约 71ku有表达产物条带 ,与理论计算值相符 ;蛋白质印迹 (Westernblot)分析显示 ,表达产物与抗Mn SOD及破伤风毒素的多抗有免疫反应 ,而且表达产物用邻苯叁酚自氧化法测定具有SOD活性 .融合蛋白可作为有效的试剂靶向性输送Mn SOD到神经元细胞 ,这为进一步研究靶向性SOD的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疾病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01年06期)

大肠靶向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免疫逃逸是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障碍,如果将肿瘤细胞变成炎症细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近年来,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在肿瘤的微环境诱导炎症反应,可以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肿瘤微环境炎症反应的诱导可通过放射、高频消融、注射细菌产物或者直接注射厌氧菌。早在300多年前,研究者就已经观察到感染了细菌的实体瘤患者肿瘤被抑制,甚至消退。近年来,一些厌氧菌如,双歧杆菌,芽孢杆菌,及兼性厌氧菌,如沙门氏菌均具有肿瘤的靶向性,已经用于小鼠肿瘤的免疫治疗。但这些细菌对小鼠及人有较强的毒副作用,目前很难在临床上应用。E. coli Top10是一类非致病性的兼性厌氧菌,安全性较高。同时,E. coli Top10是一种实验室常用的工程菌,目前研究广泛、遗传背景较清楚,很利于基因工程操作。本研究,我们首先建立了C57BL/6小鼠黑色素瘤模型,然后尾静脉注射E. coli Top10通过组织匀浆细菌培养的定量方法检测细菌在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生长情况。从假结核耶尔森菌的基因组中克隆了侵染素基因,通过氨卞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启动子控制侵染素基因inv的表达。通过庆大霉素保护性实验分析E. coli Top10对人宫颈癌细胞的侵染性。结果表明,通过尾静脉感染的C57BL/6荷瘤小鼠肿瘤组织和肝脏组织中E. coli Top10的比例第4天约为137:1,第6天约为530:1。庆大霉素保护性实验表明,构建的重组E. coli Top10对肿瘤细胞的侵染性为0.4%。本研究初步说明E. coli Top10对黑色素瘤具有较好的靶向性,转化有侵染素基因的重组菌E.coli Top10可以进入到哺乳动物细胞中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肠靶向性论文参考文献

[1].廖永强.大肠癌细胞系SW620的肿瘤干细胞研究及原代大肠肿瘤的靶向性促凋亡基因治疗研究[D].浙江大学.2011

[2].赵银霞.具有肿瘤靶向性和侵染性的大肠杆菌Top10的构建[D].新疆大学.2010

[3].黄琳.靶向性双自杀基因治疗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大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D].厦门大学.2009

[4].张艳红,贺华君,袁勤生,杨卫东,吴祥甫.中枢神经系统靶向性Mn-SOD的克隆和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1

标签:;  ;  ;  ;  

大肠靶向性论文-廖永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