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部级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姚艳,牛明雷,孙法军,姚京婵,常晓燕[1](2021)在《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农业转移支付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目的】中央农业转移支付资金量庞大,项目类别多,为提高农业转移支付项目监测监管水平,提升农业转移支付项目管理水平,本文在深入研究分析农业转移支付项目管理业务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建立全国农业转移支付项目管理系统,为部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农业主管部门项目管理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项目管理工具。【方法】农业转移支付项目具有类型多样,结构复杂等特点,系统开发采用微服务架构实现系统的技术构建。系统划分为9个相互独立又在业务逻辑上相互联系、能够协同工作的功能模块,分别为:(1)项目通知模块。该模块提供部级向各省级下发转移支付各类通知,实现分类查询等功能;(2)项目方案模块。该模块提供省级向部级上报各类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和重点项目方案上报;(3)任务清单模块。该模块提供部级向省级下达项目任务清单;(4)资金安排(省级填报)模块。该模块提供省级向部级上报各专项任务资金安排使用详细数据;(5)资金执行(县级填报)模块。该模块提供县级-市级-省级-部级逐级上报项目资金执行信息;(6)绩效目标模块。该模块提供部级向省级分解下发绩效目标,省级向部级上报绩效目标;(7)专项调度模块。该模块提供省级向部级上报专项调度任务相关数据信息;(8)统计查询分析模块。该模块主要对转移支付县级填报的项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相关统计、分析结果以专题图表的形式展现;(9)系统配置模块。该模块主要提供各大专项项目名称、支出方向和任务的动态调整配置。【结果】通过对系统架构设计、业务流程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设计进行深入分析设计,构建了"中央—省级—市级—县(区)级"动态监测管理管理体系,解决了农业转移支付项目难于精细化管理的问题。【结论】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农业转移支付项目管理系统,实现了中央农业管理部门对农业转移支付各专项任务的精细化管理,系统可支撑全国各地3000用户同时登录使用,系统上传上报反应速度为2.29 s。系统为中央农业主管部门强化监管目标、提高监管效率、有针对性地组织转移支付项目绩效评价现场核查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提高农业农村投资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李鑫[2](2021)在《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铁路机务专业是铁路运输系统的重要行车专业,主要负责各型机车的运用组织、整备保养和综合检修。作为重要的铁路运输生产设备,机车的运输生产效率、设备质量状态、整备检修能力、安全管理水平等均会对铁路运输生产能力的稳健提升和经营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各种监测检测设备以及各类信息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围绕机车积累了形式多样的海量数据,数据增量及质量均大幅提升,数据价值日益体现,铁路行业对于完善机车健康管理的需求十分迫切。当前铁路机务专业在进行机车健康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分析方法较少、大数据挖掘不足、管理决策科学性较弱、综合分析平台缺失等问题。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作为实现机车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致力于加强机车数据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客观、形象、科学的标签体系全面而精准地刻画机车的质量安全状态,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挖掘潜藏的数据价值,实现机车事故故障关联分析、安全状态预警盯控、质量安全态势预测、检修养护差异化施修、稳健可靠管理决策等目的,支撑起铁路运输生产及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本文主要对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其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1)提出了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通过梳理机车设备画像的含义及研究意义,明确了构建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必要性及其定位。基于此,给出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定义与内涵,梳理了符合现阶段机车运输生产管理需要的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构成,阐述了关键技术的研究方法及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设计相匹配的应用架构,介绍了其所包含的核心应用、赋能应用、总体目标等6个方面内容。这为系统性地开展机车健康管理相关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和方法支持。(2)构建了基于设备画像的铁路机车画像标签体系。通过整合利用机车多维度数据,提出了机车设备画像3级标签体系技术架构,全面分析所包含的数据采集层、标签库层和标签应用层,详细阐释各级标签的内容构成,形成机车画像标签体系的构建方法。针对聚类这一标签产生方式,改进K均值(K-means)聚类算法的初始质心选取方法,提高标签获取的精度和稳定性。通过在某铁路局开展机车设备画像实地应用研究,获得了客观、精准、完整、可靠的机车画像。(3)提出了基于Ms Eclat算法的铁路机车事故故障多最小支持度关联规则挖掘方法。针对机车事故故障在关联规则挖掘中具有不同支持度的特点,提出了改进的等价变换类(Eclat)算法——多最小支持度等价变换类(Ms Eclat)算法,以各项目的支持度值为排序依据重新构建数据集,进而运用垂直挖掘思想获得频繁项集;为了进一步提高Ms Eclat算法在大数据分析场景中的执行效率,将布尔矩阵和并行计算编程模型Map Reduce应用于算法的计算过程,得到优化的Ms Eclat算法,设计并阐述了相应的频繁项集挖掘步骤。通过比较,Ms Eclat算法及其优化算法在多最小支持度关联规则挖掘方面有着极大的计算效率优势。通过在某铁路局开展实际应用研究,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高效性和准确性。(4)设计了基于时变概率的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的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模型。通过总结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和差分进化(DE)算法的原理及优缺点,设计了基于时变概率且融入了防早熟机制的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详细阐释了这一预测模型的训练步骤。以某铁路局的机车质量评价办法为依托,选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选择出运用故障件数、碎修件数等7个评价项点,预测机车未来3个月的质量安全态势。经过实验对比,新提出的预测模型有着更好的收敛能力,对于机车质量评价等级预测及分值变化趋势预测的准确度分别可以达到98%和91%以上。最后开展了实际预测应用及分析,为科学把控机车质量安全态势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方法。(5)设计了基于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通过总结梳理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与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机务大数据三者间的关系,设计了基于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的“N+1+3”总体架构及其技术架构。基于此,从设备、人员和综合管理3个方面介绍了机车运用组织、机车整备检修、辅助决策分析等7个典型应用场景,并特别给出这些场景的数据挖掘分析思路及框架,为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扎实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最后,将本文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某铁路局开展实地的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实践,通过搭建人机友好的应用系统,完成一系列机务大数据挖掘分析算法模型的封装,实现了机车画像标签生成及设备画像分析、机车事故故障关联分析、机车质量评价分析、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分析等多项功能。通过实际的工程应用,实现了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的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文共有图56幅,表21个,参考文献267篇。
马海鹰[3](2020)在《我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演进及模型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催生出的新治理时代,摆脱固化的政府部门结构,通过跨部门协同治理对产业发展和社会诉求做出整体性回应,是新世纪以来多个国家政府改革的新趋势。推进跨部门协同治理也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走向之一。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遵循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回顾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上,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政府诸多部门协同推进旅游业的治理上。在全域旅游下,发挥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此背景下,加强政府的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研究就显得必要和有价值,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整体上显然还较为薄弱。本文溯源了政府跨部门协同的有关基础理论,包括协同理论、治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明晰了政府跨部门关系中的政府跨部门协同概念,并从政府跨部门协同治理发生的逻辑过程入手,对我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我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四种主要类型,从内外因的角度对演进的过程进行了分析,从而梳理出我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有关脉络体系。在对国内外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实践的分析基础上,通过对已有跨部门协同治理的主要典型模型分析,在借鉴优点和分析不足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分析模型。结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实际,本文对我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政府的旅游行政职能实际上分配于多个部门之中,旅游行政权力的配置变化决定了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难易程度。政府需要在不同层面、环节和领域对旅游业发展采取大量的协同行为,既是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问题,又是如期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需要。不同的政府部门拥有不同的行政资源,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需求,也有进行资源交换的需要。政府管理的碎片化状态不仅直接影响政府服务的效率,也会给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带来权责空档、权责固守、利益冲突等阻碍。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和客体的多变性决定了旅游协同治理有着不同的类型。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聚焦于同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关系,在我国同级政府的治理体系中,旅游治理的参与者往往包括多个层面:个体人、旅游行政机构及多种形式的协调机构和机制。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变化对跨部门旅游协同的治理方式提出更多的要求,这就对构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分析模型提出了需求。在分析已有SFIC模型、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型、公共部门旅游管理模型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明确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明确一般性目标、层次性目标和法律性目标。在明确目标之后,优化的协同方式和协同过程则至关重要,建立决策中枢系统协同、强化等级制职务权威协同、共享等级制组织协同的利益、加强旅游机构的协同能力建设、完善横向协同机制、完善辅助机制等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优化方式。同时,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还需要加强文化、制度和技术支撑,来帮助其运行得更加有效。在构建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县域政府引导推动旅游业发展、出台重大旅游政策、应对旅游突发事件的三个实践案例对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模型进行了具体分析,进一步说明了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能够有效地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徐鹏[4](2020)在《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直接服务于宁夏工业生产、医疗卫生及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支撑地区经济发展和服务人民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2003年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成以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急剧增加,品类需求越来越广泛,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企业、车辆、从业人员数量急剧上升,道路交通环境日益复杂,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起数、经济损失都逐年上升。相较普通运输事故,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除了人员伤亡、经济财产损失,还会产生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危险源的诱发,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是危险货物监管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文提出通过建设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对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进行安全监管,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的发生。鉴于此,基于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的业务需求,以信息化监管为核心,安全监管及已有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现状,对拟建安全监管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接着,从系统建设目标入手,进行总体方案设计;最后,对系统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通过风险识别、风险管理进行风险管控,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通过建立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可有效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高政府部门安全监管能力和工作效率,强化事故应急救援处置能力,节约社会管理资源,为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的其它省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陶氏梅[5](2020)在《中越两国基层公务员培训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步入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的到来也为人类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难题,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也推动了新的制度、技术和管理思想应运而生,自此人类发展进入了人力资源和人才创新发展的时代。在以人才和人力资源为国家发展中心进步力量的前提下,世界各国政府也将推动人才进步和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作为本国未来发展的重点,尤其是如何培养适应国家需要和时代发展的各级骨干领导公务员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对公务员的培训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经验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为其他国家在公务员培训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在6年时间内得到了来自一百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推动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发展,越南就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涌现出的典型代表和合作典范,中越是友好邻邦,两国拥有相同的社会制度,都意识到公务员的能力建设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且两国在公务员的培训方面中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也推动着两国在公务员的能力建设培养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基层公务员是公务员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党、政府和普通百姓之间重要的连接纽带,对基层公务员培训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与执行力。中国对于公务员培训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并且建立了专门的培养制度和培训学院用于提升公务员的素质与能力,这些经验对越南产生了重要影响和借鉴意义。本研究认为两国在管理机制运行过程中,具体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共同点,能够相互学习与借鉴,尤其是可以将其运用到两国的社会环境之中产生更好效果,因此本文选取中国作为比较对象。同时虽然两国都在大力进行基层公务员的培训工作,并且也已取得阶段性成就,但两国都还存在各自内部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文就以中越两国基层公务员的培训现状和运行效果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在基层公务员培训机构、基层公务员培训法律与制度、基层公务员培训政策、基层公务员培训模式4个维度进行深入比较与分析,并从中找出二者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和借鉴的理论经验和制度经验,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健全两国基层公务员培训制度的现实需要,不断完善基层公务员培训制度和提升两国基层公务员的素质与能力,为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内的深入合作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李小中[6](2018)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研究》文中指出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和巡视工作实践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巡视方面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以来,巡视领域的理论研究蓬勃兴起。但从实践发展需要来看,巡视的研究仍然相对滞后。目前的部分研究成果在路径模式、方法手段方面比较单一、缺少多元化,研究的结果存在趋同化,理论阐释和实证分析都比较欠缺,特别是结合案例的分析研究更是不足。本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特别是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巡视工作重要思想,在系统梳理巡视制度的发展脉络和演进路径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从全面从严治党的视角,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视角,对巡视理论尝试作一些诠释。同时,尝试运用实证研究,利用搜集到的公开资料和案例,对巡视的实践价值,以及巡视制度设计和实践层面的创新路径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更好地推动巡视制度完善和巡视工作创新,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促进反腐败工作标本兼治,作一些探索研究。从历史发展演进看,巡视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官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内巡视与古代巡视虽然呈现一定的历史传承性,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党内巡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了萌芽发生,确立与推行,以及期间遭受挫折,为巡视制度的发展积累了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巡视工作在曲折中不断探索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党内监督和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需要,恢复建立和完善党内巡视制度变得极为迫切。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央和省区市党委可以根据需要派出巡视工作小组。1996年中央纪委第一次派出巡视组。1996年到2002年为党内巡视初步展开时期。通过这段时间的巡视试点掌握了大量真实情况,取得明显效果,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之后,巡视工作制度框架逐渐形成。《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首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巡视工作的主要任务、巡视的方式方法、监督的重点对象等。党的十七大将巡视制度写入党章。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制度化进程加速。《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正式颁布施行,标志着巡视工作进入规范发展阶段。十八届党中央在一届任期内首次实现巡视“全覆盖”。党的十九大和新修改的党章对巡视巡察制度作了强调和规定,巡视巡察具有了党内最高合法性。2018年,十九届中央巡视工作全面展开,巡视工作开启新的航程。巡视工作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面。基本观点有: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是反腐败的组织化安排,是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的有力手段,是遏制腐败问题的重要治本之策。习近平关于巡视工作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和深远的实践意义。本文还尝试从学理层面阐释党内巡视,一是制度惯性论:对历史制度文化的传承与批判;二是政党适应论:对外部环境的积极回应;三是政治净化论:党内自我净化的有效机制;四是政治整合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有效疏通机制;五是政治调节论:地方党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机制。从功能分析角度看,当代巡视制度具有“政治体检”功能、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功能、政治保障功能。党内巡视工作从发端到演进,从中央到地方,巡视制度不断完善,实现了历史性发展和飞跃,在助推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工作实践来看,巡视工作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实践范式,巡视工作领导体制和制度机制日益完善,常规巡视工作流程逐渐清晰,工作方法不断创新,巡视触角向下延伸,巡视巡察“双剑合璧”效应不断显现。如同其他制度一样,巡视制度的发展必然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巡视制度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必须完善制度设计,强化工作闭环管理,真正推动巡视发现问题的有效解决。实践中,要探索党内巡视与其他监督形式相衔接相结合的路径模式。一是基于关联度分析的结合路径,包括基于权力关联度的路径选择,基于责任关联度的路径选择,基于利益关联度的路径选择,基于信息关联度的路径选择。二是基于实践层面的结合路径,包括巡视监督与其他党内监督制度相结合,巡视监督与自下而上的监督以及横向之间的监督相结合,巡视监督与执纪执法相结合,巡视监督与审计监督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健全党内监督机制的一项重大举措,对全面加强党的各项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巡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的思维、制度化规范化的路径、信息化公开化的手段,不断拓展巡视功能,探索与其他监督制度深度整合的有效路径,真正做到精准发现问题、深入研判问题、联动解决问题、跟踪落实整改,形成巡视工作的完整闭环,最大化地释放巡视制度的红利,充分发挥其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林栋[7](2018)在《面向学校的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资产管理系统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校办学能力、提升科研水平等具有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也是国家战略之一[1]。由于各种类型学校的教学背景、组织架构、人员编制、管理模式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同,每个学校的资产管理系统需求都存在差异。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出现面向学校的标准化资产管理系统,学校在资产管理时,普遍存在没有数据支撑决策的困扰,给学校的业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带来许多不可控的风险。本文通过长达3年之久的面向学校资产管理系统的项目实践,总结提炼了上海地区普教类、职教类、市属高校类、副部级院校类以及教育局多所学校资产管理系统开发和实施工作经验,在对五大类型学校资产管理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基础上,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整合五大类型学校的资产管理业务流程需求,研究和尝试优化后的架构设计、功能设计、流程设计,梳理了资产管理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流程。(2)结合行业标准数据模型和资产业务特定的数据模型,设计了资产管理系统的数据源模型。(3)提出并实现了资产管理系统商业智能BI分析、云服务,以及资产管理系统和外部数据整合与对接的实现方式。(4)对系统主要的申购流程和采购流程模块做了详细设计、实现和测试。本研究首先对学校资产管理主要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提出了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架构和技术架构设计。其次通过对不同类型学校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优化,结合资产管理业务特点,设计出系统数据模型。再次实现了资产管理系统商业智能分析、云服务、系统与第三方系统的整合及对接等。最后对申购流程、采购流程这两个资产管理系统的主要业务流程进行了详细设计、实现并对系统进行了应用测试。
曹闯明,黄亦星,刘荣,董绍华[8](2018)在《中国海油一体化企业智慧管理平台建设》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国家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深度结合的迫切需求,企业智慧平台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以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信息管理平台开发为例,按照厚平台、易应用的建设原则,提出了三维空间交互的企业智慧平台的架构。基于管道数据融合、三维应急决策支持技术,开发了生产数据采集、智慧视频监控、安全生产运营管理与移动应用、节能管理智能化等智能系统;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移动应用技术,开发了厂/场级无线网络系统、总部级节能减排系统,建设了数据中心,集成了云架构监控支持平台。该平台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智能化的显着特点,通过工程实践表明:企业智慧平台可全面推动企业生产方式和管控模式的改变,进而提高企业安全环保、节能减排及绿色低碳水平,以及企业的生产效益。
李倩[9](2018)在《A部级国家机关政府采购内控风险的识别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在21世纪反腐倡廉的社会氛围下,加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和反腐败工作刻不容缓。政府采购的环节多、流程长容易造成各个环节的疏漏,涉及采购人、供应商、采购代理机关等不同的利益群体,注定其采购过程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尤其容易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本文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从政府采购程序中识别出各环节存在的风险点,运用非参数Kruskal-wails检验和相关系数相结合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风险指标的筛选,并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风险点最终权重,从而构建出政府采购的风险指标体系,完成政府采购内控风险点的选择。在此基础上,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A部级国家机关政府采购内控管理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出其存在的风险影响因素。同时比较系统的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和研究出我国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以规避风险。调查研究发现,超过九成被调查者认为该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内控科学性较好,实施内控后政府采购的效率高。但也有调查认为本单位存在政府采购制度建设不好、单位领导对采购工作不支持、不熟悉,对采购工作有较高的干预,并深度介入某采购项目的现象。同时接近七成的被调查者单位中需求部门对政府采购制度熟悉程度与其实际熟悉的符合度低。且有政府采购管理人员对政府采购政策熟悉程度低、实施人员对政府采购政策熟悉程度低、管理部门迁就需求部门不合理要求的情况出现。针对以上情况本文均提出了相应建议。实证分析发现,对政府采购内控管理风险具有显着影响的因素包括制度及管理机制、采购人与采购代理机构三方面,基础信息因素中仅有单位级别对政府采购内控管理影响显着。从优势比来看,采购人对A部级中央国家机关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采购代理机构与制度与岗位职责。
李英杰,刘声春,孙丽娟,徐峰,周湛鹏,陈谦[10](2016)在《农业机械推广鉴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设计》文中指出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制度始于1983年。目前,是否通过推广鉴定已成为农民选购先进可靠安全适用农业机械产品的重要依据,也是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条件之一,相关信息被社会各方关注。设计开发的农业机械推广鉴定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搭建了全国农业机械推广鉴定信息公开查询平台、部级农业机械推广鉴定申报、部级农业机械推广鉴定项目管理等模块,实现了企业网上申报、总站在线管理、省站数据上报、政府统计分析、公众信息查询等功能,将信息化技术与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工作有机结合,在"互联网+农业机械推广鉴定"方面做出了新尝试,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出了有益探索。
二、项目部级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项目部级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农业转移支付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
1.2 系统设计 |
1.2.1 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 |
1.2.2 系统架构设计 |
1.2.3 系统核心业务流程设计 |
1.2.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1.2.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1.3 系统开发环境 |
2 结果 |
2.1 系统运行 |
2.2 应用实例 |
2.2.1 系统分权限登录 |
2.2.2数据监测统计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2)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
1.2.1 必要性 |
1.2.2 可行性 |
1.3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文组织架构及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 机务大数据研究及应用 |
2.1.1 国外 |
2.1.2 国内 |
2.2 机车检修现状 |
2.3 设备画像 |
2.3.1 画像的概念 |
2.3.2 构成要素 |
2.3.3 模型与方法 |
2.4 标签技术 |
2.4.1 画像标签的定义 |
2.4.2 标签分类 |
2.4.3 标签构建原则 |
2.4.4 标签构建方法 |
2.5 设备健康管理 |
2.5.1 国外设备健康管理现状 |
2.5.2 国内设备健康管理现状 |
2.5.3 我国铁路机务专业PHM技术发展差距 |
2.6 本章小结 |
3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 |
3.1 机车设备画像概述 |
3.2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构建 |
3.2.1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定义与内涵 |
3.2.2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构成 |
3.2.3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应用架构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设备画像的铁路机车标签体系构建 |
4.1 问题概述 |
4.2 面向设备画像的标签技术 |
4.3 机车画像标签体系构建 |
4.3.1 机车画像标签体系技术架构 |
4.3.2 机车画像标签体系 |
4.4 基于聚类的机车第三级标签获取方法 |
4.4.1 K-means算法 |
4.4.2 K-means算法的改进 |
4.4.3 K-means算法与改进算法的比较验证 |
4.5 机车画像标签体系构建实例 |
4.5.1 K-means改进算法的应用 |
4.5.2 机车完整标签体系的产生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MsEclat算法的铁路机车事故故障多最小支持度关联规则挖掘 |
5.1 问题概述 |
5.2 MsEclat算法的背景知识 |
5.2.1 垂直格式数据集 |
5.2.2 支持度、置信度与提升度 |
5.2.3 概念格理论 |
5.2.4 多最小支持度下的频繁项集判定 |
5.2.5 面向有序项目集合的最小支持度索引表 |
5.2.6 基于等价类的可连接性判定 |
5.3 MsEclat算法原理 |
5.3.1 Eclat算法简述 |
5.3.2 改进的Eclat算法—MsEclat算法 |
5.4 优化的Ms Eclat算法 |
5.4.1 基于布尔矩阵的T_(set)位运算求交 |
5.4.2 基于MapReduce的等价类并行运算 |
5.4.3 大数据场景下优化的MsEclat算法的频繁项集挖掘步骤 |
5.5 算法比较验证 |
5.5.1 MsEclat算法与水平挖掘算法的对比 |
5.5.2 MsEclat算法与其优化算法的对比 |
5.6 机车事故故障关联规则挖掘分析 |
5.6.1 待分析项目的选取 |
5.6.2 关联规则挖掘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基于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的铁路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 |
6.1 问题概述 |
6.2 机车质量等级评价 |
6.3 基于机车质量评价项点的特征选择 |
6.3.1 灰色关联度分析 |
6.3.2 机车质量等级的比较特征选择 |
6.4 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 |
6.4.1 BP神经网络原理 |
6.4.2 PSO算法原理 |
6.4.3 DE算法原理 |
6.4.4 基于时变概率的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6.5 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分析 |
6.5.1 预测模型训练 |
6.5.2 预测模型训练结果分析 |
6.5.3 预测模型应用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基于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总体设计 |
7.1 机务大数据与机车健康管理 |
7.2 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设计 |
7.2.1 设计目标及定位 |
7.2.2 总体架构设计 |
7.2.3 技术架构设计 |
7.3 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的典型应用场景分析 |
7.3.1 设备质量综合分析 |
7.3.2 人员运用综合把控 |
7.3.3 运输生产综合管理 |
7.4 本章小结 |
8 某铁路局机车健康管理应用实践 |
8.1 应用开发方案 |
8.1.1 系统开发环境 |
8.1.2 数据调用方式 |
8.1.3 分析模型定时任务调用方式 |
8.2 机车数据管理功能 |
8.2.1 基本数据管理 |
8.2.2 视频数据管理 |
8.2.3 机务电子地图 |
8.3 机车画像标签生成及分析功能 |
8.3.1 机车画像标签管理 |
8.3.2 单台机车画像分析 |
8.3.3 机车设备画像分析 |
8.4 机车事故故障关联分析功能 |
8.5 机车质量评价分析功能 |
8.5.1 单台机车质量安全分析 |
8.5.2 机务段级机车质量安全分析 |
8.5.3 机务部级机车质量安全分析 |
8.5.4 全局机务专业质量安全综合分析 |
8.6 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分析功能 |
8.7 本章小结 |
9 总结与展望 |
9.1 本文总结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FIGURE INDEX |
表索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TABLE INDEX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我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演进及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实践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3.1 有关行政改革的研究 |
1.3.2 有关政府部门间关系的研究 |
1.3.3 有关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研究 |
1.4 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研究不足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不足 |
2 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理论 |
2.1 理论溯源 |
2.1.1 协同理论 |
2.1.2 治理理论 |
2.1.3 协同治理理论 |
2.2 政府中的跨部门关系 |
2.2.1 政府跨部门冲突 |
2.2.2 政府跨部门协同 |
2.3 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 |
2.3.1 政府介入旅游业的原因 |
2.3.2 全球政府旅游协同治理的典型模式 |
3 中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演进 |
3.1 政府履行旅游治理职能的演进 |
3.2 中国政府旅游行政权力配置的演进 |
3.3 中国政府旅游协同治理演进的内因 |
3.3.1 政府组织协同的需要 |
3.3.2 政府干预的需要 |
3.3.3 部门行政资源交换的需要 |
3.4 中国政府旅游协同治理演进的外因 |
3.4.1 权责空档 |
3.4.2 权责固守 |
3.4.3 利益冲突 |
3.5 我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主要类型 |
3.5.1 正式型横向协同 |
3.5.2 有特定职能的旅游议事协调机构 |
3.5.3 体制型的综合旅游机构 |
3.5.4 非正式型协同 |
4 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模型的构建 |
4.1 已有代表性模型述评 |
4.1.1 SFIC模型 |
4.1.2 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型 |
4.1.3 公共部门旅游管理模型 |
4.2 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模型的完善思路 |
4.3 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模型的构建 |
4.3.1 确立治理目标 |
4.3.2 确定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的多中心治理主体 |
4.3.3 确立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支撑 |
4.3.4 确立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方式 |
4.4 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模型 |
5 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模型的案例分析 |
5.1 宏观维度:江西青原区政府引导推动旅游业发展 |
5.1.1 案例基本情况 |
5.1.2 案例的综合模型分析 |
5.2 中观维度:协同推动边境旅游试验区重大政策出台 |
5.2.1 案例基本情况 |
5.2.2 案例的综合模型分析 |
5.3 微观维度:处理中国旅游团在老挝严重交通事故 |
5.3.1 案例基本情况 |
5.3.2 案例的综合模型分析 |
6 结论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概述 |
2.1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概述 |
2.1.1 危险货物的定义 |
2.1.2 危险货物的分类及主要特点 |
2.2 危险货物基本特性与运输安全要求 |
2.2.1 爆炸品 |
2.2.2 气体 |
2.2.3 易燃液体 |
2.2.4 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及水中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
2.2.5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
2.2.6 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 |
2.2.7 腐蚀性物质 |
2.3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 |
2.3.1 危险货物运输特征 |
2.3.2 宁夏危险货物运输监管范畴 |
2.4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 |
2.4.1 建设必要性 |
2.4.2 建设目标 |
2.4.3 建设内容 |
2.5 事故树分析法 |
2.5.1 “事故树分析法”的概念 |
2.5.2 “事故树分析法”的编制程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
3.1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基本情况 |
3.1.1 宁夏危险货物运输概况 |
3.1.2 宁夏危险货物运输管理概况 |
3.2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现状 |
3.2.1 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
3.2.2 运输企业存在的问题 |
3.2.3 安全管理问题的根源分析 |
3.3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信息化系统现状 |
3.3.1 应用系统现状及差距 |
3.3.2 数据资源现状及差距 |
3.4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功能需求 |
3.4.1 总体功能需求 |
3.4.2 不同主体的功能需求 |
3.5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控系统性能需求 |
3.5.1 系统运行性能要求 |
3.5.2 系统扩展性能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方案设计 |
4.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1.1 总体布局 |
4.1.2 总体架构 |
4.1.3 业务架构 |
4.1.4 系统边界 |
4.2 系统应用建设方案设计 |
4.2.1 应用系统综述 |
4.2.2 行业监督管理系统 |
4.2.3 行业信息服务系统 |
4.2.4 信息交换共享系统 |
4.3 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方案设计 |
4.3.1 道路运输车辆动态信息交换平台 |
4.3.2 地理信息系统服务 |
4.3.3 数据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关键技术应用 |
5.1 关键技术 |
5.2 车辆动态监控系统应用与实现 |
5.2.1 车辆监管功能 |
5.2.2 预警管理功能 |
5.2.3 考核管理功能 |
5.2.4 车辆报障功能 |
5.3 车辆动态监控系统应用与服务 |
5.3.1 车辆动态信息统计分析 |
5.3.2 移动手持执法平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效益评价和风险防控 |
6.1 效益评价 |
6.1.1 经济效益 |
6.1.2 社会效益 |
6.2 风险防控 |
6.2.1 风险识别 |
6.2.2 风险管理 |
6.2.3 保障措施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宁夏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记录 |
附录 B 数据资源建设费用估算表 |
附录 C 支撑环境投资估算表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5)中越两国基层公务员培训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培训与提高基层干部、公职能力是越南共产党的重要任务 |
1.1.2 培训基层公务员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 |
1.1.3 中越两国伙伴关系与一带一路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用价值 |
1.3 研究综述 |
1.3.1 中国的研究现状 |
1.3.2 越南的研究现状 |
1.3.3 其他国家的研究现状 |
1.3.4 中越两国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公务员 |
2.1.2 基层公务员 |
2.1.3 培训 |
2.1.4 基层公务员培训 |
2.2 理论基础 |
2.2.1 成人学习理论 |
2.2.2 培训效果转化理论 |
2.2.3 培训效果评估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越两国基层公务员培训现状及比较 |
3.1 中国基层公务员培训现状 |
3.1.1 中国基层公务员培训机构体系 |
3.1.2 中国基层公务员培训的法律制度 |
3.1.3 中国基层公务员培训政策 |
3.1.4 中国基层公务员培训模式 |
3.2 越南基层干部、公职培训现状 |
3.2.1 越南基层干部、公职培训的机构体系 |
3.2.2 越南基层干部、公职培训的法律制度 |
3.2.3 越南基层干部、公职培训的政策 |
3.2.4 越南基层干部、公职培训模式 |
3.3 中越两国基层公务员培训现状比较 |
3.3.1 两国基层公务员培训的机构体系比较 |
3.3.2 两国基层公务员培训的法律制度比较 |
3.3.3 两国基层公务员培训的政策比较 |
3.3.4 两国基层公务员培训模式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越两国基层公务员培训现状的运行效果比较 |
4.1 两国基层公务员培训机构现状的运行效果比较 |
4.1.1 中国基层公务员培训机构现状的运行效果 |
4.1.2 越南基层干部、公职培训机构现状的运行效果 |
4.2 两国基层公务员培训法律制度现状的运行效果比较 |
4.2.1 中国基层公务员培训法律制度现状的运行效果 |
4.2.2 越南基层干部、公职培训法律制度现状的运行效果 |
4.3 两国基层公务员培训政策现状的运行效果比较 |
4.3.1 中国基层公务员培训政策现状的运行效果 |
4.3.2 越南基层干部、公职培训政策现状的运行效果 |
4.4 两国基层公务员培训模式现状的运行效果比较 |
4.4.1 中国基层公务员培训模式现状的运行效果 |
4.4.2 越南基层干部、公职培训模式现状的运行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越两国基层公务员培训实证对比调查 |
5.1 方案设计 |
5.1.1 对象选取 |
5.1.2 问卷设计 |
5.2 调查实施与分析 |
5.2.1 调查过程 |
5.2.2 数据统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越两国基层公务员培训对比发现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6.1 中越两国基层公务员对比发现的问题 |
6.1.1 越南基层干部、公职培训存在的问题 |
6.1.2 中国基层公务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
6.2 对比发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6.2.1 越南基层干部、公职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6.2.2 中国基层公务员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借鉴与完善中越两国基层公务员培训的建议 |
7.1 完善越南基层干部、公职培训的建议 |
7.1.1 借鉴中国基层公务员培训规划,提升越南基层干部、公职培训的前瞻性 |
7.1.2 借鉴中国基层公务员培训内容,提高越南基层干部、公职培训的有效性 |
7.1.3 借鉴中国培训制度,完善越南基层干部、公职培训的系统性 |
7.2 完善中国基层公务员培训的建议 |
7.2.1 借鉴越南培训规划,完善中国基层公务员培训规划问题 |
7.2.2 借鉴越南基层干部、公职培训内容,完善中国基层公务员培训内容 |
7.2.3 借鉴越南基层干部、公职培训过程,完善中国基层公务员培训过程 |
7.3 中越基层公务员培训共同发展的建议 |
7.3.1 共同完善中越基层公务员培训制度 |
7.3.2 加强中越两国高校大学之间的合作及骨干人才队伍培训合作 |
7.3.3 中越互相组织各国际合作论坛及共同提高公务员培训师资队伍 |
7.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加课题情况 |
(6)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与缘起 |
1.1.1 巡视制度问题 |
1.1.2 党内巡视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巡视制度变迁的历史学方法研究 |
1.2.2 巡视制度的理论基础研究 |
1.2.3 巡视制度的实证研究 |
1.2.4. 与巡视关联的反腐败国际比较研究 |
1.3 研究方法思路、创新与局限 |
1.3.1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1 研究方法 |
1.3.1.2 思路结构 |
1.3.2 创新与局限 |
第二章 党内巡视的历史发展和现代化演进 |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产生发展 |
2.1.1 建党初期党内巡视的萌芽发生 |
2.1.2 党内巡视在土地革命时期的确立与推行 |
2.1.3 抗战时期的党内巡视工作 |
2.1.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特点 |
2.2 新中国成立后到党的十八大之前党内巡视工作的探索发展 |
2.2.1 弱化时期:1949年—1978年 |
2.2.2 新探索实践时期:1978年—2002年 |
2.2.3 逐步规范时期:2002年之后 |
2.3 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制度化加速 |
2.3.1 首次实现一届任期内中央巡视“全覆盖” |
2.3.2 巡视工作条例的创新完善 |
2.3.3 党的十九大开启巡视工作新航程 |
第三章 党内巡视的官方阐释和学理分析 |
3.1 习近平关于巡视工作重要思想 |
3.1.1 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 |
3.1.2 巡视是反腐败的组织化安排 |
3.1.3 巡视是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的有力手段 |
3.1.4 巡视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治本之策 |
3.1.5 习近平关于巡视工作重要思想的理论特色和实践意义 |
3.2 党内巡视的几种学理分析 |
3.2.1 制度惯性论:对历史制度文化的传承与批判 |
3.2.2 政党适应论:对外部环境的积极回应 |
3.2.3 政治净化论:党内自我净化的有效机制 |
3.2.4 政治整合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有效疏通机制 |
3.2.5 政治调节论:地方党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机制 |
第四章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的巡视功能分析 |
4.1 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提出和时代内涵 |
4.1.1 “从严治党”向“全面从严治党”的迈进 |
4.1.2 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理念的发展 |
4.2 当代巡视制度的功能分析 |
4.2.1 “政治体检”功能 |
4.2.2 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功能 |
4.2.3 政治保障功能 |
4.3 大数据分析视角下的巡视功能 |
4.3.1 巡视工作舆情关注度分析 |
4.3.2 舆情关注度与巡视功能的正相关 |
4.3.3 引导群众理性参与巡视工作 |
第五章 巡视工作的实践范式和地方探索 |
5.1 常规巡视工作流程解析 |
5.2 巡视机构和巡视队伍结构 |
5.2.1 巡视领导体制 |
5.2.2 巡视组 |
5.3 巡视工作方法机制 |
5.4 巡视工作配套制度保障 |
5.4.1 巡视工作中长期规划 |
5.4.2 工作规程和流程再造 |
5.4.3 “三个不固定”制度 |
5.4.4 巡视整改落实制度 |
5.5 巡视实践中的“热词” |
5.5.1 巡视“热词”清单 |
5.5.2 巡视“热词”背后的问题透视 |
5.5.2.1 问题清单中的存量事物 |
5.5.2.2 存量问题的“新变异” |
5.5.2.3 问题清单中的新类型 |
5.6 市县巡察工作实践:巡视触角的延伸 |
5.6.1 巡察是巡视体系的制度化补充 |
5.6.2 巡察工作成效的现状分析 |
5.6.3 巡视巡察“双剑合璧” |
5.7 江苏巡视实践探索 |
5.7.1 形成整体推进合力 |
5.7.2 坚守政治巡视定位 |
5.7.3 细化配套制度规定 |
5.7.4 用好巡视工作报告 |
第六章 巡视制度面临的形势和创新完善的路径探析 |
6.1 巡视制度面临的内外环境 |
6.1.1 政治文化环境 |
6.1.2 信息网络环境 |
6.2 巡视制度执行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
6.2.1 制度设计层面 |
6.2.2 巡视专业化方面 |
6.2.3 巡视目标和对象方面 |
6.2.4 巡视人员监督方面 |
6.2.5 巡视信息沟通机制方面 |
6.2.6 巡视成果运用转化方面 |
6.3 客观评价巡视制度价值 |
6.3.1 从时效的角度来看 |
6.3.2 从权力监督的角度来看 |
6.3.3 从实践功能的角度来看 |
6.4 闭环理念与巡视工作优化路径 |
6.4.1 闭环理念 |
6.4.2 基于关联度分析的优化路径 |
6.4.3 基于实践层面的优化路径 |
6.4.3.1 与其他党内监督制度相结合 |
6.4.3.2. 与自下而上的监督以及横向之间的监督相结合 |
6.4.3.3 与执纪执法监督相结合 |
6.4.3.4 与审计监督相结合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面向学校的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意义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的内容与取得的成果 |
1.3.1 资产管理系统的研究工作 |
1.3.2 资产管理系统的创新点 |
1.4 论文的篇章架构 |
2 面向学校的资产管理系统的分析 |
2.1 现状综述 |
2.1.1 学校资产管理系统建设的现状 |
2.1.2 现有研究的分析 |
2.1.3 企业资产与学校资产的区别 |
2.2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2.3 资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的技术路线 |
2.4 相关理论与技术简述 |
2.4.1 ETL |
2.4.2 数据仓库与OLTP |
2.4.3 数据整合 |
2.5 本章小结 |
3 资产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3.1 资产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3.1.1 资产管理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
3.1.2 资产管理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3.2 资产管理业务流程设计 |
3.2.1 不同类型学校资产管理系统业务流程特点分析 |
3.2.2 学校资产管理系统主要流程设计 |
3.3 数据模型的设计 |
3.3.1 资产管理系统行业模型 |
3.3.2 资产管理系统业务特点模型 |
3.4 基于学校云服务方案 |
3.4.1 市场主流的云服务方案 |
3.4.2 学校资产管理系统可行的云服务方案 |
3.5 数据的整合与对接 |
3.5.1 视图方式数据对接 |
3.5.2 接口方式数据对接 |
3.5.3 统一认证方式数据对接 |
3.6 数据挖掘分析算法 |
3.6.1 常见的数据挖掘算法 |
3.6.2 学校资产管理系统KNN算法的优化方案 |
3.7 本章小结 |
4 学校的资产管理BI分析功能实现 |
4.1 资产管理BI决策研究 |
4.2 资产管理BI分析功能实现 |
4.2.1 数据整合与云服务运行 |
4.2.2 数据仓库的模型与设计 |
4.2.3 数据挖掘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资产管理系统重点模块实现及系统测试 |
5.1 资产管理系统背景 |
5.2 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2.1 申购模块设计 |
5.2.2 申购模块实现 |
5.2.3 采购模块设计 |
5.2.4 申购模块实现 |
5.3 测试 |
5.3.1 测试环境及标准 |
5.3.2 测试工具阐述 |
5.3.3 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录用的论文 |
(8)中国海油一体化企业智慧管理平台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化技术现状 |
1.1 数字化管道技术建设 |
1.2 数字化管网与场站可视化管理 |
1.3 生产数据采集与展示平台 |
2 智慧气电建设 |
2.1 生产运行管理系统建设 |
2.2 管道泄漏检测分析系统应用 |
2.3 安全生产管理与移动应用智能管理系统 |
2.4 节能管理智能化系统建设 |
3 智能气电发展 |
3.1 企业级厂/场无线网络系统建设 |
3.2 总部级节能减排中心建设 |
3.3 集成的企业智慧平台 |
4 结束语 |
(9)A部级国家机关政府采购内控风险的识别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政府采购的研究 |
1.2.2 内部控制的研究 |
1.2.3 监督管理及风险点选择评估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 研究方法和数据基本处理 |
2.1 研究方法 |
2.1.1 AHP层次分析法简介 |
2.1.2 Logistic模型理论简介 |
2.2 数据基本处理 |
2.2.1 缺失值的处理 |
2.2.2 异常数据的处理 |
2.2.3 样本的抽样 |
3 A部级国家机关政府采购的现状分析 |
3.1 被调查单位的基本信息 |
3.2 政府采购及内控管理制度建设调查分析 |
3.2.1 政府采购制度建设调查分析 |
3.2.2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分析 |
3.2.3 小结 |
3.3 政府采购及内控管理法律意识状况调查分析 |
3.3.1 单位领导法律意识状况 |
3.3.2 需求部门法律意识状况 |
3.3.3 管理部门法律意识状况 |
3.3.4 小结 |
3.4 政府采购及内控管理实施效果调查分析 |
3.4.1 制度执行效果 |
3.4.2 监督与审计 |
3.4.3 采购满意度 |
3.4.4 小结 |
3.5 政府采购及内控管理评价体系调查分析 |
3.6 A部级国家机关政府采购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
3.7 构建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内控风险点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A部级国家机关政府采购内控风险点的选择 |
4.1 A部级国家机关政府采购内控主要风险识别 |
4.1.1 风险指标的选取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
4.1.2 风险识别的三个过程 |
4.1.3 中央国家机关A部政府采购内控风险点的定性分析 |
4.1.4 风险点指标选择方法的对比分析 |
4.1.5 基于Kur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和相关系数法相结合进行风险点指标选择 |
4.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风险点权重 |
4.2.1 确定政府采购内控各风险点指标的层次 |
4.2.2 构建政府采购内控风险点指标的判断矩阵A |
4.2.3 确定政府采购内控各风险点指标权重 |
4.2.4 检验政府采购内控风险点指标的判断矩阵A |
4.2.5 创建各指标最终权重 |
4.3 本章小结 |
5 A部级国家机关政府采购内控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政府采购内控风险点与各单位基础信息的有序多分类逻辑回归 |
5.2 风险点综合评分影响因素分析 |
5.3 本章小节 |
6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10)农业机械推广鉴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关联设计 |
2 总体架构 |
3 功能设计 |
3.1 全国农业机械推广鉴定信息查询平台 |
3.2 部级信息查询管理和省级信息查询管理 |
3.3 全国农业机械推广鉴定信息查询 |
3.4 部级农业机械推广鉴定网上办事大厅 |
3.5 部级农业机械推广鉴定企业申报系统 |
3.6 部级农业机械推广鉴定项目管理 |
4 主要特点 |
4.1 农业机械推广鉴定信息动态管理 |
4.2 条形码与项目信息的关联 |
4.3 以品目为关联的信息维护 |
4.4 定制查询与查询结果多样式展现 |
4.5 申请产品费用的自动核算 |
4.6 网上审批办公和发送通知 |
4.7 满足今后农业机械推广鉴定业务的拓展 |
5 结论 |
四、项目部级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农业转移支付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 姚艳,牛明雷,孙法军,姚京婵,常晓燕. 中国农业科学, 2021(15)
- [2]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 李鑫.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我国政府跨部门旅游协同治理的演进及模型构建研究[D]. 马海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4]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研究[D]. 徐鹏.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2)
- [5]中越两国基层公务员培训比较研究[D]. 陶氏梅. 西南大学, 2020(01)
- [6]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研究[D]. 李小中. 南京大学, 2018(06)
- [7]面向学校的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林栋.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8]中国海油一体化企业智慧管理平台建设[J]. 曹闯明,黄亦星,刘荣,董绍华. 油气储运, 2018(07)
- [9]A部级国家机关政府采购内控风险的识别与影响因素分析[D]. 李倩.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10]农业机械推广鉴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设计[J]. 李英杰,刘声春,孙丽娟,徐峰,周湛鹏,陈谦.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