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旱作农业土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旱作农业区,机械化深松,效益分析
旱作农业土壤论文文献综述
张钟毓,魏静,张冬,李金磊,孙曙光[1](2018)在《旱作农业区土壤机械化深松技术调研》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械化深松技术主要是依靠深松机来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蓄水量和作物抗旱能力,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提高作物产量,是农业节本增效的有效途径。目前机械化深松技术及相关机具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该文从旱作农业区机械化深松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和效益分析,并进一步提出研究及改进的思路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期刊2018年10期)
李全宏[2](2018)在《一个农业大县的升级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暮春时节,在晋东南发鸠山脚下的长子县石哲镇3860亩有机旱作农业封闭试验示范区内,种谷子的、栽辣椒的、栽连翘的……农民们忙忙碌碌的身影穿梭在田野中,好一幅美丽的春耕图。在长子,一场事关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稳定增收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悄然进行。(本文来源于《山西日报》期刊2018-05-11)
高国胜[3](2016)在《微集水种植技术对北方旱作农业区土壤水分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微集水种植技术,在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地区开展节水灌溉种植,研究不同微集水种植技术对该地区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降水年份,相对于传统种植模式,各微集水种植模式能够明显提高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在玉米生育期内,微集水处理在0-160cm土层的蓄水量要好于传统种植模式。(本文来源于《吉林水利》期刊2016年05期)
杨文凯,杨文月,孙玉莲,黄成秀[4](2013)在《旱作农业区裸地与双垄玉米地土壤温湿度变化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临夏州广河县玉米裸地及双垄地5、20 cm土壤温湿度进行分析,掌握旱作农业田间变化规律,为广河县旱作农业作物生长提供必要的生长数据,可将数据转化成服务材料随时服务于地方政府及农业部门,为当地更好地利用热量资源提供更精确的科学数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6期)
孙元琴[5](2013)在《建立科学土壤耕作制 实现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在旱作农业中始终坚持农业生产六大基本制度,使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尤其近几年,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坚持标准作业、依靠科技创新以及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精准农业机械和技术,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由20世纪90年代末平均产量5250kg/hm2,到2011年实现平均产量8160kg/hm2,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原因很多,但与农场不断进行土壤耕作制度的改革是分不开的。现就如何(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农业》期刊2013年01期)
张淑丽,黄毅[6](2012)在《辽西旱作农业区深耕保水保肥耕作法对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辽西旱作农业区实施"土肥水跨季节调控"技术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体系实施效果显着,其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强了土壤的持水能力,显着提高了作物产量。(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2年18期)
李勇,刘广厚,高文慧[7](2012)在《旱作农业不同种植模式下降雨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试验研究,在无降雨和降雨20mm的情况下,采取3种种植模式,对马铃薯生育前期,包括苗期和茎块形成期的土壤含水率进行测定,并加以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水利》期刊2012年04期)
陈晖,王小波[8](2012)在《旱作农业的“微型水库”——土壤保水剂》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农业旱作节水技术的深入研究和不断推广,一种高能抗旱"土壤保水剂"应运而生。这种农用保水剂使用的是一种反复释水、吸水的高吸水性树脂,施入土壤后,平时能把大量的水"储备"起来,到了急需的时候,再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供给作物。因此,有人称它为"微型水库"。同(本文来源于《科学种养》期刊2012年07期)
陈少勇,郭玉珍,郑延祥,王劲松[9](2012)在《甘肃旱作农业区降水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甘肃旱作区35个气象站1961—2007年日降水量和1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从建站到2007年逐年4—10月旬土壤重量含水率资料,分析了旱作区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关系。采用REOF把甘肃旱作区年降水量划分为4个气候子区域:陇东、陇中西部、陇中东部和陇南。结果表明:①在0~100cm各层土壤中,耕作层0~30cm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关系最好。②旱作区降水量和耕作层土壤湿度存在着一致的年际振荡趋势。各地土壤增湿时间与旬降水达到20mm的时间基本一致。③耕作层土壤湿度与降水量有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湿度对降水量的敏感性随深度逐渐降低,陇中土壤湿度对降水的敏感性大于陇东南。④不同级别的降水对土壤湿度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级别降水之间,土壤湿度的差异极其显着。降水级别从"较强-强",土壤湿度增幅最大。建立了土壤湿度与不同级别降水的关系式。(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2年01期)
马金虎,马步朝,杜守宇,陈世敏,杨发[10](2011)在《宁夏旱作农业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田间试验证实,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水分效应、温度效应、经济效应显着。6种不同覆膜方式中,以秋季全膜双垄覆盖的效益最好,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次之。玉米播种期0~20cm土壤含水量,秋季全膜双垄覆盖高于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尤其拔节期前最为显着,可提高2.4~2.6个百分点。1 m土壤贮水量从播种至大喇叭口期比播期半膜平覆平均提高44.0~63.2 mm,增幅达38.00%~39.47%,从而满足了玉米出苗及前期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土壤水分,有效缓解了玉米"卡脖子旱"。3种全膜覆盖方式,即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播期全膜双垄覆盖降水利用率分别达75.9%、67.9%、66.1%,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分别提高16.9%、8.9%、7.1%。3种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中,秋季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产量最高,达9205.5 kg/hm2,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增产54%。3种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的水分利用效率平均达31.8 kg/(mm.hm2),比播期半膜平覆提高5.25 kg/(mm.hm2),其中秋季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最好。3种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的经济效益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提高了42.65%,其中秋季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最高,增幅达59.47%。在玉米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同土壤深度的地温和有效积温均是: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播期全膜双垄覆盖>秋季半膜平覆>早春半膜平覆>播期半膜平覆。全膜双垄覆盖增加了地积温,使宁夏南部山区玉米种植区域扩大,建议在宁夏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大力推广该项技术。(本文来源于《宁夏农林科技》期刊2011年02期)
旱作农业土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暮春时节,在晋东南发鸠山脚下的长子县石哲镇3860亩有机旱作农业封闭试验示范区内,种谷子的、栽辣椒的、栽连翘的……农民们忙忙碌碌的身影穿梭在田野中,好一幅美丽的春耕图。在长子,一场事关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稳定增收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悄然进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旱作农业土壤论文参考文献
[1].张钟毓,魏静,张冬,李金磊,孙曙光.旱作农业区土壤机械化深松技术调研[J].农业机械.2018
[2].李全宏.一个农业大县的升级之路[N].山西日报.2018
[3].高国胜.微集水种植技术对北方旱作农业区土壤水分影响[J].吉林水利.2016
[4].杨文凯,杨文月,孙玉莲,黄成秀.旱作农业区裸地与双垄玉米地土壤温湿度变化规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
[5].孙元琴.建立科学土壤耕作制实现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J].现代化农业.2013
[6].张淑丽,黄毅.辽西旱作农业区深耕保水保肥耕作法对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2
[7].李勇,刘广厚,高文慧.旱作农业不同种植模式下降雨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J].内蒙古水利.2012
[8].陈晖,王小波.旱作农业的“微型水库”——土壤保水剂[J].科学种养.2012
[9].陈少勇,郭玉珍,郑延祥,王劲松.甘肃旱作农业区降水对土壤水分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2
[10].马金虎,马步朝,杜守宇,陈世敏,杨发.宁夏旱作农业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效应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