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罗森茨维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罗森茨维格,黑格尔,《救赎之星》
罗森茨维格论文文献综述
杨无锐[1](2019)在《守住日子:读罗森茨维格(随笔)》一文中研究指出一1920年,34岁的弗朗茨·罗森茨维格出版了《黑格尔与国家》。黑格尔,是他在弗莱堡读博士时的课题之一。他调阅、追踪了不少第一手文献,包括黑格尔的手稿,甚至从黑格尔的手稿里面发现了属于谢林的思想片段。他曾为这项智力工作激动不已。最后的结论也称得上深刻:黑格尔的国家观念里有一种强烈的反个体的冲动,这个冲动则植根于一种模糊的、僵化的、超人的(本文来源于《作品》期刊2019年04期)
林国华[2](2018)在《封闭的正典:赫尔曼·柯亨与罗森茨维格——兼论马克·里拉教授新书《搁浅的心灵》第一章》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验秩序在希伯来《圣经》中得到最彻底的表述,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该秩序与自然秩序的关系,是和解还是冲突?两种答案分别指向对世界截然不同的优劣评判,并奠定了保守正典抑或激进异端的两条思想进路。这限定了所谓"犹太人问题"的基本语境。通过对柯亨和罗森茨维格的分析,呈现了这两位晚近犹太思想领袖如何在正典与异端的复杂纠结中展开他们的思考。(本文来源于《政治思想史》期刊2018年02期)
张楠[3](2018)在《弗朗茨·罗森茨维格的救赎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着名的犹太哲学家,罗森茨维格在犹太哲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他用“新思维”阐释了上帝,世界和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关于救赎的论述,这些都集中在他的着作《救赎之星》中,本文力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罗森茨维格的主要着作《救赎之星》及相关论文,并结合其他哲学家对罗森茨维格的一些评述(主要是一些未翻译的外文文献资料),对罗森茨维格的救赎观点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研究。进而揭示其对于当代的社会意义和理论价值。第一部分主要考察了罗森茨维格救赎观的理论渊源。罗森茨维格救赎观的产生主要有传统宗教哲学和现代犹太哲学两大渊源,其中传统宗教哲学的救赎观主要包括自然主义,超自然主义,喀巴拉神秘主义;现代犹太哲学部分重点涉及了柯恩和马丁·布伯的救赎观。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罗森茨维格救赎观的理论基础——“新思维”,正是通过“新思维”,他重新解释了上帝,世界和人之间的关系,阐释了创造,启示和救赎的内在意义。本文通过简单论述新思维的本质及特点,解决罗森茨维格救赎观的理论基础方面的问题。第叁部分详细论述了罗森茨维格救赎观的主要内容,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包括五个方面,通过对《救赎之星》文本的研究,深刻挖掘其救赎观的独到之处,展现与以往救赎观点的不同之处。第四部分主要是讲罗森茨维格救赎观的实现路径及救赎的过程。通过研究罗森茨维格的文献资料,论述总结出救赎的实现路径“爱邻”,并具体论述“爱邻”的含义,起源和做法等;随后论述了救赎的过程,包括世界,人和上帝的救赎这叁个层次。第五部分则是对罗森茨维格救赎观的评析。在这一部分,一方面客观评价其思想对于犹太哲学内在逻辑发展和犹太思想史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指出了罗森茨维格的救赎观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19)
涂笑非,刘勇[4](2017)在《反本质主义:欧陆哲学对批判佛教的映射——从罗森茨维格的视角说开》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以日本驹泽大学的袴谷宪昭和松本史朗为代表的批判佛教对大乘佛教中的一些关键思想和概念展开了攻击。然而有一个迄今仍被忽视的重要视角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从欧陆哲学中反本质主义与批判佛教相似性的角度来理解和探讨佛教。本文在介绍哲学家罗森茨维格对本质主义批判的个案后,对反本质主义提出一般回应,同时阐明批判佛教在思想上和文献上是不能成立的。(本文来源于《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朱文明[5](2008)在《罗森茨维格的新思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研究罗森茨维格新思维为切入点,从解读《救赎之星》这本犹太哲学着作的文本出发,着重论述、挖掘其理论的合理性,试图分析其理论意义:犹太哲学是一种既不同于理性主义的西方哲学,也不同于直觉主义的中国哲学,而是一种理性与信仰相融合的相对成熟的第叁种哲学。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简述罗森茨维格的生平及思想的演进表明,他的“新思维”是现代犹太哲学内在逻辑发展的必要环节。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他的新思维理论倡导“个人经验”,打破传统的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但仍然是一种犹太—基督传统影响下的思想。第叁部分论述他的“新思维”如何以全新的视角来诠释上帝、世界、人及它们叁者之间的关系。最后一部分论述罗森茨维格新思维把首要的价值都归功于个人。个体生命的价值基于其生命,而不在于超越它的一般原则,这并不意味着否定道德律,道德律有其绝对性,但人不是为道德律而存在,反之是道德律为人而存在。这种诉诸个体生命实践的方式与自古重视个人修养的中国伦理思想不谋而合,为现代的伦理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8-12-19)
刘平[6](2004)在《回归健康学——罗森茨维格新思维述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犹太人宗教思想家罗森茨维格(Franz Rosenzweig,1886-1929年)在现当代犹太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罗氏的哲学出发点鲜明地表白为个人立场,这种哲学取向一方面将他和希罗-黑格尔哲学主流传统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则开启了犹太生存主义的先河,即以活生生的个体生活对抗现代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建立的宏观或整体性的思维结构及其实(本文来源于《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一辑》期刊2004-10-01)
莫名仁,李建群[7](2002)在《外在的超越与内在的超越——从罗森茨维格宗教哲学看中西信仰观的歧异与会通》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曾经把人类的文化探索划分为叁大问题 :1 我可以认识什么 ?2 我应该做什么 ?3 我能够希望什么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属于科学的认识问题 ,第二个问题属于伦理的道德问题的话 ,那么第叁个问题则属于作为人类最高企盼的宗教信仰问题。而中西文化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世界哲学》期刊2002年04期)
罗森茨维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超验秩序在希伯来《圣经》中得到最彻底的表述,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该秩序与自然秩序的关系,是和解还是冲突?两种答案分别指向对世界截然不同的优劣评判,并奠定了保守正典抑或激进异端的两条思想进路。这限定了所谓"犹太人问题"的基本语境。通过对柯亨和罗森茨维格的分析,呈现了这两位晚近犹太思想领袖如何在正典与异端的复杂纠结中展开他们的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罗森茨维格论文参考文献
[1].杨无锐.守住日子:读罗森茨维格(随笔)[J].作品.2019
[2].林国华.封闭的正典:赫尔曼·柯亨与罗森茨维格——兼论马克·里拉教授新书《搁浅的心灵》第一章[J].政治思想史.2018
[3].张楠.弗朗茨·罗森茨维格的救赎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8
[4].涂笑非,刘勇.反本质主义:欧陆哲学对批判佛教的映射——从罗森茨维格的视角说开[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7
[5].朱文明.罗森茨维格的新思维研究[D].南昌大学.2008
[6].刘平.回归健康学——罗森茨维格新思维述介[C].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一辑.2004
[7].莫名仁,李建群.外在的超越与内在的超越——从罗森茨维格宗教哲学看中西信仰观的歧异与会通[J].世界哲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