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葵花籽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葵花籽壳,绿原酸,超声-微波联用,响应面法
葵花籽壳论文文献综述
岑怡,蔡莹缇,赵秀华,项爱月,戴坤[1](2019)在《响应面优化超声-微波辅助提取葵花籽壳绿原酸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生葵花籽壳为材料,利用超声-微波联用技术提取绿原酸,研究其最优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根据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利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法,以吸光度为响应值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超声-微波辅助提取绿原酸的最优工艺为:微波功率220 W、超声时间17.3 min、乙醇浓度78%,测得葵花籽壳中绿原酸得率为3.34%,与预测值为3.39%相对误差为1.47%.实测值与预测值基本相符.(本文来源于《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袁玖,唐德富,万欣杰,霍润明,赵海文[2](2019)在《体外产气法研究葵花籽壳、打瓜籽壳、花生壳与苜蓿不同配比饲粮的组合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葵花籽壳、打瓜籽壳、花生壳与苜蓿不同配比饲粮的组合效应,确定饲粮中葵花籽壳、打瓜籽壳、花生壳与苜蓿的适宜配比。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在精粗比为40∶60,精料补充料∶某干果壳(葵花籽壳、打瓜籽壳或花生壳)∶苜蓿干草为40∶50∶10、40∶40∶20、40∶30∶30、40∶20∶40、40∶10∶50时15种组合饲粮及5种单独原料(精料补充料、葵花籽壳、打瓜籽壳、花生壳、苜蓿干草)分别培养2、4、6、9、12、24、36、48、72、96 h的产气量,并通过24 h产气量(GP24 h)和各组合的加权估算值计算出各组合饲粮的组合效应。结果表明:10%葵花籽壳组GP24 h显着高于40%、50%葵花籽壳组(P<0.05)。10%葵花籽壳组组合效应极显着高于50%、40%葵花籽壳组(P<0.01),显着高于30%葵花籽壳组(P<0.05),10%和20%葵花籽壳组差异不显着(P>0.05)。20%打瓜籽壳组组合效应显着高于50%打瓜籽壳组(P<0.05)。40%花生壳组GP24 h和组合效应均显着高于50%花生壳组(P<0.05)。30%、20%、10%花生壳组组合效应均有高于50%花生壳组的趋势(P=0.056、P=0.084、P=0.072)。由此得出,精粗比为40∶60条件下,葵花籽壳∶苜蓿以10∶50和20∶40、打瓜籽壳∶苜蓿以20∶40、花生壳∶苜蓿以40∶20配比时饲粮具有较优的组合效应。(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珊珊[3](2016)在《葵花籽壳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在大豆分离蛋白基可食膜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编号:2008AA10Z308)“蛋白质基可食性生物聚合膜智能结构的研究”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5BAD16B05)“防腐保鲜新型物流包装材料开发”的部分内容。葵花籽壳是菊科向日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短卵形瘦果种子的壳(皮),在我国其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产物,每年的产量大约有70万吨,而其中的大部分被作为废弃物处理掉,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污染环境。因此,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这部分资源,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天然高分子材料为基材的食品包装材料已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以葵花籽壳为原料,采用碱浸提的方法提取葵花籽壳纤维素,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法进行工艺条件优化建立试验数学模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验证,得出纤维素提取最佳工艺参数,提取液用量为15.83m L.g-1,提取液质量分数为9.96%、提取时间为70.73min,提取温度为48.58℃时,纤维素得率为46.30%。通过微波-超声波协同技术对葵花籽壳纤维素进行改性处理,研究了微波功率对纤维素吸油力、持水力、吸水膨胀性、粒度、比表面积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微波功率为300W时,吸油力达到最大值3.91g g-1;纤维素的持水力和吸水膨胀性随着微波功率的升高而逐渐增大,最后趋于稳定,当功率达到400w时,持水力达到最大值12.12g g-1;纤维素的体积平均径随微波功率的增加逐渐减小,比表面积则随微波功率的增加逐渐增大;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纤维素分子仍然具有纤维素的基本化学结构;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纤维素晶体类型没有发生改变,属于典型的纤维素Ⅰ型结晶结构,结晶度减小;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纤维素表面形态变得不光滑且伴有裂纹和沟槽,结构更加松散。以葵花籽壳纤维素为原料,采用硫酸水解方法制备葵花籽壳纳米纤维素(NCC),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法确定了制备NCC的最佳工艺条件,酸解温度为42.00℃、酸解时间为83.71min、硫酸浓度为59.97%、液料比12.33:1时,NCC得率为31.31%。应用场发射透射电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对NCC超微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硫酸水解制备的NCC为直径在10~30nm,长度在150~300nm范围内的棒状结构,其分子结构中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作用得到增强,属于典型的纤维素Ⅰ型结晶结构,结晶度为65.85%;借助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NCC热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NCC的热分解过程是直接固-气相变过程,其具有较高的热传导性能。将NCC作为填充物与壳聚糖(CS)、大豆分离蛋白(SPI)共混制备可食膜,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度综合评分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可食膜性能指标的综合分S,以S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当成膜材料质量比为1.25:0.75:2、p H值为3.59、丙叁醇质量浓度为0.02g/m L,可食膜性能指标综合分S为0.62,此时可食膜的抗拉强度为19.38MPa,断裂伸长率为14.17%,水蒸气透过系数为1.03×10-13g.(cm-1·s-1·Pa-1),氧气透过率为0.52×10-5cm3.(m-2.d-1.Pa-1),由可食膜SEM和FTIR分析结果表明成膜材料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利用微波-超声波协同作用对CS-SPI和NCC-CS-SPI两种不同材料的可食膜膜液进行改性处理,研究了微波功率对可食膜机械性能(抗拉强度TS、断裂伸长率E)和阻隔性能(水蒸气透过系数WVP、氧气透过率OP)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改性处理后的可食膜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均得到改善,同时由SEM和FTIR分析结果可知,改性处理促进了分子间和分子内氢键的形成,成膜材料的相容性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微波辐射方法将硬脂酸分子中的疏水基团接枝到NCC-CS-SPI可食膜表面,以期提高可食膜的阻水性能。研究微波功率及微波时间对可食膜机械性能(TS、E)和阻水性能(WVP)的影响,当微波时间相同,微波功率为300W时,可食膜的水蒸气透过系数达到最小值0.38×10-13g·(cm-1·s-1·Pa-1);当微波功率相同,微波时间为10min时,可食膜的水蒸气透过系数达到最小值0.42×10-13g·(cm-1·s-1·Pa-1);但是微波功率和微波时间的改变对可食膜的机械性能影响并不明显,利用FTIR和界面张力接触角测量仪对可食膜进行分子结构和接触角的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疏水改性后在波数为1728cm-1处出现了-C=O伸缩振动吸收峰,将-OOCR基团引入到可食膜分子中,同时在波数为3380cm-1和895cm-1处的-OH伸缩振动吸收峰强度减弱,疏水改性前后可食膜分子结构中的其他官能团没有发生变化,适当的改性处理可以使可食膜具有疏水性。应用本文研究的可食膜膜液对草莓进行常温涂膜保鲜,通过检测保鲜过程中草莓失重率、腐烂率、呼吸强度、硬度、颜色、V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多酚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说明涂膜处理可以减少草莓营养成分的损失,延缓其成熟或后熟,进而延长了储藏期,其保鲜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12-01)
陈珊珊,陶宏江,王亚静,马中苏[4](2016)在《葵花籽壳纳米纤维素/壳聚糖/大豆分离蛋白可食膜制备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具有良好性能的可食膜及其制备方法,该文以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为成膜基材,向其中添加葵花籽壳纳米纤维素(nano-crystalline cellulose,NCC)和壳聚糖(chitosan,CS)制备得到共混可食膜。通过研究成膜材料配比、pH值和丙叁醇质量浓度对可食膜抗拉强度(tensile strength,TS)、断裂伸长率(elongarion,E)、水蒸气透过系数(water vapor permeability,WVP)和氧气透过率(oxygen permeability,OP)的影响,以可食膜综合性能为响应值,各因素为自变量,利用响应面法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建立了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得到各因素对可食膜性能综合分影响的大小顺序为pH值>成膜材料配比>丙叁醇质量浓度。结果表明:成膜材料质量比NCC:CS:SPI为1.25:0.75:2,pH值为3.59,丙叁醇质量浓度为0.02 g/m L时,可食膜性能(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水蒸气透过系数和氧气透过率)的综合分达到最高为0.63。红外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成膜材料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研究结果可为可食膜的生产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王长福,刘峙嵘,薛桂荣,赖毅,王云[5](2016)在《葵花籽壳对溶液中铀酰离子的吸附》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农业副产物葵花籽壳作为吸附剂,研究其对溶液中铀酰离子的吸附性能。用元素分析、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对吸附铀前后的葵花籽壳进行分析和表征,通过静态实验分别研究了时间、温度、pH值、铀酰离子初始浓度、葵花籽壳用量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的适宜pH为5.0~6.0,35℃下,当铀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为50mg/L,溶液pH=5.0,葵花籽壳质量浓度为1.00g/L时,饱和吸附量可达29.2mg/g。(本文来源于《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期刊2016年02期)
秦庆芳[6](2015)在《微波消解-ICP-MS法测定葵花籽壳、仁中Mg、Al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微波消解-ICP-MS法同时测定葵花籽壳、仁中Mg、Al的含量。方法:采用微波消解系统进行前处理,以45Sc作为Mg、Al的内标元素控制分析信号的动态漂移,用ICP-MS法同时测定葵花籽壳、仁中Mg、Al的含量。Mg、Al的回收率在95%~105%之间;Mg、Al的检出限分别为0.01 mg/kg、0.001 mg/kg;线性相关系数均为1.000 0;RSD/%≤2%。准确度良好,测得值在其标准值范围内。该法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试验的结果均满足要求,可用于测定葵花籽壳、仁中Mg、Al的含量,为完善葵花籽产品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叶子睿,阳志高[7](2015)在《葵花籽壳炭磺酸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废弃葵花籽壳经炭化、磺化制备得到炭基固体磺酸;考察了炭化温度和炭化时间对酸量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证实磺酸基团的存在;在催化b-萘甲醚的合成试验中,葵花籽壳炭磺酸表现出一定的催化性能,葵花籽壳粉末炭磺酸∶β-萘酚∶无水甲醇的质量为1∶2.8∶8、80℃下回流反应10 h,β-萘甲醚产率能达到33.2%,(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学》期刊2015年04期)
陈英,张文庆[8](2015)在《葵花籽壳生物质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吸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磷酸浸渍葵花籽壳在350~850℃的炭化温度下制备生物质活性炭并用自制的生物质活性炭吸附水溶液中的硝基苯.通过对磷酸浸渍比、磷酸浓度、炭化温度、溶液的p H值、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对吸附结果的影响等因素的研究,得到在磷酸浸渍比为2:1、磷酸浓度为50%、炭化温度为650℃条件下制得的活性炭比表面积达到1494.883 m2·g-1;在吸附时间110 min、吸附温度为20℃、溶液p H为7的条件下其对水溶液中的硝基苯有最佳吸附效果.硝基苯的吸附去除率可达到95.82%、吸附量达到47.91 mg·g-1.(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陈珊珊,陶宏江,王亚静,马中苏,张丽萍[9](2015)在《葵花籽壳纳米纤维素制备工艺优化及其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充分利用葵花籽的工业生产副产物,该文以葵花籽壳为原料,采用硫酸水解法制备葵花籽壳纳米纤维素。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酸解温度、酸解时间、硫酸质量分数和液料比4个因素对纳米纤维素得率的影响,应用响应面法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对制备得到的纳米纤维素进行了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和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等分析。结果表明:当酸解温度为42℃、酸解时间为83.71 min、硫酸质量分数为59.97%、液料比为12.33:1时,预测得出纳米纤维素得率为31.67%,验证试验纳米纤维素得率为31.31%。制备的葵花籽壳纳米纤维素呈棒状,直径为10~30 nm,长度为150~300 nm,仍然具有纤维素的基本化学结构,结晶度较高,属于典型的纤维素Ⅰ型结晶结构。该文研究结果可以为葵花籽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15期)
薛桂荣[10](2015)在《葵花籽壳对溶液中铀酰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核电事业快速发展,铀矿的开采和利用量也随之增加。铀矿的开采和加工过程以及核设施的退役、核泄露事故等不可避免的会给环境造成放射性污染。由于放射性污染对人类及环境的危害极大且难以治理,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更加唤起了全世界各国对放射性污染问题的极大关注。因此,寻找经济有效的治理方法对保护环境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及促进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农业副产物葵花籽壳作为吸附剂,研究其对溶液中铀酰离子的吸附性能。通过静态实验分别研究了葵花籽壳改性、时间、温度、pH、铀酰离子初始质量浓度、葵花籽壳用量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同时模拟实际应用设计了柱实验,对其动态吸附行为进行研究,并分别用动力学方程、热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等模型对吸附数据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比表面积分析、元素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对改性前后和吸附铀后的葵花籽壳进行分析和表征,研究其吸附机理。静态实验结果表明:盐酸改性对葵花籽壳的吸附性能没有太大影响,氢氧化钠改性对铀酰离子的吸附性能降低,去除率比改性前下降21.49%;吸附反应的最佳pH为5-6;温度对葵花籽壳吸附铀影响很小,实验可在室温下进行;葵花籽壳吸附铀酰离子刚开始进行的很快,去除率在30 min时已经超过70%,随后趋于平缓并逐渐达到吸附平衡;葵花籽壳用量越大,去除率越高,吸附量越小;溶液中铀酰离子的初始质量浓度越大,去除率越低,吸附量越大;常温下,选取铀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为50mg/L,调节溶液pH为5.0,葵花籽壳用量为1 g/L时,饱和吸附量可达29.21 mg/g。动态实验结果表明:溶液流速、吸附剂用量即吸附柱高度、铀酰离子初始质量浓度对动态吸附有很大影响。其它条件相同,增大流速,穿透点提前,穿透时间缩短,穿透体积减小,葵花籽壳对铀的平衡吸附量和去除率均减小;吸附剂用量增加,吸附柱高度增大,穿透点延后,穿透时间延长,穿透体积增大,葵花籽壳对铀的平衡吸附量减小,去除率增大;增大溶液的铀酰离子的初始质量浓度,穿透点提前,穿透时间缩短,穿透体积减小,葵花籽壳的平衡吸附量增大,去除率减小。当流速150 m L/h,吸附剂用量1.0 g,柱高3 cm,铀酰离子初始质量浓度50 mg/L,pH为5.0时,葵花籽壳对铀酰离子的动态平衡吸附量为41.53 mg/g。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葵花籽壳对溶液中铀酰离子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焓变大于零,是吸热过程;熵变大于零,是熵驱动过程;自由能为负值,反应自发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葵花籽壳、盐酸改性葵花籽壳、氢氧化钠改性葵花籽壳的比表面积分别为0.8323 m2/g、0.9256 m2/g和0.4417 m2/g,氢氧化钠改性葵花籽壳的比表面积最小;葵花籽壳表面粗糙多孔,孔结构分布连续而又均匀,孔道规则类似蜂窝状,孔洞还分布在葵花籽壳的内部并互相穿透,有利于吸附;盐酸改性对葵花籽壳的表面形态影响不大,氢氧化钠改性导致葵花籽壳表面变得平滑而紧密,表面积减小;葵花籽壳吸附铀后,因原来表面的孔隙被吸附的UO22+填充,表面整体看起来变得比较平整,孔隙度降低;葵花籽壳改性前后元素组成及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变化不是很大;能谱分析表明葵花籽壳对UO22+发生了吸附作用。对葵花籽壳进行改性在官能团方面并没有提高其吸附能力;葵花籽壳其对铀酰离子的吸附既有化学吸附又有物理吸附,并且两种吸附行为不是简单的迭加。(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5-06-16)
葵花籽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葵花籽壳、打瓜籽壳、花生壳与苜蓿不同配比饲粮的组合效应,确定饲粮中葵花籽壳、打瓜籽壳、花生壳与苜蓿的适宜配比。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在精粗比为40∶60,精料补充料∶某干果壳(葵花籽壳、打瓜籽壳或花生壳)∶苜蓿干草为40∶50∶10、40∶40∶20、40∶30∶30、40∶20∶40、40∶10∶50时15种组合饲粮及5种单独原料(精料补充料、葵花籽壳、打瓜籽壳、花生壳、苜蓿干草)分别培养2、4、6、9、12、24、36、48、72、96 h的产气量,并通过24 h产气量(GP24 h)和各组合的加权估算值计算出各组合饲粮的组合效应。结果表明:10%葵花籽壳组GP24 h显着高于40%、50%葵花籽壳组(P<0.05)。10%葵花籽壳组组合效应极显着高于50%、40%葵花籽壳组(P<0.01),显着高于30%葵花籽壳组(P<0.05),10%和20%葵花籽壳组差异不显着(P>0.05)。20%打瓜籽壳组组合效应显着高于50%打瓜籽壳组(P<0.05)。40%花生壳组GP24 h和组合效应均显着高于50%花生壳组(P<0.05)。30%、20%、10%花生壳组组合效应均有高于50%花生壳组的趋势(P=0.056、P=0.084、P=0.072)。由此得出,精粗比为40∶60条件下,葵花籽壳∶苜蓿以10∶50和20∶40、打瓜籽壳∶苜蓿以20∶40、花生壳∶苜蓿以40∶20配比时饲粮具有较优的组合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葵花籽壳论文参考文献
[1].岑怡,蔡莹缇,赵秀华,项爱月,戴坤.响应面优化超声-微波辅助提取葵花籽壳绿原酸工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袁玖,唐德富,万欣杰,霍润明,赵海文.体外产气法研究葵花籽壳、打瓜籽壳、花生壳与苜蓿不同配比饲粮的组合效应[J].动物营养学报.2019
[3].陈珊珊.葵花籽壳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在大豆分离蛋白基可食膜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6
[4].陈珊珊,陶宏江,王亚静,马中苏.葵花籽壳纳米纤维素/壳聚糖/大豆分离蛋白可食膜制备工艺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6
[5].王长福,刘峙嵘,薛桂荣,赖毅,王云.葵花籽壳对溶液中铀酰离子的吸附[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16
[6].秦庆芳.微波消解-ICP-MS法测定葵花籽壳、仁中Mg、Al含量[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5
[7].叶子睿,阳志高.葵花籽壳炭磺酸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J].广州化学.2015
[8].陈英,张文庆.葵花籽壳生物质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吸附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
[9].陈珊珊,陶宏江,王亚静,马中苏,张丽萍.葵花籽壳纳米纤维素制备工艺优化及其表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5
[10].薛桂荣.葵花籽壳对溶液中铀酰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