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胫散论文-刘兰,黄家宇,陈俊,母艳华,周贤霞

赤胫散论文-刘兰,黄家宇,陈俊,母艳华,周贤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赤胫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赤胫散,乙醇提取物,萃取部位,体外抑菌作用

赤胫散论文文献综述

刘兰,黄家宇,陈俊,母艳华,周贤霞[1](2018)在《苗药赤胫散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苗药赤胫散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采用管碟法,以氯霉素和氟康唑为阳性对照,测定赤胫散的水提物和95%乙醇提取物及其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福氏志贺氏菌、伤寒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绿脓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等9种菌株的抑菌作用,筛选出具有抑菌作用的部位及对药物敏感的试验菌株。分别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琼脂培养基平板法,测定赤胫散95%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萃取部位对敏感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赤胫散的水提物几乎无抑菌活性;95%乙醇提取物对各菌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伤寒杆菌等6种细菌的抑菌作用优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2种真菌;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部位表现出良好的抑菌作用,且乙酸乙醇萃取部位强于正丁醇部位,但对真菌均未见抑制作用;95%乙醇提取物对上述6种细菌的MIC、MBC分别为6.25~12.5、12.5~25 mg/mL,其乙酸乙酯部位的MIC、MBC分别为3.13~6.25、6.25~12.5 mg/mL,其正丁醇部位的MIC、MBC分别为6.25~12.5、12.5~25 mg/mL。结论:苗药赤胫散的95%乙醇提取物及其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萃取物对伤寒杆菌等6种常见细菌具有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8年10期)

周贤霞,黄家宇,刘兰,许超飞,李莉[2](2017)在《赤胫散中总鞣质含量测定及提取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赤胫散中鞣质的提取工艺,建立赤胫散中总鞣质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采用磷钼钨酸-干酪素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赤胫散中总鞣质含量,以提取物中总鞣质含量为评价指标,以碳酸钠浓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溶剂作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设计法筛选赤胫散的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赤胫散中鞣质的线性范围为1~10 mg/L,相关系数为0.999 5,回收率(n=6)为99.06%(RSD=1.04)。结论:本方法简单、准确,可用于赤胫散中总鞣质含量的测定。(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周贤霞,李莉,刘兰,许超飞,龙飞燕[3](2017)在《贵州产赤胫散药材的质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贵州赤胫散的水分、杂质、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农药残留量、干燥失重、炽灼残渣及浸出物进行测定,为控制赤胫散药材的质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按照《中国药典》中水分(烘干法)、杂质、灰分、农药残留量、干燥失重、炽灼残渣、浸出物的测定方法对贵州赤胫散进行测定。结果:贵州产的15批赤胫散药材杂质含量为0.05%~0.84%,水分含量为12.72%~13.40%,干燥失重结果为12.44%~13.94%,总灰分含量为2.04%~3.40%,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为0.33%~1.47%,炽灼残渣结果为2.52%~3.70%,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为34.31%~38.45%,15批赤胫散药材均未检出8种有机氯残留农药。结论:实验结果为提升赤胫散药材的质量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周志红,梁敬钰,阳利龙,李双杰,赵昕[4](2016)在《赤胫散的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赤胫散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方法对赤胫散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应用波谱学技术和理化常数对照等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赤胫散干燥根分离鉴定12个化合物:没食子酸(1);3,3′-二甲基鞣花酸(2);3,3′,4′-叁甲基鞣花酸(3);3,3′-二甲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4);3-甲基鞣花酸-4′-O-α-L-吡喃鼠李糖苷(5);3,3′-二甲基鞣花酸-4′-O-(6″-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6);短叶苏木酚(7);短叶苏木酚酸乙酯(8);短叶苏木酚酸(9);二十四烷酸(10);β-谷甾醇(11);β-胡萝卜苷(12)。结论化合物5,7,8,9,10和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西北药学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许超飞,黄家宇,郝阳,李莉,刘青[5](2015)在《HPLC测定赤胫散中的3,3'-二甲基鞣花酸和3,3',4'-叁甲基鞣花酸》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HPLC测定赤胫散中的3,3'-二甲基鞣花酸和3,3',4'-叁甲基鞣花酸。方法色谱柱为Dikma-C18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1%磷酸(17∶33∶50),流速1 m L·min-1,检测波长248 nm,柱温30℃。结果 3,3'-二甲基鞣花酸0.198~0.990μg(r=0.9991)、3,3',4'-叁甲基鞣花酸0.098~0.491μg(r=0.9990)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分别为102.40%、98.41%,RSD分别为2.25%、1.87%(n=6)。结论所用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用于赤胫散药材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叶文[6](2013)在《赤胫散在Cd、Pb和Zn胁迫下的耐性机理和富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修复技术是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要手段,筛选修复植物是植物修复技术的基础和核心问题,因此,研究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机理和富集特征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四川省汉源县富泉联合铅锌矿区赤胫散(Polygonum runcinatum)为材料,采用盆栽模拟试验,分析赤胫散在镉(Cd)、铅(Pb)和锌(Zn)胁迫下的耐性机理和富集特征,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赤胫散在野外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对Cd、Pb和Zn有较强的耐性,并对Cd和Zn有较大的富集能力。赤胫散地上部Cd、Pb和Zn平均含量分别为16.65mg kg-1、9.87mg kg-1和326.65mg kg-1;其地上部富集系数(BCF)分别为1.01、0.03和2.96;迁移系数(TF)分别为1.36、0.05和1.81,其中在Cd和Zn胁迫下的BCF和TF均大于1;地上部最大累积量分别为1688.07μg、364.11μg和43602.51μg。(2)在Cd的胁迫下,赤胫散表现出了很强的耐性和一定的富集能力。赤胫散在Cd处理浓度<120mg kg-1时,其地上部的生长有促进效应,株高和地上部生物量均高于对照(CK);当Cd浓度>120mg kg-1时,赤胫散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作用,且株高和地上部生物量都低于CK。赤胫散的光合特性、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均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赤胫散在Cd浓度为150mg kg-1时,植物地上部的Cd含量为117.24mg kg-1,已经达到了超富集植物的含量标准(Cd>100mgkg-1)。赤胫散地上部Cd的累积量是地下部的4.57倍,且地上部累积量占了整个植株的82.06%,因此,赤胫散从土壤中吸收到的Cd主要是积累在地上部。赤胫散各水平下的地上部BCF(1.32~6.85)和TF(2.48~9.01)都大于了1,达到了超富集植物的标准(BCF、TF>1),说明赤胫散对Cd具有较强的富集和迁移能力。(3)在Pb的胁迫下,赤胫散表现出较强的耐性。各处理下,赤胫散各部位的生物量均高于CK:其中,Pb浓度为1800mgkg-1时,各部位生物量均显着高于CK(P<0.05)。赤胫散的CAT、POD活性均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赤胫散根、茎和叶部的含量均随着Pb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在Pb浓度为1800mg kg-1时达到最高,分别为1312.60mg kg-1、67.65mg kg-1和43.49mg kg-1。然而,地上部最高Pb含量(55.57mg kg-1),未能超过了Pb富集植物的标准(1000mg kg-1); Pb浓度<100mg kg-1时,BCF和TF均显着高于其他水平(P<0.05),未能满足超富集植物的标准(BCF、TF>1)。因此,赤胫散对Pb的耐性较强,但富集能力较弱。(4)在Zn的胁迫下,赤胫散表现出较强的耐性和富集能力。赤胫散在Zn浓度<2500mg kg-1时,株高、根长和生物量均高于CK。赤胫散CAT、POD活性均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呈升高趋势,且均大于CK下的酶活性。赤胫散在Zn浓度为3000mg kg-1时,根部Zn含量达到最高,为1288.25mg kg-1;茎和叶部的含量均在Zn浓度为2500mg kg-1时达到最高,分别为723.21mg kg-1和1393.88mg kg-1;地上部含量1058.55mg kg-1。赤胫散在Zn浓度为2500mg kg-1时,TF(1.60)显着高于其他水平下的迁移系数(P<0.05),达到了超富集植物的标准(TF>1)。(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周志红,吴斐华,梁敬钰[7](2013)在《赤胫散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赤胫散(Polygonum runcinatum Buch.-Ham.)为蓼科蓼属植物,应用广泛,但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将从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民间应用等方面对赤胫散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3年01期)

李玉华,张磊[8](2011)在《分光光度法测定赤胫散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超声提取法制备样品溶液,提取溶剂为70%乙醇水溶液,浸提时间为40 min,提取温度为30℃,以芦丁为标准对照品,用NaNO2、Al(NO3)3和NaOH显色,采用分光光度法于510nm波长处测定赤胫散中总黄酮的含量。实验表明:总黄酮在0.008-0.040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回归方程为:A=9.5786C+0.0068,相关系数R2=0.9987,其根、茎、叶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60.17 mg/g、28.07 mg/g、49.73 mg/g(n=3),RSD值分别为1.75%、2.83%和2.19%。最后得出结论:赤胫散中总黄酮在根部的含量最高,叶部次之,茎部最低。(本文来源于《毕节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8期)

向红,孙爱群,林长松,王绪英[9](2010)在《羽叶蓼及变种赤胫散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六盘水境内羽叶蓼及变种赤胫散的4个居群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羽叶蓼与变种赤胫散POD同工酶酶带共10条,羽叶蓼酶带数为3条,赤胫散不同居群酶带数为4~9条。DPS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羽叶蓼单独聚为一支,赤胫散4个居群聚为一支。羽叶蓼与赤胫散遗传差异较大,支持赤胫散从羽叶蓼的变种上升为独立的物种。(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0年07期)

王绪英[10](2010)在《赤胫散醇提物抗氧化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碘量法研究了中药赤胫散醇提取液对猪油的抗氧化性,以EDTA、VC、柠檬酸做对比,结果表明,赤胫散醇提取液对猪油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仅次于EDTA的抗氧化性。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找无毒害作用的优质天然抗氧化剂,为中草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赤胫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优化赤胫散中鞣质的提取工艺,建立赤胫散中总鞣质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采用磷钼钨酸-干酪素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赤胫散中总鞣质含量,以提取物中总鞣质含量为评价指标,以碳酸钠浓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溶剂作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设计法筛选赤胫散的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赤胫散中鞣质的线性范围为1~10 mg/L,相关系数为0.999 5,回收率(n=6)为99.06%(RSD=1.04)。结论:本方法简单、准确,可用于赤胫散中总鞣质含量的测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赤胫散论文参考文献

[1].刘兰,黄家宇,陈俊,母艳华,周贤霞.苗药赤胫散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J].中国药房.2018

[2].周贤霞,黄家宇,刘兰,许超飞,李莉.赤胫散中总鞣质含量测定及提取工艺优化[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

[3].周贤霞,李莉,刘兰,许超飞,龙飞燕.贵州产赤胫散药材的质量分析[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

[4].周志红,梁敬钰,阳利龙,李双杰,赵昕.赤胫散的化学成分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2016

[5].许超飞,黄家宇,郝阳,李莉,刘青.HPLC测定赤胫散中的3,3'-二甲基鞣花酸和3,3',4'-叁甲基鞣花酸[J].华西药学杂志.2015

[6].叶文.赤胫散在Cd、Pb和Zn胁迫下的耐性机理和富集特征[D].四川农业大学.2013

[7].周志红,吴斐华,梁敬钰.赤胫散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3

[8].李玉华,张磊.分光光度法测定赤胫散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1

[9].向红,孙爱群,林长松,王绪英.羽叶蓼及变种赤胫散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研究[J].种子.2010

[10].王绪英.赤胫散醇提物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标签:;  ;  ;  ;  

赤胫散论文-刘兰,黄家宇,陈俊,母艳华,周贤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