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常红外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外检测,温升多特征,热像异常,电子装备故障
异常红外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张斌,温立新,史志鹏,袁兵[1](2017)在《利用红外温升多特征矢量提升电子装备热像异常检测性能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的接触式电参数故障检测方法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电子装备的检修需要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红外热像的可提升非接触式电子装备异常检测性能的温升多特征方法。在红外与光学异源配准的基础上,获得电子装备各元件的精确位置。然后基于红外观测图像获取各个标准和待测元件中心区域的温升均值曲线。在对这些曲线进行全帧程分段后,精细化地提取温升统计矢量。接着计算待测温升统计矢量与标准温升统计矢量的差异并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从而构建温升多特征矢量。最后根据该矢量,通过分段表决和异常量化实现电子装备热像异常的整体态势感知。与传统的热像异常检测方法相比,本文所构建的温升多特征矢量可以更精细、更稳健地描述温升变化。通过分段表决和异常量化实现了温升全程表征,为后续的电路故障智能推理奠定了基础。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检测准确率高、实时性好等优点。(本文来源于《红外》期刊2017年01期)
陈青松,郭国聪,孙世刚[2](2014)在《钴铂合金薄膜的循环伏安电沉积及其异常红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循环伏安电沉积在玻碳基底上制得纳米结构钴铂合金薄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量散射谱研究表明,钴铂薄膜主要由平均粒经为139 nm的纳米粒子组成,钴和铂的原子比为3∶5.以CO为探针分子,电化学原位FTIR反射光谱研究发现钴铂薄膜具有异常红外效应.吸附态CO发生异常红外吸收,谱峰比本体钴和铂分别增强了34和43倍.(本文来源于《电化学》期刊2014年05期)
周新文[3](2008)在《CoPt和NiPt合金纳米催化剂:合成、自组装及其电催化和异常红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材料具有不同于常规材料的特殊性质,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纳米材料的合成,尤其是形状和结构控制合成、纳米材料的表征及其特殊性能的研究是纳米材料科学的前沿课题。CoPt和NiPt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磁学性能、高效的催化性能和特殊的光学性能而备受关注。本论文运用化学还原和电位置换法制备了不同结构的CoPt和NiPt纳米粒子,系统研究了它们的磁学、电催化和特殊红外光学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一维链状CoPt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运用化学还原和电位置换法制备了两种不同结构的一维链状CoPt纳米材料,其一为实心结构(CoPt-a),另一种为空心结构(CoPt-b)。磁性研究指出,CoPt-a和CoPt-b纳米材料均表现出超顺磁性,对应的阻塞温度T_B分别为10.0 K和9.0 K。5 K时测得矫顽力分别为520 Oe和740 Oe;电化学循环伏安结果给出,CoPt-a/GC和CoPt-b/GC纳米粒子电极对CO的氧化都具有较好的电催化活性。与本体Pt电极相比,CO氧化峰电位分别提前了140 mV和160 mV。还测得CoPt-b纳米粒子对甲醇氧化具有很高的电催化活性,其氧化电流密度是商业Pt/C催化剂的1.9倍,稳定性与商业Pt/C催化剂相当。根据实验结果,CoPt-b纳米粒子对甲醇氧化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可归因于Co元素的协同作用和其特殊的空心结构。原位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当CoPt-a和CoPt-b纳米粒子负载在中等反射率的GC基底或高反射率的Au基底上时,无论是在固/液界面还是固/气界面,吸附态CO均给出异常红外效应(AIREs)的光谱特征。不同反射率的基底会影响增强红外吸收强度、半峰宽、Stark系数等参数,但不会改变AIREs光谱特征。进一步证明AIREs是一维CoPt纳米材料本身的特性,与基底无关。首次观察到一维纳米材料同样具有异常红外效应。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低维纳米材料异常红外性能的本质。(2)单分散NiPt纳米粒子合成及其性能研究。首次将电位置换法成功地应用到较难合成的NiPt体系,制备了单分散的NiPt纳米粒子。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合成机理。结果指出,实验体系的温度、反应物的滴加顺序和反应物比例是决定产物组成和结构的关键因素。NiPt纳米粒子同样表现出超顺磁性行为,测得阻塞温度T_B为7.8 K,5 K时矫顽力为517 Oe;原位红外光谱研究结果给出,在固/液界面和固/气界面、在中等反射率的GC基底和高反射率的Au基底上获得的结果光谱和单光束光谱中,吸附在NiPt纳米粒子上的CO均给出类Fano红外效应特征。同时表现出很强的红外增强吸收,测得在GC基底和Au基底上的红外增强因子分别为73和112。本研究首次在化学法合成的单分散NiPt纳米粒子上观察到类Fano红外效应,进一步验证了类Fano红外效应同样是低维纳米材料特殊的红外光学性能,对深入认识低维纳米材料特殊红外性能本质亦具有重要价值。(3)空心结构NiPt和CoPt纳米粒子对甲醇电催化氧化性能研究。首次运用电位置换法和共还原法得到空心结构(NiPt-a)和实心结构(NiPt-b)纳米粒子。电化学循环伏安研究结果指出,NiPt-a纳米粒子对甲醇氧化具有很高的电催化活性,其氧化电流密度是商业化Pt/C催化剂的1.9倍,同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NiPt纳米粒子对甲醇氧化有较好催化活性主要归因于双功能机理,也与纳米粒子的化学效应、电子效应及其特殊的空心结构相关联。运用原位红外光谱在分子水平研究了空心结构CoPt和NiPt纳米粒子上甲醇的电化学氧化过程。在空心结构CoPt纳米粒子上,检测到毒性中间体CO及其给出的异常红外效应光谱特征;而在空心结构NiPt纳米粒子上观察到类Fano红外效应,与直接用CO做为分子探针得到的结果一致。空心结构纳米粒子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同时能提高金属催化剂利用率。因此,研究结果对发展燃料电池新型Pt基纳米催化剂具有指导意义。(4)核壳结构CoPt Pt纳米粒子的合成、自组装及其红外光学性能研究。运用改进的化学还原和电位置换法得到了CoPt纳米粒子,以HRTEM、XPS、XRD等方法表征确认制备的纳米粒子为核壳结构。通过液/液界面自组装得到CoPt Pt纳米粒子单层薄膜。透射红外光谱结果指出,吸附态CO在单分散无序堆积的CoPt_d/Si上给出增强红外吸收,而在纳米粒子薄膜CoPt_a/Si上给出类Fano红外效应。在CoPt_a/Si上吸附态CO的谱峰强度比在CoPt_d/Si上增强了约5倍。研究结果为合成核壳结构纳米粒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进一步发展了液/液界面自组装方法。本论文研究结果对深入认识CoPt和NiPt纳米粒子的特殊性能,探索低维纳米材料特殊红外性能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研制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新型电催化剂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8-11-01)
陈青松,李君涛,周志有,颜佳伟,孙世刚[4](2006)在《纳米结构钴薄膜电极的制备及其异常红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循环伏安电沉积法在玻碳基底上制备纳米结构钴薄膜,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结构钴薄膜主要由平均粒径为150 nm的钴粒子组成,同时还有为数不多的粒径在400~500 nm的钴粒子.以CO为探针分子,结合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反射光谱研究结果,发现所制备的纳米结构钴薄膜具有异常红外效应.吸附态CO发生异常红外吸收,谱峰增强了26.2倍,测得线型吸附态COL的Stark系数为77.5 cm-1.V-1.(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6年08期)
李永军,黄伟珺,孙世刚[5](2006)在《Pt纳米微粒超级团簇的合成、组装及其异常红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A new approach, similar to seeding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synthesize Pt nanoparticle-superclusters (NPSCs) without any chemical mediators. The synthesized Pt NPSCs were successfully assembled into 3D nanostructured film at the water-air interface through the recently developed liquid-liquid interfacial assembly method. Electrochemical in-situ IR spectroscopy revealed the particular IR properties of the Pt NPSCs and the 3D nanostructured films of Pt NPSCs.(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06-07-01)
李文翾,苏章菲,黄志勇,黄晓菁,吴晨旭[6](2006)在《低维纳米材料异常红外性能的局域电场诱发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维纳米材料具有异常的红外性能,其本质与纳米材料的尺度、结构、与外场的相互作用等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电偶极子间相互作用近似计算了多粒子体系纳米粒子间的局域电场,表征了球形纳米粒子表面及附近局域电场随粒子半径R的变化,以及CO分子吸附于球形纳米粒子表面时的受力及分布情况.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低维纳米材料异常红外性能的本质.(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2期)
苏章菲,孙世刚[7](2005)在《低维纳米材料电极异常红外性能的有效介质理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1996年孙世刚研究小组首次报导,与吸附在光滑Pt电极表面的CO相比较,吸附在纳米结构Pt/GC 电极上的CO红外谱峰表现出叁个显着的异常特征:红外谱峰方向发生倒反,谱峰强度增强,谱峰半峰宽增宽,并将此现象命名为“异常红外效应”(AIREs).在随后的研究中,陆续发现在不同基底(Pt、 Au、GC)上,不同的纳米结构材料,如:Pt、Pd、Ru、Rh及其合金均具有异常红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异常红外效应是纳米结构薄膜所普遍具有的特殊光学性质.迄今为止,对异常红外效应的理论解释还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本论文以有效介质理论为基础,通过叁层模型公式模拟了吸附态CO红外谱峰随薄膜纳米结构的变化规律,对异常红外效应的本质解释做出初步的探索.研究结果对揭示金属薄膜的结构与特殊光学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叁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期刊2005-11-01)
异常红外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循环伏安电沉积在玻碳基底上制得纳米结构钴铂合金薄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量散射谱研究表明,钴铂薄膜主要由平均粒经为139 nm的纳米粒子组成,钴和铂的原子比为3∶5.以CO为探针分子,电化学原位FTIR反射光谱研究发现钴铂薄膜具有异常红外效应.吸附态CO发生异常红外吸收,谱峰比本体钴和铂分别增强了34和43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常红外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斌,温立新,史志鹏,袁兵.利用红外温升多特征矢量提升电子装备热像异常检测性能的方法[J].红外.2017
[2].陈青松,郭国聪,孙世刚.钴铂合金薄膜的循环伏安电沉积及其异常红外性能研究[J].电化学.2014
[3].周新文.CoPt和NiPt合金纳米催化剂:合成、自组装及其电催化和异常红外性能[D].厦门大学.2008
[4].陈青松,李君涛,周志有,颜佳伟,孙世刚.纳米结构钴薄膜电极的制备及其异常红外性能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
[5].李永军,黄伟珺,孙世刚.Pt纳米微粒超级团簇的合成、组装及其异常红外性能[C].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06
[6].李文翾,苏章菲,黄志勇,黄晓菁,吴晨旭.低维纳米材料异常红外性能的局域电场诱发机理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7].苏章菲,孙世刚.低维纳米材料电极异常红外性能的有效介质理论模拟[C].第十叁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