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耳目喉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耳目喉舌,新闻思想,喉舌论,新闻观
耳目喉舌论文文献综述
袁映雪[1](2019)在《“耳目喉舌”论的历史性变革与中国新闻思想观念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耳目喉舌"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耳目喉舌"论伴随着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步伐进行了不断调整和更新。在媒体不断变革的新时代下,我们回溯过往,对"耳目喉舌"论的时代内涵和中国新闻思想观念的发展进行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十分必要。(本文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期刊2019年01期)
郝振宇[2](2016)在《做好内参工作 当好耳目喉舌——以陕西工人报内参编发工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内主流媒体中,不管是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大内参"或"国内动态清样",还是各省市媒体自己编印的各种供党政领导机关参阅的情况反映,这种因为顾及社会影响,不能公开见诸报道或暂时不便公开报道,由媒体采写专供上级部门领导阅读的稿件,在媒体界有一个公认的称谓:内参。"实际上全称应该叫新闻内参的所谓内参,是新闻报道的一种特殊形式。与普通的新闻不同的是,它是一种不进行公开发布的报道"。1但它通过内部渠道及时反映(本文来源于《新闻知识》期刊2016年08期)
王昌梅[3](2016)在《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代新背景下,社会发展现实对我国新闻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习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对新闻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喉舌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出发,针对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所提到的相关问题进论述,提出作者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希望通过本文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6年15期)
童兵,徐玲英[4](2016)在《从“耳目喉舌”到“新闻信息”——百年来中国新闻理论核心观点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时务报》,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传统士人作为中国百年来新闻理论的始发声者,从政治功用性的角度提出了"耳目喉舌"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戈公振、任白涛、邵飘萍等以"第四等级"这个舶来概念为核心,从职业化、专业化角度阐述新闻理论;到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的新闻理论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而此一时期的延安,则以《解放日报》改版为标志,"全党办报"的党报核心理论观点初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在报刊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1956年《人民日报》的短暂改版则是此一阶段新闻理论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而直至1978年之后,随着"信息"概念的引入,新闻媒体"双重属性"的确立,建立在改革开放基础上的媒体改革,则以"新闻信息"为核心为党报新闻理论贡献了新内容。(本文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期刊2016年02期)
王潇[5](2015)在《党的“耳目喉舌”和公共话语空间——《人民日报》评论版的双重角色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民日报》在2013年建立了历史上首个评论版,企图建构"喉舌"和"公共话语空间"的双重角色。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该报评论版讨论议题虽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参与成员"地位"非常不平等,尚且算不上一个理想的公共话语空间。(本文来源于《传播与版权》期刊2015年01期)
周珊珊[6](2013)在《浅谈“耳目喉舌论”各个时期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耳目喉舌"其词,近些年越发为公众所知。一般概念上,其含义主要指新闻的职责,即及时提供事实的报告,通过采访,尽快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史实,浅谈"耳目喉舌论"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本文来源于《采写编》期刊2013年04期)
李燕[7](2013)在《莫让我们的“耳目喉舌”受“伤”——从“勿相互伤害”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官员韩清华的"勿相互伤害"之说,显示其对舆论监督的无知。故而我们需要重新对舆论监督的性质和功能进行阐述和解读,以帮助更多人理解舆论监督,保护舆论监督的权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3年05期)
文凌月[8](2013)在《论“耳目喉舌”论的嬗变与中国新闻史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现在经常说"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其实"耳目喉舌"这一词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它随着时间的脚步推动着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前进步伐,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两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为了深入探究我国新闻传播史的发展演变历程,我们有必要对"耳目喉舌"这一论理论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回顾和思考,把握其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力极其相互联系,从而帮助中国未来新闻事业的发展能有一个更好的定位。(本文来源于《中国报业》期刊2013年08期)
黄新宇[9](2013)在《中国新闻传播:耳目喉舌与信息服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现代以来,我国新闻事业从追求自由、独立,发展到作为"耳目喉舌",其职能不断发生演变,并在现当代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转型。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与时代的转型和进步,我国新闻从"耳目喉舌"职能的注重宣传、教化、训导等自上而下的功能逐渐向注重服务转变。今天,中国新闻事业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转变到以信息公开为宗旨的新闻信息服务,这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进步和必然趋势。(本文来源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黄旦[10](2012)在《耳目喉舌:旧知识与新交往——基于戊戌变法前后报刊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前现代的"耳目喉舌",是帝国政治机体上"一出一纳"之环节,由此构筑了整个帝国的政治交往关系。晚清时期的中国人,正是在这样的理念和制度基础上,接受并使用现代报刊。在他们的头脑里,在结构关系上,报刊同样类似于固有的"耳目喉舌",有益于帝王了解国情做出决策,从而改变中国政治交流不畅之弊病。然而,报刊的公开表达,不仅为中国传统文人讨论政治提供了体制外的通道,其同时共享,也必然带来"结群"之效,形成了不同的共同体。一份报纸就是一个共同体的核心,办报办会遂成一体。原有一体的"耳目喉舌"之政治交往结构虽然存在,但由于体制外政治交往的兴起,一家独尊成为一家之言,帝国朝廷的"耳目喉舌"不得不与不同"群体"的"耳目喉舌"分庭抗礼,中国由政治报刊进入政党报刊,在不同"耳目喉舌"的作用下,政治关系和格局四分五裂。此种观念,迄今仍影响着今天的报刊制度及其实践。(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2年11期)
耳目喉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国内主流媒体中,不管是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大内参"或"国内动态清样",还是各省市媒体自己编印的各种供党政领导机关参阅的情况反映,这种因为顾及社会影响,不能公开见诸报道或暂时不便公开报道,由媒体采写专供上级部门领导阅读的稿件,在媒体界有一个公认的称谓:内参。"实际上全称应该叫新闻内参的所谓内参,是新闻报道的一种特殊形式。与普通的新闻不同的是,它是一种不进行公开发布的报道"。1但它通过内部渠道及时反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耳目喉舌论文参考文献
[1].袁映雪.“耳目喉舌”论的历史性变革与中国新闻思想观念的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9
[2].郝振宇.做好内参工作当好耳目喉舌——以陕西工人报内参编发工作为例[J].新闻知识.2016
[3].王昌梅.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J].祖国.2016
[4].童兵,徐玲英.从“耳目喉舌”到“新闻信息”——百年来中国新闻理论核心观点演变[J].新闻爱好者.2016
[5].王潇.党的“耳目喉舌”和公共话语空间——《人民日报》评论版的双重角色建构[J].传播与版权.2015
[6].周珊珊.浅谈“耳目喉舌论”各个时期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J].采写编.2013
[7].李燕.莫让我们的“耳目喉舌”受“伤”——从“勿相互伤害”说起[J].新闻研究导刊.2013
[8].文凌月.论“耳目喉舌”论的嬗变与中国新闻史的联系[J].中国报业.2013
[9].黄新宇.中国新闻传播:耳目喉舌与信息服务[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10].黄旦.耳目喉舌:旧知识与新交往——基于戊戌变法前后报刊的考察[J].学术月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