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驼绒藜论文-雷雪峰,张鹏

北美驼绒藜论文-雷雪峰,张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北美驼绒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北美驼绒藜,染色体,核型变异

北美驼绒藜论文文献综述

雷雪峰,张鹏[1](2013)在《北美驼绒藜不同世代间核型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常规压片法对北美驼绒藜的4个世代进行了核型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北美驼绒藜各世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 n=18,均为二倍体,核型公式均为2 n=2 x=18=18 m,其核型均属1 A型。北美驼绒藜的4个世代间无染色体数量变异,但存在结构变异,主要表现在染色体绝对长度、染色体长度组成、染色体长度比、平均臂比等方面,其中,染色体绝对长度变异系数较大。(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3年09期)

韩王朝[2](2010)在《北美驼绒藜木质部水分生理结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美国犹他、科罗拉多、新墨西哥、亚利桑那、怀俄明、爱达荷、内华达、加利福尼亚8个州的天然北美驼绒藜(Ceratoides lanata)群落为对象,对不同生态型的北美驼绒藜木质部的自然干燥总密度、60℃干燥总密度、105℃干燥总密度、木质部密度、储水总重量、储自由水重量、束缚水能力、吸湿能力等指标进行测定,在分析了水分生理指标与生态因子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讨论了其木质部水分生理结构与其生态型分别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北美驼绒藜木质部的自然干燥总密度、60℃干燥总密度、105℃干燥总密度、储水总重量、束缚水能力、吸湿能力差异极显着,而木质部密度和储自由水重量差异不显着。北美驼绒藜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由于受到生境条件的影响,生理结构、遗传性状等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北美驼绒藜木质部水分生理结构与生态因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木质部的水分生理结构是在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而水分和温度条件起决定性作用,纬度、海拔等其它生态因子是通过影响这两个生态因子而影响水分生理结构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雷雪峰,易津,侯丽丽[3](2009)在《北美驼绒藜主要性状遗传变异特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北美驼绒藜的4个世代12个主要性状遗传变异特性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世代内12个主要性状变异都不显着,在世代间除枝条节数和着生雄花节数外,其它10个性状变异程度都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水平,表明北美驼绒藜各性状主要变异来自世代间;10个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和遗传变异系数总体趋势基本一致,但程度上存在差异,说明这些性状遗传变异潜力较大;株高、叶腋雌花数、叶宽、再生小枝数性状遗传力较高(72-62),其变异主要是遗传因素决定,而叶长、株幅性状遗传力较低(16-14),其变异主要是环境因素决定。(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09年01期)

雷雪峰,易津,侯丽丽[4](2008)在《利用正交设计建立与优化北美驼绒藜ISSR-PCR反应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北美驼绒藜ISSR-PCR反应的5因素(Taq酶、dNTP、引物、Mg2+和模板DNA)4水平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运用MINITAB软件进行分析,建立了适合北美驼绒藜的既稳定又谱带多的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即20μL的反应体系中含有1×buffer,1.5UTaq酶,0.2mmol.L-1dNTP,0.5μmol.L-1引物,2.5mmol.L-1Mg2+和10ng模板DNA。这一优化的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利用ISSR技术进行驼绒藜属植物种质资源分类、遗传图谱构建和遗传变异奠定了技术基础。(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08年06期)

雷雪峰[5](2008)在《北美驼绒藜不同世代群体遗传变异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驼绒藜属植物为藜科半灌木旱生、超旱生植物,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目前该属植物全世界登记种有7个,中国有4个种和1个变种,其抗逆性强、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我国驼绒藜属植物花期较晚、结实率低、种子寿命较短、种群退化严重,为此我们从美国引进抗旱、抗寒、耐高温、生态幅宽、适应性强、开花结实早的北美驼绒藜进行引种驯化,为今后驼绒藜属植物品种选育及杂交育种奠定基础。本研究对在内蒙古引种的北美驼绒藜不同世代群体进行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包括生物学特性、形态学、细胞学、等位酶、分子遗传学等内容,主要结果如下:1.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北美驼绒藜4个世代群体间在物候期、开花动态、花粉活力、结实率、种子发芽率、活力指数及发芽指数等指标存在较大变异,而形态发育及叶片营养含量动态趋势变异较小;上述指标在世代间变异趋势为: BM0世代各指标测定值基本均小于其它叁个世代,BM1世代次之,BM2和BM3世代最大且差异较小。2.研究表明北美驼绒藜表型性状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其变异规律为:枝条长度、再生小枝数、叶长、叶宽、株幅的变异系数随世代的增加而减小;株高、叶腋雌花数、枝直径随世代的增加而增大;其它性状在4个世代间变异无规律。广义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叶腋雌花数、叶宽、雄花穗长遗传力较高,表明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叶长、枝直径、株幅遗传力较低,表明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表型性状的遗传、表型相关性分析表明,部分表型性状变异受环境和遗传因子共同影响,如枝条长度与着生雌花节数、枝条长度与再生小枝数、着生雌花节数与再生小枝数等性状;少数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如叶长和叶宽;其它大部分性状间的相关性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遗传增益分析结果表明:在5%的选择压力下,雄花穗长、再生小枝数、株高、叶宽遗传增益相对较高,表明该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获得量。3.细胞学研究表明,北美驼绒藜世代间核型未发生明显变异,其核型均属1A型,核型公式均为2n=2x=18=18m,染色体长度比和平均臂比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7.66%和4.79%。4.等位酶水平分析表明,北美驼绒藜4个世代群体多态位点百分率均为85.71%;北美驼绒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大,其中BM1世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大(He =0.4229),BM3世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小(He =0.3714);北美驼绒藜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世代群体内(97.2%);北美驼绒藜4个世代群体遗传一致度分析表明世代相隔越远,群体间遗传一致度越小,相隔越近,遗传一致度越大。5.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北美驼绒藜ISSR-PCR反应的5因素(Taq酶、dNTP、引物、Mg2+和模板DNA)4水平进行试验,建立了适合北美驼绒藜的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即20μl的反应体系中含有1×buffer,1.5U Taq酶,0.2mmol/L dNTP,0.5μmol/L引物,2.5 mmol/L Mg2+和10ng模板DNA。6.北美驼绒藜ISSR-PCR分析共检测到167个位点,多态百分率为89.22%,各世代基因杂合度为0.2725~0.2306,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4441~0.3888,表明北美驼绒藜种内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态性;世代间多态性的大小规律为BM0到BM1增大,之后逐代减小;4个世代群体的遗传变异有83.49%分布在群体内,有16.51%分布于群体间;随着世代的增加,群体间遗传分化逐渐减小,世代群体间相隔越远,其遗传分化系数越大;聚类结果显示,BM2和BM3世代首先聚为一支,然后与BM1世代聚为一大支,最后与BM0世代再相聚。(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8-04-01)

北美驼绒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以美国犹他、科罗拉多、新墨西哥、亚利桑那、怀俄明、爱达荷、内华达、加利福尼亚8个州的天然北美驼绒藜(Ceratoides lanata)群落为对象,对不同生态型的北美驼绒藜木质部的自然干燥总密度、60℃干燥总密度、105℃干燥总密度、木质部密度、储水总重量、储自由水重量、束缚水能力、吸湿能力等指标进行测定,在分析了水分生理指标与生态因子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讨论了其木质部水分生理结构与其生态型分别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北美驼绒藜木质部的自然干燥总密度、60℃干燥总密度、105℃干燥总密度、储水总重量、束缚水能力、吸湿能力差异极显着,而木质部密度和储自由水重量差异不显着。北美驼绒藜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由于受到生境条件的影响,生理结构、遗传性状等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北美驼绒藜木质部水分生理结构与生态因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木质部的水分生理结构是在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而水分和温度条件起决定性作用,纬度、海拔等其它生态因子是通过影响这两个生态因子而影响水分生理结构的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美驼绒藜论文参考文献

[1].雷雪峰,张鹏.北美驼绒藜不同世代间核型变异分析[J].种子.2013

[2].韩王朝.北美驼绒藜木质部水分生理结构探索[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3].雷雪峰,易津,侯丽丽.北美驼绒藜主要性状遗传变异特性的初步研究[J].广西植物.2009

[4].雷雪峰,易津,侯丽丽.利用正交设计建立与优化北美驼绒藜ISSR-PCR反应体系[J].植物研究.2008

[5].雷雪峰.北美驼绒藜不同世代群体遗传变异规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

标签:;  ;  ;  

北美驼绒藜论文-雷雪峰,张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