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煤储层参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产气量,导水系数,煤层气排采,试验数据
煤储层参数论文文献综述
曹石榴,雷光宇[1](2018)在《基于VBA的煤储层参数反演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气排采过程中大量的产水、水位降深及产气量数据,一般用Excel表格进行存储。基于这些数据,为了更好的指导煤层气后期的排采,预测产气及产水降深至关重要。理论上,产气及产水降深在Excel表中按泰斯公式可以进行数值计算,但由于计算过程复杂且煤层气排采为变流量的产水过程,利用VBA对原先编制的泰斯Excel公式试验数据处理表进行了二次开发,在计算过程中增加了降深、参数m、累计产气量共3个Excel函数,并对这3个函数进行了VBA编程,通过点击试验结果按钮,可以计算出产水降深及产气量,并与实际结果拟合,发现曲线基本吻合,满足要求。(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8年09期)
李玉兰[2](2018)在《贵州省盘县红果镇苞谷山煤矿3号煤储层参数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苞谷山煤矿位于贵州省盘县东北部,已查明井田内3号煤层矿产资源量649万t。本文通过矿区内的3402孔的试井测试资料,根据测试的相关参数和分析数据绘制3号煤层的关井压降双对数拟合曲线图和关井压降半对数拟合检验曲线图。在综合研究井筒附近渗透率、3号煤的煤岩层物性及地层压力系数等方面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总结和分析了3号煤的储层参数。(本文来源于《中国煤层气》期刊2018年01期)
曹石榴[3](2016)在《大佛寺煤层气直井排采特征及煤储层参数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气开采是一个降压排采过程,随着煤储层流体压力、有效应力的不断变化,孔裂隙系统开发动态效应集中体现于煤层渗透性变化,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煤层气井产能效果。煤储层含气性与储层物性综合影响着煤层气井的产气效果,并影响着后期煤层气井型选择与井位部署。通过对彬长矿区大佛寺井田地质资料以及地面煤层气直井现场排采数据的收集,研究了大佛寺井田煤储层特性及储层参数的变化规律。利用研究区典型垂直井的试井资料及历史排采资料,在研究大佛寺煤储层孔裂隙及煤层气富集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煤层气直井排采阶段划分及产能分析,并将排采曲线划分为五种类型。基于渗流力学和煤储层地质学,对泰斯公式的变流量公式进行了修改,建立了煤层气井产气量模型以及煤层气井降压排采过程中的储层参数变化模型,结合Excel自带的VBA开发工具,编程实现了计算,模型结果与实际拟合较好;在煤层气降压排采阶段,渗透率先急剧减小,再缓慢减小直至平稳;进入气水两相流阶段,渗透率平稳中逐渐增大,后急剧上升至最大,达到100mD左右。大佛寺地区煤层具有较高渗透率,处于煤层气稳产阶段的直井,由于弹性自调节正、负效应作用,基本实现产气的自我调节,建议可将井口套压维持在一个稳定值来维持其产气量。后期随着产气量平稳增长,要防止套压下降过快,使气压的降落漏斗缓慢拓展,远端的地层水发生流动,实现稳产,以达到煤层气高效滚动开发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6-06-01)
关文政[4](2016)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煤储层参数测井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气是作为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中的一种,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测井是获取地层信息的有效手段,但煤储层由于其本身存在的低孔低渗,测井低敏感性,扩径严重,“叁高两低”等问题,且专门针对煤储层有效的测井方法及评价模型的缺乏,使得煤储层参数的测井评价研究存在很多困难。为此,本文以QS地ZHS区块为例,以支持向量机算法为主开展了煤储层含气性,工业组分,物性,产水性和产气性等储层参数的针对性研究。针对煤储层含气性预测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建立含气性等级分类模型测井资料含气性等级预测,分类准确率较大达到70%以上,采用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建立含气量回归模型,测井资料含气量预测结果,整体平均相对误差在10%左右。针对工业组分分析预测,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一元回归、多元回归和BP神经网络等方法进行预测。通过对这些算法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支持向量机算法预测效果相对较好,预测准确性在80%以上。煤储层物性包括孔隙度和渗透率两个方面。孔隙度评价主要采用了支持向量机进行孔隙度预测外,还采用了声波孔隙度模型、密度孔隙度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渗透率预测主要采用的是孔隙度-渗透率拟合模型对渗透率进行预测。实例应用的结果表明,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预测的孔隙度与实验较为接近,预测的渗透率在0.3-0.7mD之间。针对煤储层产气性评价,通过对实际动态产气数据分析,提出以低峰平均日产气、高峰平均日产气、低峰最低日产气、高峰最高日产气和平均日产气等五个参数为动态产气评价参数,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对应的模型对煤储层产气性进行分析,预测效果较好。针对煤储层产水性评价,依据现场实际生产需求,通过对实际动态产水数据分析,以低峰平均日产水、高峰平均日产水、低峰最低日产水、高峰最高日产水、累计产水和平均日产水为动态产水评价参数,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对应含水性分析模型,利用测井资料对煤储层产水性进行预测,为现场产水量的预测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6-04-01)
张兵,徐文军,徐延勇,顾娇扬,杨光[5](2016)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区块深部关键煤储层参数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深部条件下煤储层关键参数的识别是煤层气开发评价的基础。基于鄂尔多斯东缘临兴区块深部煤层气勘探和测试研究结果显示:朗格缪尔体积随镜质组反射率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朗格缪尔压力与镜质组反射率呈"U"型变化,两者均在2.5%Ro,max左右出现转折。采用非线性分析方法,基于实测含气饱和度与煤层埋深的关系,建立了含校正系数的深部煤层含气量计算模型。山西组4+5号煤层预测含气量6.7~22.1 m3/t;本溪组8+9号煤层含气量在12~20 m3/t,在平面上总体均呈东低西高展布。4+5号煤预测临界解吸压力介于1.03~9.40 MPa,临储比介于0.11~0.63,平均为0.33;8+9号煤预测临界解吸压力介于1.27~10.47 MPa,临储比介于0.12~0.64,平均0.334。在平面上,4+5号煤临界解吸压力与临储比均呈西高东低、西北部最高展布,而8+9号煤总体呈北高南低展布。(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茹婷,范耀,王晶[6](2015)在《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煤储层参数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气井产能受诸多因素影响,产能模型中涉及的参数由于煤层的不同,或同一煤层中渗透率、孔隙度等参数随着排采的进行而发生变化。由于参数众多,此处仅考虑参数获取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选取了孔隙度、煤层厚度、渗透率以及气含量等对煤层气井产能影响的主要参数。本文以彬长矿区大佛寺井田直井为(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下册)》期刊2015-10-09)
景兴鹏[7](2015)在《不同完井方式下注入/压降煤储层参数法测试结果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得到煤储层参数,采用注入/压降试井法对裸眼、套管、套管内射孔、压裂等不同完井方式下的煤储层参数进行了对比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在井筒稳定情况下,应首选裸眼井试井方式;在井筒稳定性较差的情况下,应采用套管内测试,而套管内射孔后注入/压降测试次之;裸眼井测试结果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煤储层特征,压裂测试结果可以直接指导煤层气井初期的排采工作;套管内射孔后测试由于受到固井、射孔等工序的影响,测试结果没有裸眼井和压裂井测试结果准确;套管内试井应该延长测试时间和注入压力等可控因素,从而获得更加可靠的测试结果。(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5年02期)
刘升贵,彭智高,王振彪,陈含,付裕[8](2014)在《沁水盆地煤储层参数影响产气量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沁水盆地煤层气储层参数差异性影响产气量规律,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沁水盆地煤储层参数的差异性,分析产气量对孔隙度、含气量、兰氏体积、渗透率、表皮系数的敏感度.研究结果表明:煤层气储层参数差异性较强,产气量与储层含气量、渗透率呈正相关性,而与储层孔隙度、兰氏体积、井筒表皮系数呈负相关性;产气量对含气量、兰氏体积、渗透率、表皮系数非常敏感;储层保护的关键是减小钻井、固井、完井、压裂工程对渗透率的伤害,降低表皮系数;煤层气开发技术应有针对性地增加渗透率、增加压降区域面积、减少储层伤害.(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10期)
许江,彭守建,刘东,张超林[9](2014)在《煤层气抽采过程中煤储层参数动态响应物理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在煤层气抽采工程现场难以对煤储层参数动态响应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物理相似模拟技术,采用真实煤样建立相似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煤层气抽采过程中煤储层参数动态响应特征的方法,并利用自主研制的煤层气抽采物理模拟试验系统,开展了叁维应力状态下单一储层煤层气抽采物理模拟试验,初步获得了煤储层抽采流量、气体压力、流场及温度等参数的动态演化规律:抽采流量在抽采初期急剧增大,然后逐渐降低;距离钻孔越近气体压力下降越快;靠近钻孔处气体流速较大;抽采初期,煤储层温度变化量小,抽采后期,随着吸附气体的解吸,温度变化量逐渐增大。研究结果可为数值模拟和煤层气抽采工程设计提供基础参数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4年06期)
刘东[10](2014)在《煤层气开采中煤储层参数动态演化的物理模拟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开采中瓦斯灾害频发,煤层气开采利用无疑对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改善能源结构和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意义重大。然而,我国煤层气产业面临着“叁高一低”等一系列技术开发瓶颈,且目前对于煤层气运移特性尚不明晰,尤其是对煤层气高渗富集和低渗运移规律的研究成为技术攻关的难点和重点。为进一步探索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层气的运移规律,本文以重庆石壕煤矿K3煤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测试与理论研究、物理模拟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及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开展了煤基本物理力学特性、煤层气开采中煤储层参数的动态演化特性、煤层气开采中钻孔喷孔演化过程及其动力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并结合岩石力学、多孔介质渗流力学和传热学等理论知识,对多场耦合煤储层系统中的煤层气运移规律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基于上述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如下:1)基于相似理论,自主研发了“多场耦合煤层气开采物理模拟试验系统”,该系统填补了煤层气开采物理模拟试验装置的空白,并基于所开展的煤层气开采物理模拟试验研究,提出了煤层气开采物理模拟试验方法,为开展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煤储层参数动态演化规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2)开展了不同储层压力和不同钻孔位置条件下的煤层气开采物理模拟试验研究,探讨了煤层气开采中煤储层参数的时空演化特性,初步探明了储层压力和钻孔位置对煤储层参数演化和开采效率的影响作用机制,提出了预测和评价煤层气开采效率的Weibull分布函数方法。3)开展了不同气体压力、不同钻孔直径和不同煤储层含水率条件下的钻孔喷孔动力现象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了钻孔破坏失稳演化过程及其动力效应,揭示了钻孔喷孔过程中气体压力、温度、喷孔倾向性、喷口强度、喷出煤粉破碎性等的变化规律及其受气体压力、钻孔直径和含水率的影响特性和作用机制。4)基于线性热弹性假设,推导了包括热应变、瓦斯压力压缩煤体引起的应变、煤体吸附瓦斯膨胀引起的应变及有效应力导致应变的含瓦斯煤总应变表达式,建立了含瓦斯煤系统孔隙率、裂隙率动态演化模型和考虑滑脱效应的孔隙、裂隙渗透率动态演化模型,进一步构建了考虑气体滑脱效应的含瓦斯煤系统THM耦合方程,给出了该耦合方程的定解条件,并通过实验室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了多尺度煤样和多场耦合条件下所建模型的正确性。5)以重庆石壕煤矿K3煤层为实际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计算了多场耦合条件下煤层气开采过程,分析了储层压力、有效应力、渗透率、滑脱效应、开采量等参数的时空演化规律和联动特性,初步探明了气体滑脱效应、孔口负压和钻孔直径对煤层气开采效率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效果。(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4-01)
煤储层参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苞谷山煤矿位于贵州省盘县东北部,已查明井田内3号煤层矿产资源量649万t。本文通过矿区内的3402孔的试井测试资料,根据测试的相关参数和分析数据绘制3号煤层的关井压降双对数拟合曲线图和关井压降半对数拟合检验曲线图。在综合研究井筒附近渗透率、3号煤的煤岩层物性及地层压力系数等方面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总结和分析了3号煤的储层参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煤储层参数论文参考文献
[1].曹石榴,雷光宇.基于VBA的煤储层参数反演模型[J].煤矿安全.2018
[2].李玉兰.贵州省盘县红果镇苞谷山煤矿3号煤储层参数浅析[J].中国煤层气.2018
[3].曹石榴.大佛寺煤层气直井排采特征及煤储层参数反演[D].西安科技大学.2016
[4].关文政.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煤储层参数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长江大学.2016
[5].张兵,徐文军,徐延勇,顾娇扬,杨光.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区块深部关键煤储层参数识别[J].煤炭学报.2016
[6].茹婷,范耀,王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煤储层参数敏感性分析[C].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下册).2015
[7].景兴鹏.不同完井方式下注入/压降煤储层参数法测试结果对比[J].煤炭科学技术.2015
[8].刘升贵,彭智高,王振彪,陈含,付裕.沁水盆地煤储层参数影响产气量数值模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9].许江,彭守建,刘东,张超林.煤层气抽采过程中煤储层参数动态响应物理模拟[J].煤炭科学技术.2014
[10].刘东.煤层气开采中煤储层参数动态演化的物理模拟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研究[D].重庆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