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证候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糖尿病,中医证候,Citespace,VOSviewer
证候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刘亮[1](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糖尿病隐结构模型与证候用药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首先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系统梳理糖尿病证候研究领域的文献,揭示该领域发展脉络,找出该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单位与人物。力图清晰、准确地揭示其知识领域结构,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其次选取医案数据挖掘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将石岩教授治疗消渴病的临床病例资料数据化、电子化,经数据挖掘进行分析,以期对石岩教授诊治消渴病的临床经验提供客观依据,总结其用药规律,旨在为临床治疗消渴病提供有迹可循的指导,以提升中医临床诊断、治疗能力。再使用“Lantern5.0(孔明灯)”软件通过隐结构模型对糖尿病的辨证论治规律进行研究,探索出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日后对糖尿病的辨证论治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材料与方法:1.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期刊数据库与硕博士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以及Google、百度学术等搜索引擎。通过对糖尿病证候研究领域相关的期刊文献与博硕士论文中包含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分析与描述性统计,对糖尿病证候研究领域的学者合作情况、机构合作情况、基金资助等情况进行梳理,总结糖尿病证候领域的不同研究主题。本研究主要应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叁种分析方法。描述性统计包括:期刊文献数据的发文年代分布、基金资助、期刊分布以及文献被引情况,博硕士论文数据的发文年代分布、学位授予单位分布以及文献被引。采用共现分析包方法,对作者、机构、关键词以及博硕士论文数据的指导教师进行了共现分析。采用聚类分析发现糖尿病证候领域中不同的研究主题,根据研究主题与关键词随时间的变化,预测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2.本研究通过搜集整理石岩教授治疗消渴病的医案,将筛选出的处方录入,进行标准化处理,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构建“石岩教授治疗消渴病的门诊数据库”,进行挖掘分析石岩教授治疗消渴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总结其学术思想。3.通过搜集CNKI、VIP、万方医学等数据库内名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病案及临床经验文献,纳入符合糖尿病中西医诊断标准、四诊资料完整的医案,构建名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隐结构型数据库,使用Lantern5.0软件构建隐结构模型,归纳和提取该病的证候要素的意义,找出中医的辨证规则。结果:1.糖尿病证候研究领域相关论文的发文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纳入研究的论文受到基金资助较多,资助最多的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纳入研究的论文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占比25.07%,发文最多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与《中华中医药杂志》;应用最多的标准是《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授予糖尿病证候研究博硕士学位最多的大学是北京中医药大学;2.糖尿病证候研究地域分布广泛,机构间多有合作。最主要的研究机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以及长江叁角洲地区。3.本研究领域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赵进喜。本研究领域形成了广泛研究团队合作网络。4.期刊文献数据与博硕士论文数据的关键词共现显示,糖尿病证候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证候分布规律、证候要素特点、辨证论治、中医证候临床研究、中医证候与生物学指标相关性研究等内容,其中气阴两虚证的研究有望成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证候研究的热点证型。主要研究方法包括:隐结构模型、数据挖掘、结构方程模型、量表、德尔菲法、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病例系列研究等方法。5.根据本课题的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方剂336则,挖掘结果显示,石岩教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专家门诊期间治疗消渴病的常用药物中,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排序,前10位药物:甘草、黄芪、黄连、茯苓、白术、黄精、红参、丹参、葛根、五味子;药性选择倾向于温性药物;药味以甘、苦以及辛味最为常用;药物归经主要为入脾经最为多见,其次为胃经、肺经的药物;6.药对以黄芪与甘草、甘草与茯苓、黄连与甘草、黄芪与茯苓组合最为常见;挖掘得到治疗消渴病的新处方5个。7.本研究通过隐类分析初步提取了119例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医案中13个隐类;8.经诠释偶得出,糖尿病的常见证型包括有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阳虚水泛证、湿热内蕴证、阴虚燥热证等9种,涉及脾、胃、肾、肝、肺、心等脏腑,涉及到的气滞、痰湿、气逆、肾虚、气虚、脾虚、脾阳虚、虚热、阴虚等。9.本研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其医案的分析,其中糖尿病肾病用药涉及共214味中药,排名前叁的高频药物为黄芪、茯苓、山药,黄芪与茯苓、茯苓与泽泻、山药与茯苓配伍出现次数最高;1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用药分析用药涉及共214味中药,排名前叁的高频药物为泽泻、茯苓、山茱萸,茯苓与泽泻、山茱萸与山药、山茱萸与茯苓配伍出现次数最高;11.糖尿病胃肠病变用药分析用药涉及共116味中药,排名前叁的高频药物为泽泻、茯苓、山茱萸,茯苓与泽泻、山茱萸与山药、山茱萸与茯苓配伍出现次数最高;1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用药分析用药涉及共160味中药,排名前叁的高频药物为泽泻、茯苓、山茱萸,茯苓与泽泻、山茱萸与山药、山茱萸与茯苓配伍出现次数最高。结论:1.糖尿病证候领域相关性研究所受关注较多、热度不减,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相关文献中的关键词与证候的表述宜规范,以利于文献计量学开展研究。2.《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华中医药杂志》、《辽宁中医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中华中医药学刊》、《中医杂志》以及《中医临床研究》紧随其后对该领域关注较多,是主要的载文期刊。3.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成都中医药大学关于该领域论文的发布量较高,对糖尿病证候研究关注较多,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取得成效显着。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相关硕博论文的发布量远高于其他高校稳居榜首。本研究文献均受到较多资助,且以国家级资助为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所受资助数量较高、种类较多;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以及辽宁中医药大学所受基金资助并不占优势,但基金资助的效果是显着的。其他机构包括河南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以及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基金投入与论文量比例差异不大。4.本研究领域的期刊论文质量较高,硕博论文高质量论文相对不足。5.在研究合作团队方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是糖尿病证候研究领域合作最广泛的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比较活跃的机构,他们的合作以核心机构为中心,合作关系紧密。6.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赵进喜团队、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倪青团队、北京中医药大学王伟团队以及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牟新团队,以上团队将有可能引领未来几年糖尿病证候领域的研究。应用聚类分析、隐结构模型以及医案数据挖掘等科研方法,进行糖尿病证候研究将成为热点。7.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分析了石岩教授治疗糖尿病应用组方的规律和特点,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以阴虚或气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且多为虚实夹杂致病。痰浊是瘀血形成的病理基础,且二者相互影响,瘀血贯穿糖尿病始终,并以“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为核心治法;8.石岩教授临证用药与中药复方益糖康主要成分高度吻合,彰显了石岩教授从整体出发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注重辨证论治、标本兼顾,以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减轻糖尿病患者的各种症状,起到降糖,疗效稳定;9.石岩教授在临床上治病用药时,精通药物的药性,阴阳相配,润燥相制,通过对药性的灵活应用,纠正疾病所表现出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以期达到机体的“阴平阳秘”,从而使患者症状得到改善;10.石岩教授以“阴虚内热、脾虚失运”为主要出发点论治消渴病的思路,多选用甘草、黄芪、茯苓、红参等甘味药物以补脾益气,选取黄连、黄柏此类苦味药物以行清热之功,运用桂枝、附子等辛味药物以达助阳化气之效;11.黄芪与甘草这一药物组合出现频率最高,二药合用增强补气健脾之功,体现了石岩教授“从脾论治”的学术思想,印证了中药复方益糖康中“黄芪、甘草”药对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12.临床治疗中发现消渴患者多出现“口渴多饮”、“乏力”、“便溏”等脾虚之证,综合药频排在前叁甲的甘草、黄芪、茯苓,此叁药同用重视恢复中焦脾胃生理功能,抓住脾失健运这一核心病机,体现了石岩教授“从脾论治”的学术思想。13.本研究通过隐类分析并诠释得出:糖尿病的常见证型包括有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阳虚水泛证、湿热内蕴证、阴虚燥热证等9种,涉及脾、胃、肾、肝、肺、心等脏腑,涉及到的气滞、痰湿、气逆、肾虚、气虚、脾虚、脾阳虚、虚热、阴虚等。(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许玉龙,吴秀艳,李延龙,王天芳,张连文[2](2019)在《基于隐结构分析建立中医证候分型规则的叁种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治疗疾病时,首先需要把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疾病的辨证分型标准主要是专家组通过讨论确定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本文介绍叁种基于无标签数据建立辨证分型规则的方法:隐类分析、单步隐树分析和双步隐树分析,并基于801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症状数据,对叁种方法进行对照比较,明确它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在临床研究中选择使用。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促进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提高临床诊疗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19年01期)
张恒艳,叶建州,周也,杨雪松[3](2018)在《潜类别结构方程在中医证候演变分析中的运用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目前有关于中医证候研究的方法层出不穷,但由于每种方法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尚未形成规范统一的证候标准。因此在未来中医证候研究过程中,合理的联合运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可能是较为理想的方式。文章旨在分析近年来潜在类别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在中医证候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并探讨潜类别结构方程在中医证候运用种的可行性以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未来中医证候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为疾病的预防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8年10期)
万生芳,吴萌,王晓丽,魏昭晖,王凤仪[4](2018)在《基于文献研究胃溃疡的证候特点与核心药团网络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文献研究胃溃疡证候特点及用药核心药团可视化网络结构。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1987年1月—2016年12月20年间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相关文献,建立胃溃疡证候要素数据库及用药数据库,对其证候和用药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符合要求319篇文献,整理出胃溃疡中医证候名称15个,出现频次较多的证候依次为脾胃阳虚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气虚证>胃阴不足证;病位要素主要涉及胃、脾、肝、胆;病性要素主要有阳虚、气滞、血瘀、阳盛、阴虚、气虚、湿浊、寒凝、食积等;文献中涉及179味中药,用药频次达3308次;挖掘出以甘草、白术、黄芪、白芍、白及、延胡索、麦冬、柴胡等为核心的8个核心药团。结论:胃溃疡临床常见证型以脾胃阳虚证最多见,肝胃气滞证次之;病性以阳虚为主,涉及气滞、血瘀、热、虚、痰、湿、食积等;用药特点则以健脾益气、和胃止痛为主,辅以疏肝理气、柔肝活血、养阴清热之品;在辨明证候特点基础上,挖掘胃溃疡用药核心团,能够指导临床针对性用药,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张永嘉[5](2018)在《基于结构化病历的子宫腺肌病证候规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子宫腺肌病中医门诊结构化病历的构建目的以真实世界研究为背景,结合中医诊疗规律和子宫腺肌病疾病特点,构建子宫腺肌病中医门诊结构化病历,以满足临床资料采集的真实全面和科研数据的同步积累,实现临床科研一体化,为建立循证的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科研体系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遵循共享系统的真实世界临床研究数据化原则,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电子病历及临床科研一体化数据采集系统平台作为构建工具。参照国家《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中医诊断学》中医病案书写的内容与要求设计子宫腺肌病电子病历板块;参照《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疗指南》等相关资料,对各板块进行结构化分解。结果参照卫生行业规范和子宫腺肌病相关指南,将复杂干预、表述多样的中医门诊子宫腺肌病患者临床诊疗信息标准化、结构化、数据化,构建子宫腺肌病中医门诊结构化病历,并完成病历数据的录入和监察。结论子宫腺肌病中医门诊结构化病历的构建,对采集海量临床数据和符合中医自身思维模式的科研信息、探讨中医治疗子宫腺肌病有效的辨证论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为子宫腺肌病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基于关联规则子宫腺肌病证候规律探讨目的通过对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探讨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各证型症状特点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以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赵瑞华教授临床理念,揭示子宫腺肌病病因病机特点及症状的内在联系。方法利用完成的子宫腺肌病中医门诊结构化病历进行数据采集,将录入的2014年0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妇科门诊的23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初诊数据进行提取及预处理。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0.0对本次纳入研究患者群的临床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快速聚类法进行证候分型。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研发的中医临床数据挖掘系统对子宫腺肌病患者临床症状进行核心症状的提取及关联分析。结果1.本次纳入研究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年龄最小21岁,最大52岁,31-50岁患者有196人,占患者总人数的85.2%,其中31-40岁占51.7%,41-50岁占33.5%。2.23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经行腹痛163人,占70.9%;月经量多99人,占43.0%;未避孕未孕79人,占34.3%;月经量少35人,占15.2%;经期延长34人,占14.8%;月经后错10例,占4.3%。3.23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核心症状为形寒肢冷、神疲乏力、经行腹痛、腰酸、急躁易怒、头身肢体沉重、食欲不佳、口干、月经量多,其次为性欲减退、精神抑郁、眠浅易醒、未避孕未孕、大便质黏、难以入睡、面色萎黄、五心烦热、胸闷、头晕。4.23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中形寒肢冷、腰酸、神疲乏力具有强关联。形寒肢冷、腰酸常伴随神疲乏力,提升度分别为1.09、1.09;腰酸与形寒肢冷具有强关联,腰酸患者中形寒肢冷占80%,腰酸对形寒肢冷的提升度为1.13;当形寒肢冷、腰酸、神疲乏力两两出现时亦可对另一者有提升作用,且提升度大于单因素作用。急躁易怒与神疲乏力具有强关联,急躁易怒对神疲乏力的提升度为1.12。5.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型以寒凝血瘀为主,所占比例最大为40.9%,其次为气虚血瘀证(25.2%)、气滞血瘀证(23.0%)、肾虚血瘀证(10.9%)。6.寒凝血瘀证的核心症状为形寒肢冷、神疲乏力、经行腹痛、得热痛减、性欲减退、未避孕未孕、大便溏稀。形寒肢冷、经行腹痛、得热痛减、未避孕未孕具有强关联。经行腹痛、未避孕未孕的患者分别有92%、95%伴有形寒肢冷。经行腹痛的患者中,83%患者得热可缓解。患者在形寒肢冷时,发生经行腹痛、未避孕未孕的可能性有所提升。7.气虚血瘀证的核心症状为神疲乏力、月经量多、经行腹痛、食欲不佳、面色萎黄、大便质黏。神疲乏力与经行腹痛、食欲不佳、面色萎黄、月经量多均具有强关联,并能提升后者发生的可能性。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时,发生神疲乏力的机会概率分别为94%、100%。8.气滞血瘀证的核心症状为急躁易怒、精神抑郁、经行腹痛、五心烦热、胸闷、神疲乏力、食欲不佳、眠浅易醒。急躁易怒、精神抑郁与经行腹痛具有强关联,占经行腹痛的94%、72%,对经行腹痛的提升度分别为1.08、1.09。当急躁易怒与精神抑郁同时出现时,其提升度提高为1.15。急躁易怒的患者78%可见神疲乏力、59%可见食欲不佳。9.肾虚血瘀证的核心症状为腰酸、经行腹痛、未避孕未孕、耳鸣、性欲减退、形寒肢冷。腰酸与未避孕未孕、经行腹痛、形寒肢冷具有强关联。未避孕未孕、经行腹痛患者中腰酸分别占100%、95%。腰酸与形寒肢冷呈正相关,提升度为1.04。腰酸可直接提升未避孕未孕、经行腹痛的发生,亦可通过提升形寒肢冷,导致未避孕未孕、经行腹痛。结论1.子宫腺肌病主症为经行腹痛、月经量多、不孕。核心症状为形寒肢冷、神疲乏力、经行腹痛、腰酸、急躁易怒、头身肢体沉重、食欲不佳、口干、性欲减退、精神抑郁。其中形寒肢冷、腰酸、神疲乏力具有强关联,急躁易怒与神疲乏力具有关联。2.子宫腺肌病常见证型为寒凝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是最常见的证型。3.子宫腺肌病临床症状中存在复杂的关联规则。不同证型核心症状、症状之间的相互关联各有特点;同一证型不同因素、不同证型各个因素之间紧密联系,相互转化、兼夹。临证需明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其转化。4.利用中医门诊结构化病历构建子宫腺肌病数据库并进行分析,结论符合中医基础理论,是探究中医治疗子宫腺肌病证、症规律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延龙[6](2018)在《基于隐结构法的肝炎肝硬化的证候要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索肝炎肝硬化的常见证候要素,建立肝炎肝硬化常见证候要素的辨识标准,为临床准确辨明证候提供补充和依据,促进临床辨证的客观化和规范化发展。研究方法运用课题组前期制定的《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采集801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四诊信息(症状和体征),本研究采用隐结构法对97个症状和体征进行相关分析,再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提取出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并建立其辨识标准。结果1.对97个症状和体征进行隐结构分析,共得到35个隐变量,77个隐类,初步提取了 801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气虚证、湿证、热证、阴虚证、血瘀证、阳虚证、气滞证、水停证。2.通过对肝炎肝硬化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隐结构分析,初步建立了辨识标准:气虚证(阈值:8.4):懒言(5.4),乏力(5.1),神疲(4.1),泄泻(1.7),便溏(1.2),面色晦暗(1.0),自汗(0.8),舌色淡白(0.9),面色淡黄(0.6);湿证(阈值:14.1):厚苔(20.4),腐腻苔(3.4),黄疸(0.8),胖舌(0.7),厌油腻(0.6),齿痕舌(0.4),纳呆(0.3),口粘腻(0.3);热证(阈值:5.6):口苦(4.5),口咽干燥(4.1),尿色深黄(3.0),口渴(2.9),燥/糙苔(2.4),发热(2.3),便秘(2.1),舌色红绛(1.5),老舌(1.5),滑脉(0.9),数脉(0.8);阴虚证(阈值:6.0):肌肤干燥(4.3),口咽干燥(4.1),耳鸣(4.1),目昏(3.9),口渴(3.2),目涩(2.8),裂纹舌(2.8),盗汗(2.8),自觉发热(2.2),瘦舌(2.0);血瘀证(阈值:7.2):腹壁静脉曲张(3.7),肌肤甲错(1.8),舌下络脉异常(4.5),蜘蛛痣(2.0),面色黑(2.3),瘀斑/瘀点舌(7.4),面色晦暗(2.6),脾脏肿大(2.1);阳虚证(阈值:5.6):五更泻(4),夜尿频多(3.3),腰膝酸软/腰膝酸痛(2.7),腰冷(2.1),畏寒(2.0),完谷不化(2.0),性欲减退(1.8);气滞证(阈值:6.8):太息(4.0),抑郁(3.1),胁胀(2.2),胁痛(1.9),胃脘胀满(1.7),腹胀(1.1),弦脉(0.3);水停证(阈值:3.7):滑苔(4.1),腹水(1.4),尿量减少(1.3),浮肿(1.2)。结论1.通过对肝炎肝硬化四诊信息资料的分析,提取了 801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气虚证、湿证、热证、阴虚证、血瘀证、阳虚证、气滞证、水停证,提示这些证候要素是临床常见的证候要素。2.通过隐结构法建立了肝炎肝硬化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辨识标准,发现隐结构法是比较适合进行证候要素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01)
朱慧芬(Chu,Wai,Fun)[7](2018)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肠癌中医证候和症状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 探讨大肠癌手术前和手术后中医证候和症状的分布特征。2 构建大肠癌证候症状结构方程验证性模型。3 探讨大肠癌中医证候和症状的相关关系、证候的主症和兼症、症状和症状的相关关系。方法1 对近十年大肠癌中医证候临床研究相关文献、结构方程模型在中医临床研究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梳理。2 在江苏地区四家医院采集大肠癌临床住院病例2042例,筛选符合标准的大肠癌患者1252例进行研究,归纳整理中医四诊症状共120项,输入MS Access 2007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描述性和频次的统计分析,归纳一般资料情况、临床病理情况、及大肠癌手术前和手术后中医证候和症状的分布规律。3 提取大肠癌手术前和手术后的主要中医证候及相关四诊症状,并以四诊症状为显变量、证候为隐变量,应用SPSS 22.0软件,运用AMOS分析方法,基于较优拟合度为原则,建立和拟合大肠癌证候症状结构方程验证性模型,并研究各模型整体拟合度评估指标,比较各模型拟合结果,分析及总结模型的拟合程度。4 采用最大拟然估计法,估计大肠癌证候症状结构方程验证模型变量的载荷系数,以建立大肠癌证候症状回归方程,并结合中医理论,初步检释大肠癌中医证候和症状的相关关系,并分析各模型的载荷系数值以提取大肠癌证候的主症和兼症。5 采用最大拟然估计法,估计大肠癌证候症状结构方程验证模型变量的相关系数,并结合中医理论,初步诠释大肠癌症状与症状的相关关系。结果1 文献综述通过文献检索,收集符合大肠癌证候临床研究的现代文献共76篇、结构方程模型在中医临床研究应用的现代文献共8篇,经梳理后总结出大肠癌临床研究现况、结构方程模型在中医临床应用现况,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依据。2 大肠癌中医临床研究(1)江苏地区1252例大肠癌患者中,手术前患者493例,手术后患者759例。(2)1252例大肠癌患者中,男性患者居多(58.3%),发病年龄以50~79岁占大多数(75.9%),平均年龄62.84岁,96.8%患者已婚,99.7%属汉族,86.3%出生自江苏地区,职业是离退休占多数(52.6%),有高血压病史占多数(36.6%),有吸烟史和饮酒史分别占15.6%和 11.4%。(3)493例大肠癌手术前患者中,男性患者居多(59%),发病年龄以50~79岁占大多数(72%),平均年龄63.78岁,95.1%患者已婚,99.8%属汉族,82.8%出生自江苏地区,职业是离退休占多数(48.5%),有高血压病史占多数(38.9%),有吸烟史和饮酒史分别占17.2%和13.4%。(4)759例大肠癌手术后患者中,男性患者居多(57.8%),发病年龄以50~79岁占大多数(78.5%),平均年龄62.23岁,97.9%患者已婚,99.6%属汉族,88.5%出生自江苏地区,职业是离退休占多数(55.2%),有高血压病史占多数(35%),有吸烟史和饮酒史分别占14.5%和 10.1%。(5)1252例大肠癌患者的肿瘤部位出现频率由多至少依次在乙状结肠、结肠肝曲、升结肠、横结肠、直肠、回盲部、降结肠、结肠脾曲。大肠癌组织学分型出现频率由多至少依次是腺癌、粘液腺癌、(腺癌,局部粘液腺癌)、(腺癌,伴印戒细胞癌)、(粘液腺癌,伴印戒细胞癌)、(粘液腺癌,局部黏液腺癌,局部印戒细胞癌)。(6)493例大肠癌手术前患者的肿瘤部位出现频率由多至少依次在乙状结肠、升结肠、横结肠、结肠肝曲、降结肠、回盲部、直肠、结肠脾曲。大肠癌组织学分型出现频率由多至少依次是腺癌、(腺癌,局部粘液腺癌)、粘液腺癌、(腺癌,伴印戒细胞癌)。(7)759例大肠癌手术后患者的肿瘤部位出现频率由多至少依次在乙状结肠、结肠肝曲、直肠、升结肠、横结肠、回盲部、结肠脾曲、降结肠。大肠癌组织学分型出现频率由多至少依次是腺癌、粘液腺癌、(腺癌,局部粘液腺癌)、(粘液腺癌,伴印戒细胞癌)、(腺癌,伴印戒细胞癌)、(粘液腺癌,局部黏液腺癌,局部印戒细胞癌)。大肠癌临床分期出现频率由多至少依次是 Ⅱ期(38.6%)、Ⅲ期(35.4%)、Ⅳ期(20.6%)、Ⅰ 期(5.1%)、0 期(0.3%)。(8)1252例大肠癌患者,中医证候出现频率>10%由多至少依次是气滞血瘀证、脾胃虚弱证、脾虚气滞证、气血两虚证。四诊症状出现频率>10%由多至少依次是苔薄白、脉弦、舌淡白、腹痛、脉细、神疲乏力、苔白腻、泄泻、纳差、失眠、舌红、舌淡红、大便带血、大便难解、腹胀、体重下降。(9)493例大肠癌手术前患者,中医证候以气滞血瘀证占大多数(71.8%),其余各证候均不足5%。四诊症状出现频率>10%由多至少依次为腹痛、脉弦、苔薄白、大便带血、泄泻、纳差、失眠、舌淡白、大便难解、体重下降、舌红、腹胀、脉细、神疲乏力、苔白腻、便血色暗红、便血色鲜红、舌淡红、舌暗。(10)759例大肠癌手术后患者,中医证候出现频率>10%由多至少依次是气滞血瘀证、脾胃虚弱证、脾虚气滞证、气血两虚证。四诊症状出现频率>10%由多至少依次为苔薄白、脉细、神疲乏力、舌淡白、脉弦、苔白腻、纳差、失眠、舌淡红、泄泻、舌红、腹痛。(11)对大肠癌最常出现的证候,其相关症状进行了频次统计分析:①354例大肠癌手术前气滞血瘀证的相关症状共有83个,出现频率>10%由多至少依次为腹痛、脉弦、苔薄白、大便带血、泄泻、失眠、纳差、舌淡白、大便难解、体重下降、舌红、腹胀、便血色暗红、便血色鲜红、苔白腻、神疲乏力。②192例大肠癌手术后气滞血瘀证的相关症状共有53个,出现频率>10%由多至少依次为脉弦、苔薄白、纳差、舌红、失眠、舌淡白、腹痛、苔白腻、脉细、舌暗。③136例大肠癌手术后脾胃虚弱证的相关症状共有72个,出现频率>10%由多至少依次为苔薄白、脉细、神疲乏力、舌淡白、舌淡红、脉弦、纳差、泄泻、腹痛、苔白腻、脉沉、舌红、失眠、腹胀。④128例大肠癌手术后脾虚气滞证的相关症状共有62个,出现频率>10%由多至少依次为神疲乏力、苔白腻、脉细、舌淡白、失眠、泄泻、舌淡红、纳差、脉弦、腹胀、面色少华。⑤121例大肠癌手术后气血两虚证的相关症状共有60个,出现频率>10%由多至少依次为苔薄白、脉弦、舌淡白、脉细、纳差、苔白腻、舌红、舌淡红、失眠。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肠癌中医证候和症状的相关性研究(1)对大肠癌最常出现的证候,包括手术前气滞血瘀证、手术后气滞血瘀证、手术后脾胃虚弱证、手术后脾虚气滞证和手术后气血两虚证,分别拟合构建结构方程验证模型;在各模型中,症状对构成证候的贡献度结果如下:①大肠癌手术前气滞血瘀证<---0.768苔白腻+ 0.387舌红+ 0.209神疲乏力+0.124脉细+0.116腹胀+0.107腹痛+0.087泄泻+0.072纳差+0.018舌暗。②大肠癌手术后气滞血瘀证<---脉弦+0.339苔薄白+0.128舌红+0.048苔白腻+ 0.031失目眠。⑧大肠癌手术后脾胃虚弱证<---0.504纳差+ 0.449舌淡白+ 0.367神疲乏力+0.209泄泻+0.201苔薄白+0.129腹痛。④大肠癌手术后脾虚气滞证<---0.827脉细+ 0.576舌淡白+ 0.393苔白腻+0.379神疲乏力+ 0.184泄泻+ 0.101失眠+ 0.043面色少华。⑤大肠癌手术后气血两虚证<---苔薄白+0.310舌淡白+0.290脉沉+0.177舌淡红+ 0.083脉弦+ 0.060脉滑。(2)各结构方程验证模型的适配度理想,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五个适配度指标结果如下:①大肠癌手术前气滞血瘀证模型的CMIN/DF值是2.145,CFI值是0.965,NFI值是0.483,RMSEA 值是 0.057 和 AIC 值是 93.909。②大肠癌手术后气滞血瘀证模型的CMIN/DF值是8.352,CFI值是0.895,NFI值是0.351,RMSEA 值是 0.196 和 AIC 值是 68.113。⑧ 大肠癌手术后脾胃虚弱证模型的CMIN/DF值是1.046,CFI值是0.976,NFI值是0.681,RMSEA 值是 0.018 和 AIC 值是 33.412。④大肠癌手术后脾虚气滞证模型的CMIN/DF值是6.078,CFI值是0.858,NFI值是0.439,RMSEA 值是 0.200 和 AIC 值是 113.090。⑤大肠癌手术后气血两虚证模型的CMIN/DF值是7.197,CFI值是0.832,NFI值是0.279,RMSEA 值是 0.227 和 AIC 值是 93.971。(3)在五个结构方程验证模型中,大肠癌手术前气滞血瘀证和大肠癌手术后脾胃虚弱证为最适配模型。(4)大肠癌手术前气滞血瘀证的主症是苔白腻,兼症有舌红、神疲乏力、脉细、腹胀、腹痛、泄泻、纳差和舌暗。(5)大肠癌手术后气滞血瘀证的主症是脉弦,兼症有苔薄白、舌红、苔白腻和失眠。(6)大肠癌手术后脾胃虚弱证的主症是纳差,兼症有舌淡白、神疲乏力、泄泻、苔薄白和腹痛。(7)大肠癌手术后脾虚气滞证的主症是脉细和舌淡白,兼症有苔白腻、神疲乏力、泄泻、失眠和面色少华。(8)大肠癌手术后气血两虚证的主症是苔薄白,而兼症分别是舌淡白、脉沉、舌淡红、脉弦和脉滑。(9)大肠癌手术前气滞血瘀证,以舌红和苔白腻的相关性最高。(10)大肠癌手术后气滞血瘀证,以脉弦和苔薄白的相关性最高。(11)大肠癌手术后脾胃虚弱证,以舌淡白和纳差的相关性最高。(12)大肠癌手术后脾虚气滞证,以舌淡白和脉细的相关性最高。(13)大肠癌手术后气血两虚证,以舌淡白和苔薄白的相关性最高。结论1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可对大肠癌证候和症状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也可对各证候中症状与症状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2 通过大肠癌中医临床研究,大肠癌手术前和手术后患者均以男性比女性多,男女比例约为1.4:1,以中老年多见,平均发病年龄约63岁,肿瘤部位在手术前以乙状结肠、升结肠和横结肠最多见,手术后以乙状结肠、结肠肝曲和直肠最多见,组织学分型均以腺癌为主。此外,大肠癌手术后患者发病时以中晚期多见,Ⅱ期和Ⅲ期最多,其次是Ⅳ期;从而揭示了大肠癌手术前和手术后的临床病理特征。3 通过大肠癌中医临床研究,大肠癌手术后的证候分布以气滞血瘀证最多、其次是脾胃虚弱证、脾虚气滞证和气血两虚证。而大肠癌手术前的证候分布主要以气滞血瘀证为主,占71.8%。由此可见,大肠癌手术前和手术后都分别以气滞血瘀证最多见,反映手术前和手术后都是以实证表现为主;而手术前和手术后的证候分布又有一些变化,大肠癌手术后又较手术前多见脾胃虚弱证、脾虚气滞证和气血两虚证等属于虚证和虚实夹杂证的证候。临床上出现的证候和文献研究报导不尽相同,手术前和手术后的证候分布变化比文献研究结果更为丰富。4 通过大肠癌中医临床研究,大肠癌手术前和手术后最常见的症状分别都有腹痛、脉弦、苔薄白、泄泻、纳差、失眠、舌淡白、舌红、脉细、神疲乏力、苔白腻、舌淡红等,但每个症状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各占的比重有明显不同;第一,大肠癌手术前以脉弦多见,而手术后则以脉细多见;第二,大肠癌手术前以腹痛、泄泻最常见,而手术后以神疲乏力、纳差最常见;由此可见,虽然大肠癌手术前和手术后分别都以气滞血瘀证最多见,但两者最常见的症状并非完全一致。第叁,大肠癌手术前又较手术后多见7个症状,包括大便带血、大便难解、体重下降、腹胀、便血色暗红、便血色鲜红、舌暗等,揭示了大肠癌手术前特有的临床表现。5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得到的模型整体拟合程度均达到适配标准,反映本研究的大肠癌中医证候和症状的验证性相关关系是成立的,其中从数据分析适配度上最理想的模型分别是大肠癌手术前气滞血瘀证和大肠癌手术后脾胃虚弱证,反映手术前气滞血瘀证和手术后脾胃虚弱证两者分别与症状的相关关系可靠,并反映临床手术前后中医证候的实际情况,而非一般中医证候规笵中常见的情况,当中证候从手术前到手术后的转变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6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反映大肠癌症状与症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即一个症状的出现所引发同时另一个症状出现的几率,并以概率理论表示,初步既可以通过中医理论诠释,又能深化并反映临床上隐藏着的证候要素,而这些证候要素往往是被忽略的,并能带出一部份的量化关系。7 通过对各证候提取的主要症状,并通过载荷系数建立回归方程式,当中包括每个症状对相应证候的贡献度,即每个症状对构成证候的比重,初步既可以通过中医理论诠释,也能量化当中证症关系,此外,也发现这些症状和证候规范标准所描述的有所差异,而这些差异却是更加符合临床上的实际情况,但往往被忽略了;其它没有纳入结构方程内的症状,则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8 本研究基于大肠癌证候症状相关关系而建立的验证性结构方程模型,能量化证症关系,也能反映临床上实际情况,如能深化并改善当中的研究方法和订立调查研究题目,定能找出临床上证候所包含的证候要素,有助于病证结合的证候规范化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4-01)
吴丽媚[8](2018)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结构及中医证候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睡眠结构和睡眠障碍的类型,尝试从中医证候的角度探索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中医证型的规律及特点,从而指导中医药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理法方药的应用。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35例,进行匹兹堡失眠评价量表(PQSI)评定,PQSI总分≥7的18名患者为睡眠障碍组,PQSI总分<7的17名患者为非睡眠障碍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及NIHSS评定,按照1994年《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进行风、火、痰、瘀、气虚及阴虚阳亢6种基本证候评分,每一证候总分≥7分则认为存在该证候。最后分析两组患者的各证候得分与睡眠结构、睡眠质量及睡眠障碍的类型。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两组睡眠参数和证候得分的区别,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比较两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定性变量。研究结果:1.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组的总睡眠时间(257.06±76.94 min)、N2期睡眠(120.33±57.19 min)、REM期睡眠(30.97±19.67 min)减少,睡眠效率(52.68±16.11%)降低,REM潜伏期(168.94±124.14 min)、觉醒时间(240.11±99.78min)延长,与卒中后非睡眠障碍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N1期睡眠延长,N3期睡眠减少,觉醒次数增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组1人出现REM期睡眠缺失,2人出现N3期睡眠缺失。睡眠障碍组有轻度OSAHS 6例、中度OSAHS 2例、重度OSAHS 3例,非睡眠障碍组有轻度OSAHS 4例、中度OSAHS 4例、重度OSAHS 2例,两组OSAHS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轻、中、重度OSAHS患者的睡眠参数无统计学差异。睡眠障碍组的重度OSAHS患者在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均高于轻度OSAH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组重度OSAHS患者在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与中度OSAH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睡眠障碍组轻、中、重度OSAHS患者的睡眠参数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组的睡眠周期个数(2.22±1.11)少于非睡眠障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组的火证(7.28±4.59)及痰证(10.94±4.02)得分均较非睡眠障碍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证、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两组未见明显差异。证候分布上,睡眠障碍组存在风证9例、火证10例、痰证16例,瘀证6例、气虚证8例、阴虚阳亢证2例,非睡眠障碍组存在风证7例、火证5例、痰证7例,瘀证2例、气虚证7例、阴虚阳亢证3例。两组在痰证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的睡眠结构改变,表现为总睡眠时间、N2期睡眠、REM期睡眠减少,睡眠效率降低,REM潜伏期、觉醒时间延长及睡眠周期减少。2.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睡眠呼吸暂停。3.睡眠障碍组的重度OSAHS患者在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反而高于轻度OSAHS,这可能与重度OSAHS缺血预适应和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有关,侧面也反应OSAHS患者的主观感受与PSG客观参数不对等。4.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中医证候以火证及痰证为主,其中以痰证更为显着。存在火证的睡眠障碍患者均存在痰证,故可推测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以痰证为主,可郁久化热化火。(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4-01)
陈爱萍[9](2018)在《强直性脊柱炎入院患者寒热证候分布特点及其与脊柱结构损伤和疾病活动度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类(AS)入院患者寒热证候分布特点及其与脊柱结构损伤和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16-2017年北京中医医院风湿科强直性脊柱炎住院患者共计277例进行寒热证候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脊柱结构损伤(mSASSS)评分及强直性脊柱炎活动度(ASDAS)评分。结果强直性脊柱炎入院患者寒证组36例(12.99%),热证组241例(87.01%),寒证组患者mSASSS评分较热证组高(P<0.05):热证组患者ASDAS评分较寒证组高(P<0.05)。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入院患者热证多于寒证。热证组患者多与炎症活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寒证组患者脊柱结构损伤程度较热证组重。(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3-30)
穆相君[10](2017)在《强直少动型帕金森病的肾虚血瘀证候评分与脑结构网络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随着近年来对帕金森病理认识的进步,发现帕金森病理改变不始于亦不局限于中脑黑质,因其累及多处部位,症状多样,不易早期诊断。研究者试通过多种方式总结帕金森病症状规律特征,提高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率,以及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强直少动型帕金森病是以动作迟缓、肌强直为特征的帕金森病亚型,因其震颤症状不显,早期诊断更为困难。已有研究证明中药益肾逐瘀法治疗强直少动型帕金森病可有效改善患者多种症状评分,包括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自主神经功能、精神症状、感觉障碍、睡眠障碍),且脑功能连接也在疗后有所改变,但中医证候与脑结构网络是否存在相关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候"是中医实现个体化治疗的根本依据。关于"证"的来源与发展问题一直为中医学所关注。现代医学用多种科技手段研究中医证候与现代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以此论证中医"证候"概念并非仅仅只是历史经验总结及疾病根关症状堆砌,更存在共性的内在生物学基础。研究证候评分成为该探索过程中重要的量化指标。支持向量机(SVM)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监督学习方法,可用于解决一些样本小,维度高的统计学问题。本研究试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SVC)及回归(SVR)方法比较治疗前PD组与正常人之间脑结构性网络差异,分析各症状量表评分(包括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与脑结构网络相关性。研究目的:(1)比较强直少动型PD患者不同于正常人的脑结构网络特征,为帕金森病精确诊断提供辅助手段;(2)比较叁种PD量表评分(NMSS、UPDRS、TCM)与脑结构网络的相关性;(3)分析强直少动型帕金森病肾虚血瘀证是否存在脑结构网络特征性改变为该证候的内在生物学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依照试验标准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纳入9例强直少动型帕金森病患者,并予口服中药——培元解痉汤加减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行NMSS(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量表)、UPDRS(统一帕金病森评分量表Ⅲ)、TCM(PD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表)叁种量表评分,并采集核磁影像,将之与9名与治疗组年龄、文化程度基本匹配的正常人核磁影像对照研究。采用FreeSUrfer5.3进行皮层分割,FATCAT工具包行白质纤维追踪,分别按确定性算法(Deterministic tractography,DET),简略概率算法(Mini-Probabilistic Tracking,MINIP)和全概率算法(Probabilistic Tracking,PROB)计算纤维连接。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SVC)比较治疗前PD组与正常人之间脑结构性网络的差异,并行交叉验证。采用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分析叁种量表评分(NMSS、UPDRS、TCM)与脑结构网络相关性。研究结果:1.强直少动型帕金森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存在脑结构网络的特异性改变;其NMSS、UPDRS、TCM症状量表评分与脑连接改变具有相关性。2.SVC中对识别PD组贡献度大的连接以中央前回、间脑腹侧、额下回盖部为主要节点,以中央前回-额下回盖部、中央前回-间脑腹侧的连接改变为显着;对识别正常对照组贡献度大的连接以额上回、豆状核壳、杏仁核、扣带回为节点;以缘上回-岛叶、扣带回-额上回的连接改变为显着。3.与NMSS量表评分正相关的连接主要以间脑腹侧、中央前回、顶上小叶、豆状核壳为节点,以间脑腹侧-中央前回、顶上小叶-豆状核壳的连接相关性为显着;负相关连接主要以内嗅皮质、顶下小叶、额上回、缘上回为节点,以顶下小叶-缘上回,内嗅皮质-杏仁核相关性显着。4.与UPDRS量表评分正相关的连接主要以豆状核壳、内嗅皮质、额上回、颞极为节点,以内嗅皮质-颞极、顶上小叶-豆状核壳、额上回-间脑腹侧、中央前回-岛叶连接相关性为显着;负相关连接主要以海马、内嗅皮质、丘脑本体为节点,以海马-内嗅皮质、丘脑本体-海马连接相关显着。5.与TCM量表评分正相关连接主要以舌回、眶外侧回为节点,结构连接以眶外侧回-颞上回,舌回-扣带回、舌回-颞下回相关性显着;负相关的连接以内嗅皮质、海马、中央旁小叶为主要节点,连接中以海马-内嗅皮质、内嗅皮质-豆状核壳、海马-间脑腹侧、内嗅皮质-杏仁核、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回相关性显着。结论:1.强直少动型帕金森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存在脑结构网络的改变;NMSS、UPDRS、TCM症状量表评分与脑连接改变具有相关性;可有助于PD临床诊断与证候量化;2.以内嗅皮质和基底节(主要为豆状核壳、杏仁核)为节点的结构连接改变符合帕金森病原发病理改变特征;3.TCM量表相关的连接较NMSS及UPDRS具有个性及规律性,提示PD肾虚血瘀证不仅为PD症状集合,亦存在相应脑结构连接特征为生物学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5-01)
证候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医治疗疾病时,首先需要把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疾病的辨证分型标准主要是专家组通过讨论确定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本文介绍叁种基于无标签数据建立辨证分型规则的方法:隐类分析、单步隐树分析和双步隐树分析,并基于801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症状数据,对叁种方法进行对照比较,明确它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在临床研究中选择使用。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促进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提高临床诊疗的一致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证候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刘亮.基于数据挖掘的糖尿病隐结构模型与证候用药规律分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
[2].许玉龙,吴秀艳,李延龙,王天芳,张连文.基于隐结构分析建立中医证候分型规则的叁种方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
[3].张恒艳,叶建州,周也,杨雪松.潜类别结构方程在中医证候演变分析中的运用概述[J].时珍国医国药.2018
[4].万生芳,吴萌,王晓丽,魏昭晖,王凤仪.基于文献研究胃溃疡的证候特点与核心药团网络结构[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8
[5].张永嘉.基于结构化病历的子宫腺肌病证候规律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6].李延龙.基于隐结构法的肝炎肝硬化的证候要素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7].朱慧芬(Chu,Wai,Fun).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肠癌中医证候和症状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
[8].吴丽媚.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结构及中医证候特点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9].陈爱萍.强直性脊柱炎入院患者寒热证候分布特点及其与脊柱结构损伤和疾病活动度相关性研究[C].第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10].穆相君.强直少动型帕金森病的肾虚血瘀证候评分与脑结构网络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