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觉刺激和 c-fos 原癌基因表达

味觉刺激和 c-fos 原癌基因表达

一、味觉刺激与c-fos原癌基因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唐岚莹[1](2019)在《火麻仁提取液对D-gal致衰老大鼠味觉记忆的影响》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火麻仁提取液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味觉学习记忆的影响目的: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生活及医疗水平的发展,人的寿命也会不断延长,但是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可忽视。尤其是以认知与学习记忆功能的减退为主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火麻仁,又名麻子、麻子仁,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研究表明,火麻仁具有润燥滑肠、补气血、抗炎等功效,同时对机体的学习记忆减弱和认知功能障碍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还不明确。在本研究中,利用火麻仁提取液(Extract of Fructus Cannabis,EFC)对D半乳糖模型组进行干预,进一步评估EFC对衰老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从而深入探讨EFC改善认知功能、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方法:1.将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对照组:每日给予大鼠腹腔注射等量NS,随后进行NS灌胃。每日固定时间一次,除此之外,不进行任何药物刺激,持续12周。D-gal模型组:先给予D-gal 400mg/kg剂量,进行腹腔注射12周,随后NS灌胃,每日固定时间一次,持续12周。低剂量的EFC预防组:先给予D-gal 400mg/kg剂量,进行腹腔注射,随后EFC(400mg/kg)灌胃,每日固定时间一次,持续12周。中剂量的EFC预防组:先给予D-gal 800mg/kg剂量,进行腹腔注射,随后EFC(800mg/kg)灌胃,每日固定时间一次,持续12周。高剂量的EFC预防组:先给予D-gal 1200mg/kg剂量,进行腹腔注射,随后EFC(1200mg/kg)灌胃,每日固定时间一次,持续12周。2.每周固定时间测各组大鼠体重,观察在D-gal以及EFC的干预作用下,大鼠体重,毛色,精神及生活状态的改变。3.大鼠尾静脉采血,利用WST-1法检测大鼠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活力。4.利用D-gal和EFC干预后,采用Morris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评估衰老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5.进一步采用条件性味觉厌恶(conditioned taste aversion,CTA)学习,通过测定大鼠的厌恶指数,评估衰老大鼠的味觉学习记忆能力。结果:1.体重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变化,D-gal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体重明显减少,并相应的出现毛量减少、无光泽,活动量降低等衰老症状,而EFC干预组体重逐渐上升,与D-gal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2.SOD值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gal模型组的SOD值活性明显降低,EFC干预组与D-gal模型组相比,脑组织SOD水平显着上升(P<0.05)。3.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D-gal模型组逃避潜伏期、搜台时间均较长。而中、高剂量EFC干预组的逃避潜伏期时间与D-gal模型组相比显着减少。在实验的第6天,D-gal模型组的总路程最长、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少于其他各组,而EFC中、高剂量预防组的总路程较短,穿越平台次数较D-gal模型组明显增多。4、CTA结果显示:实验结束初期,各组间糖精水的摄入量无显着差异,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gal模型组对糖精水的摄入量逐渐增多,厌恶指数也较低(P<0.01)。而EFC干预组糖精水摄入量变化不明显,尤其是EFC中剂量、高剂量组的厌恶指数高于50%,与D-gal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1.一定剂量的EFC可改善由D-gal导致的衰老大鼠毛色枯黄、精神萎靡,进食量少、体重下降等类似于自然衰老的状况,并可以显着提高衰老大鼠脑组织SOD的活性。2.一定剂量的EFC可提高大鼠在Morris水迷宫测试中的各项成绩,改善由D-gal导致的衰老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障碍。3.一定剂量的EFC可提高大鼠在CTA测试中的各项成绩,改善由D-gal导致的衰老大鼠的味觉学习记忆能力障碍。第二部分火麻仁提取液通过上调IEGS表达影响衰老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目的:第一部分的研究结果显示,EFC明显改善衰老大鼠对味道的学习及记忆。课题组前提研究发现,EFC可能通过减轻衰老大鼠海马CA1区的锥体神经元损伤,减少海马组织神经元纤维缠结和β淀粉样蛋白表达,从而部分改善大鼠的认知障碍,但其机制尚不明确。即早基因(immediately early genes,IEGs),是一类高度保守的基因,广泛分布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内,在细胞生长、分化、信息传递、学习和记忆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部分中主要探讨EFC通过干预即早基因的表达对衰老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大鼠海马组织锥体神经元形态变化。2.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即早基因中的c-fos、c-jun在大鼠海马组织的蛋白表达水平。3.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即早基因中的c-fos、c-jun在大鼠海马组织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HE染色结果显示:D-gal致衰老大鼠海马区细胞中出现核固缩,染色不均匀等现象,且锥体细胞数量较少,排列松散。中、高剂量EFC干预组中衰老大鼠海马锥体细胞边界清晰、排列紧密、且细胞核形态良好,较少出现核固缩及深染现象。2.IHC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gal衰老模型组c-fos、c-jun基因的阳性细胞数目少,且颜色较浅;与D-gal衰老模型组相比,EFC中、高剂量组c-fos、c-jun的表达水平较高,其阳性细胞数目较多,有显着差异。提示一定剂量的EFC可以增加c-jun、c-fos的表达3.WB结果显示:D-gal衰老模型组c-fos、c-jun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较弱,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而经一定剂量的EFC干预后的衰老大鼠c-fos、c-jun的表达明显增强;与D-gal衰老模型组相比,EFC中、高剂量组c-jun、c-fos的表达明显升高。提示一定剂量的EFC可以上调c-jun、c-fos的阳性表达,改善衰老大鼠的学习记忆。结论:1.本部分实验的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EFC可以改善由D-gal导致的海马锥体神经元损伤。2.EFC可以增强神经元信号的传导,上调IEGS的表达,增强对各种刺激的反应。

胡小慧[2](2017)在《蛋白磷酸酶PP1和PP2A对CREB去磷酸化以调节癌细胞的致瘤性能》文中研究说明环磷腺苷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是真核细胞重要的转录因子,是最早被发现通过磷酸化水平来调节其转录活性的调节蛋白。CREB通过与环磷腺苷应答元件CRE结合来启动下游基因的表达。CRE是一段保守的回文结构序列TGACGTCA,在cAMP的刺激下能够启动下游基因的表达。CREB家族包括CREB、CREM和ATF-1,CREB家族各成员都有相类似的分子结构,在激酶诱导结构域KID区有各自关键的磷酸化位点,其中CREB的关键磷酸化位点是丝氨酸133(S133)。CREB的磷酸化水平主要受cAMP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Ras/Erk/RSK2信号通路、PLCPKC信号通路、PI3激酶/Akt信号通路和Ca2+-CaMK-CREB等信号通路的调节。在本论文中,本人研究了CREB-S133的磷酸化/去磷酸化以及与致癌性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小鼠皮肤癌上皮细胞JB6细胞系中,在TPA的刺激下,PKC通过激活PKA信号通路,MAPK激酶信号通路的ERK1/2和p38两个途径来磷酸化CREB-S133位点。其中,PKC,PKA,ERK1/2是磷酸化CREB-S133位点的主要蛋白激酶。p38也参与到CREB-S133的磷酸化,但不是直接作用的蛋白激酶。实验还发现,蛋白激酶JNKs和AKT没有直接参与对CREB-S133位点的磷酸化。通过体外抑制剂处理,直接去磷酸化分析,细胞内敲除特异PP1或PP2A催化亚基和利用Tet-On系统表达PP1或PP2A特异亚基等方法,本论文首次证明PP-1?和PP-2Acα直接参与对CREB-S133位点的去磷酸化。在此基础上利用JB6细胞建立表达野生型和突变体CREB的稳定细胞系,比较生长分析表明模拟持续去磷酸化突变体S133A-CREB转化的细胞生长最快,而模拟持续磷酸化的S133D-CREB转化的细胞则生长较慢。应激因子冈田酸处理和其后的Hoechst染色分析表明S133D-CREB转化的细胞凋亡水平最高,而S133A-CREB转化的细胞凋亡水平相对较低。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分析表明,S133D-CREB转化的细胞对肿瘤因子p53表达显着上调,而对抗凋亡因子Mcl-1的表达则显出下调的功能。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表明S133A-CREB转化的细胞形成的转化细胞群无论在数目上还是在大小方面都是最为突出的。相反,S133D-CREB转化的细胞则明显下降。此外,抑制蛋白激酶的活性增强JB6细胞转化能力。反之,抑制蛋白磷酸酶活性则弱化JB6细胞的转化能力。这些结果首次阐明CREB磷酸化状态与其细胞转化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进一步裸鼠成瘤实验分析,本论文证明去磷酸化的CREB显着增强JB6细胞的致瘤性。综上所述,本论文首次阐明了在JB6细胞中对CREB特异性去磷酸化的蛋白磷酸酶,首次证明了CREB去磷酸化状态与其致瘤性有密切关系。这些结果为皮肤癌的发生机制带来新的信息,为皮肤癌的诊断带来新的切入点。

高艳坤[3](2011)在《不同方法建立条件性酸味嗜好大鼠的行为学及脑内c-fos表达的研究》文中提出如果动物摄取了具有某种味觉特征的食物后,能够缓解饥饿、营养缺乏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内脏不适,就会增加对该种味觉刺激物的摄取,形成对该味觉的条件性味觉嗜好(CTP)。行为学研究表明,味觉刺激与胃内灌流能源物质相联合(风味-能量联合)或非美味刺激与美味刺激相联合(风味-风味联合)都可以使动物形成CTP。在用风味-风味联合的方法建立CTP时,又有延时法和同时法之分。前者是将非美味刺激物和美味刺激物按照先后顺序分别呈示给动物,后者是将两种味觉刺激物混合在一起呈示给动物。此类实验中,非美味刺激为条件刺激,美味刺激为非条件刺激。虽然动物通过不同方式均可获得CTP,但其脑机制有何不同尚不清楚。另外,动物在获得CTP后,对非条件刺激物的嗜好性改变是否影响对条件性刺激物的嗜好性也未见报道。本实验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以让大鼠饮用柠檬酸+蔗糖混合液的方法(同时法)和先后让大鼠饮用柠檬酸溶液和蔗糖溶液的方法(延时法),分别使其获得对酸味的CTP,然后,以饮用蔗糖溶液和腹腔内注射LiCL相联合的方法,使大鼠获得条件性味觉厌恶(CTA),观察甜味厌恶对酸嗜好行为的影响,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甜味和酸味刺激对通过不同方法获得CTP的大鼠脑内c-fos表达的不同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用给以柠檬酸+蔗糖混合液的方法(同时法),或者先给以柠檬酸溶液,再饮用蔗糖溶液的方法(延时法),均可使大鼠建立对酸味的CTP。同时法建立CTP组大鼠,建立CTP前、后的酸味嗜好比分别为8.74%±3.27%和77.36%±12.09%;延时法建立CTP组大鼠,建立CTP前、后的酸味嗜好比分别为7.20%±4.47%和67.70%±9.09%。以延时法建立CTP较快,平均20.33±6.22天,同时法建立CTP较慢,平均35.86±22.78天,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建立了酸味CTP的大鼠,获得甜味CTA后,其酸味嗜好性降低。同时法建立CTP组大鼠,酸味嗜好比降为51.03%±12.93%,延时法建立CTP组大鼠,酸味嗜好比降为44.37%±11.00%。与获得CTA前相比,其差异有显着性(p<0.01)。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先天性酸嗜好大鼠,在获得甜味CTA后,其酸味嗜好比由72.45%±11.78%降为55.08%±19.71%,其差异有显着性。说明酸嗜好的形成与甜味觉分析系统可塑性变化有关。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酸味刺激和甜味刺激可引起脑内广泛的Fos表达,包括LPBC, MPBE, LPBE, BLA, Arc, ECu, Pa, PV等,提示这些脑区与味质辨别、报酬评价,还有相关感觉信息及行为表达信息的整合有关,也说明CTP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神经机制。4.建立CTP后,LPBC内由酸味刺激诱导的Fos表达有明显增多趋势。CTP建立前,LPBC内由甜味诱导的Fos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由酸味诱导的Fos表达水平,但在建立CTP后,甜味和酸味诱导的Fos表达水平基本相当。说明LPBC在CTP形成后的味觉辨别、报酬评价和行为表达变化可有重要作用。5.酸味刺激对BLA和Arc内Fos表达水平的影响,因建立CTP的方式不同而不同,提示获得CTP的方式不同,其脑机制可能有所差别,BLA和Arc在以不同方式获得CTP过程中可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徐先伟[4](2010)在《定喘穴埋针对哮喘大鼠STAT6 EOTAXIN C-FOS蛋白mRNA表达及相关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揭示定喘穴埋针对哮喘大鼠模型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TAT6)蛋白含量,嗜酸性细胞特异性趋化因子(Eotaxin)蛋白含量及其mRNA表达,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含量及嗜酸性粒细胞(Eos)数的影响,探索定喘穴埋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哮喘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依据。2、揭示定喘穴埋针对各组大鼠不同时点(60m、90m和120m)肺组织中原癌基因蛋白质(c-fos)表达的影响,以明确定喘穴埋针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神经免疫作用途径及机制,进而丰富定喘穴埋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科学内涵。方法:选取健康4-6周龄Wistar大鼠136只,采用卵白蛋白(OVA)激发致敏建立哮喘模型。实验一: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哮喘模型组8只,地塞米松组8只,埋针组8只,穴位注射组8只。实验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4只、哮喘模型组24只、埋针组24只、埋针并损毁孤束核(NTS)组24只,每组间又随机分为60m、90m和120m三个时点,每个时点大鼠8只。光镜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哮喘大鼠模型STAT6、Eotaxin蛋白及其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检测BALF及血清中IL-4、IL-5含量,瑞氏(Wright)染色法测定BALF中WBC数,Eos数及分类数。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埋针组、埋针并损毁孤束核(NTS)组三个时点(60m、90m、120m)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1、造模成功后,经干预治疗,埋针组、地塞米松组和穴位注射组与哮喘模型组比较,大鼠激发后6-10min症状明显减轻,引喘潜伏期明显延长,跌倒率显着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埋针组与地塞米松组相近,无显着性差异(P>0.05);埋针组与穴位注射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穴位注射组与地塞米松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哮喘大鼠模型组STAT6蛋白,Eotaxin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埋针组、地塞米松组和穴位注射组STAT6蛋白、Eotaxin蛋白含量低于模型组,其mRNA表达明显弱于模型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埋针组与地塞米松组相近,无显着性差异(P>0.05);埋针组与穴位注射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穴位注射组与地塞米松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哮喘模型组BALF及血清中IL-4、IL-5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埋针组、地塞米松组和穴位注射组BALF及血清IL-4,IL-5含量明显低于哮喘模型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埋针组与地塞米松组相近,无显着性差异(P>0.05);埋针组与穴位注射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穴位注射组与地塞米松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哮喘模型组BALF中Eos绝对值及Eos%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埋针组、地塞米松组和穴位注射组BALF中Eos绝对值及Eos%明显低于模型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埋针组与地塞米松组相近,无显着性差异(P>0.05);埋针组与穴位注射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穴位注射组与地塞米松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哮喘模型组大鼠肺脏中c-fos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埋针组大鼠肺脏中c-fos表达明显弱于模型组,以120分钟组最为明显,经统计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埋针并损毁孤束核(NTS)组大鼠肺脏中c-fos表达弱于模型组,以120分钟组最为明显,经统计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埋针组哮喘大鼠模型肺脏中c-fos表达弱于埋针并损毁孤束核(NTS)组,以120分钟组最为明显,经统计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定喘穴埋针可以明显减轻大鼠哮喘症状发作程度。2定喘穴埋针通过降低哮喘大鼠模型STAT6、Eotaxin蛋白含量以及下调STAT6mRNA、EotaxinmRNA在气道上皮细胞的表达,降低哮喘大鼠BALF及血清中IL-4、IL-5含量,降低BALF中Eos数,来干预气道炎症,从而达到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目的。3定喘穴埋针可能通过干预哮喘炎性信息传入的低位整合中枢孤束核(NTS),从而减弱哮喘大鼠模型肺脏中c-fos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定喘穴埋针实现其对神经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的途径之一。

王莎莎[5](2010)在《运动诱导大鼠条件性味觉厌恶的脑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味觉刺激与内脏不适感觉相联合,动物可对该味觉刺激产生拒绝和回避行为,称为条件性味觉厌恶(CTA)。近来研究发现,味觉刺激与身体运动相联合后也可诱导动物形成CTA,但参与运动诱导CTA的脑结构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SD大鼠为对象,分为对照组、糖精刺激组、CTA组、CTA+糖精刺激组,CTA组和CTA+糖精刺激组大鼠,在摄取糖精溶液后负重游泳20 min,直至糖精溶液嗜好比低于30%,对照组和CTA组直接取脑制片,糖精刺激组和CTA+糖精刺激组经口腔插管给以糖精溶液5 ml后取脑制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内Fos蛋白表达,并探讨了获得CTA后,毁除最后区(AP)对脑内Fos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甜味刺激和建立CTA均可诱导臂旁外侧核外侧部(LPBE)、内侧臂旁核外部(MPBE)、丘脑中央内侧核(CM)、丘脑室旁核(PV)、下丘脑外侧区(LH)、基底外侧杏仁核(BLA)、伏核壳部(AcbSh)、外侧隔核腹侧部(LSV)等核团内Fos蛋白表达增多。甜味刺激和建立CTA间不存在交互作用,提示这些脑区与味质辨别、味觉报酬评价以及CTA建立后的行为表达等有关,并且其影响是相对独立的。2.臂旁外侧核中央部(LPBC)内Fos表达水平,在给以甜味刺激时升高,丘脑前背侧核(AD)、中央杏仁核(CeA)、下丘脑背内侧核背侧部(DMD)内Fos蛋白表达水平,在建立CTA后升高。甜味刺激与建立CTA间存在交互作用。即甜味刺激可诱导正常大鼠上述核团内Fos表达增多,但建立CTA后,甜味刺激对Fos表达的上调作用消失。提示LPBC、CeA、AD和DMD在CTA建立中,与相关感觉信息及行为表达信息的整合有关。3.甜味刺激诱导内侧杏仁核(Me)内Fos蛋白表达增多,而与CTA建立与否无关;建立CTA诱导孤束核中间部(SolIM)、未定带(ZI)内Fos蛋白表达增多,与甜味刺激无交互作用。说明Me内Fos表达的变化主要与甜味刺激有关,而SolIM和ZI内Fos表达的变化主要与CTA建立有关。4.毁除AP使已获得的CTA消退加快,给以条件性味觉刺激时,厌恶反应减弱。毁除AP的大鼠LPBC内Fos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假手术组,而MPBE、LPBE、BLA、AcbSh、伏核中央部(AcbC)、被盖背侧核中央部(DTgC)等核团内的Fos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假手术组。提示参与CTA建立和消退过程的脑结构既有关联也有不同。

张玉玉[6](2009)在《大鼠束缚—浸水应激不同时间段不同脑区c-Fos表达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大鼠束缚-浸水应激(restraint water-immersion stress, RWIS),作为一种心理和躯体的复合应激模型,能在几小时内产生迷走神经介导的胃运动机能亢进、胃酸分泌增多和急性胃粘膜损伤等现象。此模型已被广泛用来研究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治疗药物的筛选等。众多研究表明束缚-浸水应激状态下胃机能紊乱主要是由于脑中神经元的活动异常导致的,而且是通过迷走副交感传出纤维介导的。支配胃的迷走副交感神经纤维主要来自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部分来自疑核。此外,延髓孤束核接受来自胃的部分传入信息。延髓最后区是呕吐反射的化学感受触发区,也接受胃的迷走感觉纤维传入。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和最后区位置邻近,神经元的相互联系复杂,功能上关系密切,构成迷走复合体。迷走复合体和疑核是调控胃机能的初级中枢。然而电刺激/化学刺激(L-谷氨酸)迷走复合体和疑核均抑制麻醉状态大鼠的胃运动。因此,RWIS状态下,调控胃机能的初级中枢——迷走复合体和疑核神经元是否被兴奋及其活动的时-空模式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边缘前脑是调控内脏机能的高位脑中枢,关于大鼠RWIS诱导边缘前脑神经元活动的研究仅局限于中间前额叶皮层(mPFC)和下丘脑室旁核(PVN),且未系统研究RWIS过程中边缘前脑不同核团中神经元的活动模式。传统观念认为应激反应的中枢效应主要发生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而众多研究表明RWIS主要诱导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加强。RWIS状态下,整个HPA轴的活动是否加强需要进行探讨。因此,本文拟用即刻早期基因c-fos表达产物c-Fos蛋白作为神经元活动的标志,研究束缚-浸水应激不同时间段诱导的大鼠不同脑区内神经元的时空活动模式,从而探讨束缚-浸水应激致胃机能紊乱的中枢神经机制,为临床探讨从中枢方面防治应激性胃粘膜损伤、改善胃肠动力的新对策提供重要依据。根据束缚-浸水应激时间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应激0 min (即对照组)和应激30、60、120和180 min。此外,为探讨c-Fos表达的内在动力学特征,额外设立一组,大鼠应激30 min再恢复30 min(Group 30-30),分别与应激30 min和应激60 min的大鼠进行比较。应激完毕后,过量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动物,测量体温,取胃,甲醛固定统计胃粘膜损伤指数。取胃后,快速心脏灌流固定脑组织及垂体和肾上腺,并进行后固定、脱水处理,然后进行冰冻切片。漂浮切片进行c-Fos蛋白免疫组化显色。c-Fos表达的强弱以单位面积(0.01 mm2)内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Fos-IR neurons)的个数与累积光密度来表示。此外,由于不同核团c-Fos表达的基础水平不同,本研究还采用“对照组的倍数”( multiples of controls)作为这些核团的c-Fos表达的相对强度,即每只大鼠c-Fos表达的量除以对照组c-Fos表达的平均值,统计得“对照组的倍数”。大鼠束缚-浸水应激不同时间段显着影响迷走复合体和疑核中c-Fos蛋白的表达。迷走复合体和疑核都是在应激60 min时c-Fos表达最强,以后随应激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减弱。值得注意的是,束缚-浸水应激过程中,迷走神经背核的c-Fos表达最强,其次是疑核、孤束核和最后区。迷走神经背核尾段c-Fos表达的高峰出现在应激120 min时,迟于迷走神经背核吻段和中段(60 min),且尾段c-Fos的高峰表达显着强于同一时间段吻段和中段的c-Fos表达。孤束核中段和尾段的c-Fos表达始终显着强于吻段。这些结果表明,调控胃机能的初级中枢——迷走复合体(尤其是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神经元的过度活动可能在束缚-浸水应激致胃机能紊乱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且迷走神经背核和孤束核不同区域的调控作用有所差异。大鼠束缚-浸水应激不同时间段显着影响边缘前脑不同区域c-Fos蛋白的表达。中线皮层区c-Fos表达在应激60 min时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隔区和杏仁核的c-Fos表达倾向于在应激120 min时达到高峰。下丘脑大部分核团尤其是视上核(SON)和PVN中c-Fos表达在应激30 min时显着增强,然后维持在相对高的水平。然而,非常值得探究的发现是,束缚-浸水应激过程中,下丘脑SON的c-Fos表达总是最强,其次是下丘脑PVN、皮质后杏仁核(PCoA)、中央杏仁核(CeA)和mPFC。此外,胃粘膜损伤随着束缚-浸水应激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而大鼠体温在应激60 min后降低到最低水平。上述核团神经元活动的增强可能与调控机体对RWIS的反应和RWIS诱导的体温降低及胃机能紊乱有关。大鼠束缚-浸水应激诱导HPA轴c-Fos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复杂,3个器官的表达并不平行。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HPA轴中的PVN和腺垂体(特别是中间部)有显着多的c-Fos阳性细胞,但每一部位的c-Fos表达在4个不同时间段均无显着差异。HPA轴中的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在对照组和应激组中均未观察到c-Fos蛋白的表达。束缚-浸水应激诱导PVN和腺垂体(尤其是中间部) c-Fos蛋白的显着表达,提示PVN和腺垂体,尤其是中间部,参与机体对束缚-浸水应激的响应,且上述部位中c-Fos蛋白可能参与调控应激过程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此外,束缚-浸水应激包含着束缚和冷水的双重刺激。已知单纯束缚短时间内并不导致胃粘膜损伤,且大鼠应激后再恢复一段时间体温很快恢复正常,胃粘膜损伤不再加重,脑中一些核团的c-Fos表达也显着减少。冷水刺激可能在RWIS致胃粘膜损伤中起关键作用。冷水刺激引起的体温降低是否是诱发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关键因素?因此,本研究还观察了不同水温下单纯浸水应激对大鼠胃粘膜损伤的影响,以进一步分析体温降低与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关系。研究发现相同水温下束缚-浸水应激和单纯浸水应激导致大鼠产生同等程度的胃粘膜损伤,表明“冷水刺激”在束缚-浸水应激导致的胃粘膜损伤中起关键作用,而“束缚刺激”不起关键作用。浸水的水温越低,腹腔温度就越低,胃粘膜损伤也就越严重,说明大鼠束缚-浸水应激模型中冷水刺激引起体温降低是诱发胃机能紊乱和胃粘膜损伤的关键因素。总之,大鼠束缚-浸水应激不同时间段诱导迷走复合体和疑核中c-Fos蛋白不同程度的表达,表达最强的是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提示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神经元的过度活动可能是束缚-浸水应激致胃机能紊乱的初级中枢机制之一。大鼠束缚-浸水应激不同时间段诱导前脑中不同区域c-Fos蛋白不同程度的表达,表达最强的核团始终是下丘脑SON,其次是PVN、PCoA、CeA和mPFC,这些核团中神经元活动的增强可能是束缚-浸水应激致胃机能紊乱的高位中枢机制之一。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及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中强烈的c-Fos表达为束缚-浸水应激过程中迷走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加强致胃粘膜损伤提供了神经解剖学的直接证据。束缚-浸水应激诱导下丘脑室旁核和腺垂体(尤其是中间部) c-Fos蛋白的显着表达,表明HPA轴中室旁核和腺垂体参与束缚-浸水应激反应。

李华光[7](2009)在《大鼠酸味嗜好对甜味感受性及脑内c-fos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甜味、鲜味、酸味、苦味和咸味是五种基本味觉。一般动物对甜味和鲜味是嗜好的,而对苦味、酸味是厌恶的,Na+可以维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因此动物能够接受低浓度食盐溶液(咸味),而对高浓度食盐溶液厌恶。味觉系统在编码食物味觉特质的同时,也编码食物的情感属性,即嗜好或厌恶。动物在摄取了某种具有新异味觉的食物后,如果得到了某种奖赏,如机体的营养缺乏状态得以恢复或某些内脏不适状态得到缓解,动物便可“记住”这种食物的味觉特征,在以后的摄食活动中,就会增加具有相同味觉特征食物的摄取倾向,这种行为变化过程称为条件性味觉嗜好(CTP)。这种行为上的变化是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但其具体的机制尚不完全明了。根据有关的研究发现,CTP的形成过程与甜味感受系统的变化有关,特别是在外周神经和脑干内。因此本实验通过建立SD大鼠柠檬酸嗜好模型,探讨了大鼠酸味嗜好对甜味感受性和脑内c-fos表达的影响。结果:1.通过两瓶法测试,正常大鼠对柠檬酸溶液(2mmol/L)的摄取量明显低于水的摄取量,平均柠檬酸嗜好比低于10%,表明正常大鼠对该浓度的柠檬酸溶液是厌恶的。2.连续3d让大鼠摄取蔗糖+柠檬酸的混合液,大鼠对柠檬酸溶液的平均嗜好比为67.21%±22.4%。3.建立CTP后的大鼠,给以匙羹藤酸+柠檬酸的混合液,对混合液的嗜好比为23.27%±15.09%。4.个别大鼠先天对柠檬酸的酸味具有较强嗜好性。5.给以不同的味刺激,Fos样免疫反应(FLI)神经元在伏核壳区(AcbSh)、最后区(AP)、弓状核(Arc)、基底外侧杏仁核前部(BLA)、内侧杏仁核(Me)、下丘脑室旁核(Pa)、臂旁核中央外侧亚核(cls)等脑区均有密集分布,这些脑区主要涉及味觉信息处理、内脏感觉和运动、躯体感觉和运动、情绪反应、学习记忆以及摄食行为的调节等相关核团。6.给以CTP组大鼠酸味刺激后,除Sol和cls外,其它各个核团FLI神经元数目均多于其余四组,说明多个脑区可能参与了CTP的形成。7.与给以糖刺激的正常大鼠相比,给以酸刺激的先天酸嗜好大鼠及CTP组大鼠,cls内的FLI神经元数目没有显着差异,但明显多于给以酸刺激的正常大鼠和给以甜味抑制剂+酸味刺激的CTP组大鼠。8.不同味觉刺激对大鼠在ECu、PV、Sol、els、ems、cms内c-fos的表达均有显着影响,但均数间的多重比较,其差异无显着性。结论:1.用给以大鼠蔗糖+柠檬酸混合液的方法,可使大鼠建立对柠檬酸的条件性味觉嗜好。本方法可供建立条件性酸味嗜好动物模型参考。2.甜味抑制剂可降低建立条件性酸味嗜好后大鼠的酸味嗜好性,表明甜味抑制剂在抑制大鼠甜味感受的同时,还影响了对酸味的嗜好。3.在大鼠建立对酸味的CTP后,给以酸味刺激,可引起AcbSh、AP、Arc、BLA、ECu、Me、Pa, PV、els、cms等许多脑部位的c-fos表达水平升高,提示CTP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神经机制。4.与给以酸味刺激的正常大鼠相比,给以酸刺激的CTP组大鼠脑内cls、AcbSh、BLA、Me、Pa内FLI阳性神经元的数目增加,表明CTP建立后,原来厌恶的酸味刺激可能产生了与甜味相似的反应。结合行为学结果,提示甜味感觉系统的可塑性变化在大鼠条件性酸味嗜好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倪苏婕[8](2008)在《大鼠腹外侧眶皮层参与痛厌恶情绪的神经机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绪体验(国际疼痛学会,1994)。这个定义赋予疼痛两重含义:即痛的感觉分辨(sensory discrimination)和痛的情绪体验(affective dimension)。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表明,慢性痛患者所遭受的恶性情绪,如焦虑、恐惧、孤独、甚至厌世等给病人造成的身心伤害可能远比疼痛本身更为严重。临床上,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常常变得紧张、抑郁、甚至出现自杀倾向,这种持续的紧张和对预期将发生事件的恐惧等恶性情绪,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对疼痛的感受。因此,阐明痛情绪反应的机制对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疼痛的本质以及治疗和缓解慢性顽固性疼痛病人的不良情绪反应具有重要意义。腹外侧眶皮层(Ventrolateral Orbital cortex, VLO)是前额叶皮层的重要成分,占据了前额叶皮层的大部分区域,主要接受来自丘脑内侧中央下核(thalamus nucleus submedius,Sm)的纤维投射,并发出下行纤维浓密地投射到双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的腹外侧部,在痛觉调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VLO与体感皮层(SI, SII)、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前梨状皮层、岛叶皮层、杏仁核、以及脑桥臂旁核等多个与痛觉、学习记忆和情感反应相关的皮层和皮层下结构之间也有往返的纤维联系。我们最近的研究显示,ACC和杏仁核在痛相关厌恶情绪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VLO与ACC和杏仁核之间密切的纤维联系,是否也提示其可能参与痛觉情绪过程?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REB)是细胞核内的重要转录因子,参与海马长时记忆和持续性疼痛诱导的脊髓背角神经元中枢敏化的形成。即刻早期基因(immediately early gene,IEG) c-fos是第一个被鉴别的CREB靶基因,它的蛋白产物Fos,作为神经元激活的标记物,已被广泛用于动物行为学研究。我们先前的研究证明,痛厌恶情绪的唤醒可诱导Fos在ACC、岛叶皮层和杏仁核等多个疼痛和情绪相关脑区的表达。那么,在痛厌恶情绪的形成过程中是否也伴有VLO神经元CREB和c-fos的激活?为解答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足底皮下注射福尔马林和位置条件回避装置相结合建立的大鼠福尔马林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回避(Formalin-induced conditioning place avoidance, F-CPA)模型(该模型已被证实可以反映动物由于受到伤害性刺激而产生的不良情绪状态),观察了大鼠VLO在痛厌恶情绪形成中的作用以及伤害条件和痛情绪唤醒诱导的pCREB(激活状态的CREB)和Fos在VLO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单侧足底皮下注射5 %福尔马林结合条件位置回避训练可导致大鼠对福尔马林匹配条件的回避,电解损毁双侧VLO完全取消这种回避行为,F-CPA分数与假损毁大鼠相比显着降低;(2)足底电击(0.5 ma,1sec)也可诱导大鼠产生条件性位置回避(S-CPA),但双侧VLO损毁对这种恐惧条件回避无明显影响,S-CPA分数与假损毁大鼠相比无显着差异;(3)双侧VLO毁损对福尔马林引起的双时相急性痛反应也没有明显影响;(4)单侧足底注射5%福尔马林50μl能够引起大鼠双侧VLO中CREB持续性(>24 hr)激活,Fos的表达水平也随之上调;(5)将大鼠再次置身于伤害性匹配环境下唤醒其痛经历后2小时,双侧VLO中的pCREB和Fos的表达水平也显着上调。这些结果提示VLO可能特异性参与痛厌恶情绪相关过程,而不是痛感觉和一般厌恶学习过程;VLO内的CREB和c-fos的激活可能是痛厌恶情绪和相关记忆产生的胞内分子基础之一。综上所述,VLO结构的完整性可能是痛相关厌恶所必需的。VLO内的CREB和c-fos在福尔马林引起的痛厌恶情绪的形成和“唤醒”中有重要作用。结合本研究结果与之前的相关报道,我们推测:VLO、ACC及杏仁核或者其它边缘结构共同构成的神经网络在痛相关厌恶情绪形成中可能具有关键性意义。

董丹[9](2008)在《尖唇散白蚁卵子发生的雄激素受体和原癌基因c-fos的调节研究》文中提出尖唇散白蚁(Reticulitermes aculabialis)隶属于等翅目(Isoptera)、鼻白蚁科(Rhinotermitidae),是我国主要的危害白蚁种类之一。本文以尖唇散白蚁为材料,应用显微组织细胞学、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其繁殖蚁精子发生和工蚁精卵发生的显微结构、卵子发生的雄激素调节和原癌基因c-fos调节进行研究,探讨白蚁生殖及品级分化的分子调节机制,为白蚁生物防治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精子发育程度和形态变化将尖唇散白蚁繁殖蚁精子发生划分为五个时期:精原细胞时期、初级精母细胞时期、次级精母细胞时期、精细胞时期和精子时期。最终成熟的精子经过交配活动排出体外。在精子发生方面白蚁与其他昆虫基本相同。即:生精细胞的细胞核逐渐变小,染色质不断集缩。精子发生过程中有同源群现象。2.工蚁是白蚁群体中数量最多的性未成熟品级,可以根据群体的需要转化为生殖品级,但在向生殖品级转化前,工蚁的性腺发育处于受抑制状态。工蚁卵子发生相当于繁殖蚁末龄若虫水平,无卵黄形成期,不能形成成熟的卵子,因此不具有生殖能力。由于具有完整的卵母细胞分化期和生长期,在巢群需要的情况下受调节可以进一步发育完成卵黄的形成,因此工蚁具有向繁殖蚁转化的能力。工蚁精子的发生过程包括精原细胞时期和精母细胞时期,并形成了精细胞,但未形成精子。本研究在组织学水平揭示了工蚁不能生殖的原因,对进一步明确工蚁性腺受抑制的因素和机理以及白蚁品级分化的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3.在脊椎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中,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是一种与精、卵发生有重要关系的性激素受体。为探讨雄激素受体在白蚁卵子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我们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尖唇散白蚁雌性繁殖蚁和工蚁卵子发生过程中的雄激素受体进行了定位检测。尖唇散白蚁在末龄若虫期和成虫期以及工蚁卵巢中都有雄激素受体免疫阳性反应。雄激素受体在末龄若虫和成虫卵母细胞的分化期和生长期定位于卵母细胞质,而在成虫的卵黄形成期定位于滤泡细胞;在工蚁卵巢中,雄激素受体定位于分化期和生长期的卵母细胞胞质。工蚁和末龄若虫有相同的卵子发生过程,即都没有卵黄形成期,而AR在两者的卵母细胞分化期和生长期又具有相同的分布。表明雄激素受体在白蚁的卵子发生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工蚁和繁殖蚁在卵子发生的早期是相同的。这是我们首次在白蚁卵子发生过程中发现AR,并对非繁殖蚁和繁殖蚁生殖细胞发育的激素调节进行了对比,为进一步探讨AR在昆虫卵子发生中的调节机制提供了依据。4.原癌基因c-fos是即刻早基因,它的表达产物作为细胞内信号传递的第三信使对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信号转导具有重要生理作用。c-fos是原始生殖细胞增殖和分化的重要因子,在末龄若虫和婚飞成虫卵母细胞的分化期和生长期,c-fos免疫阳性反应定位于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和滤泡细胞,说明c-fos与白蚁卵子发生过程关系密切,c-fos在白蚁卵子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c-fos在卵子发生过程中的精确定位,为进一步探讨其在性腺发育中的生理功能和分子调节机制打下基础。本论文对尖唇散白蚁居群中工蚁和繁殖蚁的生殖腺进行显微结构比较研究发现工蚁的性腺发育受抑制,其卵子发生相当于末龄若虫水平,无卵黄形成期;精子发生过程经历了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阶段,形成精原细胞,但并无成熟的精子。根据群体的变化工蚁又可以发育为补充繁殖蚁,为揭示工蚁性腺不育,但又具有生殖潜能提供了的依据。证实了雄激素受体(AR)在白蚁雌性繁殖蚁和工蚁卵子成熟中的作用,证明白蚁卵子发生中有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并且有可能像脊椎动物一样调节性腺发育、卵子成熟,为探讨白蚁的品级分化和性腺成熟等生物学特性提供了依据。

刘海鹏[10](2007)在《大鼠味觉嗜好性对小肠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味觉及味觉嗜好性在动物的食物选择和摄食行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参与了维持机体的营养平衡的过程,而小肠运动则在食物的消化、吸收方面意义重大,味觉及味觉嗜好性和小肠运动共同参与了摄食、消化、吸收等活动,它们在这些活动中可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实验以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以蔗糖为条件刺激(CS),腹腔注射LiCl为非条件刺激(US)建立味觉厌恶学习(CTA),改变大鼠的味觉嗜好性,从小肠推进率、迷走神经传出放电和脑内核团FOS表达的情况三个方面,观察味觉及味觉嗜好性对小肠运动的影响。实验分为三个部分:(1)味觉厌恶学习对小肠推进率的影响。(2)建立味觉厌恶后,甜味和苦味刺激对迷走神经传出放电的影响。(3)建立味觉厌恶对脑内核团c-Fos表达的影响。结果:1给予蔗糖刺激时,CTA组大鼠小肠推进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小肠推进率降低;在CTA组大鼠中,给予糖刺激的大鼠小肠推进率明显低于给予水刺激的大鼠。2给予正常大鼠蔗糖刺激时,切断迷走神经的大鼠的小肠推进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的。3建立CTA后的大鼠,口腔内给予蔗糖刺激或奎宁刺激时,迷走神经传出放电在刺激后即刻、刺激后30min、刺激后60min都比正常组有所增加。此外,无论是对照组大鼠、CTA组大鼠,在口腔内给蔗糖刺激后即刻、刺激后30min、刺激后60min,迷走神经传出放电都有增加的趋势,只是刺激后60min有所降低。4无论是在CTA组大鼠,还是在对照组大鼠,蔗糖刺激和奎宁刺激相比,两者对大鼠迷走神经传出放电均无显着差异。5给予蔗糖刺激后,CTA组大鼠在SON和DMV内FLI神经元的表达较多,且表达远高于正常组大鼠;而且味觉厌恶建立后,蔗糖刺激和水刺激引起的SON核和DMV内FLI神经元的表达也有差异,蔗糖刺激引起的FLI神经元的表达要高于后者。6迷走神经切断后,同样给予蔗糖刺激时,CTA组大鼠在LH、DMV和SON内FLI神经元的表达较少,且表达远低于正常组大鼠。结论1建立味觉厌恶对小肠运动有抑制作用,提示味觉嗜好性对小肠运动有影响,而且味觉厌恶引起抑制作用是与条件刺激(蔗糖)成对应关系的,味觉刺激引起的小肠蠕动的抑制作用可能与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及体液调节有关。2在电生理实验中,CTA大鼠迷走神经传出放电高于对照组的大鼠,提示味觉及味觉嗜好性可能是通过迷走神经对小肠运动进行调节的,放电至能持续60min,表明味觉及味觉对小肠运动的调节中还有体液调节的参与。建立CTA后,苦味刺激与甜味刺激在味觉信息与内脏信息的整合作用效果类似,两者对迷走神经的调节趋于一致。3 CTA大鼠在SON和DMV内FLI神经元的表达高于正常组大鼠,而切断迷走神经后,表达却低于正常组大鼠。提示味觉及味觉嗜好性是通过DMV发出的迷走神经对小肠运动进行调节的,而且这个过程还有体液调节的参与。CTA建立后,迷走神经在内脏信息向脑内传递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而且迷走神经的切断使味觉失去了对小肠运动调控的主要通道。4味觉嗜好对小肠运动有影响,其中建立CTA抑制了小肠运动,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迷走神经实现的,但具体的途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二、味觉刺激与c-fos原癌基因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味觉刺激与c-fos原癌基因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火麻仁提取液对D-gal致衰老大鼠味觉记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缩略词汇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EFC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味觉学习记忆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EFC通过上调IEGS表达对衰老大鼠味觉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即早基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蛋白磷酸酶PP1和PP2A对CREB去磷酸化以调节癌细胞的致瘤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皮肤癌
        1.1 皮肤癌概述
        1.2 皮肤癌的分子机制
    2.转录因子CREB
        2.1 CREB概述
        2.2 CREB相关的信号通路
        2.3 CREB与相关疾病的研究
    3.蛋白质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
        3.1 蛋白质磷酸化与去磷酸化
        3.2 蛋白磷酸酶1(PP1)
        3.3 蛋白磷酸酶2A(PP2A)
        3.4 CREB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第二章 磷酸化CREB-S133位点的蛋白激酶分析
    1.实验材料、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化学试剂
        1.3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3.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ERK1/2 参与CREB-S133位点磷酸化
        3.2 p38 MAPK参与CREB-S133位点磷酸化
        3.3 JNK不直接参与CREB-S133位点磷酸化
        3.4 PKC蛋白激酶直接参与CREB-S133位点的磷酸化
        3.5 PKA蛋白激酶也参与CREB-S133位点的磷酸化
        3.6 AKT蛋白激酶在JB6细胞中不参与CREB-S133位点的磷酸化
        3.7 讨论
第三章 去磷酸化CREB-S133位点的蛋白磷酸酶分析
    1.实验材料、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化学试剂
        1.3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2.2 质粒扩增
        2.3 GST-CREB制备
        2.4 体外去磷酸化
        2.5 siRNA质粒转染
        2.6 Tet-On系统的建立
    3.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抑制蛋白磷酸酶PP1和PP2A导致CREB-S133位点磷酸化水平增强
        3.2 蛋白磷酸酶PP1和PP2A在体外参与对CREB-S133位点的去磷酸化
        3.3 确定PP-1β和 PP-2Acα是参与CREB-S133位点去磷酸化的特异性蛋白磷酸酶.
        3.4 Tet-On诱导PP-1β和 PP-2Aca进一步表明它们在JB6细胞中对CREB-S133 位点进行特异性去磷酸化
        3.5 讨论
第四章 利用JB6细胞建立表达野生型和突变体CREB的稳定细胞株
    1.实验材料、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化学试剂
        1.3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2.2 RT-PCR检测mRNA水平
        2.3 质粒扩增
        2.4 脂质体Lipofectamin2000介导的稳定转染及克隆筛选
    3.实验结果
        3.1 表达载体的选择
        3.2 蛋白质粒扩增
        3.3 CREB蛋白在JB6及其稳定转染细胞系的表达
        3.4 JB6 及其稳定转染细胞系的形态特征
第五章 CREB去磷酸化增强JB6细胞的致瘤性
    1.实验材料、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化学试剂
        1.3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细胞生长曲线
        2.2 Hoechst染色
        2.3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2.4 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
        2.5 裸鼠实验
    3.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JB6及其稳定转染细胞系的相对生长速度分析
        3.2 JB6及其稳定转染细胞系对应激因子的不同反应分析
        3.3 JB6及其稳定转染细胞系对应激因子的不同反应的分子机制
        3.4 观察JB6及其稳定转染细胞系克隆形成
        3.5 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抑制改变JB6及其稳定转染细胞系的细胞转化能力
        3.6 CREB去磷酸化增强JB6细胞的致瘤性
第六章 总结和讨论
    1.CREB-S133位点在JB6细胞中的磷酸化
    2.CREB-S133位点在JB6细胞中的去磷酸化
    3.CREB-S133位点在JB6细胞中对其生长和应激能力的影响
    4.CREB-S133位点在JB6细胞中对其转化和致瘤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不同方法建立条件性酸味嗜好大鼠的行为学及脑内c-fos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综述:味觉嗜好学习的行为学研究进展
    1.1 味觉及其生理意义
    1.2 味觉的传导
    1.3 味觉嗜好
        1.3.1 先天味觉嗜好
        1.3.2 摄食经验对味觉嗜好的影响
        1.3.3 味觉嗜好的行为学研究
实验1 不同方法建立条件性酸味嗜好大鼠的行为学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1.1.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1.1.3 口腔插管手术
        1.1.4 酸嗜好模型建立和酸嗜好的测定过程
        1.1.5 数据处理
    1.2 结果
        1.2.1 正常大鼠
        1.2.2 同时法建模组大鼠
        1.2.3 延时法建模组大鼠
        1.2.4 先天酸嗜好大鼠
        1.2.5 三组大鼠的酸味嗜好比比较
    1.3 讨论
        1.3.1 关于本实验中CTP 的建立
        1.3.2 关于CTA 的建立
实验2 不同方法建立条件性酸味嗜好大鼠的脑内c-fos 表达的研究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2.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2.1.2 实验动物分组
        2.1.3 给予味觉刺激与脑切片制备
        2.1.4 免疫组织化学反应
        2.1.5 切片观察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免疫组化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分布
        2.2.2 各组间c-fos 在不同核团表达的比较
    2.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语与中文对照表
致谢

(4)定喘穴埋针对哮喘大鼠STAT6 EOTAXIN C-FOS蛋白mRNA表达及相关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综述
    一、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1、支气管哮喘的定义
        2、支气管哮喘流行病学现状
        3、哮喘的发病因素
        4、哮喘的发病机制
        5、哮喘的治疗进展
        6、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TAT)与支气管哮喘
        7、嗜酸粒细胞特异性趋化因子(Eotaxin)与支气管哮喘
        8、白介素-4(IL-4)与支气管哮喘
        9、白介素-5(IL-5)与支气管哮喘
        10、嗜酸粒细胞(Eos)与支气管哮喘
        11、原癌基因蛋白质(c-fos)与支气管哮喘
    二、祖国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1、概述
        2、古代医家对支气管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
        3、现代医家对支气管哮喘与“痰”关系的认识
        4、哮喘的中医药治疗
        5、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机制研究进展
        6、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概况
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实验一 定喘穴埋针对哮喘大鼠模型 STAT6 Eotaxin 蛋白含量及其mRNA 表达和相关因子的影响
        实验二 定喘穴埋针对哮喘大鼠模型 c-fos 蛋白不同时点含量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个人简历
详细摘要 定喘穴埋针对哮喘大鼠 STAT6EOTAXINC-FOS 蛋白 mRNA 表达 及相关因子的影响

(5)运动诱导大鼠条件性味觉厌恶的脑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综述条件性味觉厌恶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1.1 味觉厌恶学习的概述
        1.1.1 条件性味觉厌恶的概念
        1.1.2 影响CTA 建立的因素
        1.1.3 CTA 的特点
        1.1.4 c-fos 表达与CTA 的关系
    1.2 味觉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加工处理
        1.2.1 味觉信息在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导
        1.2.2 味觉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
    1.3 味觉与奖赏系统的关系
    1.4 LiCl 诱导的CTA 的中枢机制
        1.4.1 脑干在LiCl 诱导CTA 形成中的作用
        1.4.2 丘脑和下丘脑在LiCl 诱导CTA 形成中的作用
        1.4.3 前脑在LiCl 诱导CTA 形成中的作用
    1.5 运动诱导的CTA 及其研究现状
        1.5.1 影响运动诱导CTA 形成的因素
        1.5.2 运动诱导CTA 形成的生理机制
    1.6 小结
2 实验一 游泳诱导大鼠建立CTA 对脑内c-fos 表达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实验仪器与药品
        2.1.2 实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2.1.3 口腔插管手术
        2.1.4 CTA 的建立
        2.1.5 取脑与切片
        2.1.6 免疫组织化学反应
        2.1.7 切片观察
        2.1.8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FLI 阳性神经元的分布
        2.2.2 各组间各核团免疫阳性细胞表达的比较
    2.3 讨论
        2.3.1 FLI 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
        2.3.2 运动训练和糖精刺激都影响显着,且无交互作用的核团内Fos 表达
        2.3.3 运动训练和糖精刺激有交互作用的核团内Fos 表达
        2.3.4 运动训练影响显着,且无交互作用的核团内Fos 表达
        2.3.5 糖精刺激影响显着,且无交互作用的核团内Fos 表达
3 实验二 毁除最后区对CTA 大鼠脑内c-fos 表达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主要实验仪器与药品
        3.1.2 实验动物的分组与处理
        3.1.3 AP 毁除手术与口腔插管手术
        3.1.4 术后恢复及消退测试
        3.1.5 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方法步骤与实验一相同)
        3.1.6 切片观察
        3.1.7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两组FLI 阳性神经元的分布
        3.2.2 两组间各核团免疫阳性细胞表达的比较
    3.3 讨论
        3.3.1 FLI 阳性神经细胞的分布
        3.3.2 糖精刺激对两组大鼠各核团的Fos 表达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语及中文对照表
致谢

(6)大鼠束缚—浸水应激不同时间段不同脑区c-Fos表达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不同应激源诱导的大鼠脑中c-fos 表达的研究进展
        1.1 应激源的分类
        1.2 原癌基因c-fos 与c-Fos 蛋白
        1.3 躯体应激诱导的c-fos 基因表达模式
        1.4 心理应激诱导的c-fos 基因表达模式
        1.5 躯体和心理的复合应激诱导的c-fos 基因表达模式
    2 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中枢机制的研究进展
        2.1 中枢神经系统不同脑区与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关系
        2.2 中枢内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对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作用
实验研究
    第1章 大鼠束缚-浸水应激(RWIS)不同时间段迷走复合体(DVC)和疑核(NA)c-Fos 蛋白表达的比较研究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2.1 RWIS 不同时间段大鼠DVC 和NA 中c-Fos 的表达
        1.2.2 RWIS 不同时间段大鼠DMV 吻、中、尾段c-Fos 表达的比较
        1.2.3 RWIS 不同时间段大鼠NTS 吻、中、尾段c-Fos 表达的比较
        1.2.4 RWIS 不同时间段大鼠的胃粘膜损伤程度
        1.3 讨论
    第2章 大鼠束缚-浸水应激不同时间段边缘前脑c-Fos 蛋白表达的比较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2.1 RWIS 不同时间段边缘前脑中c-Fos 的表达
        2.2.2 RWIS 诱导的前脑不同核团中c-Fos 表达的比较
        2.2.3 Group30-30 与 Group30、Group60 前脑某些核团c-Fos 表达的比较
        2.2.4 RWIS 不同时间段引起的体温变化
        2.2.5 RWIS 不同时间段引起的胃粘膜损伤
        2.3 讨论
    第3章 大鼠束缚-浸水应激不同时间段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c-Fos 蛋白表达的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2.1 RWIS 不同时间段HPA 轴中c-Fos 蛋白的表达
        3.2.2 Group 30-30 与Groups 30,60 腺垂体中c-Fos 表达的比较
        3.3 讨论
    第4章 大鼠束缚- 浸水应激模型体温降低与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2.1 不同水温下应激对大鼠行为、胃粘膜损伤和腹腔温度的影响
        4.2.2 体温降低与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相关性
        4.3 讨论
    小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7)大鼠酸味嗜好对甜味感受性及脑内c-fos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综述:味觉嗜好与甜味敏感性相关研究
    1 味觉嗜好及其影响因素
        1.1 先天性味觉嗜好及其影响因素
        1.2 获得性味觉嗜好及其影响因素
    2 味觉传导通路
    3 甜味嗜好与欣快感
        3.1 甜味物质与CTP的形成
        3.2 甜味与奖赏系统的关系
    4 钠嗜好与甜味感觉
        4.1 钠嗜好的形成
        4.2 钠嗜好与糖优势神经元的反应
    5 酒精嗜好与甜味感觉
    6 小结
研究论文:大鼠酸味嗜好对甜味感受性及脑内c-fos表达的影响
    实验1 大鼠酸嗜好模型建立与甜味抑制剂对酸嗜好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实验2 酸、甜味刺激对正常、CTP和先天嗜好大鼠脑内c-fos表达的影响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2.2 结果
        2.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语与中文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8)大鼠腹外侧眶皮层参与痛厌恶情绪的神经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Abstract in Chinese)
英文摘要(Abstract in English)
正文
    引言(Introduction)
    材料和方法(Material and Method)
    结果(Results)
    讨论(Discussion)
    结论(Conclusion)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综述(Review)
    综述参考文献(References of Review)
致谢(Acknowledgements)

(9)尖唇散白蚁卵子发生的雄激素受体和原癌基因c-fos的调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 白蚁的品级类型
        1.1 生殖型(繁殖蚁)
        1.2 非生殖类型(工蚁、兵蚁)
    2 白蚁的品级分化
    3 白蚁的生殖系统
        3.1 白蚁的生殖系统
        3.2 白蚁卵子和精子的发生
    4 白蚁品级分化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4.1 保幼激素与白蚁品级分化
        4.2 环境与白蚁品级分化
        4.3 白蚁品级分化的基因调控
    5 激素对精子和卵子发生的调控
        5.1 激素对精、卵发生的调节
        5.2 雄激素受体对精、卵发生的调节
    6 原癌基因c-fos对性腺发育的调节
        6.1 c-fos在精子发生中的表达
        6.2 c-fos在卵子发生中的表达
第二章 尖唇散白蚁精子发生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精原细胞时期
        2.2 初级精母细胞时期
        2.3 次级精母细胞时期
        2.4 精细胞时期
        2.5 精子形成期
    3 讨论
        3.1 尖唇散白蚁精子的形成
        3.2 尖唇散白蚁精子发生过程的同源群现象
        3.3 尖唇散白蚁精子发生的位置
        3.4 末龄若虫期和成虫期的精子发生的异同
    4 小结
第三章 工蚁卵子和精子的发生以及与繁殖蚁性腺发育的比较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工蚁的卵子发生
        2.2 工蚁的精子发生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雄激素受体在尖唇散白蚁繁殖蚁和工蚁卵子发生中的免疫细胞化学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样品制备
        1.3 方法
    2 结果
        2.1 雄激素受体在尖唇散白蚁繁殖蚁卵巢中的分布
        2.2 雄激素受体在尖唇散白蚁工蚁卵巢中的分布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原癌基因c-fos在尖唇散白蚁性腺中的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样品制备
        1.3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图版及说明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大鼠味觉嗜好性对小肠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及中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味觉及味觉嗜好性在小肠运动调节中的作用
正文:大鼠味觉嗜好性的改变对小肠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前言
    正文第一部分:味觉厌恶学习对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参考文献
    正文第二部分:建立味觉厌恶后,甜味和苦味刺激对迷走神经传出放电的影响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参考文献
    正文第三部分建立味觉厌恶对脑内核团c-Fos 表达的影响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参考文献
小结
附图
个人简历
致谢

四、味觉刺激与c-fos原癌基因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火麻仁提取液对D-gal致衰老大鼠味觉记忆的影响[D]. 唐岚莹.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2]蛋白磷酸酶PP1和PP2A对CREB去磷酸化以调节癌细胞的致瘤性能[D]. 胡小慧.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3]不同方法建立条件性酸味嗜好大鼠的行为学及脑内c-fos表达的研究[D]. 高艳坤. 河北师范大学, 2011(09)
  • [4]定喘穴埋针对哮喘大鼠STAT6 EOTAXIN C-FOS蛋白mRNA表达及相关因子的影响[D]. 徐先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6)
  • [5]运动诱导大鼠条件性味觉厌恶的脑机制研究[D]. 王莎莎.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1)
  • [6]大鼠束缚—浸水应激不同时间段不同脑区c-Fos表达的比较研究[D]. 张玉玉. 山东师范大学, 2009(09)
  • [7]大鼠酸味嗜好对甜味感受性及脑内c-fos表达的影响[D]. 李华光. 河北师范大学, 2009(02)
  • [8]大鼠腹外侧眶皮层参与痛厌恶情绪的神经机制初探[D]. 倪苏婕. 南通大学, 2008(03)
  • [9]尖唇散白蚁卵子发生的雄激素受体和原癌基因c-fos的调节研究[D]. 董丹. 西北大学, 2008(08)
  • [10]大鼠味觉嗜好性对小肠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 刘海鹏. 河北师范大学, 2007(07)

标签:;  ;  ;  ;  

味觉刺激和 c-fos 原癌基因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