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分富集论文-魏伶

养分富集论文-魏伶

导读:本文包含了养分富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云鄂博矿区,土壤养分,苔藓植物,稀土富集能力

养分富集论文文献综述

魏伶[1](2019)在《白云鄂博矿区土壤养分与苔藓种类分布及其稀土富集能力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云鄂博矿区地处荒漠草原气候带,是我国重要的稀土矿产基地,由于长期的开采利用,造成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苔藓植物是干旱半干旱荒漠区重要的地表覆盖植物,在防风固沙、成土保水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并具有富集稀土及重金属的特殊生态功能。本研究调查了白云鄂博矿区(主矿、东矿、西矿)及矿区外围地区(满都拉沿线地区、百灵庙沿线地区、仁太和沿线地区、哈撒儿大营沿线地区)苔藓植物的群落组成和总盖度,并对苔藓植物藓丛下土和藓丛外土进行了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和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以期了解白云鄂博矿区土壤主要养分及矿质营养的特点,探讨苔藓植物种类、分布及其稀土元素富集能力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苔藓植物盖度范围为1.48%-3.42%,丛藓科的对齿藓属植物为优势属。(2)矿区土壤呈碱性,除全磷以外,有机质、全钾和全氮等均呈现矿区小于矿区外围的趋势,8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均为矿区大于矿区外围。(3)藓丛下土与藓丛外土的主要养分和矿质元素含量差异显着,多数养分含量表现为下土高于外土,矿质元素表现为下土低于外土。(4)pH值与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呈显着负相关,而有机质与多数养分之间具有显着正相关性。全钾与全氮,速效钾与碱解性氮、全氮均呈显着正相关,全磷与碱解性氮、全氮均呈显着负相关。S与Fe、Ca、Mn、Zn、Mg等之间具有显着正相关性,与B显着负相关。B与Zn、Fe、Ca、Mn之间均呈显着负相关。Fe、Ca、Mn、Zn、Mg两两之间显着正相关。而Cu与其他元素无明显相关性。(5)苔藓植物盖度与土壤中有机质、全钾、全氮显着正相关,与Mg、Ca、Fe和Mn呈显着负相关。不同区域苔藓植物物种数量与土壤主要养分含量之间无明显相关性。(6)苔藓植物体内稀土元素总量与土壤中的全氮、碱解性氮、全磷有显着正相关性,与全钾和有机质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Mg、Ca、Fe、Mn、Zn之间有显着正相关性。综上所述,苔藓植物能促进土壤主要养分的积累,尤其是有机质、全钾、全氮能显着增加苔藓植物的盖度。土壤主要养分对苔藓植物物种数和分布无明显影响。土壤中全氮、碱解性氮和全磷可促进苔藓植物对稀土元素的富集。矿区土壤中Mg、Ca、Fe、Mn含量过高不利于苔藓植物的生长,也不利于苔藓对稀土元素的富集。(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5)

苗翻,杨新国,古君龙,杨东东[2](2019)在《围封对短花针茅植丛土壤颗粒组成和养分富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体化土壤采集器为试材,采用植丛内外差值百分比法,以围封退化短花针茅草地为研究对象,临近自由放牧草地为对照(CK),对比研究了荒漠草原短花针茅植丛对土壤颗粒组成和SOC和TN的富集效应在空间上的变化,以期探讨植丛对土壤富集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富集率"E"值而言,粘粒(<2μm)和砂粒(50~2 000μm)的富集格局大致趋势相反,生境和土层深度对粉粒(2~500μm)的富集均无显着影响(P>0.05)。SOC在6~8 cm土层放牧区显着高于围封区,12~14 cm土层围封区显着高于放牧区;TN则在4~6 cm土层围封区显着高于放牧区,12~14 cm土层放牧区显着高于围封区(P<0.05)。沿土层深度垂直变化,颗粒组成仅放牧区砂粒在12~14 cm土层"E"值显着增高(P>0.05);SOC围封区0~2 cm土层"E"值显着高于其它土层(P<0.05),TN放牧区呈先减少后增高"V"型变化,4~8 cm土层"E"值显着降低(P<0.05),放牧区的SOC和围封区的TN都无显着变化(P>0.05)。粘粒与砂粒的"E"值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粉粒与粘粒、粉粒与砂粒的"E"值相关关系逆转;颗粒组成与SOC、TN的"E"值相关性都不显着(P>0.05)。总之,围封并未使短花针茅植丛对土壤粘粒的整体富集率增大,反而有所降低;但围封确推动了土壤粘粒和SOC表聚型富集;土壤SOC和TN的富集是2个独立的过程,围封都有利于任意土层TN的富集。(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09期)

李转玲,李培岭,黄国勤,MUHAAMAD,A[3](2019)在《炭肥混施下土壤养分缓释特征与芥菜镉富集响应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养分有效性是影响重金属富集植物的重要因素,为研究炭肥混施下土壤养分缓释特征及芥菜镉富集趋势,试验设置施肥比例(分别为基准施肥量的0、20%、40%、70%、100%,基准施肥量为N 350 kg/hm~2、P_2O5180 kg/hm~2、K_2O 180 kg/hm~2)以及施炭比例(炭肥质量比0、3%、9%)完全组合设计。结果表明:基于Logistic曲线模型模拟炭肥混施下土壤养分缓释特征及镉富集趋势效果较好,均方根误差占实测平均值的3. 29%~8. 37%且R2不小于0. 957 0。炭肥混施下土壤养分高效缓释的施肥比例区间为0. 99%~55. 18%,相比未施炭的有效氮、有效磷最大缓释效率值分别提升49. 17%~90. 00%、13. 25%~37. 35%,高效缓释下土壤养分含量提高17. 38%~40. 93%。镉富集下芥菜生物量通过土壤养分高效缓释增长119. 65%~263. 36%,且地上部相比根部的生物量高效累积最大效率值提高166. 67%~300. 00%,有效氮、有效磷响应区间分别扩大150. 00%、12. 51%,为镉由根部向地上部的转运提供动力基础;芥菜镉含量、富集系数在土壤养分高效缓释区间增长97. 79%~201. 96%。为满足芥菜镉高效富集并兼顾肥料节约,通过模型反算得炭肥混施策略优化为:9%施炭下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效钾肥的比例分别为60. 58%、61. 32%、21. 48%。(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史伟,杨群,蒋跃军,方秉俊[4](2018)在《4种园林绿化植物根际对土壤养分的富集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城市不同绿化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状况,采集了不同绿化植物(大叶女贞、广玉兰、木芙蓉和夹竹桃)根际和非根际土,测定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p H值、有机碳含量、氮素含量、磷素含量、钾素含量和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总数、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研究城市绿化植物根际对土壤养分的富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物通过根系调节p H的能力不同,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 H值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不同绿化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的含量以及微生物总数、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均表现为:大叶女贞>广玉兰>木芙蓉>夹竹桃,并且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均显着高于非根际土壤,表现出显着的富集作用;土壤全磷含量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差异不显着(P>0.05),表现出显着的亏损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较大,而p H与土壤养分含量基本呈显着或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全磷对于土壤养分含量基本没有影响。通过以上研究说明不同绿化植物土壤养分含量在根际存在一定的富集,它们通过降低根际p H值可以提高根际养分含量,而放线菌数目对植物根际微小的变化响应更为灵敏,根际土壤养分良好的富集也是绿化植物赖以生长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孙铭婕,诸葛玉平,娄燕宏,王会,关瑞[5](2018)在《追施磷肥对大豆产量及养分富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大田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追施磷肥量(0~150.0 kg/hm~2)对大豆品种齐黄34产量、农艺性状、养分富集特性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施适量磷肥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及产量结构,改善其农艺性状,以追施磷112.5 kg/hm~2的效果最为显着,其单株荚数较对照提高了4.70%,单株产量提高了41.08%,产量提高了24.92%;追施磷肥还可以促进大豆对氮磷钾的吸收及向籽粒中的转移,当追施磷肥量为112.5 kg/hm~2时,氮、磷在籽粒中的比例最高,钾在籽粒中的比例也较高;追施磷肥能提高大豆对磷肥的利用率,当追施磷量为112.5 kg/hm~2时磷肥利用率最高(农学利用率为44.38 kg/kg,表观利用率为26.65%)。(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曾小平,姚睿,蔡锡安,饶兴权,张奕奇[6](2018)在《底泥养分富集条件下11种水生植物的光合氮利用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河涌底泥的生理生态适应性及其净化能力,选取11种水生挺水植物(包含6种本土植物和5种外来植物)结合河涌底泥进行试验。通过测定试验一年后植物叶片的光饱和光合速率(P_(sat),μmol m~(-2)s~(-1))、比叶面积(SLA,m~2/kg)、总氮含量(TN,mg/g)和光合作用氮利用效率(PNUE,μmol mol~(-1)s~(-1)),比较分析物种间生理与结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种间的SLA层次比较分明,最高的大叶皇冠草(20.31±0.30)与最低的鸢尾草(7.22±0.31)相差近3倍。种间的P_(sat)在(3.76±0.57)(鸢尾草)—(21.53±1.20)(水罂粟)之间,水罂粟比鸢尾草高81.79%。种间的PNUE从42.53±8.42(鸢尾草)至655.8±100.93(天使花),美人蕉、水罂粟、风车草和香蒲的PNUE值均较高,且差异不明显(P>0.05),这些植物的PNUE显着高于较低PNUE的种类(包括菖蒲、蓝花草和鸢尾草)(P<0.05)。种间SLA分别与PNUE和P_(sat)(μmol kg~(-1)s~(-1))呈显着的正相关,SLA和P_(sat)(μmol m~(-2)s~(-1))分别与TN(mmol/m~2)呈显着负相关(P<0.05)。外来植物类群的PNUE、SLA、P_(sat)和TN均显着高于本地植物类群(T-test,P<0.05),说明外来水生植物在养分富集化环境下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具有潜在的高生长速率和种间竞争优势。(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4期)

张慧芳[7](2017)在《免耕与秸秆还田对水稻养分吸收及土壤磷素富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杭州余杭两种质地的冬闲稻田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翻耕/水稻秸秆收割(CTH)、水稻翻耕/水稻秸秆还田(CTR)、水稻免耕/水稻秸秆收割(NTH)、水稻免耕/水稻秸秆还田(NTR)四种处理下,稻田耕作(翻耕与免耕)、水稻秸秆还田等因素对水稻产量、水稻养分含量、土壤剖面理化性质和土壤磷素富及其形态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第二年水稻季末,壤质土和粘壤土水稻稻谷产量均表现为NTR>NTH>CTR>CTH,NTR显着高于CTH,壤质土和粘壤土分别高出3.55%和2.53%(p<0.05),其他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同期,免耕+秸秆还田粘壤土水稻稻谷总氮含量较传统耕作高,稻谷C:N较传统耕作低,壤质土不同处理间水稻养分无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粘壤土水稻稻谷总氮含量依次是NTR>NTH>CTR>CTH,NTR显着高于CTH,高了 15.75%(p<0.05);粘壤土水稻稻谷C:N依次是CTH>CTR>NTH>NTR,NTR 显着低于 CTH,低了 14.13%(p<0.05),其他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2)试验处理两年后,壤质土和粘壤土总磷含量分别富集了 4.29%~8.80%和1.97%~4.08%。壤质土从第二年水稻季末,粘壤土从第一年休耕季末,免耕+秸秆还田水稻总磷含量较传统耕作高。对于壤质土,第二年水稻季末,土壤总磷含量表现为 NTR>CTR>NTH>CTH,NTR 显着高于 CTH,高了 1.55%(p<0.05),其他处理间无显着差异。第二年休耕季末,土壤总磷表现为NTR>NTH>CTR>CTH,NTR 显着高于 NTH、CTR 和 CTH,分别高了 1.95%、2.70%和2.71%(p<0.05),其他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对于粘壤土,第一年休耕季末,土壤总磷表现为 NTR>NTH>CTR>CTH,NTR 显着高于 CTH,高了 0.77%(p<0.05),其他处理间无显着差异。第二年水稻季末,土壤总磷含量表现为NTR>CTR 和 NTH>CTH,NTR、CTR、NTH 显着高于 CTH,分别高出 1.44%、0.89%和0.89%(p<0.05),其他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第二年休耕季末,土壤总磷表现为NTR>CTR>NTH>CTH,NTR、CTR和NTH显着高于CTH,分别高出2.07%、1.25%和1.12%(p<0.05),其他处理间无显着差异。(3)试验处理两年后,壤质土和粘壤土有效磷含量分别富集了 8.21%~10.89%和3.10%~4.61%。从第二年水稻季末,免耕+秸秆还田水稻有效磷含量较传统耕作高。第二年水稻季末,土壤有效磷表现为NTR>CTR>CTH>NTH,壤质土NTR显着高于CTH和NTH,分别高了 2.35%和2.64%(p<0.05),CTR显着高于CTH和NTH,分别高了 2.19%和2.47%(p<0.05),粘壤土 NTR显着高于CTH,高了 1.10%,其他处理间无显着差异,第二年休耕季末,土壤有效磷表现为NTR>CTR>CTH>NTH,壤质土 NTR显着高于CTH和NTH,分别高了2.19%和 2.47%,CTR 显着高于 CTH 和 NTH,分别高了 1.37%和 1.65%(p<0.05),粘壤土土壤有效磷表现为NTR>CTR>NTH>CTH,NTR显着高于CTH,高了 1.12%(p<0.05),其他处理间无显着差异。(4)核磁共振的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土壤样品中含量最多的是正磷酸盐及磷酸单脂,而磷酸双脂、焦磷酸盐和磷酸酯的含量均较低,多聚磷酸盐几乎检测不到。两年的试验处理结束后,正磷酸盐在总磷中所占的比例翻耕土壤比免耕土壤高,而正磷酸单酯与二酯占总磷的比例则免耕土壤比翻耕土壤高。两年的实验处理后,壤质土翻耕土壤的正磷酸盐比例在71.51%~72.29%,磷酸单酯比例在19.79%~20.29%,磷酸二酯比例在4.32~4.42%,免耕土壤的正磷酸盐比例在69.31%~69.63%,磷酸单酯比例在21.65%~22.18%,磷酸二酯比例在3.33~3.44%;粘壤土翻耕土壤的正磷酸盐比例在89.28%~89.36%,磷酸单酯比例在8.03%~8.11%,磷酸二酯比例在0.72%~0.75%,免耕土壤的正磷酸盐比例在88.55%~88.67%,磷酸单酯比例在8.49%~8.61%,磷酸二酯比例在0.75%~0.78%。(5)同步辐射结果表明壤质土和粘壤土稻田土壤磷素形态均为AlPO4、Ca(H2PO4)2和FePO4。从总体来看,试验处理两年后,壤质土铝氧化物结合态磷比例下降,由磷素主要形态(46.8%~70.3%)成为了比例最少(15.1%~36.5%)的形态,磷酸二氢钙比例从21.3%~35.6%增至24.9%~35.0%,铁氧化物结合态磷比例增加幅度较大(8.5%~24.9%增至31.7%~48.4%),由比例最少的形态成为了磷素主要形态。粘壤土铝氧化物结合态磷比例下降,由磷素主要(60.8%~74.7%)形态成为了比例居中(23.0%~53.4%)的形态,磷酸二氢钙比例从2.3%~6.7%增至2.7%~10.2%,铁氧化物结合态磷比例从19.6%~34.0%增至40.1%~69.3%,成为了磷素主要形态。针对不同处理,不同土壤质地下免耕对土壤不同形态磷的变化规律是有差别的,对于壤质土,翻耕降低了铝氧化物结合态磷的比例,提高了磷酸二氢钙和铁氧化物结合态磷的比例,免耕降低了铝氧化物结合态磷和磷酸二氢钙的比例,提高了铁氧化物结合态磷的比例;对于粘壤土,免耕与翻耕均降低了铝氧化物结合态磷的比例,提高了磷酸二氢钙和铁氧化物结合态磷的比例。(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12-01)

何静[8](2017)在《覆盖不同镉富集特性植物秸秆对树番茄幼苗养分吸收及镉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树番茄是一种集观花、观果、食用于一体的果树。为研究秸秆覆盖对树番茄幼苗养分吸收及镉积累的影响,本试验采用3类镉富集类型植物(镉耐性植物、镉富集植物和镉超富集植物)的12种秸秆为材料,覆盖在镉污染土壤表面,再种植树番茄幼苗,研究了秸秆覆盖对树番茄幼苗的生长、镉积累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以期筛选出能降低树番茄镉积累的秸秆,为树番茄种植区及其它果园镉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覆盖耐性植物(马唐、邻近风轮菜、扬子毛茛、车前)秸秆的试验表明:(1)与未覆盖相比,土壤覆盖四种耐性植物秸秆均提高了树番茄根系、茎杆、叶片、地上部分及整株生物量,也提高了树番茄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2)土壤覆盖马唐、邻近风轮菜和扬子毛茛秸秆提高了树番茄地上部分的镉含量,分别比未覆盖提高了 80.74%、58.09%和28.31%,只有土壤覆盖车前秸秆的树番茄地上部分镉含量低于未覆盖(较未覆盖降低了 12.25%)。(3)此外,土壤覆盖马唐、邻近风轮菜和扬子毛茛秸秆提高了树番茄的镉转运系数,但车前秸秆降低了其转运系数。(4)因此,土壤覆盖车前秸秆能够促进树番茄幼苗的生长,降低其地上部分镉含量,有利于镉污染果园中树番茄的正常生长及安全生产。2.土壤覆盖富集植物(白车轴、旱莲草、小飞蓬、繁缕)秸秆的试验表明:(1)在镉胁迫条件下,覆盖白车轴、小飞蓬和繁缕秸秆较未覆盖秸秆的未覆盖处理均提高了树番茄幼苗的根、茎秆、叶片及整株生物量,同时增加了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提升了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但土壤覆盖旱莲草秸秆降低了树番茄幼苗的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2)与未覆盖处理相比,覆盖白车轴、旱莲草、繁缕秸秆提高了树番茄幼苗根、茎秆、叶片和地上部分的镉含量,而小飞蓬处理则相反。(3)因此,覆盖小飞蓬秸秆能够促进树番茄幼苗的生长,并减少其镉积累,有利于树番茄的正常生长及安全生产。3.土壤覆盖超富集植物(少花龙葵、万寿菊、牛膝菊、叁叶鬼针草)秸秆的试验表明:(1)与未覆盖秸秆的未覆盖处理相比,土壤覆盖少花龙葵、万寿菊秸秆显着增加了树番茄幼苗的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牛膝菊处理、叁叶鬼针草处理则表现为降低或差异不显着。(2)覆盖少花龙葵、万寿菊秸秆较未覆盖处理减少了树番茄地上部分的镉含量,而另外两个处理则相反。(3)只有覆盖万寿菊秸秆处理降低了镉在树番茄体内的转运系数,而另外叁种秸秆覆盖处理均较未覆盖处理增加了镉的转运系数。(4)因此,覆盖少花龙葵、万寿菊秸秆均能够降低树番茄对镉的吸收,但覆盖万寿菊秸秆能够同时降低镉向树番茄地上部分的转运,更有利于树番茄的正常生长及安全生产。(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崔伟,邹长明,张晓红,何涛[9](2017)在《7种豆科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富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7种豆科绿肥作物(绿豆、小豆、乌豇豆、大猪屎豆、合萌、望江南、决明)为材料,采用大田种植和盆栽种植法,记载7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特征,测定其根瘤量、产量和干物质积累效率,测定各作物在盛花期的光合特征参数和氮、磷、钾、铁、锌养分含量,筛选适宜安徽及周边地区种植的高产高效良种。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均属半灌木状草本,茎秆直立,呈圆形、多棱角或纵向小沟纹;根属直根系,主根不发达;合萌为偶数羽状复叶,望江南为偶数长椭圆形叶,大猪屎豆和决明为倒披针状叶,其他为披针状叶;大猪屎豆叶互生,其他叶对生;总状花序,浅黄色蝶形花;除大猪屎豆小花有20~30朵,无限结荚,其他供试作物的小花数有10~15朵,有限结荚;各种豆科作物的根瘤量占地下部总质量的17.5%~32.5%;乌豇豆叶片光合效率和干物质积累效率最高,分别为23.1μmol/(m~2·s)和57.0 kg/(hm~2·d);望江南鲜草、干草和种子的产量最高,分别为22 248、5 028、2 366 kg/hm~2;固氮和富集磷、铁能力最强的是望江南,而富集钾能力最强的是大猪屎豆,富集锌能力最强的是合萌。从光合效率、产量、养分富集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初步认为乌豇豆、望江南、大猪屎豆和合萌4种豆科作物适宜在安徽种植推广。(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郑建初,陈留根,盛婧,张岳芳,刘红江[10](2016)在《稻田流失养分高效富集及循环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针对太湖地区稻田养分流失量大,流失时间主要集中在水稻生育前期的特点,【方法】2012-2014年以面积5.2 hm~2的区域农田为基本单元,在农田排水沟末端设置生态塘,生态塘中配置以水葫芦为主的养分富集植物,高效拦截农田流失养分,水稻季结束后,将水生植物打捞,堆制成有机肥后回田利用,实现农田流失养分的循环利用。【结果】试验结果表明,2012、2013和2014年水稻季农田分别发生10、10和8次地表径流,径流水量平均为4.2×10~3 m~3·hm~(-2)。水稻季农田地表径流总N、总P和K流失量分别平均为15.3,0.6,11.4 kg·hm~(-2),分别占稻季农田N、P、K肥总投入量的5.7%,0.81%,8.4%,农田养分流失高峰出现在水稻移栽后的返青拔节期,其农田养分流失量占整个水稻季的60%左右。通过对生态塘水葫芦生长的研究发现,不同初始放养量处理水葫芦均出现两个生长高峰,分别在六月底到七月上旬,以及七月底到八月上旬这两个阶段,水葫芦的第一个生长高峰与农田养分流失高峰基本吻合,其中以初始放养量1.0 kg·m~(-2)处理的阶段干物质生产量最大,能够有效消纳农田养分的大量流失。水稻季农田生态塘几种水生植物N,P,K养分总富集量分别平均为51.6,2.5,49.5 kg,占整个稻季农田养分流失量的65.1%,86.2%,83.8%,说明通过在农田生态塘配置养分富集植物能够有效拦截稻季农田流失养分,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将生态塘水生植物和稻草进行混合堆肥,能生产有机肥约1852.9 kg,其中氮、磷、钾养分含量分别为35.9,2.5,40.2 kg,将有机肥农田回用,稻田流失养分氮、磷、钾循环利用率分别为45.3%,86.2%,68.0%。【结论】经过对农田生态塘外排水体养分含量进行实时监测,发现农田地表径流水体养分含量明显下降,基本实现达标排放。(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8-02)

养分富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一体化土壤采集器为试材,采用植丛内外差值百分比法,以围封退化短花针茅草地为研究对象,临近自由放牧草地为对照(CK),对比研究了荒漠草原短花针茅植丛对土壤颗粒组成和SOC和TN的富集效应在空间上的变化,以期探讨植丛对土壤富集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富集率"E"值而言,粘粒(<2μm)和砂粒(50~2 000μm)的富集格局大致趋势相反,生境和土层深度对粉粒(2~500μm)的富集均无显着影响(P>0.05)。SOC在6~8 cm土层放牧区显着高于围封区,12~14 cm土层围封区显着高于放牧区;TN则在4~6 cm土层围封区显着高于放牧区,12~14 cm土层放牧区显着高于围封区(P<0.05)。沿土层深度垂直变化,颗粒组成仅放牧区砂粒在12~14 cm土层"E"值显着增高(P>0.05);SOC围封区0~2 cm土层"E"值显着高于其它土层(P<0.05),TN放牧区呈先减少后增高"V"型变化,4~8 cm土层"E"值显着降低(P<0.05),放牧区的SOC和围封区的TN都无显着变化(P>0.05)。粘粒与砂粒的"E"值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粉粒与粘粒、粉粒与砂粒的"E"值相关关系逆转;颗粒组成与SOC、TN的"E"值相关性都不显着(P>0.05)。总之,围封并未使短花针茅植丛对土壤粘粒的整体富集率增大,反而有所降低;但围封确推动了土壤粘粒和SOC表聚型富集;土壤SOC和TN的富集是2个独立的过程,围封都有利于任意土层TN的富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养分富集论文参考文献

[1].魏伶.白云鄂博矿区土壤养分与苔藓种类分布及其稀土富集能力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2].苗翻,杨新国,古君龙,杨东东.围封对短花针茅植丛土壤颗粒组成和养分富集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9

[3].李转玲,李培岭,黄国勤,MUHAAMAD,A.炭肥混施下土壤养分缓释特征与芥菜镉富集响应模拟[J].农业机械学报.2019

[4].史伟,杨群,蒋跃军,方秉俊.4种园林绿化植物根际对土壤养分的富集效应[J].江苏农业科学.2018

[5].孙铭婕,诸葛玉平,娄燕宏,王会,关瑞.追施磷肥对大豆产量及养分富集特性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8

[6].曾小平,姚睿,蔡锡安,饶兴权,张奕奇.底泥养分富集条件下11种水生植物的光合氮利用效率[J].生态学报.2018

[7].张慧芳.免耕与秸秆还田对水稻养分吸收及土壤磷素富集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7

[8].何静.覆盖不同镉富集特性植物秸秆对树番茄幼苗养分吸收及镉积累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7

[9].崔伟,邹长明,张晓红,何涛.7种豆科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富集特征[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10].郑建初,陈留根,盛婧,张岳芳,刘红江.稻田流失养分高效富集及循环利用研究[C].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标签:;  ;  ;  ;  

养分富集论文-魏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