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核成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核成像,医学图像,中子图像,边缘增强
核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赵辰一[1](2018)在《低对比度核成像增强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成像技术(Nuclear Imaging Technology)是将传统的核科学技术与现代数字成像技术相结合的新兴成像技术。借助核射线以及与核反应相关的粒子等的透射能力,核成像通过图像展示被测物体内部的结构信息,已被广泛的用于医学诊断、工业无损检测、生命科学、国防、安检等领域。对比度较低是核成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实际应用中的成像环境和设备等因素导致核成像不够清晰、严重的噪声污染、模糊等低对比度现象,影响了核成像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核成像处理方法在核成像预处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针对核成像的增强方法,本文重点围绕核成像边缘提取与增强以及去噪增强两个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一、核成像边缘提取与增强首先,为了获取并增强包含图像大部分信息的边缘结构,提出一种基于核成像数据稀疏表示的边缘提取与增强方法。首先,采用计数操作,滤除图像中孤立的噪声点和平滑区域像素点对获取边缘的影响;然后,根据成像数据内在结构的稀疏特性,对图像中每个图像块的稀疏结构进行了描述;最后,构建了基于全局数据稀疏性的表示结构,并提出阈值自适应选取策略。通过采用成像数据稀疏表示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边缘提取与增强的效率。其次,针对核成像降质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出基于广义范数情形下的核成像边缘提取与增强的方法。该方法分析了不同范数对图像稀疏结构的刻画形式,并对比不同范数结构的选择对边缘增强效果和处理时间的影响,给出一种简单的范数形式来描述图像的结构和特征。该研究方法充分考虑了核成像数据的稀疏结构,避免了边缘增强主程序前的预先滤波平滑操作,进一步缩短边缘提取与增强的时间。二、核成像去噪增强提出了基于中子成像技术的图像去噪增强方法。在中子成像过程中,中子束中伴随的γ射线会对成像系统中的感光元件造成干扰和损伤,导致成像结果中出现一些高亮度、大小不一、分布随机的白斑,称之为γ白斑噪声。这些噪声对核成像分析和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检测-腐蚀-增强”策略的核成像去噪增强方法。首先,结合空间自适应滤波器和中值滤波器的协同操作,实现γ白斑区域的“检测”;然后利用传统中值滤波的平滑功能,对γ白斑所在区域进行“腐蚀”;最后,通过迭代,逐步削弱并消除γ白斑噪声,输出最终“增强”结果。本论文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方法提高核成像的质量,增强图像中的重要信息,提高成像的对比度,对医学诊断和工业无损检测的准确度和处理速度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边缘提取和增强方法具有提取增强效果好和处理时间短的优点,可以有效地实现核成像的边缘提取和增强;针对中子成像中特有的γ白斑噪声,本文提出的增强方法能够有效去除γ白斑噪声,并且能够很好地保护图像的边缘等细节信息,同时该方法在处理其他类型噪声的时候也具有稳定的性能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赵辰一,乔双,孙佳宁[2](2017)在《基于H-LBP的快速边缘提取算法及其在核成像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成像技术是无损检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提取图像中边缘信息是核成像处理的重要任务之一。H-LBP是一种有效的图像边缘提取算法,由于其计算复杂,运算速度慢,难以得到广泛应用。针对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基于H-LBP的快速边缘提取算法,简称为FH-LBP。该算法优化H-LBP的运算框架,引入1-范数稀疏评估策略,实现全局参数自适应选取。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获得很好的边缘提取效果,速度大幅度提升,又避免手动调参的复杂操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对工业无损检测和医学图像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9册(核情报分卷、核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分卷、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卷)》期刊2017-10-16)
[3](2016)在《核成像技术让癌细胞无处可逃》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细胞行踪不定,但是一种新型的核成像技术有望提高靶向治疗效率。核成像技术就是标记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如18F,11C等),注入人体后,通过对于该物质在代谢中的聚集,来反映生命代谢活动的情况。正电子发射成像(PET)是一种常见的技术,可用于识别很多种常见癌症、阿尔茨海默病和癫痫等。但对某些特定癌症,如前列腺癌,PET的定位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王亚玲,徐超,张春雨,高学云[4](2016)在《团簇纳米探针的构建及其在活体核成像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成像包含了光学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及正电子发生断层扫描等多种的成像模式,每种成像模式都有自身固有的优点和缺点。为了充分发挥不同成像模式的优点,开展精准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开发多模式成像仪器及发展具备多种成像模式的纳米探针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金纳米团簇具有很好的X射线吸收能力,同时具有近红外区域的荧光信号,同时其物理尺寸非常小,通过与其他具有不同信号的金属纳米颗粒进行耦合,开发具有不同成像模式能力的纳米探针,开展活体水平的成像分析。课题组发展了一套简易、便捷、高效的制备方案,能够大量、稳定制备具有多种成像能力的纳米探针。我们以白蛋白为模板,通过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pH、反应物比例等,获得发射~660 nm荧光,较强X射线吸收能力(~700 HU),高弛豫率(r_1:~12.39 mM~(-1)s~(-1))的纳米探针,通过叶酸修饰能够很好地靶向肿瘤部位,开展了多模式成像。同时,探针通过肾脏代谢,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期刊2016-07-01)
尹永智,李公平,徐大鹏,潘小东,姚泽恩[5](2016)在《核成像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联合开展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阐述了我国核成像类人才的巨大需求以及当前核成像技术的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困境。在总结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展核医学技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该专业方向的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主要包括肿瘤放射治疗、核医学影像、放射性药物、放射生物学4个方面。针对高校该专业人才培养中重课堂而轻实践的问题,探讨了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的联合开展,指出该方法是核成像专业人才培养的良好途径。(本文来源于《高等理科教育》期刊2016年03期)
胡选候[6](2012)在《基于ARM核成像系统记录仪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PET、SPECT、MRI等医疗核成像系统设备因其优越的性能和良好的诊断效率使其发展迅速。但是,当前核成像系统的研发,更多只是注重系统设备自身的研发,未见有开发其记录仪的文献或新闻报道。因此,本文针对核成像系统,研发其专用的记录仪,为此类系统更好的发展、推广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针对核成像系统结构复杂,板卡多,局部连接密集等特点,为保证系统设备良好的工作,有必要对系统设备的电压、温湿度参数及环境中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测,本记录仪采用模块化设计,共有各参数探测单元和主控系统单元两大模块。各参数探测单元选用合适的参数传感器配以连接处理电路构成设计,实现对相应参数的测量,主要包括温度、湿度、电压、剂量探测单元;主控系统单元选择Samsung公司的ARM9芯片S3C2440A作为记录仪的CPU,选择Linux作为记录仪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并配以SDRAM、Flash、LCD等外围硬件设计成ARM-Linux嵌入式系统。记录仪在ARM-Linux嵌入式系统操作下,通过各参数探测单元对相应参数(温湿度、电压、伽玛剂量)进行测量,并把测量值送至主控系统单元进行存储和显示。记录仪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主要包括:u-boot的开发移植,Linux内核的编译移植,YAFFS2文件系统的制作,网卡与液晶屏等硬件驱动程序的开发,人机交互应用程序的设计等。对本记录仪的软硬件系统进行了测试,本记录仪样机通过u-boot引导,成功启动了嵌入式Linux系统,并完成8通道的温度测量,8通道的湿度测量,3通道的电压测量,以及环境中伽玛剂量的测量,实现对核成像系统设备的监测。(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2-05-01)
王锰[7](2009)在《核成像系统高速数据传输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核成像系统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核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由于具有分子显像和功能显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学,心血管疾病学和神经系统疾病学研究,以及新医药开发等领域。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核成像系统PET的显像特点,课题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的发展状况,接着介绍了核成像系统PET的工作原理及组成结构,并着重分析了核成像系统PET对数据传输的性能指标要求,结合USB2.0接口的性能特点,采用USB2.0接口作为核成像系统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接口。并探索了一种USB接口无线数据传输的方案。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叁方面内容。首先介绍了基于USB控制器芯片Cy7c68013和FPGA的USB高速数据传输接口的实现。硬件部分对系统电源,USB控制器芯片Cy7c68013及其外围电路,FPGA芯片XC2S200-5PQ208C的配置电路及FPGA与Cy7c68013之间的传输接口作了详细的介绍。软件部分介绍了USB控制器芯片的固件程序设计,USB驱动程序设计以及计算机端的应用程序设计,最后介绍了FPGA程序的实现。实测该接口的数据传输速度为5MB/s。采用USB20D模块对硬件进行了改进,使得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硬件部分只是用USB20D模块取代了Cy7c68013及其外围电路,其余部分未作修改。软件部分,USB20D模块自带有固件程序和USB驱动程序,所以只开发了FPGA程序和计算机应用程序。改进后的数据传输速度达到20MB/s。实验表明数据传输准确、可靠,无数据丢失,传输出错现象。最后,介绍了使用射频芯片nRF2401实现USB接口无线传输的方法。对其硬件组成和软件编程做了详细的介绍。(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09-05-01)
核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核成像技术是无损检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提取图像中边缘信息是核成像处理的重要任务之一。H-LBP是一种有效的图像边缘提取算法,由于其计算复杂,运算速度慢,难以得到广泛应用。针对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基于H-LBP的快速边缘提取算法,简称为FH-LBP。该算法优化H-LBP的运算框架,引入1-范数稀疏评估策略,实现全局参数自适应选取。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获得很好的边缘提取效果,速度大幅度提升,又避免手动调参的复杂操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对工业无损检测和医学图像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1].赵辰一.低对比度核成像增强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2].赵辰一,乔双,孙佳宁.基于H-LBP的快速边缘提取算法及其在核成像中的应用研究[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9册(核情报分卷、核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分卷、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卷).2017
[3]..核成像技术让癌细胞无处可逃[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6
[4].王亚玲,徐超,张春雨,高学云.团簇纳米探针的构建及其在活体核成像分析中的应用[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2016
[5].尹永智,李公平,徐大鹏,潘小东,姚泽恩.核成像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联合开展探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6
[6].胡选候.基于ARM核成像系统记录仪的设计[D].成都理工大学.2012
[7].王锰.核成像系统高速数据传输设计[D].郑州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