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山水诗论文-丁红丽

唐代山水诗论文-丁红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唐代山水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回归,家园意识,直觉观照

唐代山水诗论文文献综述

丁红丽[1](2019)在《论唐代佛禅山水诗的生态美学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受佛禅思想的影响,唐代山水诗中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唐人朴素的生态观,即:唐代佛禅山水诗着重表现山水自性美及回归自然的情怀,这是人类与自然的终极生态关系;唐代佛禅山水诗"空"的意境折射了人类情感智识的退出及自然物物平等彼此映现的生态观,这是自然与人类审美的双重升华;唐代佛禅山水诗的直觉观照是一种有机整体性的审美观照方式,它是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理性思维的反拨,也是人与自然之间具有可实践性的二元统一的生态关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米志艳[2](2018)在《唐代山水诗中“舟”意象的几种主要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是山水诗发展的成熟期,在众多情景交融的山水诗中,"舟"这一意象频繁出现,具有丰富的内涵,表现出儒家的辅政报国情怀,道家的隐逸情怀,游子孤寂无依、思乡念归之情以及士大夫羁旅漂泊、人生如寄之感。(本文来源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戴一菲[3](2017)在《唐代山水诗的兴盛与山水在绘画中的表现——兼及“游春图”中山水的“淡出”》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水是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绘画共同的经典题材,唐代作为山水诗、画发展的关键期,呈现出两大艺术样式互动、融合、发展的深刻联系。山水题画诗的大量出现,说明继南北朝的自然山水之后,艺术化的山水图像也开始进入文学的审美场域。唐诗构成了一种文化资源,不仅在取象、设色方面影响着绘画的发展,更在审美上塑造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品格。新见韩休墓独屏山水画中"淡彩"与"水墨"技法的交织运用,是文人审美对山水画渗透的生动印证。游春图中山水的"淡出",则从另一个侧面展示出隋唐山水画走向独立的演变路径。(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7年12期)

宾妮[4](2017)在《唐代桂林山水诗的文化底蕴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共有34位诗人创作了86首桂林山水诗。唐代桂林山水诗按内容可分为贬谪失意类、仕途理想类、幕僚过客类、真情写实类、隐逸名士类、官员直达类、感情隐晦类、悠闲游仙派等。唐代桂林山水诗是桂林历史人文的印证,是桂林山水审美自觉的印证,与桂林石刻文化的融合。(本文来源于《广西文博 第一辑》期刊2017-09-01)

何丽丽[5](2016)在《唐代山水诗审美意境流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诗的国度,唐代更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歌内容广博,形式多样,有边塞诗、咏史诗、赠别诗、田园诗、山水诗等,诗人们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完美融合,创作了不可胜数的传世之作,在艺术上达到顶峰。其中,山水诗贯穿唐代各个时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流传,如王绩的《野望》、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柳宗元的《江雪》、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等,这些诗在审美意境上大体类似,但又有差异,受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初、盛、中、晚唐的山水诗在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营构上也各有特色:初唐山水诗承袭齐梁诗风余韵,比六朝山水诗更注重情、理、景的融合,情、理越来越退到景的背后,与六朝山水诗意境的幽僻、内敛、柔弱相比,初唐山水意境显得明朗、外向,充满生机。诗歌创作内容扩大,从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楼台转向了广阔的江山,推动了山水诗的发展,吟颂出质朴的自然山水,如王绩的明丽细微、卢照邻的壮阔灵动。盛唐山水诗呈现出自然平淡、亲切而悠然神远的特征,如李白的物我两忘、洒脱天然,王维的空灵寂静和孟浩然的疏朗清明。在他们的山水诗中,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高昂的生活情趣。自然山水作为一种具有情感的存在,与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中唐诗人不再有盛唐诗人那种浪漫豪放气质及博大的胸襟抱负,取而代之的是苦闷和彷徨,在山水诗创作上,也由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转为在山水中排解沉重的心绪,使山水诗也染上了诗人的失意和无奈,诗作更多的呈现出冷清孤寂的意境。如柳宗元的自肆忧伤,韦应物的冷清闲雅,白居易的沉郁顿挫。晚唐的社会笼罩着夕阳迟暮的气氛,长期离乱的生活积淀形成诗人失落的情绪,加之荒凉意象的感染,形成感伤的山水基调。本文着重研究初、盛、中、晚唐的山水诗审美意境的流变,并对四个时期代表诗人的诗风、诗意进行分析鉴赏,见微知着,还原山水诗的价值和魅力。(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期刊2016-06-30)

何丽丽,李维[6](2016)在《佛道审美观照下的唐代山水诗审美意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与文学是相互渗透、交错发展的。佛道二教在唐代高度繁荣鼎盛,佛教的空明、寂静、圆融之境,道教的清虚、灵动、神仙之境,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学营养。唐代山水诗人从佛道教义中汲取养分,融情与景,丰富了山水诗的审美意境,别具特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6年05期)

高湛茱,王玮薇,郝琳[7](2015)在《唐代山水诗的认知语言学新解——以《江雪》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对于唐代山水诗的研究历来集中于文学、美学等领域,而从语言学角度展开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唐代山水诗的代表作《江雪》为例,运用认知语言学里的图形-背景理论、格式塔理论、隐喻、概念整合理论,多角度分析了该诗在意境传达方面的独到之处。分析表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可以帮助读者较好地解析唐代山水诗的创作艺术和思想内涵。(本文来源于《高教学刊》期刊2015年17期)

蔡星灿[8](2014)在《从山水诗看唐代诗人与山水审美关系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水诗是唐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从诗人与山水的审美关系来看,时代不同,特点也不同,初唐是走向山水,盛唐是乐享山水,中唐是徘徊山水,晚唐则是退隐山水,这也是唐代山水诗人由开放到内敛的心灵之路。(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金芬芬[9](2014)在《唐代春季山水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水有四时气象,四季山水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唐代文人抉发春季山水之美,留下了大量描写春天景致及其审美特征的山水诗。这些春季山水诗在传承唐前山水诗发展成果的同时,在诗歌数量和质量以及诗歌意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唐代春季山水诗在意象上有两大鲜明特点:一是诗歌意象兼具南北气象。唐代疆域辽阔、文人分布广以及南北交通畅达,文人由于漫游、仕宦、迁谪、到边地建功立业或其他活动往来于大江南北,使得地处偏远的粤地、巴蜀的岭南春景以及北国春光、塞外春景等进入审美范围。二是园林及宗教场所周围春景大量进入审美范畴。唐代园林艺术成熟、宗教传播范围广,寺庙众多。园林和寺庙周围的春景引人入胜,诗人们在度假、游宴、会友、游观的过程中将周围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别致的人文景观纳入审美范围。唐代春季山水诗的繁荣和发展与众多因素有关。一是唐代社会环境优良,经济繁荣,交通畅达,疆域辽阔,为唐代文人在春季里亲近自然、深入观察、远足而广泛的游历提供了保障和可能。二是唐人在春季里的春游活动非常丰富,各种游观、游宴、游园活动是唐代文人生活中的重要休闲方式,游观之频繁,游宴场次之多、游园范围之广在古代都是空前的。这些活动氛围都比较轻松,人们心情也比较愉悦,而且往往所选择的地方景致也特别优雅怡人,于是身边的春景自然而然地被诗人们所歌咏。同时各类游观、游宴、游园活动一方面为文人歌吟山水、寻幽览胜,抒发春意无限、情趣无穷的感慨提供了载体,另一方面其活动环境本身也成为了春季山水诗描写的主要对象,许多春季山水诗描绘的就是各类游观和游宴的盛况。叁是唐代春季节俗集中。唐代春季有元日、人日、上元节、晦日、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等节俗。这些节日活动形式丰富,主要以郊外踏青、游春赏春、水边宴饮等为主,而唐人的参与热情极高,这从客观上为诗人们创造了亲近自然、赏玩自然、赞美自然的机会,撩人思绪的春景让诗人的诗心大为激发。四是科举制度影响文人春季游观活动。唐代许多诗人都有应举的经历。唐代的科举考试开考和放榜都是在春天。每年都有上千的士人或是应举、或是赴任、或是过夏,或是返乡、或是怀带着失意心情漫游在外,这从客观上促成了这批有着高级文化修养的文人相对集中地在春季出行、游观。他们有着不俗的情趣和修养,于是沿途或京都的自然与人文风光在他们眼中就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内涵。在春季里,他们或是借美好的春景抒发豪情壮志,或是以春景抚慰心灵。唐代科举制度丰富了诗人在春季的游历以及情感体验。五是唐代文人尚隐林泉。唐人尚隐多耽于对美景的享乐、对山水美景与旨趣的抉发。而春季山水最是多姿多彩,春景最使人流连忘返,诗人们的心意情志与春景律动。他们在尚隐中与自然山水产生各种亲和关系,他们十分关注和关心自然山水中自由恬淡的春云、春月、春溪、春花、春柳等春意象,并通过诗歌将自己的审美体悟表达出来。同时,隐逸的虚静心境对于自然山水美景的深层次发掘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于是他们在放情山水和隐逸山林的过程中创作了大量春季山水诗。唐以前就有许多描写四季的诗歌,其中描写春季的诗作中许多是表现离别衰老等伤春主题,而唐代春季山水诗的情感内涵较唐前有了许多新的发展,与唐前山水诗相比较,唐代春季山水诗在整体上呈现出大唐帝国所特有的时代精神,字里行间洋溢着高昂、自信、开拓、自豪、自强的文化心理。唐代山水诗人眼中的春天常常呈现出的是美丽欢乐,充满力量,引人奋发向上的面貌,诗人在春季山水诗歌中毫不吝啬地抒发着对春光韵致的喜爱之情,观国之光的自豪之情以及自强不息的励志之情。唐代的春季山水诗很少受伤春主题的束缚,诗人们将自己对春景的观察、赏会细细的展现出来,表达的情感主要是对春天景致的赞赏、喜爱、陶醉之情,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欢愉和赏玩的逸趣。首先从唐代山水诗人通常所采用的描绘春天景致的意象上来看,唐代春季山水诗中描绘的春意象较唐前更为浪漫、美妙和斑斓,呈现春意融融的景象。其次,唐代各个时期的的诗人都有许多作品直白地表达了对春光韵致的喜爱之情。观国之光指的是观瞻一个国家或地区优美的自然风景和光辉灿烂的人文景观。唐朝许多诗人都有游观、观瞻都城长安及祖国壮丽河山的经历,他们在游历皇都及祖国河山胜景的时候大多写过都市宫苑、河山风物、景象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渲染了大唐的辉煌气象和华丽景象,而春日蓬勃的光景最显国家的兴盛气象,于是唐代春季山水诗中的这种观国之光的自豪之情表现的尤为明显。唐代许多诗人是积极于仕途的文人,但一部分人的仕宦生涯起伏不定,仕途的道路充满艰辛和坎坷。透过唐代春季山水诗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当文人们面临困境时,面对春天,没有像唐前的许多咏春诗那样一味地表达“时不待我,壮志难酬”的伤春情怀,而多是积极地的感受着春的蓬勃气息,以此激励自己平复心态,自强不息,建功立业。(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4-06-18)

刘文超[10](2014)在《唐代山水画与山水诗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山水画与山水诗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两株各有千秋的艺术奇葩,本文从山水画与山水诗的文化背景与审美特征、山水画与山水诗的意境表现及相互作用、诗画关系的融合、诗画结合的美学意义及文化影响等方面论述了二者密不可分、相得益彰的关系。山水画与山水诗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一致性和融通性,主要在于画家与诗人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把自然美、写意美、意境美融为一体的艺术风格,寓情山水,追求精神和人格理想的自然超脱,使二者不仅有了艺术神韵上的相似性,也使二者有了内在精神气质上的相同性。唐代山水画与山水诗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神韵,特有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值得我们世代传承。(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期刊2014-04-17)

唐代山水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唐代是山水诗发展的成熟期,在众多情景交融的山水诗中,"舟"这一意象频繁出现,具有丰富的内涵,表现出儒家的辅政报国情怀,道家的隐逸情怀,游子孤寂无依、思乡念归之情以及士大夫羁旅漂泊、人生如寄之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唐代山水诗论文参考文献

[1].丁红丽.论唐代佛禅山水诗的生态美学意蕴[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米志艳.唐代山水诗中“舟”意象的几种主要内涵[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3].戴一菲.唐代山水诗的兴盛与山水在绘画中的表现——兼及“游春图”中山水的“淡出”[J].学术研究.2017

[4].宾妮.唐代桂林山水诗的文化底蕴特色[C].广西文博第一辑.2017

[5].何丽丽.唐代山水诗审美意境流变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6

[6].何丽丽,李维.佛道审美观照下的唐代山水诗审美意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

[7].高湛茱,王玮薇,郝琳.唐代山水诗的认知语言学新解——以《江雪》为例[J].高教学刊.2015

[8].蔡星灿.从山水诗看唐代诗人与山水审美关系的变化[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9].金芬芬.唐代春季山水诗研究[D].宁波大学.2014

[10].刘文超.唐代山水画与山水诗的关系[D].山东理工大学.2014

标签:;  ;  ;  

唐代山水诗论文-丁红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