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沉浸式视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视点视频,360°,视频,交互式视频流传输,视频编码
沉浸式视频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1](2019)在《沉浸式视频流的交互式传输》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如今,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屡次刷新着人们对于感知体验的传统认知,注重真实感与交互性的双重提升,将是下一代数字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此发展过程中,沉浸式视频凭借其所提供的身临其境之感,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媒体。在形式各异的沉浸式视频中,多视点视频和360°视频具有非常灵活的交互能力,因其能够更好地支持用户成为“视角”掌控者而备受关注。然而,交互式沉浸感的不断提升是以多维视频数据的海量传输为代价,这就为其在线即时业务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本文以当前网络的承载能力为研究前提,以最大限度提升用户的观看质量和流畅体验为最终目标,针对多视点视频和360°视频的鲁棒传输、实时交互及高效压缩等关键问题开展工作,取得了以下创新性研究成果:(1)针对交互式多视点视频流传输的鲁棒性问题,提出了面向有损网络的纹理图和深度图联合封装方法,并考虑多种丢包事件和码率级别,理论分析了不同封装方法的性能和差异。实验结果表明,相比独立封装,该方法在单视点重构及虚拟视点合成上分别取得了2.32dB和1.55dB的质量提升,增强了多视点视频流传输的鲁棒性。(2)针对交互式多视点视频流传输的实时性问题,构建了下载的视点集合及其对应码率的联合优化模型,引入用户浏览窗口这一概念,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规划的优化算法和一种低复杂度的次最优贪心算法以求解该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同类自适应传输算法,两种算法均显着提升了用户的浏览质量,增强了多视点视频流传输的实时性。(3)针对交互式360°视频流传输的压缩性和实时性问题,构建了编码块的尺寸、每个块的失真版本、由视角到码流的映射函数的联合优化模型,提出了一种交替迭代算法以求解该模型,并建立了一个稀疏的有向图来学习头部运动预测,将显着性图、收集的观看者头部运动轨迹和人体头部旋转模型融合成一个一阶马尔科夫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优于同类模型,优化后的视频流在重构质量上比优化前提升了3.9dB,增强了360°视频流传输的压缩性和实时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烁[2](2019)在《视频新闻沉浸式传播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VR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广泛应用,沉浸式传播日益受到关注。通过沉浸式传播构建的共享场景,视频新闻在社会整合方面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互联网带来的传播规律改变给传统的沉浸式共享场景在当下社会环境的构建带来一定困难。虽然VR新闻的诞生带来了对新闻伦理和传统新闻观念的挑战,但在受众时间日益碎片化、选择日益多元化的互联网时代,VR新闻将为共享场景的构建开辟一条适用于互联网时代的新路径,为社会整合提供可能的媒体道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刘育涛,周苑,杨晨,李琳[3](2018)在《沉浸式全景视频的兴趣点设置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虚拟现实(VR)技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在电影领域内鲜有实质性的颠覆性突破。正确认识VR电影与传统电影的差异性,合理设置360度全景视频的兴趣点,是VR电影质变的基础。利用戏剧舞台元素与传统电影相比,VR电影不仅拥有传统视听的特征,还同时将戏剧和交互的特征融入其中。就是说,VR电影的基础是由电影、戏剧与交互构成,而电影与戏剧是研究VR电影视听特征的基点。由于交互的特性,VR电影具有了游戏的特质(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8年29期)
刘畅[4](2018)在《沉浸式移动端视频广告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移动端智能设备和应用的涌现,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工作状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以移动端互联网广告受众为用户研究对象,探究了沉浸式移动端视频广告设计特点和设计策略。通过以上方法,有效提升了受众的感官体验,达到了更加快捷有效的广告传播目的。目前移动端视频广告的代入感不强,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受众主动点击的意愿较弱,内容设计缺乏吸引力,画面效果没有层次感,以至于广告无法达到传播目的和预期投放效果。在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中,本人发现针对移动端视频广告的研究很少,且主要集中在发展现状、广告效果和营销价值方面,对于内容编排、形式设计、故事设计和操作互动方面的研究亦是。本人以沉浸理论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沉浸理论以加强用户的沉浸式体验为核心,可以使受众达到最佳体验状态。因此,沉浸理论非常适用于移动端视频广告设计领域,且沉浸理论已在诸多领域得到运用。因此,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对沉浸式移动端视频广告设计进行研究。首先,以移动端视频广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媒介的即时高效性和受众年轻化的特点,同时对沉浸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其次,通过用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发现了移动端视频广告的局限性。然后,从形式设计、内容编排、故事设计和操作体验这四个方面,梳理出基于沉浸式移动端视频广告设计的实现策略。最后,将以上的设计策略运用于实践之中,有效指导了H5视频广告设计实践,通过广告最终的成功投放以及受众良好的反馈证实了沉浸式移动端视频广告设计的有效性。基于以上得出沉浸式移动端视频广告是移动端广告的未来发展方向,将有利于实现受众与广告之间良好的沉浸体验,加强广告的传播效果,形成持久的品牌影响力。同时,沉浸式移动端视频广告设计策略对于增强移动端广告传播效果有较大的实践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唐成[5](2018)在《QoE驱动的沉浸式全景视频多播模型和资源分配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景视频的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全景视频的概念,全景视频也相应的越来也火热。然而全景视频无线传输对带宽要求更高,受限于有限的带宽资源和各个全景视频用户的信道差异性,选择有效的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技术能够降低有限的信道带宽资源和信道差异性所造成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多基站模型下QoE驱动的联合MCS和功率分配问题,目的是使定义的用户体验质量之和QoE最大化。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多基站模型下联合MCS以及功率分配的遗传算法。最后的结果表明,提出的用于解决视频层调制编码方案选择的遗传算法能够有效的提高用户体验质量之和,为全景视频用户提供更好的全景视频服务质量。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建立全景视频多播的QoE主观评价法模型:对现有的MOS的评价标准进行了扩展,提出了扩展的MOS评分模型,并且根据扩展的MOS评分模型提出了两个主观QoE的评价指标,分别为O-MOS(Overall MOS)和V-MOS(Vectorized MOS)。利用这两个评价指标来评估全景视频的整体视觉质量和区域视觉质量。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实验者对每个视频打分,最终计算出每个视频的O-MOS和V-MOS来对每个视频做出相应的质量评价,并拟合出MOS关于影响因素的关系式。2.全景视频传输时的资源分配和功率分配:提出了多基站下联合MCS和功率分配的方法来解决基于多个基站的网络中可伸缩视频多个全景视频流多播的传输问题。本文的目标是最大化定义的QoE,并将这个基于多个基站的联合MCS和功率分配问题转化为最优化问题。本文建立了视频分层和自适应编码相结合的模型,并在该模型下对视频的层数和该层视频的编码方式做出了选择。首先提出一个消耗网络资源数最小的方案来对基础层进行资源分配,保证全景视频用户都能够接收到基础层。其次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多基站联合MCS和功率分配模型为加强层分配资源。(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3-01)
田娇[6](2018)在《VR视频沉浸式传播的文化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VR视频的风靡将人们从传统的语言叙事转向视觉呈现,它所代表的视觉文化着重于人的感官,通过技术手段使人们沉浸在虚拟世界里,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沉浸式传播。以沉浸式传播为主导的视觉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读图文化的升级,它会影响人们理性思维的能力,使人们沉浸在虚拟现实中,失去对真实世界的判断和思辨能力。(本文来源于《出版广角》期刊2018年01期)
唐冰寒[7](2017)在《VR视频新闻沉浸式传播模式构建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VR视频新闻是运用数学视频处理技术与计算机视频技术等多学科虚拟现实技术,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符号融合在一起,共同生成的叁维虚拟仿真视频新闻。VR视频新闻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与网络媒体的互动传播模式,构建了一种新的传播模式——沉浸式传播模式。文章在分析沉浸式传播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一模式的构建对新闻传播过程及方式产生的积极意义,以及在新的传播模式中视频新闻面临的困境与迷思,并提出相关建议,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这一新的传播模式,理智看待VR技术在新闻领域的运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出版》期刊2017年21期)
王悦名,王荣刚,高文[8](2017)在《面向沉浸式视频编码和传输的高效投影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景视频投影技术是全景视频应用中的一项关键技术,为此成立了IEEE1857.9沉浸视频内容编码工作组,致力于制订高效的沉浸视频投影和编码方法。IEEE 1857.9沉浸视频内容编码工作组设计了一系列的映射格式,其中双极方形的投影格式相较于球面投影技术(ERP)取得了11.56%的编码性能增益。此外,IEEE1857.9工作组还针对流切换的场景设计了基于主视点的投影模型,在保证主视点区域视频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可获得70%的编码性能增益。(本文来源于《中兴通讯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姚高远,张小雨,王嘉[9](2016)在《沉浸式全景视频制作技术分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沉浸式全景视频制作的拍摄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分析,并介绍沉浸式全景视频在直播领域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演艺科技》期刊2016年08期)
方楠[10](2016)在《VR视频“沉浸式传播”的视觉体验与文化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让人类叙事实现了视觉转向,并进一步强化了视觉文化的中心地位。VR视频作为一项新的视觉产品,是对客观现实世界视觉体验的颠覆,它所营造的沉浸式体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沉浸式传播。在关注这种技术与新传播形式的同时,更应思考到其背后诸如知觉的人工化、在场的孤独、视觉感知的依赖等文化隐喻,警惕其带给人的精神异化。(本文来源于《传媒》期刊2016年10期)
沉浸式视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VR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广泛应用,沉浸式传播日益受到关注。通过沉浸式传播构建的共享场景,视频新闻在社会整合方面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互联网带来的传播规律改变给传统的沉浸式共享场景在当下社会环境的构建带来一定困难。虽然VR新闻的诞生带来了对新闻伦理和传统新闻观念的挑战,但在受众时间日益碎片化、选择日益多元化的互联网时代,VR新闻将为共享场景的构建开辟一条适用于互联网时代的新路径,为社会整合提供可能的媒体道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沉浸式视频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雪.沉浸式视频流的交互式传输[D].北京交通大学.2019
[2].王烁.视频新闻沉浸式传播浅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
[3].刘育涛,周苑,杨晨,李琳.沉浸式全景视频的兴趣点设置机制[J].青年.2018
[4].刘畅.沉浸式移动端视频广告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5].唐成.QoE驱动的沉浸式全景视频多播模型和资源分配算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
[6].田娇.VR视频沉浸式传播的文化解读[J].出版广角.2018
[7].唐冰寒.VR视频新闻沉浸式传播模式构建及影响[J].中国出版.2017
[8].王悦名,王荣刚,高文.面向沉浸式视频编码和传输的高效投影方法[J].中兴通讯技术.2017
[9].姚高远,张小雨,王嘉.沉浸式全景视频制作技术分析及应用[J].演艺科技.2016
[10].方楠.VR视频“沉浸式传播”的视觉体验与文化隐喻[J].传媒.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