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保论文-沈木珠

中国特保论文-沈木珠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特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特保机制,中国入世法律文件,中美轮胎特保案

中国特保论文文献综述

沈木珠[1](2013)在《中国特保机制的适用实践与反思——以中美轮胎特保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特保机制是我国入世法律文件确立的,自我国入世之日起对我国产生法律约束力的制度。十多年来,特保措施成为美国、印度、欧盟等 WTO 成员对华实施贸易救济的新手段。中美轮胎特保案在"快速增长"、"重要原因"与因果关系问题上存在激烈争论,最终专家组与上诉机构均作出了完全不利于中国的裁决。中国特保机制即将期满而成为历史,然而中美轮胎特保案中我方未能充分举证的教训却值得我们汲取。中国日后若要在 WTO 争端解决程序中获胜,就必须充分举证以支持自己的主张。中美轮胎特保案我方的败诉,既给我们以教训,更引起我们的反思。(本文来源于《法学杂志》期刊2013年05期)

王孝松,谢申祥[2](2011)在《“中国特保”案件的统计分析:分布特点及应对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02—2009年,WTO成员方发起的"中国特保"调查中,很多案件导致了贸易限制措施的发生,抑制了中国产品出口,而发展中经济体成为"中国特保"的主要使用者。在重大经济事件来临的时刻,"中国特保"会被各国加以利用,成为贸易保护的重要工具。对于不同成员方,以及同一成员方所处的不同时期,"中国特保"同对华反倾销之间有时是替代的,有时则是互补的。"中国特保"的行业分布十分广泛,历史上不甚敏感的行业近年来也成为其重要打击对象。积极地优化贸易结构和流向,建立强大的"中国特保"预警机制,重视同申诉国利益集团的磋商和协调,甄别来自不同经济体的案件特征,才能有效地应对"中国特保"在未来的挑战。(本文来源于《财贸经济》期刊2011年01期)

朱颖,潘国胜[3](2010)在《WTO成员在金融危机中实施的“二反一保”和“中国特保”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使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WTO成员在国际贸易萎缩的背景下纷纷采用贸易救济措施,导致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数量激增。WTO成员还针对中国频繁使用了特保措施。总体而言,与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比较,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是低度的。WTO的法律框架也为贸易保护提供了依据,实施贸易保护措施是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必要补充。但国际贸易的主流依然是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系一直被经济学所证明。(本文来源于《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期刊2010年05期)

屈丽丽[4](2009)在《代号“中国特保行动”》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的话 “9·11”纪念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做出了一项重大裁决,批准对中国输美轮胎实施特保条例。很快中国商务部明确表态,依照中国法律和世贸组织规则,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审查程序,即外界所称的“双(本文来源于《中国经营报》期刊2009-09-21)

李娟[5](2009)在《论WTO框架下启动“中国特保”之因果要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特保"机制是WTO框架下唯一有效的歧视性保障措施机制。在此机制下,当成员方证明中国进口产品数量的快速增加是造成其国内产业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的一个重要原因时,其可对中国产品启动特保调查并采取最终措施。同时,中国特保机制缺乏"非归因"原则的规定,但成员方主管机关不应简单地将其他因素导致的对国内产业的损害全部归因于中国产品的进口。(本文来源于《新疆社会科学》期刊2009年03期)

李娟[6](2008)在《论中国特保机制启动条件之“市场扰乱”——以TPS特保机制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特保"机制是WTO框架下唯一有效的歧视性保障措施机制。在此机制下,成员方有权在证明存在"市场扰乱"的基础上对中国产品启动特保调查并采取最终措施。该"市场扰乱"的认定及评估标准低于WTO《保障措施协议》中的"严重损害"标准,因而较容易满足,但这并不意味着成员方可以避开《保障措施协议》中明文规定应予以考虑的客观事实。(本文来源于《国际经济法学刊》期刊2008年04期)

李娟[7](2007)在《建立国内预警机制:应对“中国特保”的策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6条和《工作组报告》第242段设置了WTO框架下现存的唯一的歧视性保障措施制度——"中国特保"机制。据此,一旦成员方国内产业正式提出申诉,中国产品就立即处于不利地位。可见,应对"中国特保"的最佳策略是在启动调查前做到"防患于未然"。为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国内预警机制,通过政府、行业和企业间"叁级联动"协调运作,同时依托现有的反倾销预警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和最大化利用。(本文来源于《法学》期刊2007年09期)

李娟[8](2007)在《利用DSU解决“中国特保”问题的可行性论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入世的条件之一,“中国特保”确立了WTO框架下惟一的歧视性保障措施机制。对此,当面临成员方滥用特保条款对中国产品采取不合理的保障措施,并在传统方式难以解决的情况下,中国可选择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在相对公平的背景下妥善解决纠纷。(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07年06期)

[9](2004)在《美纺织制造商寻求对中国特保政策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美纺织制造商正准备进行院外游说活动,加强向布什政府施压,要求其今后仅基于中国出口纺织品与服装存在扰乱美国市场和伤害美制造商的″损害威胁″一项理由,便可触发对中国输美纺织品与服装设限。实际上,今年初开始美纺织业界就有此打算。根据针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特别保障(本文来源于《纺织信息周刊》期刊2004年23期)

中国特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2002—2009年,WTO成员方发起的"中国特保"调查中,很多案件导致了贸易限制措施的发生,抑制了中国产品出口,而发展中经济体成为"中国特保"的主要使用者。在重大经济事件来临的时刻,"中国特保"会被各国加以利用,成为贸易保护的重要工具。对于不同成员方,以及同一成员方所处的不同时期,"中国特保"同对华反倾销之间有时是替代的,有时则是互补的。"中国特保"的行业分布十分广泛,历史上不甚敏感的行业近年来也成为其重要打击对象。积极地优化贸易结构和流向,建立强大的"中国特保"预警机制,重视同申诉国利益集团的磋商和协调,甄别来自不同经济体的案件特征,才能有效地应对"中国特保"在未来的挑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特保论文参考文献

[1].沈木珠.中国特保机制的适用实践与反思——以中美轮胎特保案为例[J].法学杂志.2013

[2].王孝松,谢申祥.“中国特保”案件的统计分析:分布特点及应对方案[J].财贸经济.2011

[3].朱颖,潘国胜.WTO成员在金融危机中实施的“二反一保”和“中国特保”措施[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0

[4].屈丽丽.代号“中国特保行动”[N].中国经营报.2009

[5].李娟.论WTO框架下启动“中国特保”之因果要件[J].新疆社会科学.2009

[6].李娟.论中国特保机制启动条件之“市场扰乱”——以TPS特保机制为中心[J].国际经济法学刊.2008

[7].李娟.建立国内预警机制:应对“中国特保”的策略分析[J].法学.2007

[8].李娟.利用DSU解决“中国特保”问题的可行性论证[J].求索.2007

[9]..美纺织制造商寻求对中国特保政策改革[J].纺织信息周刊.2004

标签:;  ;  ;  

中国特保论文-沈木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