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向瞬态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arsim,瞬态响应,操纵稳定性,阶跃输入
转向瞬态响应论文文献综述
施璐[1](2018)在《基于CARSIM的车辆转向瞬态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arsim搭建整车模型,参照国家标准中的转向瞬态响应试验方法,进行汽车转向盘角阶跃输入试验仿真。通过理论和仿真分析影响汽车转向瞬态响应的因素,为此类问题的设计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技术研究》期刊2018年10期)
柳亚,熊秀文[2](2016)在《汽车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瞬态响应仿真分析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转向盘输入下的瞬态响应特性是评价操纵稳定性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某车型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角阶跃输入下瞬态响应反应时间滞后的问题,本文采用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刚柔耦合仿真模型,对比了多种因素对该车角阶跃输入下瞬态响应反应时间的灵敏度,最终决定采用改变轮胎的侧偏刚度和调整质心的方案。改进后,样车进行了道路试验,结果表明瞬态响应反应时间有较大改善。(本文来源于《西南汽车信息(2016年第10期 总第367期)》期刊2016-10-01)
杨鄂川,王滕,张勇,邓国红,欧健[3](2016)在《汽车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瞬态响应仿真分析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转向盘输入下的瞬态响应特性是评价操纵稳定性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某车型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角阶跃输入下瞬态响应反应时间滞后的问题,通过采用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刚柔耦合仿真模型,对比了多种因素对该车角阶跃输入下瞬态响应反应时间的灵敏度,最终决定采用改变轮胎的侧偏刚度和调整质心的方案.对改进后的样车进行道路试验,结果表明瞬态响应反应时间有较大改善.(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梁永勤[4](2015)在《基于ADAMS的汽车悬架系统多体动力分析及转向瞬态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向瞬态响应特性是汽车操纵稳定性中最重要的评价体系之一,而悬架是影响转向瞬态特性的主要机构,对汽车的行驶安全性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传统的研究需要在物理样机上进行试验验证,耗时长、费用高。而且由于一些试验具有危险性而难以实施。虚拟样机技术的发展及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以某车前悬架原始参数为基础,在ADAMS/Car中建立了麦弗逊式前悬架仿真模型。对该悬架进行双轮同向激振仿真试验,分析了前轮定位参数随车轮跳动的变化关系曲线。当车轮跳动量在-50mm-50mm范围内变化时,主销内倾角、前轮外倾角、轮距的变化量分别为2.23°、1.10°、23.19mm。利用ADAMS/Insight对悬架硬点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并将输出结果返回到所建立的悬架中进行双轮同向激振仿真分析,对比优化效果。结果表明:主销内倾角、前轮外倾角、轮距的变化量分别为2.04°、1.02°、22.82mm。优化后的悬架使得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有更好的稳定性,有效地降低了轮胎磨损。在ADAMS/Car中在建立了转向系、前后轮胎,车身、双横臂式后悬架模型。将优化设计后的麦弗逊式前悬架用于整车仿真模型的装配。根据我国现行整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标准GB/T6323-1994《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转向瞬态响应试验(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的要求,进行了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仿真试验。根据QC/T480-1999《汽车操纵稳定性指标限值与评价方法》规定的评分标准评价了该模型的操纵稳定性,结果表明该模型操纵稳定性良好且具有一定的不足转向度。研究了车速、质心高度、质心前后位置、前悬架侧倾角刚度、载荷对汽车转向瞬态响应参数的定量影响规律。车速增大、质心高度增加、质心后移、前悬架侧倾角刚度减小、载荷增大会使汽车转向瞬态响应评价参数指增大,汽车的转向瞬态响应特性变差。研究结果对于以提高车辆转向瞬态响应性能为目标的车辆参数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12-01)
陈东,武楠,石能芳[5](2014)在《爆胎车辆转向系统与垂直载荷瞬态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高速行驶车辆爆胎带来的危险,分析了车辆在直线行驶中,转向轮胎爆胎后驾驶人的反应操作,结合转向系统的力学模型以及爆胎后轮胎的力学特性变化,研究了在轮胎纵向力作用下主销偏距上的转向力矩受力特性。根据整车动力学模型及爆胎轮心在垂直方向的位移突变,建立了爆胎车辆垂直载荷的运动学方程。通过仿真分析得到了各轮胎垂直载荷以及车辆转向系统的瞬态响应。结果表明:驾驶人采取制动减速的方式来控制爆胎车辆的车速,有可能造成转向盘产生瞬时逆转力矩,如驾驶人无法作出即时反应,车辆偏航将不可避免。(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陈施思,姜乐华[6](2014)在《基于ADAMS/Car的半挂汽车列车转向瞬态响应试验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Car建立某半挂汽车列车虚拟试验整车模型,参照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对该半挂汽车列车进行转向瞬态响应试验仿真,分析得到了半挂汽车列车在不同速度下的侧向加速度和横摆角速度响应、转向瞬态响应试验的极限车速及半挂汽车列车安全运行的最大侧倾角,为半挂汽车列车的设计和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公路与汽运》期刊2014年01期)
苏小平,罗亮[7](2014)在《某轿车转向瞬态响应特性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某型轿车的数模及整车参数,确定了该车拓扑结构,在ADAMS/Car软件中建立了整车虚拟样机模型。参照国标中的转向瞬态响应实车试验方法,在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和转向盘转角脉冲输入下,对整车瞬态响应特性进行了虚拟仿真。通过分析仿真结果,预测了该车的转向瞬态响应特性。可知该车在阶跃输入下瞬态响应较好,在脉冲输入下瞬态响应欠佳,可为实车试验及此类问题的设计研究提供参考。并进一步仿真得出了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的变化曲线,表明该车具有轻微不足转向特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4年03期)
罗石,杨钢,朱长顺,赵永升,沈成[8](2012)在《车辆瞬态响应试验中转向机器人混杂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主设计转向机器人的基础上,结合其在车辆瞬态响应试验中的具体应用,研究其驱动单元(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算法.采用混杂切换控制,根据目标转角曲线的斜率切换电机的工况及对应的控制方法、换向时序.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转向机器人模型,结合CarSim模拟转向机器人,进行车辆瞬态响应试验.仿真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控制算法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转向机器人能够完成满足试验标准要求的道路车辆瞬态响应试验.(本文来源于《车辆与动力技术》期刊2012年04期)
艾维全,于国飞,吴光强[9](2006)在《影响车辆转向瞬态响应特性的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ADAMS/CAR二次开发模块,建立了国产某小客车的整车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分析了车辆转向盘角阶跃输入和脉冲输入时的瞬态响应特性,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预测分析,通过调整后轮侧倾刚度等参数,优化转向瞬态特性响应结果,经过样车的试验验证了优化结果。(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06年12期)
韩忠浩[10](2001)在《汽车四轮转向与两轮转向的瞬态响应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四轮转向汽车的运动模型 ,分析比较汽车四轮转向与两轮转向的瞬态响应 ,并进行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四轮转向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优于两轮转向汽车。(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01年01期)
转向瞬态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汽车转向盘输入下的瞬态响应特性是评价操纵稳定性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某车型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角阶跃输入下瞬态响应反应时间滞后的问题,本文采用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刚柔耦合仿真模型,对比了多种因素对该车角阶跃输入下瞬态响应反应时间的灵敏度,最终决定采用改变轮胎的侧偏刚度和调整质心的方案。改进后,样车进行了道路试验,结果表明瞬态响应反应时间有较大改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向瞬态响应论文参考文献
[1].施璐.基于CARSIM的车辆转向瞬态响应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8
[2].柳亚,熊秀文.汽车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瞬态响应仿真分析与优化[C].西南汽车信息(2016年第10期总第367期).2016
[3].杨鄂川,王滕,张勇,邓国红,欧健.汽车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瞬态响应仿真分析与优化[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梁永勤.基于ADAMS的汽车悬架系统多体动力分析及转向瞬态响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5
[5].陈东,武楠,石能芳.爆胎车辆转向系统与垂直载荷瞬态响应特征[J].中国公路学报.2014
[6].陈施思,姜乐华.基于ADAMS/Car的半挂汽车列车转向瞬态响应试验仿真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4
[7].苏小平,罗亮.某轿车转向瞬态响应特性仿真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
[8].罗石,杨钢,朱长顺,赵永升,沈成.车辆瞬态响应试验中转向机器人混杂控制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12
[9].艾维全,于国飞,吴光强.影响车辆转向瞬态响应特性的因素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
[10].韩忠浩.汽车四轮转向与两轮转向的瞬态响应比较[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