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边地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湘西书写,边地文化意识,历史重构
边地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罗维[1](2019)在《“边城”之“边”——论边地文化意识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湘西作为曾经的苗疆边地所具有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是探索沈从文文学及其思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基石。自称"跛者不忘履"的沈从文始终不能忘情于对边地家乡的历史重构。其湘西书写中所呈现的边地文化意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容,体现出复杂性、阶段性,以及沈从文对近代湘西命运思考的矛盾性。对于这种边地文化意识的深入探讨有助于理解沈从文的文学和思想发生的起点及其发展轨辙。(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丁帆[2](2018)在《“边地文化”与“文明等级”》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是一个被文学创作界和文学研究界所边缘化的一个领域,而这个文学的“富矿”被冷落,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巨大损失。面对这样的窘境,我们应该承担起责任,我以为,只有首先让文学研究者高度重视起来,指出其文学史的意义和审美意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领域的难题。所(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8-12-28)
武沐,陈亮[3](2018)在《明代河湟岷洮地区的移民与边地文化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河湟岷洮边地设置的军事性卫所,不仅为明朝巩固西部疆域提供坚实的武力后盾和军事保障,还意味着一场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和文化移植。卫所移民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其负载的汉文化对基层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以致卫所成为不同于周边地区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地理单元。随着移民与少数民族间的互动交流日趋频繁,周边少数民族渐染华风,其生产方式、礼仪风俗、乡土方言均有所改变,而移民群体建构的教育体系使重文之风日益浓厚,对地方文化事业也有所促进。与此同时,土官阶层作为明廷治理基层社会的重要力量,在汉文化因素的影响下,改汉姓,修家谱,更成为多元文化沟通融合的先行者。(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王春林[4](2018)在《边地文化人格与当代文学人物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细读包括阿来、迟子建、刘亮程、红柯、范稳等一批当代作家以边地人群为主要书写对象的边地小说的基础上,主要从文化人格的角度对这些代表性文本中具有不同边地文化人格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相对深入的考察与剖析。(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论丛》期刊2018年01期)
黄宝洲,张瑾瑾[5](2017)在《歌舞不断 幸福无边》一文中研究指出“熊熊的篝火烧起来,亲人呀,请喝杯酒吧。欢快的噶跳起来,客人呀,一起庆祝吧。”4月28日晚,在位于中缅边境的省政协“挂包帮”“转走访”扶贫挂联点腾冲市猴桥镇国门新村文化广场上,来自四面八方的万余群众用傈僳族特有的歌舞方式,一起讲述这个村庄的巨大(本文来源于《云南政协报》期刊2017-05-05)
郑升[6](2015)在《论边地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下的士子心态——以清代钱南园的科考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边地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有助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意识的完整与加强。科举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叙事与尚实是清诗的主要特色,一代名臣钱南园是清中期滇云边地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一面镜子,其科考诗"实录"了及第或者落第在自己心中所引起的巨大波澜与震撼,是这个时期所有出身寒门又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着远大抱负的从滇云边地走向中原文化圈士子们行实及其心态的一个缩影,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历史意义。(本文来源于《前沿》期刊2015年04期)
和雪英[7](2014)在《李贵明诗歌创作中的边地文化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多元文化互相撞击的背景下,物欲横流,边地诗人李贵明一直坚持着自己淳朴的边地人的文化身份和创作态度,其作品呈现出边地浓郁的生态文化与和谐文化,透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4年21期)
金春平[8](2014)在《论西部边地文化小说叙事的现代性焦虑》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性由于存在感性、理性和反思—超越叁个层面的多维结构,多元化的理解、认同和实践其丰富的理念内涵,造成了文学叙事主体与客体"间性"关系的复杂与暧昧。尤其是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在文化形态方面以现代文明为主,前现代和后现代多元文明共时共存。这种混杂的"边地文化"场域,使西部小说作家在文化立场和身份定位方面常呈现出悖论状态,并造成西部小说叙事的焦虑性表达。这种源于现代性内涵复杂认同的焦虑,在实施着对现代性多维理念层面的论战式和制衡式的批判实践检验的同时,也成为世纪之交中国文化语境当中主体性建设困境的典型镜像。(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3期)
金春平[9](2014)在《边地文化与西部小说叙事主体的身份认同焦虑》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性作为中国文学的演进动力,已经成为中东部地区文学创作和主体性建设的话语权威,而西部边地由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的区域特殊性,在文化形态方面,形成了以现代文明为主,多元文明共存、碰撞与交汇的特殊文化场域,造成了西部小说作家身份认同与主体价值的普遍认同障碍,集中表现为"文革"结束之后的"个体价值与政治规约"的身份认同焦虑,世纪末以来的"启蒙批判与感性解放"的身份认同焦虑,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地域边缘与话语中心"的身份认同焦虑。西部作家的身份焦虑作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化语境中主体性建设的典型镜像,真正实现了对现代性理念在"反思和超越"层面的论战式美学批判实践。(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2014年03期)
陈黎明[10](2014)在《对边地文化的守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区域、多文化形态互动共生的国家。在广袤的边地,不仅有着奇异的自然风情,而且更留存了神秘而多样的文化与信仰。这些位于边地的少数族群文化如何保持自身特质?在全球化语境的今天,又如何面对日益显着的文化同质化问题?雷鸣新近出版的专着《映照与救(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4-04-14)
边地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这是一个被文学创作界和文学研究界所边缘化的一个领域,而这个文学的“富矿”被冷落,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巨大损失。面对这样的窘境,我们应该承担起责任,我以为,只有首先让文学研究者高度重视起来,指出其文学史的意义和审美意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领域的难题。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边地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罗维.“边城”之“边”——论边地文化意识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J].民族文学研究.2019
[2].丁帆.“边地文化”与“文明等级”[N].文艺报.2018
[3].武沐,陈亮.明代河湟岷洮地区的移民与边地文化变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王春林.边地文化人格与当代文学人物形象[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8
[5].黄宝洲,张瑾瑾.歌舞不断幸福无边[N].云南政协报.2017
[6].郑升.论边地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下的士子心态——以清代钱南园的科考诗为例[J].前沿.2015
[7].和雪英.李贵明诗歌创作中的边地文化透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4
[8].金春平.论西部边地文化小说叙事的现代性焦虑[J].云南社会科学.2014
[9].金春平.边地文化与西部小说叙事主体的身份认同焦虑[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
[10].陈黎明.对边地文化的守望[N].光明日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