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统孝道态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传统孝道,态度
传统孝道态度论文文献综述
钟年,颜雅琴[1](2015)在《农村留守儿童传统孝道态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传统孝道态度问卷对334名初一、初二、初叁、高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传统孝道态度做出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对传统孝道四个不同维度的态度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对传统孝道的态度存在显着差异;不同留守情况(包括照看方式、父母外出时间、与父母联系频率)的留守儿童对传统孝道的态度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5年09期)
张勇志,杜菲[2](2015)在《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态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现代人们的发展仍然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大学生是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应该端正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认识与态度,逐步推进大学生传统孝道教育,让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获得更好的提高,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5年16期)
颜雅琴,谢晴[3](2014)在《农村中学生传统孝道态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中华美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本研究采用传统孝道态度问卷对347名农村中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农村中学生对传统孝道四个方面的态度存在显着差异;(2)不同年级、性别及独生/非独生的农村中学生对传统孝道的态度存在显着差异;(3)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传统孝道的态度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李洪艳[4](2012)在《蒙汉大学生传统孝道态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孝道是东方灿烂的文化遗产,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伦理道德观念里最核心的部分,是几千年来为社会普遍宣扬、奉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然而,对孝道的研究一直是历史学、文献学、哲学研究的课题,过去很少从行为科学特别是心理学的角度对孝道进行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实证性的研究才开始出现在心理学的有关文献中,而目前我国大陆对此方面的研究近乎空白,仅有几篇关于孝道态度的研究。为了方便以后的研究,本研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孝道态度进行实证性的研究。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使用传统孝道态度量表对内蒙古地区的550名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进行了探讨,第二部分使用内隐联想测考察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内隐态度问题。最后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蒙汉大学生在孝道认知量表和孝道意愿量表的抑己顺亲维度上得分低,而在其奉养祭念的维度上得分最高,在正向情感上的得分高于负向情感得分。2.大学生传统外显孝道态度在孝道意愿量表的抑己顺亲维度上存在民族差异,在孝道认知量表的尊亲恳亲,奉养忌念维度,孝道情感量表的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维度,孝道意愿量表的抑己顺亲,奉养忌念维度存在性别差异;在孝道认知量表的尊亲恳亲,抑己顺亲和护亲荣亲维度上则存在城乡差异;在孝道认知量表的抑己顺亲维度,孝道情感量表的负向情感维度以及孝道意愿量表的护亲荣亲维度上存在独生差异。3.通过内隐联想测验大学生内隐孝道态度,结果显示:大学生将“孝顺词语”和“积极词语”联系起来的反应时间比“孝顺词语”和“消极词语”更短些,并且达到显着差异。4.蒙汉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内隐态度在孝道意愿量表存在民族及家庭来源差异,蒙汉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内隐态度不存在性别及独生否差异。5蒙汉大学生的传统孝道的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存在低相关,大学生的孝道结构存在双重态度模型。(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2-05-25)
董娟[5](2009)在《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与家族主义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孝道和家族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二者的研究,前者主要集中在伦理学、历史学、文化学、教育学等领域,后者主要集中在经济学领域,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二者的研究比较少。为此,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和大学生的家族主义及二者的关系进行探讨。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传统孝道态度量表和家族主义量表对510名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家族主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第二部分通过访谈法考察大学生对孝的理解、传统孝道存在的必要性、对家族的理解以及孝道与家族的关系。最终得到的结论如下:(1)大学生对尊亲恳亲、奉养祭念的认知和对尊亲恳亲、奉养祭念、抑己顺亲、护亲荣亲的意愿以及在传统孝道情感上存在显着地性别差异;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对奉养祭念、护亲荣亲的认知和对尊亲恳亲、护亲荣亲的意愿显着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对抑己顺亲的认知显着高于城镇大学生;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不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2)大学生对团结和谐的意愿和对家族主义的情感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对团结和谐、繁衍家族、兴盛家道的认知和对团结和谐、兴盛家道的意愿显着高于独生子女;农村大学生对团结和谐、兴盛家道的认知和对团结和谐的意愿显着高于城镇大学生;大学生对兴盛家道的认知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其它方面无显着的年级差异。(3)大学生对尊亲恳亲、奉养祭念、抑己顺亲、护亲荣亲的认知和意愿与对团结和谐、繁衍家族、兴盛家道的认知和意愿存在显着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尊亲恳亲、奉养祭念、抑己顺亲、护亲荣亲对团结和谐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抑己顺亲对繁衍家族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抑己顺亲、护亲荣亲对兴盛家道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大学生传统孝道的正向情感对家族主义情感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张坤[6](2006)在《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及其与传统孝道态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885名初叁、高一、高二、高叁的城乡青少年的亲子关系及其与传统孝道态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青少年期的亲子亲合存在显着的城乡、性别差异;青少年与父母冲突的强度存在显着的城乡、性别及独生/非独生主效应;青少年与父母冲突的次数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2)传统孝道的不同方面对亲子亲合、亲子冲突的强度和次数有不同的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张坤,张文新[7](2004)在《青少年对传统孝道的态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传统孝道态度问卷对 885名初叁、高一、高二、高叁城乡青少年的传统孝道态度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1 )青少年对传统孝道四个方面的态度存在极其显着的差异 ;(2 )来自不同年级、城乡背景不同以及独生非独生男女青少年他们对传统孝道的态度存在显着差异 ;(3)父母对荣亲留后、抑己顺亲、敬爱祭念叁个方面的赞同程度显着高于青少年 ,而青少年对随侍奉养的赞同程度显着高于其父母。(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04年06期)
张坤,张文新[8](2002)在《青少年对传统孝道的态度及其与亲子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孝道”旧称奉养父母的准则。在中国传统社会,反映亲子伦理关系以及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孝道”,被认为是儒家伦理道德之首,是几千年来为社会普遍宣扬、奉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然而,中国传统孝道一直是历史学、文献学、哲学研究的课题。过去很少有人从行为科学,特别是心理学的角度对孝道进行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经验性的研究才开始出现在心理学的有关文献中,而目前我国大陆对此方面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大陆当代青少年对传统孝道的态度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本文来源于《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期刊2002-06-01)
张坤[9](2002)在《青少年对传统孝道的态度及其与亲子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孝道”旧称奉养父母的准则。在中国传统社会,反映亲子伦理关系以及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孝道”,被认为是儒家伦理道德之首,是几千年来为社会普遍宣扬、奉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然而,中国传统孝道一直是历史学、文献学、哲学研究的课题。过去很少有人从行为科学,特别是心理学的角度对孝道进行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经验性的研究才开始出现在心理学的有关文献中,而目前我国大陆对此方面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我国大陆当代青少年对传统孝道的态度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 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修订的传统孝道态度问卷、亲子冲突问卷、亲子亲合问卷对891名初叁、高一、高二、高叁的城乡青少年的传统孝道态度以及传统孝道态度与其亲子关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第二部分通过访谈法试图考察青少年对孝的理解以及传统孝道的社会适宜性问题。最后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 1、青少年对传统孝道四个方面的态度存在极其显着的差异,其中对随侍奉养的赞同程度最高,其次是敬爱祭念、抑己顺亲,而对荣亲留后的赞同程度最低。 2、非独生青少年对抑己顺亲、荣亲留后、随侍奉养叁个方面的赞同程度显着高于独生青少年;初叁青少年对荣亲留后、抑己顺亲的赞同程度显着地高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就整个传统孝道而言,青少年的赞同程度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然而,男青少年对荣亲留后、敬爱祭念的赞同程度极其显着地高于女青少年,女青少年对抑己顺亲的赞同程度极其显着地高于男青少年;农村青少年在总体上以及对抑己顺亲、荣亲留后的赞同程度显着或极其显着地高于城市青少年,而在随侍奉养和敬爱祭念两方面不存在显着的城乡差异。 3、父母对传统孝道的赞同程度显着高于青少年,特别表现在荣亲留后、抑己顺亲、敬爱祭念叁个方面,而青少年对随侍奉养的赞同程度显着高于父母。 4、农村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合度显着高于城市青少年,女青少年的亲子亲合显着高于男青少年,而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合不存在显着的独生╱非独生以及年级因素的主效应;城市青少年与父母的冲突强度显着高于农村青少年,男青少年与 父母的冲突强度高于女青少年,独生青少年与父母的冲突强度显着高于非独生青 少年,初叁青少年的亲子冲突强度显着高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而高中叁个年级 两两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高二青少年与父母冲突的次数显着地低于其他叁个年 级,而其他叁个年级两两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独生与非独生青少年的亲子冲突 次数不存在显着差异。 5、青少年对随持奉养、抑己顺亲、敬爱祭念的赞同程度与亲子亲合存在极 其显着的正相关,与亲子冲突的强度存在显着的负相关,而亲子冲突的次数只与 抑己顺亲、敬爱祭念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同时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敬爱祭 念、抑己顺亲、随侍奉养对亲子亲合有显着的预测作用,青少年对敬爱祭念、随 侍奉养、抑己顺亲的赞同程度越高,其与父母的亲合度就越高:抑己顺亲对亲子 冲突的强度有显着的预测作用,青少年对抑己顺亲的赞同程度越高,其亲子冲突 的强度越低:敬爱祭念对亲子冲突的次数有显着的预测作用,青少年对敬爱祭念 的赞同程度越高,其亲子冲突的次数就越少。(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2-04-29)
传统孝道态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现代人们的发展仍然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大学生是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应该端正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认识与态度,逐步推进大学生传统孝道教育,让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获得更好的提高,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统孝道态度论文参考文献
[1].钟年,颜雅琴.农村留守儿童传统孝道态度研究[J].求索.2015
[2].张勇志,杜菲.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态度研究[J].学理论.2015
[3].颜雅琴,谢晴.农村中学生传统孝道态度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4
[4].李洪艳.蒙汉大学生传统孝道态度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5].董娟.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与家族主义关系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6].张坤.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及其与传统孝道态度的关系[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6
[7].张坤,张文新.青少年对传统孝道的态度研究[J].心理科学.2004
[8].张坤,张文新.青少年对传统孝道的态度及其与亲子关系的研究[C].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2002
[9].张坤.青少年对传统孝道的态度及其与亲子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