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浙江栉蝠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浙江栉蝠蛾,竹笋,地下害虫,生物学特性
浙江栉蝠蛾论文文献综述
舒金平,宋洋,邓顺,王浩杰,徐天森[1](2009)在《浙江栉蝠蛾的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栉蝠蛾Bipectilus zhejiangensis Wang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竹林地下害虫,其生物学特性尚未见报道。通过林间调查和室内试验对浙江栉蝠蛾危害竹子种类及生物学特性进行较为系统的观察。结果表明,浙江栉蝠蛾危害竹子种类多,主要以刚竹属竹种为主。浙江栉蝠蛾在浙江省1年发生1代,以2~3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上旬幼虫开始化蛹,5月初成虫开始羽化,羽化主要集中在13:30~18:30之间,羽化当天便可交尾产卵,单雌平均产卵量可达290粒,成虫寿命雌虫平均4.2d,雄虫平均6.2d。卵经70d左右孵化,随即钻入土壤取食,准备越冬。(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2009年04期)
苏延宾[2](2008)在《竹笋新害虫—浙江栉蝠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栉蝙蝠蛾(Bipectilus zhejiangensis Wang)是福建省竹笋的一种新害虫。该虫自2001年首次在福建省南平市的邵武、顺昌县(市)局部竹林成灾后迅速扩展,2005年已扩展到建瓯、建阳、延平、武夷山、光泽、沙县等县(市),成灾面积在1.6万hm~2以上,成为福建省毛竹产区的重要害虫。国内对该虫的研究报道甚少,仅有王琳瑶等对该虫的成虫形态特征作过详细描述,而对该虫的幼期形态、生物学特性尚未见有系统报道。为了掌握该虫在福建的生物学特性,摸清其发生特点,笔者系统研究了其幼期形态,以及在福建闽西北的生活史、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为该虫的综合控制奠定基础。1浙江栉蝠蛾生物学特性浙江栉蝠蛾在福建邵武市1年发生1代,主要以幼虫为害毛竹竹笋,其中包括春笋和冬笋。幼虫始现期为11月上旬,11月至翌年2月上旬幼虫开始钻蛀竹笋萌发的不定根。3月中旬至4月初幼虫开始大量出现集中在笋的周围或者蛀入竹笋内为害,据调查,单根笋蛀虫最大数为14头。老熟幼虫在3月中旬开始化蛹,化蛹盛期为4月上旬到5月上旬。4月中下旬蛹开始羽化,羽化盛期为5月中旬。雌成虫羽化当天即开始交配产卵。雌成虫多次产卵,单雌1次产卵数量为23-806粒不等,单雌平均产卵数为527粒。雄成虫寿命约为5-7d,雌成虫寿命约为4-8d。2浙江栉蝠蛾生态学特性2.1浙江栉蝠蛾幼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应用方差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立竹度、竹林结构、坡位、坡向、腐殖质厚度、林地卫生状况等因素与浙江栉蝠蛾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立竹度、竹林结构、坡位、坡向的变化对浙江栉蝠蛾危害程度影响不明显。土壤腐殖质厚度和林地卫生状况的变化对浙江栉蝠蛾发生有显着的影响。2.2浙江栉蝠蛾发生与土壤的关系研究表明,在较酸性的土壤中浙江栉蝠蛾发生较重;黑壤土要比黄红壤土有利于浙江栉蝠蛾的发生危害;全N、有机质含量高的该虫的危害更严重;竹林土壤中全K和速效P的含量对浙江栉蝠蛾的危害轻重程度没有显着影响。2.3浙江栉蝙蝠蛾幼虫空间格局的研究应用了适合度卡方(X~2)拟合检验、聚集度指标法、回归模型分析法等方法对浙江栉蝠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栉蝠蛾幼虫在林间竹笋中的空间分布型均呈聚集型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运用Iwao法确定了最适理论抽样数及最佳抽样方法。3浙江栉蝠蛾幼虫的防治试验3.1浙江栉蝠蛾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室内毒力测定采取模拟林间直接喷施和翻土喷施药剂两种处理方法。两种处理之间浙江栉蝠蛾幼虫校正死亡率的方差分析显示,差异不显着。研究表明,森得保表土喷药处理校正死亡率为78%,LT_(50)仅为3d,远优于其它4种药剂。3.2浙江栉蝠蛾幼虫的林间防治试验各种处理类型的不同森得保用量下对幼虫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尤其浅翻+森得保对幼虫的防治效果最好,达90.9%以上,采用浅翻(不加农药)处理防治效果为81.9%,采用浅锄+农药或者除草+农药的两种防治方法效果均达63.6%-72.7%。(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8-04-01)
黄金聪[3](2006)在《浙江栉蝠蛾幼虫空间格局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模型分析法等方法对浙江栉蝠蛾幼虫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栉蝠蛾幼虫在竹林间的空间格局呈聚集型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运用Iwao法确定了林间最适理论抽样数。(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06年04期)
王林瑶,郑建佳,陈建寅[4](1999)在《浙江栉蝠蛾幼期形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栉幅蛾Bipetilus zhejiangensisWang(MS)属于编幅蛾科Hopialid栉幅蛾属Bipecti-lus,文献中此属只记载采自云南丽江云杉坪的一种。1998年7月,浙江省安吉县林业局森保站寄来为害刚竹属Phyliostachys(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1999年04期)
浙江栉蝠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浙江栉蝙蝠蛾(Bipectilus zhejiangensis Wang)是福建省竹笋的一种新害虫。该虫自2001年首次在福建省南平市的邵武、顺昌县(市)局部竹林成灾后迅速扩展,2005年已扩展到建瓯、建阳、延平、武夷山、光泽、沙县等县(市),成灾面积在1.6万hm~2以上,成为福建省毛竹产区的重要害虫。国内对该虫的研究报道甚少,仅有王琳瑶等对该虫的成虫形态特征作过详细描述,而对该虫的幼期形态、生物学特性尚未见有系统报道。为了掌握该虫在福建的生物学特性,摸清其发生特点,笔者系统研究了其幼期形态,以及在福建闽西北的生活史、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为该虫的综合控制奠定基础。1浙江栉蝠蛾生物学特性浙江栉蝠蛾在福建邵武市1年发生1代,主要以幼虫为害毛竹竹笋,其中包括春笋和冬笋。幼虫始现期为11月上旬,11月至翌年2月上旬幼虫开始钻蛀竹笋萌发的不定根。3月中旬至4月初幼虫开始大量出现集中在笋的周围或者蛀入竹笋内为害,据调查,单根笋蛀虫最大数为14头。老熟幼虫在3月中旬开始化蛹,化蛹盛期为4月上旬到5月上旬。4月中下旬蛹开始羽化,羽化盛期为5月中旬。雌成虫羽化当天即开始交配产卵。雌成虫多次产卵,单雌1次产卵数量为23-806粒不等,单雌平均产卵数为527粒。雄成虫寿命约为5-7d,雌成虫寿命约为4-8d。2浙江栉蝠蛾生态学特性2.1浙江栉蝠蛾幼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应用方差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立竹度、竹林结构、坡位、坡向、腐殖质厚度、林地卫生状况等因素与浙江栉蝠蛾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立竹度、竹林结构、坡位、坡向的变化对浙江栉蝠蛾危害程度影响不明显。土壤腐殖质厚度和林地卫生状况的变化对浙江栉蝠蛾发生有显着的影响。2.2浙江栉蝠蛾发生与土壤的关系研究表明,在较酸性的土壤中浙江栉蝠蛾发生较重;黑壤土要比黄红壤土有利于浙江栉蝠蛾的发生危害;全N、有机质含量高的该虫的危害更严重;竹林土壤中全K和速效P的含量对浙江栉蝠蛾的危害轻重程度没有显着影响。2.3浙江栉蝙蝠蛾幼虫空间格局的研究应用了适合度卡方(X~2)拟合检验、聚集度指标法、回归模型分析法等方法对浙江栉蝠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栉蝠蛾幼虫在林间竹笋中的空间分布型均呈聚集型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运用Iwao法确定了最适理论抽样数及最佳抽样方法。3浙江栉蝠蛾幼虫的防治试验3.1浙江栉蝠蛾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室内毒力测定采取模拟林间直接喷施和翻土喷施药剂两种处理方法。两种处理之间浙江栉蝠蛾幼虫校正死亡率的方差分析显示,差异不显着。研究表明,森得保表土喷药处理校正死亡率为78%,LT_(50)仅为3d,远优于其它4种药剂。3.2浙江栉蝠蛾幼虫的林间防治试验各种处理类型的不同森得保用量下对幼虫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尤其浅翻+森得保对幼虫的防治效果最好,达90.9%以上,采用浅翻(不加农药)处理防治效果为81.9%,采用浅锄+农药或者除草+农药的两种防治方法效果均达63.6%-72.7%。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浙江栉蝠蛾论文参考文献
[1].舒金平,宋洋,邓顺,王浩杰,徐天森.浙江栉蝠蛾的生物学特性[J].昆虫知识.2009
[2].苏延宾.竹笋新害虫—浙江栉蝠蛾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
[3].黄金聪.浙江栉蝠蛾幼虫空间格局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6
[4].王林瑶,郑建佳,陈建寅.浙江栉蝠蛾幼期形态特征[J].昆虫知识.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