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华南暴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雷达反演,Nudging,短临降水预报
华南暴雨论文文献综述
张兰,徐道生,胡东明,张宇飞,李怀宇[1](2019)在《雷达反演资料的Nudging同化对华南暴雨过程短临预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 km分辨率的华南区域短临预报模式,利用松弛逼近法Nudging同化由雷达观测反演的风场和水物质,选取两次华南前汛期降水过程进行试验,目的在于研究调整初始风场和调整初始水物质场对于短临模式降水预报的不同影响。首先对反演结果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表明试验中反演结果是基本合理的。进而将雷达反演结果 Nudging同化到模式预报中,和控制试验(test-ctl)进行比较可以看出:(1)仅Nudging同化水物质试验(test-qcqr)可以比较有效地改进0~7 h降水预报,特别是对于0~2 h降水偏少的现象改进最为显着。(2)仅Nudging同化风场试验(test-uv)对3~7 h预报有一定的改进,但总体来说改进的幅度很小。(3)同时Nudging同化水物质及风场试验(test-qcqr-uv)的结果最优,它对于0~10 h降水预报都有比较明显的改进。从微物理量的垂直分布来看,前期模式降水主要来源于Nudging同化到初始场中的水物质信息,所以test-qcqr和test-qcqr-uv对前期降水预报的改进都比较明显。Nudging同化雷达反演风场资料可以迅速的调整初始场中低层辐合线存在的偏差,但是它对降水的影响必须配合水物质的调整才能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来。总的来说,Nudging同化水物质对于短临降水预报影响最为显着,而在此基础上Nudging同化雷达风场对于3 h之后的降水预报会有更好的改进。(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6期)
彭端,翁佳烽,梁钊扬,王文波,徐峰[2](2019)在《华南两次强台风暴雨过程的水汽与湿位涡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季节但路径相似的台风暴雨的相关特征,为不同季节的台风暴雨落区预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常规的探空和地面资料以及NCEP/NCAR1°×1°全球再分析资料,计算2个强台风的水汽通量散度和湿位涡场。对比分析水汽通量辐合、湿位涡正压项(MPV1)和斜压项(MPV2)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以及与暴雨落区的对应关系。【结果】秋季的"彩虹"台风高层副热带高压加强,而中低层冷空气和东南气流的汇合使"彩虹"台风的东侧和北侧获得更有利的动力环境条件;而夏季的"威马逊"台风北侧无冷空气影响,台风南侧外围强盛的西南季风气流卷入。台风"威马逊"期间,强的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始终在台风及其残涡中心的南侧和西侧;台风"彩虹"登陆后60 h内一直持续有2支强盛的气流向台风中心输送水汽,而水汽通量的辐合中心与"威马逊"相反,位于台风中心的北侧和东侧,东南气流的卷入以及维持时间长使暴雨增幅。台风"彩虹"登陆后高层高值MPV1扰动下传,低层MPV2> 0并增强,湿斜压性得以增强,有利于垂直涡度增长,使台风低压得以维持和发展;登陆后48~66 h 925 hPa层MPV1为负值,使对流不稳定能量及潜热能的释放,有利于暴雨的维持。而台风"威马逊"登陆后湿斜压性增强不明显。2个台风强降水中心大致位于925 hPa MPV1正负中心过渡带偏向负中心一侧;"威马逊"过程低层MPV1负值中心在正值中心的左侧,对应着西南季风的汇入区;而"彩虹"过程低层MPV1负值中心在正值中心的右侧,对应着冷空气和东南气流的汇合区。这是2个台风暴雨落区差异的成因之一。【结论】本研究得出的湿位涡诊断结果对台风暴雨落区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少婷,王东海,于星,陈权亮,丁伟钰[3](2019)在《雷达和卫星资料同化在一次华南暴雨预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WRF模式和GSI同化系统,搭建了一套可以业务运行的预报系统,实现了对多普勒天气雷达反射率和径向风、葵花(Himawari-8)气象卫星等资料的同化功能。基于本系统,针对同化非常规资料可能带来的资料应用和预报效果问题,设计了多组同化方案,对2017年7月17~18日发生在华南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和同化效果评估。结果表明:分别同化常规资料、雷达径向风、雷达反射率反射率、卫星资料均对预报效果有所改进,特别是同化卫星资料,可以改善系统对云水物质的分析能力,进而提高海上天气过程的降水预报。基于分类试验同化的结果,对整体同化常规资料、雷达径向风、雷达反射率和卫星资料等对温度、风向风速、相对湿度和降水等模拟技巧进行评估后发现,整体同化对强降水的发生时间和强度预报有改进,但并非在所有方面都优于单独同化某一类资料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文萍,许映龙,柳龙生[4](2019)在《台风“山竹”(1822)引发华南暴雨过程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 1°×1°的FNL再分析资料、CMORPH(CPC MORPHing technique)卫星-地面自动站融合降水数据以及FY-2G卫星反演的TBB(black-body temperature,云顶亮温)对1822号台风"山竹"在华南造成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的稳定维持有利于台风残涡持续影响华南地区;低层来自孟加拉湾的低空急流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偏东风汇合后建立起一条连接华南的水汽通道;在登陆台风影响下,大气视热源和视水汽汇主要来自于垂直运动释放的凝结潜热;湿位涡诊断分析表明强的水平风垂直切变导致低层大气斜压性增强,出现显着的对流不稳定。(本文来源于《海洋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江崟,陈训来,朱江山,王德立,陈元昭[5](2019)在《深圳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在华南暴雨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深圳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降水预报偏差的特征,开展了基于频率匹配方法的降水偏差订正技术研究,并对华南地区西南季风暴雨和台风暴雨典型过程中的应用试验。分析表明:1)该方法能有效订正深圳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的集合平均降水预报的雨量和雨区面积的系统性偏差,订正后降水预报强度和雨区范围得到改善;2)订正后降水预报的ETS和BIAS评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改进了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对降水预报的空报现象;3)基于目标对象的空间检验方法(MODE)检验结果显示,订正后降水预报的覆盖面积比、质心距离、强度比率等指标都得到改进,与观测更加接近。研究成果也为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应用及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张亚妮,姚秀萍,于超[6](2019)在《高层动力强迫对回流型华南暖区暴雨影响的个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4年5月8—9日发生在华南的一次暖区暴雨过程,研究高层动力强迫对此次华南暖区暴雨的影响。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暖湿的西南气流中,无明显天气尺度锋面系统影响,属于华南暖区暴雨过程。根据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生消发展特征,可以将其分为5月8日与9日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具有显着的回流型暖区暴雨的特征,主要研究该阶段。研究发现,高PV扰动沿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东北侧的西北气流下滑东移,导致IPV正异常,其东侧的辐散气流显着发展,在高层辐散气流的抽吸作用下,上升运动首先从中上层发展起来。在过程发展前期,IPV正异常主要是由平流作用引起,且在其东侧诱发出南风异常,进而导致辐散气流发展。当降水发生后,潜热加热反馈作用使高层辐散气流进一步加强,此时,辐散增强是对流发展的结果。此外,低层浅薄偏东风是本次暖区暴雨发生的低层背景场,其与西南风气流汇合,提供有利的低层辐合条件。(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梁靖琳,雒佳丽,田红瑛,张诗妍,张如华[7](2019)在《“05·6”华南持续性暴雨发生前上对流层及平流层异常信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05·6"华南持续性暴雨发生前上对流层及平流层信号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一周,暴雨区域上空对流层顶高度出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日本南部的位涡异常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即我国中纬度沿海一带至日本的高位涡带向华南延伸,使得华南地区上空的位涡升高,对流层顶下降。在环流场中,本次暴雨发生前低纬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域的东风与1991~2010年平均值相比偏强偏北,华南地区上空平流层东风场也偏强,平流层低层东风在暴雨发生前第9天提早向下传播;位势高度场中,"05·6"华南暴雨发生前中低纬度100h Pa上的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偏东偏南;华南地区UTLS区域有较强的位势高度场正异常,在暴雨发生前随时间出现两次明显的加强,但在暴雨发生后减弱。南亚高压中心位置的偏移、东风信号的提早下传、高位涡空气入侵华南均有利于降水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王坚红,肖雯,曹正,苗春生,张俞[8](2019)在《华南前汛期暴雨C波段雷达特征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广州白云机场C波段雷达回波强度及径向风资料对华南前汛期强降水过程进行雨带降水估计及其移动特征预测.C波段雷达在雨量充沛地区的强降水背景下,尽管回波强度被衰减,但是近距离范围内其探测云雨精细化结构的能力较强.所采取的雷达数据质量控制系列处理,能够保留雷达数据原有特征,有效滤去杂波和噪声并缓解雷达低仰角数据杂波多、体扫面上沿径向远近高度差较大的问题,并对降水估测提供了技术保障.最优化雷达Z-I强降水估测方法基于单次过程体扫信息,具有计算简洁快速的特点,但是同一体扫面上云状差异对最优化方法参数值比较敏感,混用相同参数,影响降水估测效果.对同一体扫面上雷达云状回波进行区域划分,并选择对应测雨站点,做最优化参数分别确定,有效改善最优化雷达降水估测,提高了C波段雷达在机场近距离范围的应用效果.运用雷达体扫时间分辨率高的特点,识别雷达径向风辐合线以及强回波中心位置,并分别应用外推法预测雨带走向、移速等,验证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刘瑞鑫,孙建华,陈鲍发[9](2019)在《华南暖区暴雨事件的筛选与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逐小时降水资料,采用客观方法对1982~2015年华南地区暖区暴雨进行了筛选和分类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华南区域暖区暴雨事件共计177例,暖区暴雨占筛选的暴雨事件的16.86%,表明暖区暴雨是华南非常重要的降水过程。暖区暴雨主要出现在4~7月,6月份最多,平均持续11.58 h。暖区暴雨事件发生位置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的沿海地区和粤北山区,有四个降雨中心。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天气形势主要有四类,切变线型、低涡型、南风型和回流型,不同类型的暖区暴雨对华南地区的内陆和沿海的作用不同,且南风影响下的暖区暴雨发生频率较高,影响较大,是一类较为重要的暖区暴雨。(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宛霞[10](2018)在《华南暖区暴雨 关键预报技术研究获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宛霞报道 10月26日,公益性行业(气象) 科研专项“华南暖区暴雨发生发展机制及关键预报技术研究”项目在京通过验收。项目负责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姜智娜研究员介绍,该项目旨在深入探讨华南暖区暴雨的气候统计特征,在深化对华南暖区暴雨中(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报》期刊2018-11-02)
华南暴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不同季节但路径相似的台风暴雨的相关特征,为不同季节的台风暴雨落区预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常规的探空和地面资料以及NCEP/NCAR1°×1°全球再分析资料,计算2个强台风的水汽通量散度和湿位涡场。对比分析水汽通量辐合、湿位涡正压项(MPV1)和斜压项(MPV2)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以及与暴雨落区的对应关系。【结果】秋季的"彩虹"台风高层副热带高压加强,而中低层冷空气和东南气流的汇合使"彩虹"台风的东侧和北侧获得更有利的动力环境条件;而夏季的"威马逊"台风北侧无冷空气影响,台风南侧外围强盛的西南季风气流卷入。台风"威马逊"期间,强的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始终在台风及其残涡中心的南侧和西侧;台风"彩虹"登陆后60 h内一直持续有2支强盛的气流向台风中心输送水汽,而水汽通量的辐合中心与"威马逊"相反,位于台风中心的北侧和东侧,东南气流的卷入以及维持时间长使暴雨增幅。台风"彩虹"登陆后高层高值MPV1扰动下传,低层MPV2> 0并增强,湿斜压性得以增强,有利于垂直涡度增长,使台风低压得以维持和发展;登陆后48~66 h 925 hPa层MPV1为负值,使对流不稳定能量及潜热能的释放,有利于暴雨的维持。而台风"威马逊"登陆后湿斜压性增强不明显。2个台风强降水中心大致位于925 hPa MPV1正负中心过渡带偏向负中心一侧;"威马逊"过程低层MPV1负值中心在正值中心的左侧,对应着西南季风的汇入区;而"彩虹"过程低层MPV1负值中心在正值中心的右侧,对应着冷空气和东南气流的汇合区。这是2个台风暴雨落区差异的成因之一。【结论】本研究得出的湿位涡诊断结果对台风暴雨落区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华南暴雨论文参考文献
[1].张兰,徐道生,胡东明,张宇飞,李怀宇.雷达反演资料的Nudging同化对华南暴雨过程短临预报的影响[J].高原气象.2019
[2].彭端,翁佳烽,梁钊扬,王文波,徐峰.华南两次强台风暴雨过程的水汽与湿位涡对比分析[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9
[3].张少婷,王东海,于星,陈权亮,丁伟钰.雷达和卫星资料同化在一次华南暴雨预报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文萍,许映龙,柳龙生.台风“山竹”(1822)引发华南暴雨过程机制分析[J].海洋气象学报.2019
[5].江崟,陈训来,朱江山,王德立,陈元昭.深圳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在华南暴雨中的应用研究[J].气象科技进展.2019
[6].张亚妮,姚秀萍,于超.高层动力强迫对回流型华南暖区暴雨影响的个例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9
[7].梁靖琳,雒佳丽,田红瑛,张诗妍,张如华.“05·6”华南持续性暴雨发生前上对流层及平流层异常信号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9
[8].王坚红,肖雯,曹正,苗春生,张俞.华南前汛期暴雨C波段雷达特征应用研究[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刘瑞鑫,孙建华,陈鲍发.华南暖区暴雨事件的筛选与分类研究[J].大气科学.2019
[10].宛霞.华南暖区暴雨关键预报技术研究获突破[N].中国气象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