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NG压缩机用过滤器的选型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厚琛[1](2021)在《330ml罐装啤酒生产线中多段式剔除器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提出罐装啤酒生产线由若干功能单元组成,主要有灌装、封盖、贴标、冲洗、风干、装箱等等。在生产过程中,各功能单元高速运转,其中在某个单元出现瑕疵在所难免,对于瑕疵产品要及时检测出并剔除,否则造成成品合格率下降,因此,在生产线的生产过程中,检测剔除不合格的产品,对提升产品的合格率至关重要。本文专门针对330ml罐装啤酒的生产线,设计出可以将不合格罐装啤酒平稳剔除的剔除器,解决了国内常规剔除器效率低、稳定性差、对产品磨损大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查阅资料对课题背景以及剔除器的分类、国内外发展和研究意义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根据课题要求分析并确定出整体的结构方案与控制方案。2.根据所拟方案,利用Solidworks软件绘制出整体结构三维图,对各个关键零部件的材质选择、尺寸大小、安装方式、工艺类型等进行详细的计算与分析,并完成对外购零部件的选型及其工作原理的分析。3.对于关键零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包括静力学分析与模态分析,判断出本次设计的材质选择、结构构成等是否符合安全要求。4.对剔除器的气压驱动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和计算,并利用Model Selection软件对本次设计中的所用到的十个气动标准回路依次进行仿真模拟,得到气动系统特性曲线图,并对气缸提供的驱动力以及实际所需驱动力进行验算。验算无误后根据系统特性曲线图的各个相关数据,以及被剔除产品、传送带和剔除头的各项参数,对剔除头与传送带的速度进行匹配计算,最后根据计算结果验证被剔除产品在对应速度下和对应剔除头下,能否被平稳剔除。5.对剔除器的控制系统进行详细分析与设计,基于实用性、可靠性、先进性的总体要求,合理的对PLC主控制器进行选型,并进行控制系统硬件部分的设计与软件部分的设计。硬件部分的设计包括PLC的选型、输入输出点的分配与输入输出电路的设计;软件部分的设计包括人机界面的设计与PLC程序的编写。6.进行样机制作与试验,证明本次设计切实可行。
李泓霏[2](2020)在《天然气加气站能耗评价与技术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发现天然气可作为替代燃料以缓解车用汽油、柴油供应紧张的问题。我国经过近五十年的探索和推进,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已得到广泛应用。天然气加气站作为天然气燃料推广的基础设施之一,已在我国大量建成。然而在加气站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加气站能耗也在大幅增长。因此,需要对加气站用能进行研究,对耗能设备进行能耗测试和能效水平分析,以提出相应的节能措施和管理方法,降低加气站运行成本,提高效益。本文在掌握各类加气站工艺流程与耗能环节的基础上,确定了加气站能耗分析总体方案,建立了涵盖CNG、LNG、L-CNG三大类共9项指标的加气站能耗指标体系,并重点对CNG加气站压缩机组效率这一关键能耗指标进行研究。本文应用用能系统能量平衡原理,首次提出基于热力学开口系统能量方程的加气站压缩机组效率数学模型;同时研究确定了加气站能耗指标体系中其他8项指标的计算方法。这项研究填补了加气站能耗测试计算方面的空白。在确定各项能耗指标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统计学原理,结合加气站现场实际情况,明确了加气站现场测试要求与测试方法。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对全国范围内126台加气站的增压设备进行现场测试。测试过程及分析结果表明:加气站能耗指标测试和计算方法切实可行;降低槽车余压、增大槽车水容积可有效降低加气站能耗;得到目前我国加气母站与常规站单位加气量电耗的节能参考值;相关部门或企业可应用本文提出的加气站能耗指标测试和计算方法,按需结合抽样方法对加气站能耗进行测试以获得天然气加气站能耗指标的能效限定值和节能评价值,从而加快推进加气站的节能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加气站建设运行技术经济分析。将现场测试数据的计算与统计结果应用于加气站生产成本的估算,并给出各类场站的单位加气量成本的计算方法以指导加气站建站方案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Matlab编程,综合考虑5种影响因素,对常用天然气运输车类型进行综合评价;明确了加气站压缩机组的选型原则,推荐液压活塞式压缩机组作为加气子站的增压设备。
姚文博[3](2020)在《螺旋槽干气密封数值模拟与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在石油化工领域,处理的大多是有毒或者易燃易爆的物质,而高温高压工况下的易燃易爆的气体泄漏会引起火灾,发生爆炸,直接导致人员的伤亡,使经济损失严重。为此需要开展密封方面技术研究及有关密封方面人才的培养,以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近年来,随着密封技术的发展,一种采用气体作为密封介质的新型密封出现在石油化工生产中。该密封不再采用传统油封所需要的复杂油封辅助系统,实现了动密封的非接触式运转,即所谓的干运转。该密封的密封介质为气体,作为一种新型非接触式气体轴端密封,干气密封对比传统的密封拥有众多优点:无磨损运行,低功耗,低泄漏量。许多旋转机械,如泵、压缩机、膨胀机械均采用了干气密封。因此,开展国内干气密封技术研究,对我国提高石油、化工和气体工业生产安全性、设备使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中对一种规格参数的干气密封装置在不同转速、内外径压差与不同密封气介质工况条件下进行了Fluent模拟计算,从泄漏量、气膜刚度与刚漏比三个性能指标参数,分析各个变量对干气密封性能影响。之后基于单一变量原则探究几何参数对干气密封性能的影响,得到不同几何参数对干气密封的影响规律。最后基于密封气洁净度、压力和流量控制等方面要求,分析干气密封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形式与各部分的功能,阐述了有关干气密封操作条件和密封功能控制的基本要求。据此进行干气密封测控系统的设计,完成控制点与测量点的统计,并对PLC的各个模块进行了选型。通过仪表、阀门与PLC连接及软件程序,PLC根据压力、流量信号对阀进行调节,控制密封气、隔离气等相应参数满足干气密封的要求,保障干气密封可靠安全运行。干气密封装置对整个离心式压缩机的安全稳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干气密封系统的安全运行及对实现设备的自主化设计,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冯小飞[4](2019)在《牙科电动无油空压机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牙科空气是口腔治疗过程中的必需品,主要用于驱动高速的涡轮手机切割和修复损坏的牙体,以及在修补牙齿前,风干牙齿表面,使黏合剂与牙齿表面粘接牢固。其空气品质必须符合无油、干燥、卫生三大技术指标。不合格的牙科空气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降低牙科手机的使用寿命,还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研究牙科电动无油空压机技术,改变现有产品不能进行连续供气,空气品质不稳定,智能化程度低的现状,对提高口腔治疗效果,改善口腔治疗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传统工作流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一体化的工作流程;并对主流的三大除湿技术:冷却除湿、吸附除湿、膜法除湿进行对比研究,根据牙科空气水分含量要求(常压露点-20℃),得出:膜法除湿具有性能稳定(常压露点-20℃-40℃),外形小巧,无用电设备,使用寿命长(可达10年)等优点,很适合用在牙科电动无油空压机上。通过对压缩机头、过滤器、膜干机的选型,以及板翅式换热器、空气储罐、连接管路的设计计算和布局设计,利用SolidWorks模拟仿真,完成了牙科电动无油空压机的一体化结构设计;并对底座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和结构优化,还对空压机的振动问题和散热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根据控制系统功能需求分析结果,采用EPLAN软件完成了硬件部分设计,利用WinCC组态软件和PLC程序开发软件,完成了软件系统的设计,实现了空压机的自动控制,气体品质在线监测,出现异常自动报警,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制作的样机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其产出的牙科空气品质:油分(Oil):0 mg/Nm3,一氧化碳(CO):0(V/V),二氧化碳(CO2):300×10-6(V/V),二氧化硫(SO2):0(V/V),氮氧化物(NOx):0(V/V),优于标准GB50751-2012的规定。
张祥光[5](2018)在《150×104m3/d天然气处理厂模块化集成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神木气田米38区块建设面积大、气井配产低、气井分布分散的显着特点,所处区域为山区,地形破碎,若集中建设1座大型处理厂投资较高,且很难适应上产初期天然气产量低的处理需求,宜分区块建设小型天然气处理厂。本文以神木气田米38区块试采区为课题背景,按照模块化集成思路开展研究,以流程优化、设备研发、工艺创新为基础,兼顾检修方便、操作简便,通过“总结、完善、优化、提升”,实现装置小型化、智能化,降低处理厂占地面积,解决气田快速有效开发需求与自然社会条件限制之间的矛盾。通过工艺优化创新、设备优化选型、模块化集成、安全分析,将常规处理厂16类功能单元区合并优化为9类模块化装置,主要包括天然气集气处理装置、采出水处理一体化集成装置、分质供水一体化集成装置、消防一体化集成装置、采出水回注一体化集成装置、供热一体化集成装置、空气压缩净化制氮一体化集成装置、35 k V集装箱式变电站、电控一体化集成装置等,形成了150×104 m3/d天然气处理厂模块化集成技术。该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佳县天然气处理站,相比常规天然气处理厂占地面积节省51.2%,满足了米38区块试采区天然气快速、有效开发的需求,降低了处理厂占地面积、工程投资,减少了定员,缩短了施工周期,在长庆气田形成了覆盖井场、集气站、处理厂的集输处理全流程的模块化设计和建设技术。该成果可应用于类似工程天然气处理厂的设计和建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赵蕾[6](2018)在《对某型充氧车安全性设计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充氧车是一种机场地面保障专用车辆,主要用于给飞行员呼吸和飞机发动机提供氧气储备。它以储气量大、供气压力高,多种类(多压力值档次可调)、高供气质量等优势,具有巨大的军事应用价值以及民用应用价值。作为给飞机直接对充高压纯氧的装备,其安全性直接关系着地勤充氧员和飞机的安全。因此,有必要从设计和制造方面入手,将理论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予以验证,从而实现充氧车安全性的全面提高。本文主要从充氧车的结构和特点出发,结合充氧车工况调研、材料力学性能分析所掌握的基础信息,对关乎整车安全性节点分机械和电气两部分进行设计,设计涵盖了主要机械部件和电气系统传感器的设计、车辆重心的计算、气管路系统无损探伤、水压、脱脂和气密性试验的规范要求等内容,为充氧车安全稳定地生产和使用提供了可靠性保障,对实际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刘成军,李倞琛,周璇[7](2018)在《醇胺法净化装置杂质的危害及其处理措施》文中研究表明醇胺法净化工艺是脱除天然气、炼厂气或液化石油气(LPG)中H2S和CO2最常用的工艺。杂质对醇胺法净化装置的危害:一是原料中重烃类特别是甲苯含量过多,甲苯在再生塔内形成内回流,造成再生塔内胺液频繁发泡,再生后贫胺液中CO2含量超标,产品质量不合格;二是液化气原料中携带季铵类缓蚀剂造成液化气脱硫装置(液化气脱硫塔)胺液起泡和流失严重,胺液液化气界面消失且净化效果差。这些有害杂质主要为固体颗粒、表面活性剂、重烃类、热稳定性盐。一种典型的综合处理措施:进料设置聚结器,将天然气、炼厂气中的固体杂质和凝液或液化气中水溶性有害物质脱除;在富液闪蒸罐后设置富液聚结器,将富胺液中未闪蒸出去的烃类物质进一步脱除;在贫胺液管线上设置活性炭过滤器,将贫胺液中可溶性有害杂质吸附掉,经活性炭过滤器处理的胺液量宜为贫胺液循环总量的15%~25%,贫胺液在活性炭床层内的停留时间不小于15min;对于不溶性热稳定盐,可采用离子交换、电渗析等方法进行处理。
刘畅[8](2018)在《大功率天然气往复式压缩机闭式循环性能试验系统研制》文中研究指明往复式压缩机在石油化工、建筑机械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对往复式压缩机进行性能测试、获取各项性能参数数据,在保证往复式压缩机实际运行的稳定可靠性、促进优化压缩机结构性能等方面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试验系统研制、安全可行性、压缩介质替代、循环试验验证四个方面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以大型往复式压缩机为研究对象,研制了一套可进行压缩机性能测试和功能测试的闭式试验系统。该系统包括待测机组单元、冷却单元、减压趋稳单元、流量测量单元、吸气调节单元、辅助功能单元六部分。在减压趋稳单元中以实际工况计算比较了三种流量系数计算和调节阀选型方法,结果表明,各方法之间计算结果误差较小,低于3%,方法选用不影响阀门尺寸选型;根据压力及排量划分平台测试能力范围,分别提出减压趋稳方案。流量测量单元分析了各工况下标准喷嘴的测试能力,流量测量不确定度计算结果不大于±2.0%,符合国家标准要求。2.在安全可行性方面,分析了试验系统主要风险项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针对工质替代风险提出仪器仪表、阀件等的防爆要求以及气路切换、尾气收集注意事项;针对真空断路风险提出增加旁通管路、防真空元件等设计;针对系统冰堵风险对冷却单元进行设计,并通过计算饱和湿空气含湿量,确定除水设备安装位置为冷却器后侧。3.对不同试验工质对压缩机性能影响的转换关系进行分析。以某大型往复式压缩机为研究对象,分别计算其在进压P≤10MPa,压比1<<4的条件下,以空气和天然气作为压缩介质的主要性能参数误差。结果表明,工质替代对往复式压缩机性能影响较小,排气量计算误差最高为6.41%,指示功率计算误差最高为9.63%。另外,本文还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实际工程的压缩介质代用测试的数据换算方法。4.对闭式循环下进行压缩机测试的可行性进行验证。本文设计了模型循环系统和验证实验方案,提出了系统中主要设备、主要作用阀件以及数据采集系统的选型要求,并介绍了试验工况选择、测点位置选择以及具体的试验流程。
郄海霞[9](2018)在《长庆油田伴生气轻烃回收工艺与设备橇装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有效地利用伴生气资源,提高伴生气回收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降低油田生产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已经成为各大油田着力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在对长庆油田伴生气收集、处理现状调研和伴生气组成分析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工艺对比分析确定了长庆油田伴生气轻烃回收的主体工艺,即丙烷制冷-低温冷凝分离工艺;然后通过工艺对比分析确定了伴生气轻烃回收的五项辅助工艺,即配套负压原油稳定、活塞机增压、分子筛脱水、丙烷制冷等辅助工艺,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伴生气轻烃回收总体工艺;最后在总体工艺的基础上,以长庆油田已建伴生气轻烃回收装置的设计情况作为参考并通过软件模拟计算,开展了关键工艺设备的选型工作,形成橇装为主,模块化为辅的成橇研究成果。从长庆油田目前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来看,丙烷制冷-低温冷凝分离工艺具有能耗低、投资省的优点,可以有效的回收伴生气中的凝液,工艺高度优化、运行能耗低、回收率高,十分适宜长庆油田装置规模小、伴生气组分富的特点。轻烃回收的设备均采用橇装化、模块化设计,节约占地,能够很好的满足长庆油田目前的伴生气轻烃回收工艺要求,适应长庆油田沟壑纵横、地形复杂的特点,有利于长庆油田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推进伴生气轻烃回收项目的发展。
李超[10](2017)在《苏里格气田井组一体化集成装置的研制与应用》文中提出苏里格气田地处内蒙古毛乌素沙漠,为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岩性“三低”气藏,该气田单井产量低、压力衰减较快,根据目前的压力系统,当气井井口压力下降到1.0MPa以下,将无法进入下游集气站;若低于0.5MPa,气井就被迫关闭闲置或进行间歇生产,可采储量得不到得到最大利用,造成资源浪费。本项目总体研究目标是研制适合苏里格气田单井生产特点的井组一体化集成装置,提高单井气体压力,提高单井产量,集中处理分离后的污水,并实现机组橇装一体化,快速安装和迁移。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何提高井口压力,提高单井产量并使适应现场恶劣的环境的方案;研究装置中压缩机组及驱动机的选择;研究装置采用的井口采出水处理方案,实现集中处理;研究如何实现压缩机组和配套设备的一体化橇装结构。研制的井组一体化集成装置包括天然气发动机、压缩机主机、段塞流储罐、分离系统、调节系统、排气系统、油路润滑系统、冷却系统、配电控制系统、箱体及所有必须的辅助设备。井组一体化集成装置安装完成后,选取苏里格气田典型气井进行了现场试验评价,对装置进行了超过72小时连续运转考核,机组主体安全稳定无异常,控制系统正常工作,段塞流正常采集排放,天然气无异常泄漏,机组整体达到了工况要求,实现了井口增压一体化集成,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气井天然气产量,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机械制造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CNG压缩机用过滤器的选型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NG压缩机用过滤器的选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330ml罐装啤酒生产线中多段式剔除器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任务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3 剔除器的分类 |
1.4 啤酒生产线剔除器的国内外发展 |
1.5 课题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
2.1 结构方案的设计 |
2.2 控制方案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段式剔除器的总体结构设计 |
3.1 机架的设计 |
3.2 剔除机构的设计 |
3.2.1 剔除弧面的计算 |
3.2.2 连接块与连接杆的设计 |
3.3 气动系统的设计 |
3.3.1 气缸的选型 |
3.3.2 电磁阀选型 |
3.3.3 气动三联件选型 |
3.3.4 储气装置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键零件的有限元分析 |
4.1 脚板的静力学分析 |
4.1.1 静力学分析基本理论 |
4.1.2 材料属性的设置 |
4.1.3 网格划分 |
4.1.4 添加外部载荷 |
4.1.5 结果分析 |
4.2 脚板的模态分析求解 |
4.3 剔除器支架的静力学仿真与分析 |
4.3.1 材料属性的设置 |
4.3.2 网格划分 |
4.3.3 添加外部载荷处理 |
4.3.4 结果分析 |
4.4 剔除器支架的模态分析求解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气压驱动系统的分析与仿真 |
5.1 多段式剔除器气压驱动原理研究 |
5.1.1 一元(维)流动、二元(维)流动与三元(维)流动 |
5.1.2 定常流动与非定常流动 |
5.1.3 可压缩流动与不可压缩流动 |
5.2 剔除机构质量计算 |
5.3 参考状态参数 |
5.3.1 滞止参数 |
5.3.2 临界参数 |
5.4 气动标准回路的计算与仿真模拟 |
5.5 气缸驱动力验算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剔除头的动作分析与实验验证 |
6.1 剔除头的动作分析与计算 |
6.2 实验验证与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 |
7.1 控制原理概述 |
7.2 控制系统硬件的设计 |
7.2.1 PLC的选型 |
7.2.2 输入点与输出点的分配 |
7.2.3 输入电路与输出电路的设计 |
7.3 控制系统软件部分的设计 |
7.3.1 人机界面的设计 |
7.3.2 PLC程序设计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样机制作与试验 |
8.1 样机制作 |
8.2 样机的调试与运行 |
8.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天然气加气站能耗评价与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气源概况 |
1.2.1 天然气 |
1.2.2 压缩天然气 |
1.2.3 液化天然气 |
1.3 加气站的工艺流程与耗能环节 |
1.3.1 CNG加气母站 |
1.3.2 CNG常规加气站 |
1.3.3 CNG加气子站 |
1.3.4 LNG加气站 |
1.3.5 L-CNG加气站 |
1.4 研究现状 |
1.4.1 加气站的设计建设 |
1.4.2 加气站的安全管理 |
1.4.3 加气站的节能降耗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加气站能耗指标分析方法研究 |
2.1 加气站能耗分析总体方案 |
2.1.1 加气站能耗指标体系的建立 |
2.1.2 总体思路及框架设计 |
2.2 CNG加气站压缩机组效率数学模型 |
2.2.1 加气站能量平衡分析 |
2.2.2 加气站压缩机组的理论效率 |
2.2.3 加气站压缩机组的平均效率 |
2.2.3.1 加气站压缩机组测试阶段内新增气量 |
2.2.3.2 天然气比内能与比焓值 |
2.2.3.3 加气结束时储气设施内气体温度 |
2.3 CNG加气站压缩机组单位加气量电耗 |
2.4 液压平推子站液压系统效率 |
2.5 LNG与 L-CNG加气站能耗指标 |
2.5.1 LNG加气站能耗指标 |
2.5.1.1 潜液电泵的单位加液量电耗 |
2.5.1.2 潜液电泵机组效率 |
2.5.2 L-CNG加气站能耗指标 |
2.5.2.1 柱塞泵的单位加气量电耗 |
2.5.2.2 柱塞泵机组效率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气站能耗指标测试方法研究 |
3.1 参数收集与测试仪器要求 |
3.2 测试方法 |
3.2.1 测试抽样理论分析 |
3.2.1.1 样本统计与分析 |
3.2.1.2 抽样方法与抽样误差 |
3.2.2 测试要求与测试方法 |
3.2.2.1 测试要求 |
3.2.2.2 测试方法 |
3.3 现场测试与分析 |
3.3.1 加气母站压缩机组现场测试分析 |
3.3.1.1 测试方案 |
3.3.1.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2 国内部分CNG加气站能耗测试统计分析 |
3.3.2.1 测试方案 |
3.3.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3 LNG加气站现场测试与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加气站建设运行技术经济分析 |
4.1 加气站建站方案研究 |
4.1.1 单位加气量成本计算方法 |
4.1.2 计算方法应用案例 |
4.2 天然气运输车选择方案研究 |
4.2.1 天然气运输车概况 |
4.2.2 层次分析法概述 |
4.2.3 应用层次分析法选择运输车 |
4.3 加气站压缩机组设备选型 |
4.3.1 加气母站与常规加气站 |
4.3.2 加气子站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附录1 |
(3)螺旋槽干气密封数值模拟与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密封技术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干气密封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2 我国干气密封的研究与国产化 |
1.2.3 国内外干气密封发展对比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主体结构框架 |
2 密封系统概述 |
2.1 密封机理与方法 |
2.2 压缩机主流密封形式对比 |
2.2.1 迷宫密封 |
2.2.2 浮环密封 |
2.2.3 机械密封 |
2.2.4 压缩机轴端密封对比 |
2.3 本章小结 |
3 干气密封机理与结构组成 |
3.1 干气密封概念与基本组成 |
3.2 干气密封原理与力学模型 |
3.2.1 干气密封的原理 |
3.2.2 干气密封的力学模型 |
3.3 干气密封主要参数 |
3.3.1 干气密封槽型的几何参数 |
3.3.2 其它干气密封槽型 |
3.3.3 螺旋槽干气密封的主要性能参数 |
3.4 干气密封布置方式 |
3.5 干气密封主体材料 |
3.6 本章小结 |
4 螺旋槽干气密封数值模拟 |
4.1 CFD计算流体力学 |
4.1.1 数值计算法 |
4.1.2 计算流体力学概述 |
4.1.3 FLUENT简介 |
4.2 基本假设与控制方程 |
4.2.1 螺旋槽干气密封的基本假设 |
4.2.2 控制方程 |
4.3 螺旋槽干气密封数值模拟 |
4.3.1 模型的建立 |
4.3.2 网格的划分 |
4.3.3 计算工况及边界条件 |
4.3.4 FLUENT数值模拟 |
4.3.5 仿真结果分析 |
4.4 操作参数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
4.4.1 内外径压差对干气密封性能的影响 |
4.4.2 转速对干气密封性能的影响 |
4.4.3 不同密封气介质对干气密封性能的影响 |
4.5 几何参数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
4.5.1 槽深对干气密封性能的影响 |
4.5.2 螺旋角对干气密封性能的影响 |
4.5.3 槽台宽比对干气密封性能的影响 |
4.5.4 槽长坝比对干气密封性能的影响 |
4.5.5 槽数比对干气密封性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干气密封控制系统设计 |
5.1 干气密封系统组成与运行要求 |
5.1.1 干气密封控制系统简介 |
5.1.2 压缩机组成结构 |
5.1.3 干气密封系统密封流程 |
5.2 现场控制单元方案设计及说明 |
5.2.1 测量点与控制点的统计 |
5.2.2 PLC模块的选取 |
5.2.3 控制系统的组成框图 |
5.3 干气密封测控系统过滤器、测量变送器与控制阀选择 |
5.3.1 过滤器的选型 |
5.3.2 压力、差压变送器选择 |
5.3.3 流量变送器选择 |
5.3.4 调节阀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符号说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硕士学位论文缴送登记表 |
(4)牙科电动无油空压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牙科空压机的发展状况 |
1.2 牙科空压机的特点及应用前景 |
1.3 本课题来源及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2 工作流程方案设计 |
2.1 传统牙科电动无油空压机工作流程分析 |
2.2 一体式工作流程设计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3 空气除湿技术分析 |
3.1 空气除湿技术概述 |
3.2 冷却除湿 |
3.2.1 冷却除湿的工作原理 |
3.2.2 冷却除湿的类型 |
3.3 吸附除湿 |
3.3.1 吸附原理 |
3.3.2 常用吸附剂及其性能 |
3.3.3 工作流程及相关参数 |
3.4 膜法除湿 |
3.4.1 除湿原理 |
3.4.2 膜材料的种类 |
3.4.3 膜材料的形态 |
3.5 三种除湿技术的对比 |
3.5.1 除湿性能的比较 |
3.5.2 除湿稳定性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4 一体化结构设计及分析 |
4.1 结构布局设计 |
4.1.1 设计参数要求 |
4.1.2 结构布局 |
4.1.3 设备选型 |
4.2 整机一体化结构设计 |
4.2.1 SolidWorks模拟仿真 |
4.2.2 结构装配图 |
4.3 底座有限元分析及优化 |
4.3.1 底座设计 |
4.3.2 模型的建立 |
4.3.3 模型分析及优化 |
4.3.4 搬运工况分析 |
4.4 压缩空气温度控制方法 |
4.4.1 影响因素分析 |
4.4.2 解决措施 |
4.5 空压机噪音控制与振动分析 |
4.5.1 空压机的噪音控制 |
4.5.2 空压机的振动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PLC控制系统设计 |
5.1 控制系统功能分析 |
5.1.1 主控回路功能分析 |
5.1.2 空气储罐排污功能分析 |
5.1.3 远程监控功能分析 |
5.1.4 报警功能分析 |
5.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5.2.1 控制系统硬件分析与选型 |
5.2.2 电控系统原理图设计 |
5.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3.1 PLC程序设计 |
5.3.2 系统画面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性能评价 |
6.1 样机制作 |
6.2 流量测试 |
6.3 牙科空气品质测试 |
6.4 噪音测试 |
6.5 机箱内部温度测试 |
6.6 性能改善对比评价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150×104m3/d天然气处理厂模块化集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 |
1.2.1 国外技术现状 |
1.2.2 国内技术现状 |
1.2.3 长庆气田技术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总体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背景 |
2.1 研究背景 |
2.1.1 建设需求 |
2.1.2 建设难点 |
2.1.3 处理厂功能需求 |
2.2 设计参数 |
2.2.1 天然气参数 |
2.2.2 采出液参数 |
2.3 常规处理厂建设需求 |
2.3.1 常规处理厂建设内容 |
2.3.2 常规处理厂平面布置 |
第三章 模块化集成区域划分 |
3.1 主体工艺流程 |
3.1.1 原料气特点 |
3.1.2 脱油脱水工艺的选择 |
3.1.3 制冷剂的选择 |
3.1.4 水合物抑制剂的选择 |
3.1.5 主体工艺流程选择 |
3.2 集成区域划分 |
3.3 模块化集成装置构成 |
第四章 天然气集气处理装置 |
4.1 工艺优化及创新 |
4.1.1 工艺流程优化 |
4.1.2 工艺创新 |
4.2 设备选型及优化 |
4.2.1 设备选型 |
4.2.2 优化及创新 |
4.3 应力校核分析 |
4.3.1 分析方法 |
4.3.2 分析步骤 |
4.3.3 计算基础参数 |
4.3.4 分析校核结果 |
4.3.5 分析结论 |
4.4 人因工程分析 |
4.4.1 人因及人因工程 |
4.4.2 分析内容 |
4.4.3 分析结论及优化内容 |
4.5 结构设计 |
4.5.1 钢结构选型 |
4.5.2 柱脚设计 |
4.6 模块化集成装置介绍 |
4.6.1 模块化集成装置概况 |
4.6.2 工艺流程简介 |
4.6.3 主要参数 |
第五章 辅助配套模块化集成装置 |
5.1 采出水处理一体化集成装置 |
5.1.1 采出水水质特征 |
5.1.2 水质指标 |
5.1.3 处理工艺 |
5.1.4 装置平面布置 |
5.1.5 主要设备选型 |
5.1.6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
5.2 分质供水一体化集成装置 |
5.2.1 处理规模 |
5.2.2 水质及处理工艺 |
5.2.3 装置平面布置 |
5.2.4 技术特点及创新点 |
5.3 消防一体化集成装置 |
5.3.1 消防工艺 |
5.3.2 装置平面布置图 |
5.3.3 设备选型及参数 |
5.3.4 技术特点及创新点 |
5.4 采出水回注一体化集成装置 |
5.4.1 集成设计总体思路 |
5.4.2 一体化集成内容 |
5.4.3 工艺流程 |
5.4.4 装置平面布局图 |
5.4.5 装置规模确定 |
5.4.6 主要设备选型 |
5.4.7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
5.4.8 装置控制及供配电 |
5.4.9 防腐保温设计 |
5.5 供热一体化集成装置 |
5.5.1 集成设计总体思路 |
5.5.2 一体化集成内容 |
5.5.3 工艺流程 |
5.5.4 装置布局 |
5.5.5 装置规模确定 |
5.5.6 主要设备选型 |
5.5.7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
5.6 空气压缩净化制氮一体化集成装置 |
5.6.1 集成设计总体思路 |
5.6.2 一体化集成内容 |
5.6.3 工艺流程 |
5.6.4 装置布局 |
5.6.5 装置规模确定 |
5.6.6 主要设备选型 |
5.6.7 创新点 |
5.7 35 k V集装箱式变电站 |
5.7.1 集成设计总体思路 |
5.7.2 一体化集成内容 |
5.7.3 主要参数计算及设备选型 |
5.7.4 变电站平面布局 |
5.7.5 关键技术 |
5.7.6 创新点 |
5.7.7 变电站特点 |
5.8 电控一体化集成装置 |
5.8.1 集成思路 |
5.8.2 主要参数 |
5.8.3 系统说明 |
5.8.4 主要功能 |
5.8.5 装置特点 |
第六章 平面布置及对比分析 |
6.1 常规天然气处理厂平面布置 |
6.2 模块化集成处理厂平面布置 |
6.2.1 处理厂各区块成橇情况 |
6.2.2 平面布置方案 |
6.3 对比分析 |
第七章 成果应用及前景分析 |
7.1 应用效果分析 |
7.1.1 成果应用 |
7.1.2 平面布置 |
7.1.3 效果分析 |
7.1.4 现场应用情况 |
7.2 应用前景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对某型充氧车安全性设计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充氧车概况 |
1.2.1 充氧车组成结构 |
1.2.2 充氧车的功能及工作流程 |
1.3 充氧车安全性能的优化与发展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充氧车的氧气系统分析 |
2.1 压缩机 |
2.1.1 压缩机的选择 |
2.1.2 003D1型隔膜式压缩机的构造与性能指标 |
2.2 气路系统 |
2.2.1 气路系统材质选择 |
2.2.2 阀门选型 |
2.2.3 氧气阀门安全操作要求 |
2.3 气瓶 |
2.3.1 气瓶的选型 |
2.3.2 气瓶安全使用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充氧车安全性设计 |
3.1 充氧车底盘改装安全性设计 |
3.1.1 改装后的充氧车重心计算 |
3.1.2 转向节球化质量的电磁无损检测研究 |
3.2 充氧车气路系统总成的试验要求 |
3.2.1 焊接管的探伤试验要求 |
3.2.2 气路系统的水压试验要求 |
3.2.3 气路系统的清洗脱脂试验要求 |
3.2.4 气路系统的气密性试验要求 |
3.2.5 防静电试验(接头电阻试验) |
3.3 充氧车电气系统安全预警设计 |
3.3.1 电气控制盒 |
3.3.2 传感器组 |
3.3.3 灭火系统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充氧车安全操作规定 |
4.1 存放安全规程 |
4.2 外场保障安全规程 |
4.3 操作安全规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充氧车系统试验 |
5.1 氧气压缩机试验设计 |
5.1.1 氧压机水压及气密性测试 |
5.1.2 氧压机性能测试 |
5.1.3 氧压机振动测试 |
5.2 充氧车气路系统试验设计 |
5.2.1 管道焊接接头射线检测 |
5.2.2 管道及配套件水压和脱脂试验 |
5.2.3 气路系统保障功能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醇胺法净化装置杂质的危害及其处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醇胺法净化装置杂质危害 |
2.1 进料中烃类含量过高引起再生塔操作不稳定 |
2.2 进料中含表面活性剂引起溶剂发泡 |
3 有害杂质的来源 |
3.1 固体颗粒 |
3.2 表面活性剂 |
3.3 重烃类 |
3.4 热稳定性盐 |
4 处理措施 |
4.1 进料聚结器 |
4.2 出料聚结器 |
4.3 富液聚结器 |
4.4 活性炭过滤器 |
4.5 胺液在线净化复活 |
4.6 其他措施 |
5 结语 |
(8)大功率天然气往复式压缩机闭式循环性能试验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2 闭式性能试验台设计 |
2.1 闭式性能试验台主体设计 |
2.2 减压趋稳单元设计 |
2.3 流量测量单元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试验系统安全可行性分析 |
3.1 工质替代风险及安全措施 |
3.2 真空断路风险及安全措施 |
3.3 系统冰堵风险及安全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4 不同试验工质对压缩机性能影响转换分析 |
4.1 压缩机主要性能参数误差分析 |
4.2 工质替代换算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5 模型循环系统验证实验方案研究 |
5.1 性能试验系统 |
5.2 试验工况及测点布置 |
5.3 试验流程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及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9)长庆油田伴生气轻烃回收工艺与设备橇装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伴生气轻烃回收及橇装化现状 |
1.2.1 轻烃回收现状 |
1.2.2 轻烃回收设备橇装化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3.1 长庆油田伴生气收集现状与伴生气组成分析 |
1.3.2 长庆油田伴生气轻烃回收主体工艺研究 |
1.3.3 长庆油田伴生气轻烃回收辅助工艺研究 |
1.3.4 长庆油田伴生气轻烃回收主要设备选型及成橇研究 |
第二章 长庆油田伴生气收集现状与伴生气组分分析 |
2.1 长庆油田井组及站场伴生气集气工艺应用现状 |
2.1.1 井组集气工艺现状 |
2.1.2 站场集气工艺现状 |
2.2 长庆油田各单位伴生气收集工艺应用现状 |
2.2.1 总体现状 |
2.2.2 各单位集气工艺现状汇总 |
2.3 伴生气组分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长庆油田伴生气轻烃回收主体工艺研究 |
3.1 基础数据 |
3.1.1 设计规模 |
3.1.2 不同来源伴生气的组成 |
3.2 长庆油田伴生气轻烃回收主体工艺研究 |
3.2.1 轻烃回收主体工艺概述 |
3.2.2 轻烃回收主体工艺的优选及流程描述 |
3.3 小结 |
第四章 长庆油田伴生气轻烃回收辅助工艺研究 |
4.1 原油稳定工艺 |
4.1.1 未稳定原油来源 |
4.1.2 原油稳定工艺优选 |
4.1.3 原油稳定工艺优化 |
4.2 原料气增压工艺 |
4.3 脱水工艺 |
4.3.1 脱水方法 |
4.3.2 分子筛类型 |
4.3.3 脱水压力 |
4.4 制冷工艺 |
4.5 分馏工艺 |
4.5.1 产品指标 |
4.5.2 脱乙烷工艺 |
4.5.3 脱丁烷工艺 |
4.6 总体流程图 |
4.7 小结 |
第五章 长庆油田伴生气轻烃回收主要设备选型及成橇研究 |
5.1 主要工艺设备设计及选型 |
5.1.1 压缩机 |
5.1.2 换热器 |
5.1.3 分离器 |
5.2 工艺装置模块划分及成橇设计 |
5.2.1 原则 |
5.2.2 工艺装置橇块模块划分 |
5.2.3 工艺装置橇块模块设计 |
5.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苏里格气田井组一体化集成装置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项目研究的必要性 |
1.3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需求和前景 |
1.4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苏里格气田井组一体化集成装置研制 |
2.1 装置工艺流程描述 |
2.2 压缩机类型的确定 |
2.3 螺杆压缩机轴功率计算 |
2.4 压缩机运行工况范围计算 |
2.5 压缩机型号确定 |
2.6 气驱排水系统设计 |
2.7 PLC控制系统设计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一体化装置橇装设计及计算 |
3.1 主要设备及系统 |
3.2 装置布置及橇座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现场试验与测评 |
4.1 现场试验及测评 |
4.2 压缩机组运行数据 |
4.3 气井试验前后参数对比情况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CNG压缩机用过滤器的选型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330ml罐装啤酒生产线中多段式剔除器的设计与应用[D]. 张厚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2]天然气加气站能耗评价与技术经济分析[D]. 李泓霏.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螺旋槽干气密封数值模拟与控制系统研究[D]. 姚文博.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4]牙科电动无油空压机技术研究[D]. 冯小飞. 西南科技大学, 2019(10)
- [5]150×104m3/d天然气处理厂模块化集成技术研究[D]. 张祥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6]对某型充氧车安全性设计的应用与研究[D]. 赵蕾.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7]醇胺法净化装置杂质的危害及其处理措施[J]. 刘成军,李倞琛,周璇. 中外能源, 2018(06)
- [8]大功率天然气往复式压缩机闭式循环性能试验系统研制[D]. 刘畅.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9]长庆油田伴生气轻烃回收工艺与设备橇装化研究[D]. 郄海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苏里格气田井组一体化集成装置的研制与应用[D]. 李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标签:能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