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肽类毒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肉褐鳞环柄菇,毒环柄菇,环肽毒素,ITS序列
肽类毒素论文文献综述
范凤霞[1](2019)在《环柄菇属蘑菇中肽类毒素的检测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我国因误食毒蘑菇导致中毒的案例频频发生,常年不减,导致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含鹅膏肽类毒素的鹅膏菌属Amanita的种类所引起的。含鹅膏肽类毒素的毒蘑菇除主要为鹅膏菌属外,环柄菇属Lepiota、盔孢伞属Galerina的部分种类也含有。近几年,误食环柄菇属中毒事件不断增加,国际上关于环柄菇属毒蘑菇的肽类毒素研究较少,而在国内关于环柄菇属的研究主要着重于物种的资源调查和分类,对于环柄菇属蘑菇的环肽类毒素的研究从未报道过。近2年我们对环柄菇属蘑菇引起的3例急性肝损害性中毒病例进行了调查,证实其中2例是由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引起的,1例是由毒环柄菇L.venenata引起的。本文对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与毒环柄菇L.venenata的形态和分子物种鉴定、环肽毒素的检测与鉴定2个方面进行研究,现研究结果如下:1、形态和分子物种鉴定: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和毒环柄菇L.venenata宏观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肉褐鳞环柄菇菌盖上的鳞片颜色呈现灰褐色至深棕色,鳞片多聚集在菌盖中间凸起部位,菌柄顶端呈半浅棕色至粉红棕色,且光滑,菌柄下端具有鳞片,菌环易脱落。而毒环柄菇菌盖上的鳞片呈现褐色至棕褐色,鳞片较小,顶端细胞呈针披状至近椭圆形,菌柄下端带有棕色至红棕色的鳞片,有菌环残余。肉褐鳞环柄菇的担孢子要比毒环柄菇的担孢子大,肉褐鳞环柄菇的担孢子形状呈椭圆形到卵圆形,略带杏仁状。毒环柄菇的担孢子呈椭圆形或圆柱形。2、基于ITS序列的分子鉴定: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肉褐鳞环柄菇与毒环柄菇不在同一分支上,毒环柄菇是一个新种。3、肉褐鳞环柄菇和毒环柄菇中的环肽类毒素检测:通过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分析两种环柄菇中的化学成分,表明肉褐鳞环柄菇中鉴定出了β-鹅膏毒肽(β-amanitin、β-AMA)、α-鹅膏毒肽(α-amanitin、α-AMA),叁羟鹅膏毒肽(Amanin)、叁羟鹅膏毒肽酰胺(Amaninamide),毒环柄菇中鉴定出了α-鹅膏毒肽、Amanin II和一个未知化合物,并未检测等到β-鹅膏毒肽。肉褐鳞环柄菇和毒环柄菇中均未检测出鬼笔毒肽和毒伞素。4、肉褐鳞环柄菇和毒环柄菇中两种主要鹅膏毒肽的定量分析:通过建立两种标样毒素(α-AMA、β-AMA)HPLC峰面积和进样量质量的线性回归方程,根据样品中峰面积计算出肉褐鳞环柄菇和毒环柄菇中的α-鹅膏毒肽(α-AMA)和β-鹅膏毒肽(β-AMA)的含量,结果表明肉褐鳞环柄菇中总毒素的含量在1.300-2.661 mg/g干重,其中α-AMA浓度为0.732-1.728 mg/g干重,β-AMA浓度为0.568-0.933mg/g干重。在毒环柄菇中只检测到α-AMA,且含量是1.969 mg/g干重。(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郎乐,王庆峰,刘斌[2](2019)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野生蘑菇中的6种鹅膏肽类毒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测定野生蘑菇中6种鹅膏肽类毒素的含量。方法 干燥后的样品粉末经水提取后,提取液转移至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以5 mmol/L的甲酸铵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迚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3mL/min,柱温40℃,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结果 6种待测物在色谱图上全部做到基线分离,在20~1000μg/kg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均达到20μg/kg,不同水平下的加标回收实验中各待测物的平均回收率为78.2%~95.7%,相对标准偏差为1.2%~5.2%。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野生蘑菇中鹅膏肽类毒素的检测。(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柳洁,黄海燕,曾灼祥,陈效,肖嘉慧[3](2018)在《大鼠血清和尿液中4种鹅膏肽类毒素代谢特征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血清和尿液中4种鹅膏肽类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测定方法,考察和分析4种鹅膏肽类毒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特征,为中毒样品的采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血清样品用乙腈+0.1%TFA二氯甲烷提取,残渣用流动相溶解;尿液样品则直接过0.22μm微孔滤膜;样品溶液经HSS T3色谱柱分离后用ESI-QTOF MS进行测定;选取SD健康大白鼠分别用4种鹅膏肽类毒素染毒,按需收集不同时间段的尿液和血液进行分析。结果血清和尿液样品的检出限分别为10 ng/ml和5 ng/m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7.4%~95.6%和73.8%~103.8%,相对标准偏差在3.0%~18.0%和1.2%~25.4%。大鼠染毒尿液中均检出4种毒素,鹅膏毒肽的含量明显比鬼笔毒肽的含量高,大鼠染毒血清中仅14%检测到毒素的存在。结论检测方法适用于中毒事件生物样品中4种鹅膏肽类毒素的检测和确证分析,采集中毒8 h内的尿液对检出鹅膏毒肽的几率最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8年16期)
范凤霞,何正蜜,陈作红[4](2018)在《两种剧毒环柄菇的鹅膏肽类毒素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环柄菇属的部分种类含有鹅膏肽类毒素,近年来在我国发生了多起由该类引起的中毒事件,误食后引起急性肝损害。我们调查表明有2个种,分别为: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和毒环柄菇(Lepiota venenata),其中毒环柄菇是一个新发现种。本文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采集于山东广饶、四川成都、辽宁大连、湖北荆州等四个中毒现场的肉褐鳞环柄菇(L. brunneo-incarnata)和毒环柄菇(L. venenata)中的鹅膏肽类毒素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肉褐鳞环柄菇(L. brunneo-incarnata)含有α-鹅膏毒肽(α-amanitin)和β-鹅膏毒肽(β-amanitin),而毒环柄菇只含有α-鹅膏毒肽,没有检测到β-鹅膏毒肽;不同地域采集的肉褐鳞环柄菇,其子实体中α-鹅膏毒肽含量范围为0.723-1.728mg/g干重,β-鹅膏毒肽含量范围为0.568-0.935 mg/g干重;采集于湖北荆州的毒环柄菇其α-鹅膏毒肽含量最高,达1.969mg/g干重。(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8-11)
王晶,史振霞,乔洁,侯晓强,吴智艳[5](2018)在《毒鹅膏菌和鹅膏肽类毒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经常有因为误食剧毒鹅膏菌而导致中毒的报道。本章概述了鹅膏肽类毒素的化学结构与性质、中毒的症状和机理、我国产鹅膏肽类毒素的主要蘑菇种类等,为预防鹅膏菌中毒和其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柳洁,曾灼祥,肖嘉慧[6](2017)在《血清和尿液中4种鹅膏肽类毒素的UPLC-ESI-Q-TOF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血清和尿液中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二羟鬼笔毒肽、羧基二羟鬼笔毒肽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测定方法。方法血清样品先用乙腈沉淀蛋白,再用含0.1%TFA的二氯甲烷提取,残渣用含2mmol/L乙酸铵的甲醇-水(30∶70)溶解;尿液样品直接过0.22μm微孔滤膜;样品溶液经HSS T3色谱柱分离后用Q-TOF MS进行测定。结果毒素准分子离子准确质量数及其同位素特征、色谱峰保留时间可作为毒素定性鉴定的依据,血清和尿液样品的检出限分别为10 ng/ml和5 ng/ml,定量限为20 ng/ml和10 ng/m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7.4%~95.6%和73.8%~103.8%,相对标准偏差在3.0%~18.0%和1.2%~25.4%之间。应用该方法测定了大鼠染毒尿液中鹅膏肽类毒素。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可靠,适用于中毒事件生物样品中4种鹅膏肽类毒素的检测和确证分析。(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7年23期)
魏佳会,吴剑峰,陈佳,吴弼东,陈作红[7](2017)在《12种剧毒鹅膏菌的肽类毒素成分鉴定及其相对含量差异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对12种剧毒鹅膏菌的肽类毒素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样品经含0.5%甲酸-50%甲醇溶液提取,采用Agilent 300Extend-C_(18)色谱柱,含0.05%TFA的20 mmol/L NH4Ac溶液-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分离。12种鹅膏菌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表明,各鹅膏菌所含毒素种类及相对含量差异较大,呈现显着的色谱指纹特征信息,12种鹅膏菌中共检测出19种化合物,13种属于已知鹅膏肽类毒素,5种为未知鹅膏肽类毒素,1种为未知小分子化合物组分。本研究为准确识别鹅膏菌的种类、鹅膏肽类毒素的鉴定、预防和鉴别鹅膏毒肽中毒,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7年06期)
周茜[8](2017)在《灰花纹鹅膏菌(Amanita fuliginea)肽类毒素的检测、分离纯化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灰花纹鹅膏菌(Amanita fuliginea)是一种剧毒鹅膏,主要发现于日本和我国南方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频繁发生误食灰花纹鹅膏菌中毒事件并导致数十人死亡。灰花纹鹅膏菌中含有的环肽类毒素是主要的致死因素,同时这些肽类毒素在生物医学研究以及肿瘤治疗上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本论文系统比较分析了灰花纹鹅膏菌中主要环肽类毒素含量与分布的特点,建立了实验室规模分离纯化灰花纹鹅膏中含有的环肽类毒素的方法,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灰花纹鹅膏中的毒素进行了鉴定。研究结果如下:1.灰花纹鹅膏菌中主要肽类毒素的含量与分布: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检测分析了灰花纹鹅膏菌(A.fuliginea)中不同组织部位,不同发育时期以及不同采集位点主要毒素的含量。结果显示,菌盖、菌褶和菌柄中含有较高的毒素,菌环和菌托中毒素含量次之,孢子中毒素含量最少。鹅膏毒肽(amatoxins)的含量均高于鬼笔毒肽(phallotoxins)的含量,在所有组织部位中,且菌盖,菌褶和菌柄的鬼笔毒肽与鹅膏毒肽的比率(P/A)要高于菌环,菌托和孢子。又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分析发现,在发育早期,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的含量相对较高且稳定,在生长旺盛期子实体中总毒素的含量达到最高值,当发育成熟时,毒素含量有稍许降低。进一步分析发现采集位点对灰花纹鹅膏菌中毒素含量有显着的影响,但P/A值基本保持不变。2.灰花纹鹅膏菌中主要肽类毒素的分离纯化:本论文利用大孔吸附树脂(XAD16)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半制备等一系列方法,对灰花纹鹅膏菌中主要毒素进行分离纯化,通过两次柱层析系统各个毒素组分大部分可以分离开,且含量较高的α-鹅膏毒肽(α-amanitin,α-AMA)纯度可以达到85%以上,再经过HPLC半制备,最终共获得6种纯度达到95%的毒素组分,分别为α-鹅膏毒肽(α-AMA),β-鹅膏毒肽(β-amanitin,β-AMA),羧基二羟鬼笔毒肽(phallacidin,PCD),二羟鬼笔毒肽(phalloidin,PHD)和叁羟鹅膏毒肽酰胺(Amanin amide)。3.灰花纹鹅膏菌肽类毒素的鉴定: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结合二级质谱对灰花纹鹅膏菌中肽类毒素进行分析检测,共鉴定出了11个组分,其中已知组分8种,分别是β-鹅膏毒肽(β-AMA),α-鹅膏毒肽(α-AMA),叁羟鬼笔毒肽(Phallisin,PHS),叁羟鹅膏毒肽酰胺(Amanin amide),羧基二羟鬼笔毒肽(PCD),二羟鬼笔毒肽(PHD),Phalloidin II以及一羟鬼笔毒肽(Phalloin,PHN),其中有两个组分分子量相同,根据PHD标样保留时间,我们可以猜测它们可能互为同分异构体。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了它们的二级质谱,结果发现9号组分的子离子与PHD的子离子有多个相似片段,推测其可能为PHD的衍生物。而其他两个未知组分并未找到与鹅膏毒素相似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任荆蕾,图力古尔,包海鹰[9](2016)在《东北地区非鹅膏属真菌中鹅膏肽类毒素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采自中国东北地区的95份非鹅膏属真菌样本进行鹅膏肽类毒素(α-amanitin、β-amanitin、phalloidin)检测。为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对57份阳性反应样品利用UPLC-MS/MS进一步测定,值得注意的是,测定结果中褶纹丝盖伞Inocybe leiocephala确认同时含有以上3种毒素。本研究通过检测鹅膏肽类毒素在非鹅膏属真菌中的分布,对误食中毒事件的发生起到一定程度的预防和警示作用,另一方面筛选出含有鹅膏肽类毒素的新型毒菌资源,为毒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李启,雷永良,宋瑞强,梅少林,章豪[10](2015)在《鹅膏肽类毒素质谱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鹅膏肽类毒素质谱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适用于鹅膏肽类毒素的各种质谱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液相色谱质谱、毛细管电泳质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方法。(本文来源于《实用预防医学》期刊2015年11期)
肽类毒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测定野生蘑菇中6种鹅膏肽类毒素的含量。方法 干燥后的样品粉末经水提取后,提取液转移至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以5 mmol/L的甲酸铵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迚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3mL/min,柱温40℃,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结果 6种待测物在色谱图上全部做到基线分离,在20~1000μg/kg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均达到20μg/kg,不同水平下的加标回收实验中各待测物的平均回收率为78.2%~95.7%,相对标准偏差为1.2%~5.2%。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野生蘑菇中鹅膏肽类毒素的检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肽类毒素论文参考文献
[1].范凤霞.环柄菇属蘑菇中肽类毒素的检测与鉴定[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郎乐,王庆峰,刘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野生蘑菇中的6种鹅膏肽类毒素[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3].柳洁,黄海燕,曾灼祥,陈效,肖嘉慧.大鼠血清和尿液中4种鹅膏肽类毒素代谢特征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8
[4].范凤霞,何正蜜,陈作红.两种剧毒环柄菇的鹅膏肽类毒素检测[C].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
[5].王晶,史振霞,乔洁,侯晓强,吴智艳.毒鹅膏菌和鹅膏肽类毒素研究进展[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柳洁,曾灼祥,肖嘉慧.血清和尿液中4种鹅膏肽类毒素的UPLC-ESI-Q-TOF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7
[7].魏佳会,吴剑峰,陈佳,吴弼东,陈作红.12种剧毒鹅膏菌的肽类毒素成分鉴定及其相对含量差异比较研究[J].分析化学.2017
[8].周茜.灰花纹鹅膏菌(Amanitafuliginea)肽类毒素的检测、分离纯化与鉴定[D].湖南师范大学.2017
[9].任荆蕾,图力古尔,包海鹰.东北地区非鹅膏属真菌中鹅膏肽类毒素的分布[J].菌物学报.2016
[10].李启,雷永良,宋瑞强,梅少林,章豪.鹅膏肽类毒素质谱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