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花期变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节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候选基因
花期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琼,郭剑,代书桃,任元,李凤艳[1](2019)在《玉米花期根系结构的表型变异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根系作为植株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形成至关重要。研究玉米根系结构的遗传机制指导玉米高产育种实践。【方法】以111份玉米优异自交系为材料,于2017年在北京、陕西永寿、山西定襄和河南原阳4个环境下对玉米地下节根层数(RLN)、地下节根总条数(TRN)、地下节根角度(RA)、地下节根面积(RS)、地下节根体积(RV)和地下节根干重(RDW)等6个玉米根系相关性状进行调查。取4个环境的平均值作为6个根系相关性状的表型数据,对6个相关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不同年代、不同类群自交系的地下节根相关性状进行差异分析。基于该群体全基因组152 352个高质量SNP标记,利用FarmCPU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显着关联SNP位点,并在LD衰减距离范围内查找候选基因,对候选基因的功能进行富集分析。【结果】表型分析表明,6个地下节根性状均呈现正态分布,且均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下节根层数和总条数均与地下节根角度和面积呈负相关,地下节根的角度、面积、体积和干重等4个性状之间相互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不同年代的玉米地下根系结构存在差异,地下节根层数和总条数在年代的更替间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地下节根角度和面积在年代更替间表现出上升的趋势,根干重和根体积在各年代间无显着差异;玉米地下根系结构在类群间也存在差异,旅大红骨类群的6个地下节根性状值均高于其余类群。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26个SNP位点与地下节根层数、总条数、体积和干重性状显着关联(P<0.00001),其中11个显着关联位点定位于前人报道的根系QTL区间内,2个显着关联SNP在地下节根层数和总条数中均被检测到。基于显着关联SNP位点共挖掘到177个候选基因,其中135个具有功能注释,Zm00001d037368可能为控制地下节根层数和总条数的一因多效候选基因。候选基因功能的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候选基因的功能主要涉及植物体内的代谢调节、应激反应、运输活性、催化活性、结合蛋白及细胞成分等。【结论】玉米自交系的根系结构在不同年代间和不同类群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策略挖掘控制玉米根系结构的相关遗传位点及候选基因,共检测到26个显着关联的SNP位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4期)
谢晋,滕长才,虎满林,赵志刚,余青兰[2](2018)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花期变异A基因组的遗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后代中分离的两种早晚花材料在A基因组中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以种植在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试验田的大黄油菜和中迟芥蓝为亲本,杂交获得S0代,在其S3代出现早花与晚花分离,通过对其S6代进行A基因组的SSR分子标记检测与花粉可染性检测,筛选出扩增带型清晰且具有多态性的38对引物。结果表明:早花中变异率介于0.84%~1.54%,平均为1.16%,晚花中变异率介于0.4%~0.8%,平均为0.5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早晚花群体明显分为两类,且早晚花平均遗传距离为0.375 1。并对早花与晚花进行花粉可染性检测,早花与晚花育性没有显着性差异。研究表明该人工合成甘蓝型早晚花材料在A基因组上发生了遗传变异。(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红磊[3](2011)在《牡丹花期、花色及花香的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Adr)为主要研究材料,对其花色、花期、花香等数量性状进行研究。以13个牡丹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测定了单朵初花期、单朵盛花期、单朵凋花期、单朵总花期、花瓣相对含水量、花瓣数、瓣化雄蕊数、总花瓣数、花径等9个数量性状,进行了数量遗传分析;采用便携式色差仪对牡丹花色进行数量化,并将结果对供试的牡丹进行了聚类分析,避免了人为因素对花色表述的不精确性,达到了对牡丹花色描述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对牡丹总花色素含量和花色表型数据运用进行了相关性法分析,探讨总花色素含量与表型之间的联系;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香味物质,探明牡丹花香气味的主要成分、不同花色牡丹香味的差异及其香味物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牡丹花期和花瓣性状均有着比较丰富的变异,遗传变异系数在0.1278~0.2398之间,其中单朵总花期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单朵盛花期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小。花期各性状重复力在0.3218~0.5074之间,属于中等遗传控制性状;花期天数与花瓣相对含水量呈极显着正向遗传相关。在表型相关方面,单朵盛花期与花瓣相对含水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单朵初花期与单朵总花期、单朵凋花期与单朵总花期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花期各性状与花瓣数量及花径之间没有显着相关关系。对供试的60个牡丹品种花色数量化之后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分为四大类:红色系、紫色系、白色系、粉色系。其中红绿属性a*值介于17.99~25.27,黄蓝属性b*值介于11.8~25.25属于红色系;红绿属性a*值介于51.38~54.94,黄蓝属性b*值介于37.99~46.85属于紫色系;红绿属性a*值介于38.02~46.68,黄蓝属性b*值介于30.63~40.05属于粉色系;红绿属性a*值介于10.10~18.36,黄蓝属性b*值介于40.36~53.84属于白色系。不同色系的牡丹花色L*与a*呈极显着的负相关,与b*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说明随着花瓣亮度的增加,花色红度增大而蓝度减小;a*与c*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说明红度的增大,彩度也随之增大。总花色素方面,四个色系的牡丹品种L*与TA呈显着的负相关,a*与TA呈极显着的正相关,TA的增多导致了花瓣亮度的降低和红度的增大,并且总花色素含量红色系>紫色系>粉色系>白色系。供试的紫色品种共检测出来17种挥发性物质,红色品种共16种挥发性物质,粉色品种共15种挥发性物质,白色品种共19种挥发性物质,四个色系相同的挥发性成分为乙醇、叶醇、α-蒎烯、β-蒎烯、3-蒈烯。每一色系均由一种含量较高的挥发性物质,白色系与粉色系为乙醇。对含量相对较高的6种挥发性成分进行方差分析,α-蒎烯、香茅醇组间、组内含量的差异性极显着,β-蒎烯组间相对含量差异性显着,组间实际含量差异性不显着,叶醇、苯乙醇、香叶醇组间、组内的含量差异性均不显着。初花、盛花、凋花期所含花香成分种类有所差别,盛花期几乎含有初花和凋花含有的所有挥发性成分,初花期和盛花期都含有少量的香茅醇和香叶醇,但是到了凋花期却没有检测出来这两种挥发性成分;大根香叶烯与β-蒎烯只在初花期出现了少量,在盛花期和凋花期都没有出现;对甲氧基苯只在盛花期的时候出现了少量,随着花朵的开放,花瓣慢慢释放对甲氧基苯,不再产生对二甲氧基苯。叁个花期都含有的挥发性物质为乙醇、叶醇、α-蒎烯是叁个花期共同含有的挥发性成分,说明乙醇、叶醇、α-蒎烯的产生是伴随着整个花期的,在牡丹整个花期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它们在不同花期的相对含量是不同的,并且相对含量的动态变化也是不同。在叁个花期都有一种或者两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最高,初花期的香味浓度主要是由乙醇与α-蒎烯所控制,盛花期香味浓度则是由乙醇、α-蒎烯与3-蒈烯共同控制,而凋花期的香味则是由乙醇和叶醇所控制。(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4)
施福军,王凌晖,曹福亮,俞建妹,滕维超[4](2009)在《何首乌野生种源花期与种子成熟期性状的地理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何首乌种源的生长、生理、产量和质量等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方法]以10个何首乌野生种源(GZ、HJ、ZZ、PD、EM、ES、NJ、JZ、TS、SX)为材料,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不同种源何首乌花期、种子成熟期、种子性状、生长节律和生长动态的地理差异。[结果]北端种源何首乌的花期和种子成熟期早于南端种源。各种源间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千粒重、总藤长、总地径及萌条总数均存在极显着差异,GZ的种子宽度和千粒重最大(分别为0.197 cm和0.193 g),种形指数最小(1.387);JZ的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和千粒重最小(分别为0.231、0.131 cm和0.120 g),种形指数最大(1.756)。[结论]不同种源何首乌的花期、种子成熟期及种子性状均存在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25期)
刘晓菊[5](2008)在《核桃杂交群体花期物候变异与核桃总RNA提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桃属于雌雄同株异花树种,而且开花较早,并存在显着的雌雄异熟性。北方地区核桃花期易受春季晚霜危害,致使核桃花期发生局部冻花,给生产上造成较大损失,因此,研究核桃开花期的物候特征对生产和育种上都具有有重要意义。为选育优良早实核桃花期较晚品种及实现对早实核桃丰产的田间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通过对山东农业大学林学实验站核桃园121株绿园杂交一代实生群体连续叁年花期物候调查,并进行了群体的花期物候变异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核桃的成花基因调控原理,克隆早实核桃成花诱导途径成花相关基因,诱导核桃早花,缩短核桃童期,本研究尝试了不同方法提取核桃总RNA,最后改良CTAB法成功提取到质量较好的总RNA,为成花相关基因的克隆体系的成功构建,以及为成花相关基因的成功克隆奠定了基础,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06~08连续叁年的核桃成花各物候时期观测统计分析,核桃开花不同物候时期的出现就群体而言差异不大,但对于整个群体集中出现某一开花物候现象在时间上有较大差异。核桃雌花始期一般出现在4月上旬,单株不同年份间一般相差2~6天,但就整个群体而言,不同年份间群体雌花始期集中于4月中下旬;雌花盛期单株不同年份间一般相差1~5天,雌花集中开放时间为4月中下旬至5月初,比雌花始期晚3~7天,尤其是08年雌花除持续期外各时期都比较分散,估计受气候因子影响所致;雌花末期一般集中在5月上中旬,不同年份间,核桃单株雌花末期一般相差2~8天,比雌花盛期晚7~10天;雌花持续期一般为10~20天,其中以15天为最多;通过对核桃雄花始期两年的物候调查发现,雄花始期在群体中出现较集中,雄花物候期也较稳定。2通过对06~08年的雌花始期、盛期、末期单株间和年份间进行方差分析可知:除雌花持续期单株间差异不显着(P值>0.05)外,其他雌花各物候期单株间差异显着(P值<0.01),因此对核桃雌花除持续期以外各物候期进行选择是有效的。雌花各物候时期表型方差较大,变幅在35.477~38.129之间,除雌花持续期外其他时期的表型变异系数差异较小,变幅为47.6%~56.1%,说明在子代群体中选择范围较广、潜力较大;雌花各物候期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都较高,说明遗传变异基础丰富,选择潜力较大;雌花各物候期的广义遗传力都较大,变幅为82.7%~99.4%,即花期性状受遗传影响较大,受环境影响小,这些性状在早代进行选择就可以得到固定,提高早代选择效率和选择准确性;对121株核桃雌花各物候期作了选择率为5%相对遗传进度测定,雌花始期、盛期、末期、持续期的的遗传相对遗传进度分别为:114.8%、96.7%、97.5%、26.6%,因此,可在早代依雌花始期这一物候性状进行严格选择,能获得较好的预期效果。通过对核桃子代群体雌花始期的聚类分析及类中心的显着性检验,将整个子代121株核桃划分为20个类别,对子代121株核桃雌花始期进行直接选择。选择到雌花始期较晚的单株共8株。3.本研究证明改良CTAB法是适合核桃总RNA提取的快速、简便、经济的方法。此方法提取的核桃嫩叶总RNA的电泳结果可见清晰完整的条带,证明改良CTAB法能有效去除多糖和多酚以及色素等次生代谢物的污染,提取RNA纯度较高、完整性高,易于进行RT-PCR和cDNA文库的构建,为核桃成花相关基因克隆体系的构建搭建了平台。(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8-06-10)
孙国凤[6](1996)在《用转座子技术成功获得花期提前的水稻变异株》一文中研究指出奈良尖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和植物工学研究所小组成功地获得开花规提前的水稻突变株。若能变更实用作物的开花期,就能开发出附加价值高的品种。通过栽培调节收获期的作物,对地域性风灾水灾可防患于未然,且新米的收获期可提前。这项成果于1995年12月6~9日在名古屋召开的日本分子生物学会上发表。(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1996年06期)
孙家曾,余隆其,何广文,肖瑞芝[7](1988)在《黄麻开花期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育种实践研究了黄麻长果种(C.olitorias)和圆果种(C.capsu-laris)不同熟期类型组合杂种后代的开花期遗传规律。结果认为:F_1的开花期长果种有72.5%的组合具倾晚性,10%的组合超晚亲,平均优势率为7.39%;圆果种有59.45%的组合具倾早性,18.92%的组合超早亲,平均优势率为-7.15%,显性效应均不明显,F_2的开花期呈连续变异,并有超亲遗传现象。开花期的广义遗传力长果种为78.73%,圆果种为78.92%,表现为双亲开花期差值越小的组合广义遗传力低;反之则高。双亲与F_1、F_2以及F_1与F_2的开花期相关系数达显着和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长果种分别为0.8142、0.8075、0.9233,圆果种为0.8978、0.8256、0.9857。熟型相似的组合,因双亲生态差异有别,遗传规律亦有不同,长果种和圆果种正反交杂种后代开花期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可以认为黄麻开花期的遗传不受细胞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麻作》期刊1988年04期)
花期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后代中分离的两种早晚花材料在A基因组中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以种植在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试验田的大黄油菜和中迟芥蓝为亲本,杂交获得S0代,在其S3代出现早花与晚花分离,通过对其S6代进行A基因组的SSR分子标记检测与花粉可染性检测,筛选出扩增带型清晰且具有多态性的38对引物。结果表明:早花中变异率介于0.84%~1.54%,平均为1.16%,晚花中变异率介于0.4%~0.8%,平均为0.5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早晚花群体明显分为两类,且早晚花平均遗传距离为0.375 1。并对早花与晚花进行花粉可染性检测,早花与晚花育性没有显着性差异。研究表明该人工合成甘蓝型早晚花材料在A基因组上发生了遗传变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花期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1].张小琼,郭剑,代书桃,任元,李凤艳.玉米花期根系结构的表型变异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9
[2].谢晋,滕长才,虎满林,赵志刚,余青兰.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花期变异A基因组的遗传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2018
[3].张红磊.牡丹花期、花色及花香的变异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
[4].施福军,王凌晖,曹福亮,俞建妹,滕维超.何首乌野生种源花期与种子成熟期性状的地理变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
[5].刘晓菊.核桃杂交群体花期物候变异与核桃总RNA提取方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
[6].孙国凤.用转座子技术成功获得花期提前的水稻变异株[J].生物技术通报.1996
[7].孙家曾,余隆其,何广文,肖瑞芝.黄麻开花期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J].中国麻作.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