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液冷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液冷服,蒸汽压缩制冷,噪声
液冷服论文文献综述
宋泽协,李晓胜[1](2019)在《液冷服系统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采用蒸汽压缩制冷技术的液冷服主要用于装备,由于存在尺寸大、重量重等问题,无法满足其他用户需求。通过设计一款以水为载冷剂、采用蒸汽压缩制冷技术的液冷服系统,其制冷单元重量为2. 7 kg,尺寸为184 mm×200 mm×93 mm。由液冷服传热模型分析确定额定制冷量为180 W(环境温度43℃时)。经性能试验得出,环境温度为43、50℃时的制冷量分别为185、80 W;环境温度为43℃,出液温度23、28℃时制冷量分别为220、256 W;压缩机转速为5 400、6 300 r/min时制冷量分别为100、163 W;系统准备时间为3. 5 min;连续运行120 h未出现漏水、不制冷等现象;测定噪声为59. 5 d B(A)。该产品具有尺寸小、重量轻、运行温度范围宽、冷量输出可调节、准备时间短、运行可靠等特点,能达到为人体降温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9年06期)
段炼,韩吉田,霍冲,曹琳琳[2](2018)在《热电制冷液冷服内纳米流体自然循环换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热电制冷液冷服内纳米流体自然循环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采用不同种类的、粒径在20~100 nm范围内的纳米流体,使其在填充有高孔隙率泡沫金属的换热器中被热电制冷元件降温,利用自然循环流动至与换热器连接的盘管中,在盘管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后再次进入换热器中冷却.将同样粒径和体积分数的Ti O2,Cu O,Cu等颗粒制成的纳米流体与去离子水在特定工况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纳米流体可显着增强循环的换热性能,其中Cu纳米流体的强化换热效果最好,制冷功率输出能力比同工况下的去离子水提升25%,系统最大制冷功率输出能力提升95%.针对不同尺寸和浓度的Ti O2纳米流体,研究了其粒径大小、体积分数等对循环过程的流动和换热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纳米颗粒的粒径和体积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其换热性能,但也会带来因团聚堆积增强而产生的堵塞和结冰等问题.(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王涛,王亮,林贵平,柏立战,刘向阳[3](2016)在《TiO_2纳米流体在液冷服上的应用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理解与运用纳米流体在液冷服上的强化传热能力,开展TiO2纳米流体在液冷服上的试验研究.利用暖体假人系统模拟人体散热,从人服系统的稳态和瞬态两种情形对应用TiO2纳米流体液冷服在散热、温控、能耗等性能上与应用水的情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应用TiO2纳米流体的液冷服工作性能受工质进口温度、质量流量和纳米颗粒体积分数的影响很大,通过合理匹配以上参数可以提高液冷服的工作性能;若上述参数匹配不当,则将导致液冷服的工作性能恶化,甚至出现低于应用传统工质水的情形.在该实验条件下,当纳米颗粒体积分数为2%,入口温度为15℃,质量流量为1 000~1 400g/min时,液冷服的散热能力比以水为工质时提高6%;所需的泵耗显着降低,为水的0.70~0.80倍;人服系统温度分布和液冷服抗热负荷能力均有所改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商博锋,郭庭辉,罗小兵[4](2015)在《液冷服性能参数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穿戴液冷服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局部过冷等问题。目前,对该现象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实验的液冷服设计,很少有涉及系统的优化过程。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液冷服中的流动与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人体代谢率、入口水温、流量和管道分布对液冷服制冷效果的影响,并用工程计算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正确性。结果表明,人体代谢率、入口水温及管道布置间隔与人体表面温度成线性关系。人体代谢率每增加100 W/m~2,人体表面平均温度增加4℃;入口水温每增加1℃,人体表面平均温度增加0.5℃;管道布置间隔每增加5 mm,人体表面平均温度增加1.25℃。流量对液冷服制冷效果影响相对较小。(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郭庭辉[5](2015)在《液冷服中的流动与传热及其系统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环境温度高于37℃时,人体的自我调节散热途径不足以散发机体活动所产生的热量,就会导致热量在体内蓄积,形成热应激,使注意力降低,并容易诱发事故。长时间处于热应激状态会造成人体热调节机能失调,引发高温中暑或热衰竭症状,甚至导致心血管疾病加重乃至死亡。为了有效降低高温环境下的人体温度,保障人的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事故发生率,液体冷却服的开发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围绕液冷服系统的设计及存在的流动与传热过程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以下成果:1)实现了一款符合其液冷服系统的特殊应用需求的微型泵的研制。分析了液冷服系统的流动阻力和管网特性曲线,以经典离心泵速度系数法设计理论为基础,结合加大流量设计法、部分流泵设计法和面积比原理等优化理论与方法,设计了微型泵的主要参数,并通过叁维数值模拟分析了微型泵内部的非定常流动流场特点;开展了微型泵的性能测试,得到数值模拟与实验值之间的误差小于15%,验证了数值模拟优化的有效性。最终完成的微型泵扬程达,到58.58KPa,流量达到899.2ml/min,而其体积大小仅为22×22×34mm3,重量仅21g。2)建立了人体-液冷服-环境系统传热模型。从人体热平衡方程出发,依据热量在液冷服系统内的传递路径,分析了传热过程中的对流传热、导热传热和辐射传热,给出了各个部分相应热阻的计算表达式。建立了人体-液冷服-环境系统的理论传热模型,并通过实验证明理论模型的相对误差值小于10%。针对换热管路的微元段进行传热研究,构建了换热管内冷却液的温度与管路长度之间的关系式。通过进一步的积分运算,推导得到了液冷服总体冷却能力和体积流量、环境温度、管路入口温度以及相关传热系数之间的理论方程。3)完成了液冷服系统的整体设计与样品研制。通过针对应用特点的需求分析,明确液冷服的设计目标指标;阐述了液冷服系统的叁个核心部件微型泵、换热管网、冷源装置的重要性。最终研制得到的液冷服样品最大冷却能力为243.2W,最长可持续工作时间为3.36小时,重量约2kg。4)提出了简易温控假人测试法,搭建了液冷服的性能测试平台。分析了暖体假人测试法和蒸发加热板法应用于液冷服系统性能测试的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简易温控假人测试法,提出将液冷服系统的传热热阻分为液冷服与人体皮肤间的传热热阻R1以及液冷服与环境空气之间的热阻R2,以实现对其传热过程的准确测试和描述。提出“比可持续工作时间”的概念,定义为液冷服系统最长可持续工作时间与系统质量之比,用来评估液冷服系统的可持续工作时间的重量成本,作为不同液冷服样品之间比较的依据和设计过程中的优化准则。实例分析证明了这一评价标准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黄明月[6](2014)在《应用于液冷服的热电制冷系统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温辐射及环境温度过高导致人体不能够及时散热是威胁高温作业人员身体健康的主要原因。液体冷却服系统是一种液体介质在服装内流动并维持工作人员体表适宜温度的个体防护装备,是高温作业人员和穿着密闭式防护服的工作人员为吸收身体热负荷所必备的服装系统。液冷服系统主要包括液冷服装和微型制冷系统两部分,在微型制冷系统的冷源制冷方式中,热电制冷技术因其结构紧凑、无运动部件、无制冷剂等优点在个体热防护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本文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数学方法对某一特定的热电制冷模型进行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热电元件的尺寸因子、热电材料的优值系数、工作电流和冷热端的换热强度等参数对热电制冷装置性能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制作热电制冷元件时,应选择优值系数高的热电材料和选取合适的尺寸因子G值。在实际的运行中,工作电流存在最佳的取值可以使热电制冷装置的制冷性能最好,同时,冷热端的结构优化设计对制冷性能的提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的理论分析为热电制冷产品的开发设计和实际热电制冷装置的优化设计及运行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热电制冷装置的冷热端的不同结构和所输入的功率两项参数分别进行了实验研究,以得出最佳的冷热端的结构和最佳的运行工况。热端的结构分别使用翅片散热、热管散热和水冷散热,冷端的结构使用两种结构不同的储冷水箱,分别对输入电压为5.5V、6.5V、7.5V、8.5V和9.5V五种不同运行工况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输入功率范围内,无论冷热端的换热强度如何,随着输入功率的增大,制冷量增大,而制冷系数减小。在一定的范围内,提高冷热端的换热强度均可以提高制冷量和制冷系数。对于热端的散热结构,水冷散热效果最好,热管散热效果次之,翅片散热效果最差;对于冷端的储冷结构,微通道水箱效果最好。根据理论分析和实验所得的结果,完成热电制冷模块的设计。热端采用热管散热器,冷端采用微通道水箱,测试表明该制冷模块可以提供185W的制冷量,提供16℃以上的冷水。同时,本文给出控制系统的框架设计,为今后温控系统的设计和液冷服的舒适性实验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4-04-15)
金敬业,杨建忠[7](2013)在《蓄冷式简便液冷服的冷却性能测试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夏季室外穿着试验,研究蓄冷式简便液冷服采用不同蓄冷物时循环水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发现随着冰质量的增加有效冷却时间延长,但循环水降温剧烈,造成过冷;吸水冰晶蓄冷能够显着减缓温度变化,但有效冷却时间较短。试验中尝试使用双层冰盒,使冰的能量释放得到减缓,液冷服的降温效果和有效冷却时间均得到改善。特别是冰盒间隙中注入质量分数为10%、理论相变温度为25℃的相变微胶囊乳状液时,改善程度相对较显着,最低温度为22.9℃,有效冷却时间达110min。(本文来源于《产业用纺织品》期刊2013年04期)
金敬业[8](2012)在《新型防护液冷服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炎热天气和许多行业的高温工作环境中,人体可以通过各种自身调节手段来维持体内温度的相对稳定,但人体自身温度调节范围有限,特别是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时,严重的热应激会大大降低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本课题旨在通过对新型防护液冷服的结构与性能的研究,促进便捷、长效、廉价的个体冷却服装的民用化和日常化。研究对象为局部性躯干液冷服(即液冷背心),采用被动式冷源,工作时需要把蓄冷物放入冰箱中冷冻蓄冷后作为液冷服的冷源。以恒温水浴作热源,蒸馏水作传热介质,分别测试了以冰、高吸水冰晶、乙二醇溶液、相变微胶囊乳状液作蓄冷物时,蒸馏水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以降温速率、最低温度、动态平衡时间、升温速率、特定温度以下持续时间为指标,分析不同蓄冷物的冷却效果。试验说明,冰的蓄冷量较大,水浴33℃时500g冰能够使水温在30℃以下保持85min,但其冷却速率较快,最低温度达到12℃,容易产生令人难受的过冷;随着冰质量的增大,蒸馏水降温速率增大,最低温度降低,冷却时间延长,降温速率和最低温度的变化量减小。高吸水冰晶蓄冷时,最低水温介于24℃和28℃之间,并且水温在30℃以下分别保持86min和65min;水温降低缓慢,最小只有0.38℃/min,难以在高温高活动量时进行有效地快速降温;冷冻2h后,冷冻时间继续延长冷却效果变化不大。设计了L9(3~4)正交试验对乙二醇溶液蓄冷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水浴37℃时,乙二醇浓度分别为10%和30%、冷冻时间分别为2h和3h的试验组达到的最低温度分别为23.6℃和25.5℃,在33℃以下分别保持了45min和57min,冷却效果相对较好;延长冷冻时间能够延长有效冷却时间,同时也会大幅拉低最低温度,容易造成过冷。对PCM25和PCM35两种相变调温微胶囊进行SEM观察和DSC分析,测试PCM25乳状液作蓄冷物的冷却效果。试验说明,浓度10%时降温速率较大,水温保持30℃和33℃以下时间为90min和56min,但冷冻时间4h时最低温度小于20℃;浓度30%时,调节温度变化的能力较强,但在试验范围内对有效冷却时间影响不大。本课题设计正交试验,测量PCM25相变微胶囊乙二醇乳状液在冰蓄冷时的传热性能。结果显示,6#乳状液(微胶囊6.25%,乙二醇0.25%)的降温速率和最低温度适中,30℃以下保持时间较长为80min,具有较好的调温效果。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开展液冷服实际穿着试验,结果不仅表明蓄冷物的添加可显着减缓循环液的升温速率,也实际验证了蓄冷物的上述冷却特点。创新性地设计了复合蓄冷结构,用PCM25微胶囊乙二醇乳状液作为冰蓄冷的传热保护层,试验表明,循环液的最低温度为22.2℃,介于冰与冰晶之间,更接近于冰,能够使人感觉凉爽且无过冷现象;降温速率为0.77℃/min,显着低于冰,略高于冰晶,降温相对温和,最低温度维持时间为40min,30℃以下保持时间110min,综合来看,液冷服获得了较好的冷却效果。(本文来源于《西安工程大学》期刊2012-03-17)
王亮,王涛,林贵平[9](2011)在《应用潜热型功能热流体的液冷服散热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潜热型功能热流体作为液冷服(LCG)冷却液的散热性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Pennes生物热方程建立人体躯干穿着液冷服的传热模型,通过对比各种条件下的液冷服散热量、液冷服效率、冷却液温度和人体皮肤温度等参数,分析液冷服的散热性能以及人体热舒适性。结果相比以水为冷却液,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可以显着提高液冷服散热能力,减小所需冷却液流量以及泵功;采用较高的流体入口温度,减小皮肤温差,提高人体热舒适性;代谢产热在较大范围内波动有较强的热缓冲能力。结论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可以明显改善液冷服的散热性能,提高航天员的热舒适性,在航天生保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与前景。(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11年03期)
刘芳[10](2008)在《走进液冷服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军用机场分布在祖国各地,飞行员常常因为任务的需要在地面待命起飞。而我国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具有炎热季节长、湿度大、太阳辐射强等特征,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1℃以上,因此在南方各机场经常处于高温条件下。另外,飞行员着装愈来愈复杂,再加之高温天气,需要给飞行员降温,液冷服因此应运而生。我国航宇公司曾为海南岛某空(本文来源于《航空知识》期刊2008年08期)
液冷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热电制冷液冷服内纳米流体自然循环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采用不同种类的、粒径在20~100 nm范围内的纳米流体,使其在填充有高孔隙率泡沫金属的换热器中被热电制冷元件降温,利用自然循环流动至与换热器连接的盘管中,在盘管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后再次进入换热器中冷却.将同样粒径和体积分数的Ti O2,Cu O,Cu等颗粒制成的纳米流体与去离子水在特定工况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纳米流体可显着增强循环的换热性能,其中Cu纳米流体的强化换热效果最好,制冷功率输出能力比同工况下的去离子水提升25%,系统最大制冷功率输出能力提升95%.针对不同尺寸和浓度的Ti O2纳米流体,研究了其粒径大小、体积分数等对循环过程的流动和换热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纳米颗粒的粒径和体积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其换热性能,但也会带来因团聚堆积增强而产生的堵塞和结冰等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液冷服论文参考文献
[1].宋泽协,李晓胜.液冷服系统性能试验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9
[2].段炼,韩吉田,霍冲,曹琳琳.热电制冷液冷服内纳米流体自然循环换热特性[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王涛,王亮,林贵平,柏立战,刘向阳.TiO_2纳米流体在液冷服上的应用实验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6
[4].商博锋,郭庭辉,罗小兵.液冷服性能参数的数值模拟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5
[5].郭庭辉.液冷服中的流动与传热及其系统研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6].黄明月.应用于液冷服的热电制冷系统的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4
[7].金敬业,杨建忠.蓄冷式简便液冷服的冷却性能测试与分析[J].产业用纺织品.2013
[8].金敬业.新型防护液冷服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2
[9].王亮,王涛,林贵平.应用潜热型功能热流体的液冷服散热性能分析[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1
[10].刘芳.走进液冷服世界[J].航空知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