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前区论文-温彦丽,张晓薇

骶前区论文-温彦丽,张晓薇

导读:本文包含了骶前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骶前区血管,叁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骶前区论文文献综述

温彦丽,张晓薇[1](2017)在《3D CE-MRA技术在骶前区血管显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前瞻性探讨叁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技术在显示骶前区血管的可行性。方法选取40例因盆腔病变常规行MRI检查的成年患者,采用ACHIEVA 3.0T双源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盆腔骶前区血管行DCE-MRA扫描,利用后处理工作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重组(VR)进行血管重建成像以最佳显示骶前区动脉及静脉,主要观察骶前区血管的影像学解剖。结果 40例骶正中动脉均显示清晰,成功率为100%;骶正中动脉均开口于腹主动脉分叉后上方,沿骶骨前面走行至尾骨尖,管径平均为(1.42±0.06)mm(1.30 mm~1.50 mm);骶前区静脉显示率为75%(30/40),可见骶前区静脉呈阶梯状分布。结论应用3D CEMRA可以清晰显示部分骶前区血管,可为骶前区手术提供个体局部影像学解剖信息。(本文来源于《广州医药》期刊2017年06期)

王振全,焦喜林,陈芸,贺屹巍,陈健[2](2015)在《叁腔双囊管压迫法治疗直肠癌根治术中骶前区静脉出血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叁腔双囊管压迫法在治疗直肠癌骶前区静脉出血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行直肠癌根治术中发生骶前区静脉出血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因盆底术野暴露较差,盲视下分离,将骶前筋膜连同骶前静脉撕脱破裂出血3例;因直肠后壁癌灶穿透直肠全层,分离骶尾部时发生出血1例;直肠癌术后复发再次手术,骶前粘连严重分离时出血1例。失血量<1000 ml 1例,1000~2000 ml 3例,2300 ml 1例。全部采用叁腔双囊管压迫法压迫止血,均获成功,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及出血相关死亡病例,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叁腔双囊管压迫法治疗直肠癌骶前区静脉出血迅速、简便、可靠,为临床治疗骶前区静脉出血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临床误诊误治》期刊2015年06期)

张晓薇,吴浩,温彦丽,许丽,陈礼全[3](2015)在《基于磁共振成像在体盆腔及骶前区血管叁维重建模型构建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盆腔磁共振成像(MRI)原始数据重建在体女性骶前血管叁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对2012年2-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5例因盆腔良性肿瘤患者手术前行盆腔MRI检查,以e-THRIVE序列获取所有MRI原始数据,应用Minics10.0软件重建骶前血管叁维图像。结果骶前区血管叁维重建均可清晰地显示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双侧髂总、髂外及髂内动、静脉;25例患者中18例显示骶正中动脉,6例显示骶正中静脉及部分横干静脉。18例骶正中动脉均从腹主动脉分叉,平均直径为2.3(1.2~3.6)mm;6例骶正中静脉均汇入左侧髂总静脉,平均直径为3(1.7~4.6)mm。结论利用e-THRIVE序列MRI扫描盆腔血管,可构建盆腔血管叁维重建模型,且骶前区的骶正中动脉显影率高,部分病例可显影骶正中静脉及横干静脉。(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何献伟,厉文瑞,杨战壕[4](2014)在《交通事故致骶前区静脉丛破裂死亡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骶前静脉丛破裂出血多见于直肠癌手术中操作不慎所致,交通事故致骶前静脉丛破裂出血死亡的案例鲜有报道。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伤者张某某,男性,61岁,骑电动叁轮车被一货车撞伤,伤后被120车及时送往县医院救治。入院查体:神志尚清,精神差,痛苦面貌,小便失禁。心率75次/min、呼吸27次/min、血压58/38mmHg,面色苍白,全身皮肤湿冷,大汗淋漓,左胸壁(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许丽,张晓薇,黎燕霞,陈礼全[5](2012)在《雌猪骶前区血管网可视化模型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构建雌猪骶前区血管网CT叁维重建模型的方法。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获取雌性西藏小型猪5头,比较分别使用牙托材料、过氯乙烯作为填充材料,经腹主动脉、后腔静脉灌注,采用酸腐蚀法,观察不同种类、不同浓度填充剂构建的雌猪骶前区血管网,采用东芝Aquillion 16层螺旋CT扫描后利用西门子syngo叁维重建工作站进行叁维重建,比较(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盆底会场(女性盆底学组、妇科感染协作组)论文汇编》期刊2012-11-02)

温彦丽,张晓薇,何建勋,陈礼全[6](2012)在《MRIe.THRIVE 3D等体素动态成像技术对骶前区脉管叁维成像方法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增强T1高分辨率3D等体素动态增强MRI成像序列在显示骶前区血管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并探讨应用单倍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40例因盆腔良性病变常规行MRI检查的成年女性患者,按就诊号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以造影剂量(钆浓度0.5 mmol/ml)20ml为A组;40ml为B组。采用ACHIEVA 3.0TX双源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行盆腔e.THRIVE 3D等体素动态增强MRI成像序列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重组(VR)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重建成像(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盆底会场(女性盆底学组、妇科感染协作组)论文汇编》期刊2012-11-02)

张庆霞,郎景和,朱兰,王巍,王乃利[7](2011)在《女性骨盆骶前区血管和神经的应用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骶前区的血管和神经解剖特点,为阴道骶骨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07年6月至2008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对10具国人成年女性尸体(防腐固定的7具和新鲜的3具)的骶前区血管和神经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9具(9/10)尸体的骶前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规律可循,每个椎体的盆面有一支横行的骶前横静脉支连接着两侧的骶外侧静脉(或髂内静脉)与中线附近的骶正中静脉,呈"楼梯"状分布,位于骶前区中线上、距离骶骨岬3 cm、边长也是3 cm的正方形的四个顶点附近为相对无血管区。结论大部分尸体的骶前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规律可循,位于骶前区中线上、距离骶骨岬3 cm、边长也是3 cm的正方形的四个顶点附近为相对无血管区。为阴道骶骨固定术的适宜区域。(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期刊2011年01期)

陈礼全,张晓薇[8](2009)在《第一骶椎骶前区应用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第一骶椎骶前区周围结构,为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手术安全性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16具成年女性尸体,对其骶前区血管灌注后,对S1骨盆面周围结构进行观察及测量。方差分析及配对t减检验分析数据。结果:骶正中血管43.75%通过骶岬中点,而18.75%通行于右侧;在S1椎体前面,12.50%的骶正中血管行走于S1椎体中线,31.25%行走于中线偏左,而56.25%行走于中线偏右。位置变异的第一横干静脉位于骶岬下方10 mm之内。在骶岬水平,骶正中血管与左右输尿管的距离分别为:(33.73±9.53)mm、(33.43±7.00)mm,其左侧距离最近的血管是左髂总静脉(22.00±10.60)mm、左髂内静脉(25.06±9.23)mm,右侧距离最近的血管是右髂内动脉(21.33±6.91)mm、右髂内静脉(23.76±7.04)mm:两两比较,P<0.05,在第一骶前孔水平,骶正中血管与左右输尿管的距离分别为:(44.05±11.70)mm、(43.08±6.23)mm,而距离最近的血管是左右髂内静脉(31.85±11.89)mm、(27.50±14.60)mm,两两比较,P<0.05。结论:S1的骶前区解剖结构复杂,特别是骶正中血管及第一横干静脉位置变异较大。对于骶前血管异常分布的患者,进行阴道-骶前固定手术可能增加骶前区血管损伤的几率。(本文来源于《广州医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郭毓文,李威[9](2002)在《原发性骶前区肿瘤12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骶前区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析 1991~ 2 0 0 0年收治的 12例原发性骶前区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 ,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12例中以成熟畸胎瘤为多见。直肠指诊、骨盆平片、B超、CT、窦道造影检查对于术前评估较为重要。手术路径多选择经腹入路或经骶尾入路。 11例完整切除肿瘤 ,1例仅取活检。结论原发性骶前区肿瘤一旦发现 ,均首选手术治疗 ,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入路 ,术中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 ,避免意外损伤(本文来源于《湖南医学》期刊2002年02期)

朱明才,周庭勇,熊正中,左荛彬,张沪勤[10](2000)在《骶前区静脉丛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骶前区静脉丛(Venous plexus of presacral region ,VPPSR) 的解剖学特点,为骶前区静脉破裂大出血的防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 具成人尸体上,分虽观测VPPSR 的组成、管壁、瓣膜、长度及直径。结果:VPPSR 管壁薄、缺少静脉瓣,呈网状。VPPSR S1~5 横干的长度和直径( F 检验) 均有显着差异,P< 0 .05 。其长度平均( 珋x ±s) :S1 为3 .2 ±1 .5 cm ,S2 为4 .4 ±1 .0 cm ,S3 为3 .5 ±1 .1 cm ,S4 为2 .3 ±0 .9 cm ,S5 为1 .0 ±0 .3 cm ;其直径平均(珋x ±s) :S1 为1 .2 ±0 .7 m m ,S2 为2 .5 ±1 .5 m m ,S3 为2 .5 ±1 .5 m m ,S4为1 .7 ±1 .5 m m ,S5 为0 .9 ±0 .6 m m 。S4 椎体前穿通支静脉口径2 ~4 m m 占8 .8 % ,0 .1 ~1 .9 m m 占91 .2 % 。结论:VPPSR 解剖变异多、血管壁薄、缺少静脉瓣是引起VPPSR 损伤大出血甚至死亡的解剖学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00年01期)

骶前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叁腔双囊管压迫法在治疗直肠癌骶前区静脉出血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行直肠癌根治术中发生骶前区静脉出血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因盆底术野暴露较差,盲视下分离,将骶前筋膜连同骶前静脉撕脱破裂出血3例;因直肠后壁癌灶穿透直肠全层,分离骶尾部时发生出血1例;直肠癌术后复发再次手术,骶前粘连严重分离时出血1例。失血量<1000 ml 1例,1000~2000 ml 3例,2300 ml 1例。全部采用叁腔双囊管压迫法压迫止血,均获成功,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及出血相关死亡病例,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叁腔双囊管压迫法治疗直肠癌骶前区静脉出血迅速、简便、可靠,为临床治疗骶前区静脉出血的有效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骶前区论文参考文献

[1].温彦丽,张晓薇.3DCE-MRA技术在骶前区血管显像中的应用[J].广州医药.2017

[2].王振全,焦喜林,陈芸,贺屹巍,陈健.叁腔双囊管压迫法治疗直肠癌根治术中骶前区静脉出血效果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5

[3].张晓薇,吴浩,温彦丽,许丽,陈礼全.基于磁共振成像在体盆腔及骶前区血管叁维重建模型构建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5

[4].何献伟,厉文瑞,杨战壕.交通事故致骶前区静脉丛破裂死亡1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

[5].许丽,张晓薇,黎燕霞,陈礼全.雌猪骶前区血管网可视化模型的构建[C].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盆底会场(女性盆底学组、妇科感染协作组)论文汇编.2012

[6].温彦丽,张晓薇,何建勋,陈礼全.MRIe.THRIVE3D等体素动态成像技术对骶前区脉管叁维成像方法初探[C].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盆底会场(女性盆底学组、妇科感染协作组)论文汇编.2012

[7].张庆霞,郎景和,朱兰,王巍,王乃利.女性骨盆骶前区血管和神经的应用解剖[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

[8].陈礼全,张晓薇.第一骶椎骶前区应用解剖学研究[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9

[9].郭毓文,李威.原发性骶前区肿瘤12例临床分析[J].湖南医学.2002

[10].朱明才,周庭勇,熊正中,左荛彬,张沪勤.骶前区静脉丛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0

标签:;  ;  

骶前区论文-温彦丽,张晓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