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中傅云燕
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很大的区别就是要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能力中猜想与假设环节有这样的基本要求: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一、猜想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在科学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源于猜想。在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电能生磁,磁应该也能生电吧?”法拉第就在这样的猜想下经过整整十年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科学天才霍金的时空观让人感觉玄妙无比,令人惊叹他的想象力。科学发展至今,还有许多的猜想有待人们去证实,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猜想不断衍生。
多年来,科学课程偏深、偏难,考试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利用公式解题上。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平时的科学教学中“重灌输,轻启发;重教授,轻活动;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大量的模仿训练使学生跌入了深深的题海,启发思考这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被弃而不用,本应是学生亲身体验的探究过程就变成了直接告诉现成结论,通过自己探索发现的规律越来越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多重视教学生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改革,就是要大胆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观念,打造全新的科学教学模式。
科学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科学思想。假如科学教学过程中回避了直觉、猜想、假设,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学生的创造机会,学生的想法和主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想象力没有了空间。教师应该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科学不仅仅是观察现象、理解公式,还可以根据现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能够通过想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最后推导出科学规律。
二、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猜想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可能会遇到两种尴尬的局面:
一是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
怎样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呢?这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在科学教学中,科学猜想与假设过程其实和科学研究一样应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是实验方法,另一种是理论分析方法。
实验方法可以有下述三个步骤:
①明确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要求。②大胆进行科学猜想。③对猜想结果进行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
而理论分析方法应该有四个步骤:
①物理定义的阐述;②定义中关键词的分析;③针对定义中的关键词进行猜想;④对猜想结果进行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
总之,作为教师,要尽量多动些脑筋,多创造一些机会,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善于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探究的过程应当有悬念、有波澜,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痛苦,并从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在猜想的同时发动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发散性思维。
中学科学的探究过程实际上就是再现前人是如何创造、发明的,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善于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