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循环祖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冠心病,内皮祖细胞,纤溶,黏附
循环祖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方叶青,谢培益,王磊,陈少源,艾文[1](2019)在《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变化及功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EPC)变化及其纤溶、黏附和炎症因子表达。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57例(冠心病组)和对照组30例,提取EPC进行数量和细胞集落的比较。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底物发光法检测EPC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浓度和活性。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EPC的tPA、PAI、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冠心病组EPC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形成细胞集落数、细胞增殖能力也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EPC分泌的tPA含量和活性明显下降(P<0.05),PAI含量和活性明显升高(P<0.01)。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EPC的tPA、PPARγmRNA表达减弱,PAI、VCAM-1、ICAM-1 mRNA表达增强(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循环EPC数量减少,纤溶功能减低,黏附和炎症因子表达增强,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宋登鹏,韩安艳[2](2019)在《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在冠心病治疗中对循环血内皮祖细胞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在冠心病治疗中对循环血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培哚普利4 mg治疗,观察组仅将培哚普利剂量增加为8 mg,余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观察2组循环血EPCs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并按照组别统计后实施对比。结果治疗后,2组EPCs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P <0. 01)。结论大剂量培哚普利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EPCs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均影响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李博鹏,陈树春,唐勇,任路平[3](2019)在《α-硫辛酸改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前期研究表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已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α-硫辛酸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而其能否改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与功能,目前尚无这方面的研究。目的:探讨α-硫辛酸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α-硫辛酸组30例,治疗前和治疗2周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物酶、丙二醛、8-羟基脱氧鸟苷、叁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内皮祖细胞数量,分析各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与结论:(1)与治疗前比较,α-硫辛酸组治疗后内皮祖细胞数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物酶活性显着增加(P <0.05),丙二醛、8-羟基脱氧鸟苷、叁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着降低(P <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着升高(P <0.05);(2)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叁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着下降(P <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着升高(P <0.05);(3)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α-硫辛酸组较对照组内皮祖细胞数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物酶活性显着增加(P <0.05),丙二醛、8-羟基脱氧鸟苷含量显着降低(P <0.05);(4)以α-硫辛酸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差值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谷胱甘肽过氧物酶、丙二醛是内皮祖细胞水平的影响因素;(5)结果表明,α-硫辛酸能够通过抗氧化应激增加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俞章平,余晗俏,李俊,李超[4](2018)在《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变化,并观察相互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4例,稳定型心绞痛2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21例正常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观察不同患者外周血血管内皮祖细胞数量变化和黏附能力、迁移能力、生长因子水平变化,分析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血管内皮祖细胞存在内皮祖细胞特性;4组血管内皮祖细胞克隆形成数、血管内皮祖细胞迁移数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冠心病各组间贴壁细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循环血管内皮祖细胞数量、迁移能力呈正相关性(r=0.84、0.72,均P <0.05)。结论临床可通过检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来判断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8年12期)
刘海峰,毛丽梅,王海彦,胡丽娜[5](2018)在《放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放疗过程中循环内皮祖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c EPCs)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探讨放疗对c EPCs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住院确诊NSCLC并选择放疗患者30例为治疗组,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治疗组放疗前、放疗后第15天、放疗后第30天,对照组于入组后次日抽取外周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后鉴定内皮祖细胞,并检测c EPCs数量、迁移、粘附能力。结果:NSCLC患者放疗前c EPCs数量高于对照组; c EPCs迁移、粘附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 NSCLC患者c EPCs的数量及迁移、粘附能力在放疗后各期与放疗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c EPCs的数量在放疗后第30天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c EPCs的迁移、粘附能力在放疗后第30天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NSCLC患者c EPCs数量升高,迁移、粘附能力增强,放疗后c EPCs数量降低,迁移、粘附能力下降,检测c EPCs有可能作为NSCLC患者辅助诊断和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刊》期刊2018年09期)
石琳,张圆圆,林瑶,刘杨,张明明[6](2018)在《原发性高血压病儿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细胞与内皮祖细胞的检测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健康儿童、高血压前期病儿、原发性高血压病儿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细胞(CECs)和内皮祖细胞(EPCs)的检测,探讨CECs及EPCs与原发性高血压儿童的血压水平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儿64例(高血压组)及高血压前期儿童30例(高血压前期组),同期健康体检的同龄健康儿童30例(健康儿童组)作为对照。高血压组根据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1期组和高血压2期组;根据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分为靶器官损害组和无靶器官损害组。常规行CECs和EPCs数量测定;每6个月动态随访,监测上述指标。结果高血压前期组、高血压组外周血中CECs的数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组(P<0.05);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前期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高血压前期组、高血压组外周血中EPCs数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儿童组(P<0.05);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前期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高血压1期组与高血压2期组外周血中CECs和EPCs数量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靶器官损害组与无靶器官损害组外周血中EPCs数量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儿存在内皮损伤及内皮修复功能的损伤,靶器官损伤病儿的内皮损伤程度可能更重,血管修复能力也更差。(本文来源于《精准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黄振华,廖瑾莉,罗瑛,刘志豪,杨震[7](2018)在《绝经后期超重女性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及与内皮功能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绝经后期超重女性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及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关系。方法招募绝经后期体重正常女性20例,绝经后期超重女性20例,体重正常男性20例和超重男性20例,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和KDR双标阳性循环EPC水平,ac-LDL及lectin荧光标记方法评估体外培养的EPC数量,MTT法和Transwell小室评估EPC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内皮功能通过FMD测量。结果四组人群循环EPC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超重男性相比,绝经后期超重女性EPC功能及F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体重正常人群相比,超重人群FMD明显下降(P<0.05),EPC的迁移和增殖能力明显减弱(P<0.05)。循环EPC的迁移和增殖功能与FMD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45,P<0.05;r=0.52,P<0.05)。结论绝经后期超重女性FMD和循环EPC数量及功能没有得到保留,且明显减弱。(本文来源于《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樊青曼,刘俊峰,陈玉芝,王连芳,刘伟娟[8](2018)在《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及其对循环内皮祖细胞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PH)疗效及其对循环内皮祖细胞(EPC)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方法:24例PH新生儿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西地那非治疗组,并选取同期入院的12例无PH的新生儿黄疸患儿为正常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予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西地那非治疗,比较西地那非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患儿的肺动脉压(SPAP)、体循环收缩压(SBP)、动脉血氧分压(Pa O2)、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及氧合指数(PO2/Fi O2),并检测西地那非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以及正常对照组患儿入院即刻的血清TNF-α水平、循环EPC数量及增殖能力、黏附能力和迁移能力。结果:治疗前,西地那非治疗组患儿SPAP、SBP、Pa O2、Pa CO2及PO2/Fi O2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地那非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血清TNF-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循环EPC数量和增殖能力、黏附能力、迁移能力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西地那非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西地那非治疗组的SPAP、SBP、Pa O2、Pa CO2及PO2/Fi O2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地那非治疗组血清TNF-α水平下降程度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地那非治疗组循环EPC数量和增殖能力、黏附能力、迁移能力的上调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地那非能有效治疗PH,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循环EPC数量及功能有关。(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付宁,梁红,贾格桃,吴敏,王萍[9](2018)在《循环miR-500对内皮祖细胞募集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mi R-500对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募集和斑块稳定性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颈动脉硅胶圈植入法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小鼠模型,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正常小鼠和模型小鼠血浆中mi R-500的表达水平。32只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每周分别尾静脉注射mi R-500模拟物、对照模拟物、mi R-500抑制物和对照抑制物,6周后收集颈动脉标本,流式细胞术检测斑块内EPCs的数量,免疫组化检测患处内皮完整性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油红O染色检测不稳定斑块面积。分离培养骨髓EPCs,分别转染mi R-500模拟物、对照模拟物、mi R-500抑制物和对照抑制物,72 h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炎症标志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MMP)-9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的分泌,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模型小鼠血浆中mi R-500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1);循环mi R-500水平的减少显着促进斑块内EPCs的聚集和内皮的完整性,减少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和斑块内单核/巨噬细胞浸润(P<0.01),抑制EPCs分泌MMP-9和IL-6,并增强其迁移能力(P<0.01);而mi R-500水平增加则作用相反。结论循环mi R-500可抑制颈动脉粥样斑块中EPCs的募集和斑块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周梦坤[10](2018)在《急性肾损伤时人循环中内皮祖细胞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住院患者尤其是ICU患者中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尽管在危重护理和透析技术方面有了显着的进步,AKI仍可导致短期及长期死亡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以及透析依赖等。这些风险对于危重患者非常重要,尤其是那些严重到需要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的患者。尽管RRT的使用存在一些问题,包括RRT的方式、程度和时机等,然而目前尚无专门的药物治疗AKI,AKI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仍是肾脏替代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关注到,AKI可导致慢性肾脏病及需要透析或移植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进展风险增加。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由 Asahara 等人于 1997年发现的。EPC主要从外周血中分离,共享内皮细胞以及祖细胞的特性。它们表达祖细胞标记 CD 34 和 CD 133,以及 CD 31、CD 141、CD 105、CD 146、CD 144、vWF、FLK-1等内皮标记物。Endomucin是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在骨髓中主要表达于造血干细胞及祖细胞。急性肾损伤时可出现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微循环障碍、炎症以及血管内皮损伤等。肾脏具有多种损伤后的再生和修复能力。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促进损伤肾修复的因素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成人和胚胎肾脏中肾干细胞的研究是一个活跃的领域。在正常肾脏的小管、间质和肾小球中存在表达干细胞标记物或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群。在动物中使用骨髓造血干细胞(HSC)、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祖细胞和羊水来源干细胞等治疗急慢性肾衰竭是非常有效的。在动物实验中内皮祖细胞已被广泛证实与急性肾损伤的修复相关,然而在人体中的研究较少。EPCs在急慢性肾脏病中已进行多项研究,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中,外周循环EPCs的数量减少,慢性肾脏病患者存在长期炎症过程,内皮功能较差,易收到损伤,同时其存在EPCs数量及功能的异常,因此其血管内皮修复的能力降低。尿毒症相关毒素可影响慢性肾脏病患者循环中EPCs数量和功能,毒素清除后血EPCs数量和功能可得到提高。在急性肾损伤中,目前多以动物模型进行研究,有人将EPCs从骨骼肌干细胞池中扩增出来,并注射到急性肾缺血小鼠体内。这些细胞具有在体外分化为内皮细胞的潜能,并可改善急性缺血性肾功能障碍。这些结果强烈提示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无再流现象的主要原因,其改善可阻止急性肾损伤进展。最后,在不同的肾脏疾病模型中,几位研究者报告了骨髓介导的肾小球内皮细胞修复。因此,研究急性肾损伤患者中内皮祖细胞的数值可以反应从骨髓动员到血液中的EPCs,为临床的诊疗提供思路;另外,患者EPCs的自身动员可能难以达到修复内皮的作用,可考虑在临床中使用内皮细胞相关制剂。[研究目的]本实验通过收集急性肾损伤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血液标本,提取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急性肾损伤患者外周循环中的内皮祖细胞的变化,并探究内皮祖细胞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方法]选取山东大学泌尿内科急性肾损伤住院病人14例,健康对照者10例,收集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如血尿素氮、血肌酐、尿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白蛋白、总胆固醇、尿β 2微球蛋白等临床指标,于住院第二天收集临床患者清晨空腹血5ml,血液在6个小时内提取单个核细胞,之后给予CD34、endomucin共标记,并在12小时内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使用Kaluza1.2软件分析流式结果,分别计算CD34+endomucin+细胞、CD34+细胞、endomucin+细胞在单个核细胞中所占的百分数,并将之与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白蛋白、总胆固醇、尿蛋白、尿β 2微球蛋白等临床指标进行分析,寻找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KI患者的外周血中endomucin-CD34+细胞、CD34+细胞、endomucin+细胞在单个核细胞中的比值升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叁类细胞与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可见其数值与血肌酐、血尿素氮、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尿蛋白、尿潜血、尿蛋白肌酐比值等无明显相关性;有趣的是,研究发现,以上叁种细胞的升高与总胆固醇呈负相关。[结论]研究发现急性肾损伤时,人循环外周血中endomucinCD34+细胞、CD34+细胞、endomucin+细胞较正常人升高,可潜在反应血管及内皮损伤,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诊断,为急性肾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上述叁种细胞水平与常用肾功能监测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白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等未见明显相关,提示EPCs不能很好的反应AKI的严重程度。EPCs和endomucin+细胞水平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可能存在负性相关关系,提示积极控制血脂可能提高EPCs水平,并对急性肾损伤及心脑血管疾病造成潜在益处。(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1)
循环祖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在冠心病治疗中对循环血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培哚普利4 mg治疗,观察组仅将培哚普利剂量增加为8 mg,余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观察2组循环血EPCs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并按照组别统计后实施对比。结果治疗后,2组EPCs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P <0. 01)。结论大剂量培哚普利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EPCs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均影响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循环祖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方叶青,谢培益,王磊,陈少源,艾文.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变化及功能的研究[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9
[2].宋登鹏,韩安艳.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在冠心病治疗中对循环血内皮祖细胞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3].李博鹏,陈树春,唐勇,任路平.α-硫辛酸改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4].俞章平,余晗俏,李俊,李超.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J].现代实用医学.2018
[5].刘海峰,毛丽梅,王海彦,胡丽娜.放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8
[6].石琳,张圆圆,林瑶,刘杨,张明明.原发性高血压病儿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细胞与内皮祖细胞的检测及意义[J].精准医学杂志.2018
[7].黄振华,廖瑾莉,罗瑛,刘志豪,杨震.绝经后期超重女性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及与内皮功能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8
[8].樊青曼,刘俊峰,陈玉芝,王连芳,刘伟娟.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及其对循环内皮祖细胞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
[9].付宁,梁红,贾格桃,吴敏,王萍.循环miR-500对内皮祖细胞募集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调节作用[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8
[10].周梦坤.急性肾损伤时人循环中内皮祖细胞的变化[D].山东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