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表皮蜡质含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表观遗传,表皮蜡质,组蛋白乙酰化
表皮蜡质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王天雅,高玉姣,董芊里,郑美,安可心[1](2019)在《小麦组蛋白乙酰转移酶TaGCN5调控叶片表皮蜡质含量的分子机理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我国第二大口粮作物,干旱和高温等胁迫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逆境因素,而覆盖在叶片等器官上的表皮蜡质与小麦抗逆性有密切的关系。已知组蛋白修饰是表观遗传学重要调控方式之一,参与调控植物器官发育、激素应答和生物与非生物逆境响应等多个关键的生长发育过程,但是组蛋白修饰是否参与调控小麦表皮蜡质的含量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得到小麦中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基因TaGCN5的叁个部分同源基因,并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了TaGCN5多个独立的突变体株系。对野生型及tagcn5突变体的地上部进行表皮蜡质表型鉴定,发现在蜡质合成关键时期的灌浆期,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叶片表皮蜡质含量显着降低。进一步通过RNA-Seq建立了野生型与tagcn5突变体基因差异表达谱,发现TaGCN5突变后,下调表达基因中表皮蜡质合成相关基因显着富集。上述研究结果说明TaGCN5可通过调节下游参与蜡质合成、代谢基因的乙酰化水平,调控小麦蜡质的积累进而响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后续我们将结合ChIP-Seq技术挖掘TaGCN5直接调控的靶基因,深入分析靶基因的表达与乙酰化修饰水平的关系。本研究将在理论上丰富对小麦表皮蜡质含量调控机理的认识,在应用上为通过表观遗传调控途径进行小麦抗逆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杨昊虹,史雪,夏凌峰,汪勇,王中华[2](2017)在《不同小麦品种(系)穗部表皮蜡质的成分及含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比较分析不同小麦基因型穗部蜡质成分及其含量的差异,以17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GC-MS和GC-FID对其穗部蜡质的成分和含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小麦穗部蜡质中共分离鉴定出24种化合物,其中主要为二酮,其次为烷烃、脂肪醇,还有少量的脂肪酸和醛。不同小麦品种(系)穗部蜡质在成分上并无明显差别,但蜡质总量和各组分含量差异明显。16个表皮具有白霜状的小麦品种(系)穗部表皮蜡质总量远高于无白霜小麦品种(中国春),白霜状小麦品种(系)穗部蜡质中二酮约占81.03%,而中国春穗部蜡质中二酮和烷烃的比例相当,分别占总蜡质的38.36%和38.14%;β-二酮在所有小麦品种(系)的穗部蜡质中都存在,但β-二酮衍生物羟基β-二酮仅存在于有白霜的小麦品种(系)表皮蜡质中。(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赵东宾,张海禄,王仙,齐军仓,惠宏杉[3](2017)在《大麦叶片表皮蜡质组分和含量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麦叶片表皮蜡质组分及含量与植株抗旱性的关系。【方法】以2个抗旱性品种和2个弱抗旱性品种为材料,测定分析干旱胁迫下大麦灌浆期旗叶及旗叶鞘表皮蜡质组分及含量、光合作用生理参数变化及两类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大麦叶片表皮蜡质主要由烷烃类、醇类、酸类、醛类、酮类、酯类及其他一些未知组分组成;干旱胁迫促进大麦叶片醇类、酮类、酯类等物质含量的增加,导致叶片表皮蜡质总含量显着增加,且抗旱性品种比弱抗旱性品种表皮蜡质总含量增加的更多;干旱胁迫后,各主要光合作用生理参数降低;大麦植株的叶片净光合速率与烷烃类物质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醇类物质呈显着正相关;蜡质总含量、醇类含量与气孔导度显着负相关;蜡质的主要成分(烷烃和醇类物质)明显促进植株光合作用。【结论】在干旱条件下,大麦植株通过大量合成酮类、醇类、酯类等物质而使表皮蜡质总量显着增加,提高大麦植株的光合特性,从而增强植株抗旱性。(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朱双艳,齐军仓,惠宏杉,廖乐,林立昊[4](2015)在《大麦幼苗叶片表皮蜡质组分及含量对外源ABA的响应及其对表皮透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ABA对大麦幼苗叶片表皮蜡质组分和含量的化学调控作用及表皮蜡质对叶片保水性的影响,采用外源ABA喷施大麦幼苗,研究大麦幼苗叶片表皮蜡质组分和含量对外源ABA的响应及其对表皮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BA处理可提高大麦幼苗叶片的表皮蜡质含量,且在高浓度处理下蜡质含量增加较多。抗旱品种的蜡质总含量高于干旱敏感品种,但高浓度处理下,干旱敏感品种的蜡质增加幅度高于抗旱品种,说明ABA对干旱敏感品种的处理效果较好。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表明,大麦幼苗表皮蜡质的成分主要为醇类、酸类、醛类、酮类、烷类、酚类和酯类,其中醇类和酸类为其主要成分,分别占蜡质总量的20.60%和16.02%。ABA处理可使抗旱品种Z027S078T蜡质组分中的烷类、醇类、酚类以及干旱敏感品种的醇类含量降低,其它组分含量增加。抗旱品种Z027S078T在低浓度ABA处理下,醛类增加量最多,达到了44.30%,高浓度处理下酮类和酸类增加量较多,分别达到了106.89%和104.85%;干旱敏感品种垦啤6号在10和100μmol·L-1ABA处理下均酯类和酮类的增加幅度较高,说明抗旱品种中的醛类、酮类、酸类和干旱敏感品种中的酯类、酮类是大麦幼苗叶片表皮蜡质对外源ABA响应的关键。表皮蜡质总量较多的抗旱品种Z027S078T较干旱敏感品种垦啤6号有相对较高的相对含水量和较低的表皮透性,表明表皮蜡质在降低蒸腾提高植物保水性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张帆,白羽,王嘉欢,王美玲,孙瑜琳[5](2015)在《黑芝麻叶片表皮蜡质成分及含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芝麻叶片表皮蜡质与干旱的关系,以3个新育成的黑芝麻品系盛花期叶片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叶片表皮蜡质成分及绝对含量,以此建立芝麻表皮蜡质成分分离与鉴定技术。结果表明,在采用的气相色谱分离条件下,芝麻叶片蜡质成分分离较彻底,共鉴定出28种化合物,包括11种直链烷烃、7种支链烷烃、9种初级醇和1种甾族化合物,其中直链烷烃和支链烷烃为蜡质主要成分,并且以C33烷烃的相对含量最高,约占蜡质总含量的30%;3个材料叶片蜡质成分及所占比例相似,但总含量存在差异,其中冀1-98-5为(2.75±0.34)μg·cm-2、冀9014选单-5为(4.06±0.66)μg·cm-2、冀9104-742为(4.12±0.35)μg·cm-2;经扫描电镜观察,芝麻叶片上下表皮均为薄膜状蜡质层,无明显蜡质晶体存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张帆[6](2015)在《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QTL分析和芝麻品比试验以及芝麻叶表皮蜡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叁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一,小麦产量的提高是现代小麦育种家共同追求的育种目标之一,光合作用是决定小麦产量潜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作物叶绿素含量的高低是反映其光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试验选用高叶绿素含量的明优633和低叶绿素含量的A14小麦杂交所得F2群体对叶绿素含量进行QTL定位,明确控制该性状的QTL个数、染色体位置,QTLs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等遗传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应用Icimapping软件和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遗传图谱,共用了129个标记,遗传连锁图总长度为1805.69cM,平均每条染色体连锁图长85.99c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4cM,标记图谱覆盖小麦21条染色体。其次,以单标记分析法进行QTL定位分析,将叶绿素a含量定位在3B染色体上,解释表型变异的9.60%;叶绿素b含量定位在3B、4B和7D染色体上,解释了表型变异的7.91%-8.89%;控制总叶绿素含量的基因定位于小麦3B染色体上,解释了表型变异的9.14%。本研究旨在解析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的遗传机理,最终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可用的分子标记。第二,芝麻是重要油料作物之一。本论文所涉及的芝麻品比试验是国家芝麻品种区域试验北方片的一部分,主要鉴定芝麻育种单位新选育的芝麻新品种在陕西省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及品质性状,为国家品种鉴定和推广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次试验共有6个品种参加区试,结果表明:六个参试品种中,汾芝10号、冀9014选单-5和冀1-98-5产量较高分别为76.48 kg/0.0667hm2、72.59 kg/0.0667hm2和72.26 kg/0.0667hm2,且植株生长较整齐,成熟一致性良好,主要农艺性状较好,建议参加下一年生产试验。而冀黑芝2号、冀9104-742和华芝2010-1的产量偏低分别为63.37 kg/0.0667hm2、50.03kg/0.0667hm2和32.02 kg/0.0667hm2,主要农艺性状一般,不建议参加下一年生产试验。第叁,为了研究芝麻叶片表皮蜡质的成分与含量,本研究以叁个新育成并参加区试的黑芝麻品系盛花期叶片为材料,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其叶片的蜡质成分及含量,以此来建立芝麻表皮蜡质成分分离和鉴定技术,为后续的芝麻抗旱种质鉴选以及抗旱机理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用的气相色谱分离条件能很好地分离芝麻叶片蜡质成分,共鉴定出28种化合物,包括11种直链烷烃、7种支链烷烃、9种初级醇和1种甾族化合物,直链烷烃和支链烷烃为蜡质主要成分,其中以C33烷烃含量最高,约占蜡质总含量的30%;所选叁个材料间叶片蜡质各成分及所占比例相似,但总含量有一定差异(冀1-98-5为2.75±0.34μg·cm-2、冀9014选单-5为4.06±0.66μg·cm-2、冀9104-742为4.12±0.35μg·cm-2);扫描电镜观察芝麻叶片上下表皮均为薄膜状蜡质层,无明显蜡质晶体存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张芸芸,李婷婷,孙瑜琳,王艳婷,王美玲[7](2014)在《小麦叶片表皮蜡质成分及含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小麦叶片表皮蜡质晶体结构及成分,以具有白霜状表型的小麦品系310为材料,在抽穗期选取小麦倒二叶,用扫描电镜观察叶片蜡质晶体结构,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其蜡质组分,以峰面积为指标,定量计算各蜡质组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小麦叶片上表皮的蜡质晶体呈现致密的片状结构,下表皮呈现管状结构。抽穗期叶片的蜡质总含量为9.204±0.650μg·cm-2。其中,脂肪醇含量最高,为3.690±0.485μg·cm-2,占蜡质总量的40.37%;烷烃次之,含量为3.040±0.678μg·cm-2,占蜡质总量的32.88%;醛、酸、二酮分别为0.524±0.032μg·cm-2、0.469±0.040μg·cm-2、0.951±0.064μg·cm-2,分别占蜡质总量的5.65%、5.18%和7.12%;未鉴定出的成分为0.815±0.140μg·cm-2,占蜡质总量的8.79%。在叶片表皮蜡质总化合物中,C28醇分布最多,占化合物总量的32.16%;其次为C29烷烃,占化合物总量的18.72%。(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高扬,郭彤,郝留根,胡银岗[8](2014)在《反射光谱法估计小麦叶片表皮蜡质含量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利用冠层反射光谱技术估计小麦叶片表皮蜡质含量的可行性,以小麦高叶片表皮蜡质含量材料2912与低叶片表皮蜡质含量品种普冰201和晋麦47及其杂交构建的F2:3株系为材料,通过氯仿提取称重法测定了小麦抽穗期的旗叶表皮蜡质含量,并采用FieldSpec 3测定了冠层反射光谱,分析小麦冠层反射光谱与叶片表皮蜡质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叁个亲本以及株系间蜡质含量差异显着。高蜡质材料的可见光波段反射率整体高于低蜡质材料,短波长波段光谱反射率与叶片表皮蜡质含量相关性较高。以550和675nm波长的反射光谱为基础的单波/差值指数[R550/(R550-R675)]能较好地反映小麦叶片蜡质含量,两F2:3群体拟合模型的r2值分别为0.761和0.679,回归方程分别为y=0.07x-0.575和y=0.088x-1.481。(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张海禄,齐军仓,韦鹏飞[9](2013)在《大麦叶片表皮蜡质含量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水分胁迫对植物表皮蜡质含量的影响及叶片表皮蜡质含量与植株抗旱性的关系,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抗旱能力不同的4个大麦品种从植株挑旗期到成熟期的旗叶及旗叶鞘表皮蜡质含量的变化趋势,探讨大麦叶片的表皮蜡质含量与抗旱能力的关系及机理。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大麦叶片表皮蜡质含量增加,随着植株生长发育及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其变化趋势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抗旱能力不同的大麦品种表皮蜡质含量变化趋势相似,然而,抗旱品种的叶片表皮蜡质含量的变化强度较弱抗旱性品种的大。干旱胁迫初期,抗旱品种表皮蜡质变化明显,推测叶片表皮蜡质含量迅速增加可能是植物响应外界不良环境自我调节的表现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张海禄,齐军仓,王祥军[10](2012)在《干旱胁迫对大麦叶片表皮蜡质含量及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大麦对干旱胁迫的反应机制,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干旱胁迫对不同大麦品种灌浆期旗叶和旗叶鞘表皮蜡质含量及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水分处理相比,干旱胁迫可促进大麦表皮蜡质的合成;大麦不同品种间蜡质含量差异显着,抗旱品种的蜡质含量显着高于干旱敏感品种。在干旱胁迫下,大麦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及气孔导度显着降低,且抗旱品种降低幅度较干旱敏感品种缓慢;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显着增加,且抗旱品种的增加幅度低于干旱敏感品种。品种因素对大麦叶片蜡质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的影响较水分处理的影响大。大麦表皮蜡质含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呈显着正相关,表明表皮蜡质对提高大麦抗旱性有一定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表皮蜡质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比较分析不同小麦基因型穗部蜡质成分及其含量的差异,以17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GC-MS和GC-FID对其穗部蜡质的成分和含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小麦穗部蜡质中共分离鉴定出24种化合物,其中主要为二酮,其次为烷烃、脂肪醇,还有少量的脂肪酸和醛。不同小麦品种(系)穗部蜡质在成分上并无明显差别,但蜡质总量和各组分含量差异明显。16个表皮具有白霜状的小麦品种(系)穗部表皮蜡质总量远高于无白霜小麦品种(中国春),白霜状小麦品种(系)穗部蜡质中二酮约占81.03%,而中国春穗部蜡质中二酮和烷烃的比例相当,分别占总蜡质的38.36%和38.14%;β-二酮在所有小麦品种(系)的穗部蜡质中都存在,但β-二酮衍生物羟基β-二酮仅存在于有白霜的小麦品种(系)表皮蜡质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皮蜡质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1].王天雅,高玉姣,董芊里,郑美,安可心.小麦组蛋白乙酰转移酶TaGCN5调控叶片表皮蜡质含量的分子机理解析[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2].杨昊虹,史雪,夏凌峰,汪勇,王中华.不同小麦品种(系)穗部表皮蜡质的成分及含量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7
[3].赵东宾,张海禄,王仙,齐军仓,惠宏杉.大麦叶片表皮蜡质组分和含量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J].新疆农业科学.2017
[4].朱双艳,齐军仓,惠宏杉,廖乐,林立昊.大麦幼苗叶片表皮蜡质组分及含量对外源ABA的响应及其对表皮透性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5
[5].张帆,白羽,王嘉欢,王美玲,孙瑜琳.黑芝麻叶片表皮蜡质成分及含量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15
[6].张帆.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QTL分析和芝麻品比试验以及芝麻叶表皮蜡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7].张芸芸,李婷婷,孙瑜琳,王艳婷,王美玲.小麦叶片表皮蜡质成分及含量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4
[8].高扬,郭彤,郝留根,胡银岗.反射光谱法估计小麦叶片表皮蜡质含量的初步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4
[9].张海禄,齐军仓,韦鹏飞.大麦叶片表皮蜡质含量的动态变化[J].西北农业学报.2013
[10].张海禄,齐军仓,王祥军.干旱胁迫对大麦叶片表皮蜡质含量及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