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义副词论文-石定栩,周蜜

近义副词论文-石定栩,周蜜

导读:本文包含了近义副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偏偏,偏,言者副词,主语副词

近义副词论文文献综述

石定栩,周蜜[1](2019)在《“偏偏”“偏”和近义副词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献中常见的分析是"偏偏""同副词‘偏’",都"体现主体强烈的意志和信仰,决心进行某动作"。通过大量语料的分析,本文的结论为"偏偏"是表示评价的言者副词,说话人认为命题属于"事与愿违""事与料违";而"偏"是表示施事意志的主语副词,动作的主体"意在违意""意在违理"。(本文来源于《华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张璐[2](2018)在《关于表示突发性的日语时间副词的近义分析——以“突然”、“急に”、“いきなり”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表示事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副词有"突然""忽然""一刹那"等,而在日语中也有表示事件或状态在一瞬间发生的词,比如"いきなり、急に、突然…"。这些词的词义在辞典中可以相互解释,而作为日语学习者,很难区分他们之间微妙的异同点和使用场合。为此本文基于国立国语研究所的用例,围绕日语中表示事件突然发生的"突然、急に、いきなり"为中心,考察他们之间的异同点,有助于日语学习者对于时间副词的理解,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运用日语。(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8年20期)

卓宥佑[3](2017)在《面向印尼学习者的汉语近义频率副词偏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以问卷调查法研究印尼学习者的汉语近义频率副词偏误,分析形成的原因,并由此提出相关教学建议。研究发现,印尼学习者的偏误类型可分为五个类型:误代、遗漏、冗余、词序偏误及其他偏误。本文认为,其偏误的主要原因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泛化、教学引导不足、学生学习的回避、教材及工具书引导不足。(本文来源于《全球化的中文教育:教学与研究——第十四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6-16)

贺亚茹[4](2017)在《近义程度副词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なかなか”、“かなり”和“相当”同为程度副词,意义和用法十分相似,但又有着微妙的差异。先行研究对于这叁个副词已经进行了诸多探讨,但仍有一些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在本论文中,笔者运用实证性研究方法,以日语本族语语料库中的数据为基本素材,对叁个副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首先,对本文研究对象的文体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从语料库中获取的数据,对叁个副词的文体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其异同点。接下来,对叁个副词进行意义分析。从共起词、积极性和评价基准叁个视角来对本文研究对象的意义特征进行研究,明确各自的意义和用法,梳理其差异、使用限制和意义范畴。最后,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叁个副词的意义、用法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异同点。结论总结如下:文体特征方面,“なかなか”最为口语化,是非正式的表现。“相当”是较为生硬的书面语,适合在客观性高的正式文体中使用。“かなり”的语感处于两者中间,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表现。既可以在客观性高的书面文体中使用,也可以在客观性低的口语文体中使用。词汇意义方面,首先,从共起词特征来看,使用“なかなか”的句子通常含有说话者的主观感情,表达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及判断。使用“かなり”的句子通常描述的是客观事实,同时,偶尔也有表达感情和主观意见的用法。“相当”不含说话者的感情,主要用于描述间接获取的信息。在评价的积极性方面,“なかなか”对于事物程度之高进行积极评价,含有说话者的赞赏之情。并且,“なかなか”强调的是到达此状态的不易。“かなり”可以表现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事物,积极性不明显。“相当”则主要描述消极的事态,积极性较低。最后,关于评价基准,“なかなか”用于说话人运用实际的经验来进行判断的场合,评价基准是推测等心理基准。“かなり”是和同类事物进行比较而进行判断的相对评价,可以表示顺应条件的结果、与条件相反的结果,以及没有明显条件的结果。“相当”用来表示事物的程度比说话者的预期高的情况。(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6-01)

张伊鑫[5](2017)在《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近义情态副词语义功能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功能语法理论,同时借鉴认知语法理论、系统功能语法、语料库语言学等理论方法,对揣测类情态副词“也许”“大概”、强调类情态副词“的确”“实在”、反诘类情态副词“何必”“何苦”、“莫非”“难道”的主观量、真值度、语义背景、句类选择、语气选择、语用条件等方面做出力所能及的解释。除引言和结论外,全文共四章。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第一章主要对揣测类情态副词“也许”“大概”的主观量和真值度进行了描写,以大量真实语料为基础,分析比较出二者在主观量和真值度方面的差异。通过分析语料我们发现,在出现“大概”一词的句子中,“大概”的前后会出现表现客观依据的句子,而出现“也许”的句子中,“也许”前后通常会出现心理动词;“大概”的虚化程度不如“也许”彻底;“也许”跟第一人称搭配的频率高于“大概”,以上叁点说明“大概”的主观量低于“也许”。“大概”所表示的结果的真值度更趋向于真实情况,而“也许”所表示的结果没有明显的倾向性;从二者形成之初的组合方式来看,“大概”在语法化指出就已经带有倾向性,而“也许”则没有;“也许”与“大概”相比更能够体现说话人的委婉语气;从二者的共现顺序来看,“大概”放在“也许”之前可以加深句子的语气和真值度,以上四点说明“大概”的真值度高于“也许”。第二章主要对强调类情态副词“的确”“实在”的句法环境、语义背景和语气进行了描写,以大量真实语料为基础,分析比较出二者在这叁方面的差异。通过分析语料我们发现,在句法环境上,“的确”可以单独使用,在句中可以灵活位移,可以出现在是非问句中,而“实在”不可;二者都可以出现在转折复句中但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在语义背景上二者出现的语义背景并不完全相同,“的确”的语义结构类型我们概括为五种:A1,的确B1;A1,的确B1,但是C1;A1,的确B1,的确C2;A2,的确B2;A1,的确B3。“实在”的语义结构类型我们概括为叁种:A1,实在B1;A2,可是/但是(转折连词)实在B2;A1,实在B1,所以(因果连词)C1。在语气上,“的确”侧重于[确认],“实在”侧重于[强调],除此之外“的确”还可以表示委婉的语气,“实在”还可以传达表示退而求其次以及表示几经努力达到极点的语气。第叁章主要对反诘类情态副词“何必”“何苦”的句法、语义、语用使用情况进行了描写,以大量真实语料为依据,分析比较出二者在这叁方面的差异。通过分析语料我们发现,语义上,“何必”的语义特征为[+规劝][+谴责],“何苦”的语义特征为[+规劝][+同情][+不值得]。句法上,二者差异主要表现在与语气词和形式动词的搭配上,”何必”可以跟形式动词搭配,而”何苦”则不具备这种用法,究其原因,主要跟二者产生之初”何必”结构中”必”的词性以及搭配原则有关,”必”的用法在”何必”凝固成词之后遗留在整个词的用法中;可以跟“何苦”搭配使用的语气词有呢、啊、呐、哩,一些语气成分也可以与“何苦”搭配使用,如“来”及其变体,其中与“呢”搭配的频率最高。这说明“何苦”的感情色彩更丰富;而”何必”只能跟“呢”搭配使用这说明“何必”感情色彩单一,语气更为更生硬。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二者移情值不同。语用上,二者都具有增强句子语气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反诘语气和委婉语气上,其中,我们认为反诘语气和委婉语气成负相关,“何苦”的的委婉程度高于“何必”,“何必”的反诘程度高于“何苦”;在移情值高低上二者存在差异,”何苦”主观移情值高于”何必”,这主要是从二者后面经常出现的语境来判定。第四章主要对反诘类情态副词“莫非”“难道”的语用条件进行了描写,以大量真实语料为基础,分析比较出二者在语用条件上的差异。通过分析语料我们发现,表反诘时,二者都会出现在前句有表情感词汇、后句内容不合理的句子中,但在标志词、答语、转折句中以及与“不成”搭配方面存在差异;表揣测时,二者都会出现在前有心理活动词汇、前句提出疑问、句子表述不完整等条件下,但是在前句表非正常状态、前句提出依据等条件上存在差异。结语部分概括全文内容并指出文章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7-05-18)

邢海燕[6](2017)在《汉语程度副词近义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义辨析涉及从“一义多形”的视角(Geeraerts et al.1994)来探讨同一(或同一类)概念可由哪些语言形式来表达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的热点课题。汉语的各词类中皆存在近义现象,但相比而言,程度副词作为使用频率较高的副词词类,语义较为虚化,句法功能较为灵活,具有鲜明特征。因此,程度副词近义辨析的论题,不仅是程度副词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对外教学的难点,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中基于使用的语言观、语料库语言学中基于语境的搭配,以及构式语法作为理论框架,从[程度副词+形容词]这一构式出发对近义程度副词进行辨析。首先,从国家语委语料库中抽取28个常用程度副词的索引行,人工清理之后进行共现词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聚类分析将28个程度副词进行聚合分类,从而确定本研究进一步的辨析对象为“非常”、“十分”、“极其”、“极为”这一组近义词;接着,利用多项显着共现词素分析,探讨上述四个程度副词在其搭配的形容词上的差异;最后,通过对应分析,发现这四个程度副词倾向于搭配不同类别的形容词,并将辨析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由此达到辨析目的。辨析结果不仅有利于汉语词典的编撰,使词典词义标注更为完善,而且对二语学习者的程度副词的辨析使用也有所启发,有助于对外教学。本研究所采用的基于语料库的定量分析方法也可为其它近义词的辨析提供一条较为合理的分析途径。(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5-01)

马继梅[7](2017)在《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两组“X来”近义副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专题研究两组“X来”近义副词。首先从语义特征、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叁个层面分别探讨两组“X来”近义副词的共性与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语义特征上,“本来”和“原来”均可表示“原先、先前”的意思,但是“本来”还可以表示“理所当然,按道理就应该这样”,“原来”还可以表示“发现以前不知道的情况”。“从来”、“向来”、“历来”都能表示“情况从过去到现在都没变”,但是它们在时段性和时间延续性上有所不同。句法结构上,“本来”和“原来”在单用、连用和与体态助词共现时都存在共性与差异。“从来”、“向来”、“历来”在句法分布和谓语特征上存在共性和差异。语用功能上,“本来”和“原来”都具有评价和强调功能,但是“本来”侧重于表示主观态度上的肯定,“原来”侧重于表示因客观事实产生的主观上的新认识和新发现。“从来”和“向来”主观色彩强烈,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中,“历来”客观性强,常常用于公文性的书面文体中。本文重在将两组“X来”近义副词的本体内容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联系起来,针对本体研究的结果,从偏误出发对两组“X来”近义副词进行教学设计。本文主要运用情境法、认知功能法和对比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对两组“X来”近义副词的语义、句法和语用差异进行辨析教学。本文旨在通过对两组近义副词的辨析和教学为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个案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黄婕[8](2017)在《韩国学生习得副词“还”及其相关近义副词的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是表意的分析性孤立语,主要靠虚词和语序表达语法意义,缺少发达的形态变化。而韩语是表音的黏着语,用紧跟在词根后的词尾来表达相应的时态和语法意义且有着规律性的形态变化。相对于可丁可卯、各司其职的韩文词尾,很多汉语中的虚词在实词之间若隐若现,却身兼数职并担负着更为繁重的语法任务。副词“还”就是这类虚词当中的一个,它语义众多,用法多样。二语习得者在使用时极易将“还”与其相关近义副词相混淆而产生各类偏误。本文专门针对韩国学生,从探讨副词“还”及其相关中韩近义副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入手,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考察韩国学生对“还”类副词的掌握情况,归纳出偏误的类型并理清其原因。本文的特点是明确的针对性,深入、具体且力求条理化,希望对包括韩国学生在内的汉语习得者有所帮助,同时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内容包括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国内外(中韩)对“还”类副词在本体和汉语教学两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第二部分是关于本体方面的研究。首先是将副词“还”及其中韩文中相关近义副词相对照,绘制语义关系网,一目了然。接下来以“还”为纲,将“还”“再”“又”,“还”“也”及“还”“更”作为叁个分支从语义、句法、语用叁个方面进行梳理,为接下来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做好铺垫和准备。第叁部分是通过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偏误描述和数据分析,明确韩国学生对副词“还”及其相关近义副词的掌握情况并进行偏误归类。此次调查研究的对象是青岛韩国国际学校中的105名韩国学生。第四部分是依据中介语理论将调查结果从“还”“再”“又”,“还”“也”及“还”“更”叁个方面从中韩对比的角度进行细致的原因探究和分析。第五部分是针对韩国学生的“还”“再”“又”“也”“更”的教案设计。最后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和对未来的展望。(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7-03-23)

冯绍锋,冯志伟[9](2016)在《基于BNC语料库的近义副词Absolutely,Completely,Utterly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BNC语料库,从词频、搭配、类联接、语义韵切入,辨析近义副词absolutely、completely、utterly。研究发现,在BNC语料库中,completely的词频最高;absolutely次之;utterly最低。与absolutely搭配的显着形容词主要为褒义词,而与completely和utterly搭配的显着形容词均为贬义词;与absolutely和utterly搭配的显着动词均为贬义词,而与completely搭配的显着动词既有中性词,又有贬义词。在类联接(a)中,absolutely具有极强的搭配能力,而completely和utterly的搭配能力均极其一般;而在类联接(b)中,absolutely和completely具有极强的搭配能力,而utterly的搭配能力极其一般;近义副词absolutely、completely、utterly的语义韵因其显着搭配词的词性变化而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王冲,时代[10](2016)在《影响日语近义陈述副词习得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义陈述副词是日语习得与教学中的难点,明确其习得机制,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分类树分析手法,阐释了学习者理解"必ず"、"ぜひ"的过程以及二词与汉语"一定"间不同对应关系对习得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学习者首先依据句子语境理解二词,且标记性较明显的"愿望"语境的习得较好;"一定"的有关人称的用法最容易发生迁移;与"一定"相异的用法较容易习得,而相近用法即使是标记性较明显的,也相对不易习得。教师可以通过反馈和显性教学来唤起学习者的注意,促进学习者进行母语与目标语言间的认知比较,从而对目标语言进行重建。(本文来源于《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2016年03期)

近义副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语表示事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副词有"突然""忽然""一刹那"等,而在日语中也有表示事件或状态在一瞬间发生的词,比如"いきなり、急に、突然…"。这些词的词义在辞典中可以相互解释,而作为日语学习者,很难区分他们之间微妙的异同点和使用场合。为此本文基于国立国语研究所的用例,围绕日语中表示事件突然发生的"突然、急に、いきなり"为中心,考察他们之间的异同点,有助于日语学习者对于时间副词的理解,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运用日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义副词论文参考文献

[1].石定栩,周蜜.“偏偏”“偏”和近义副词辨析[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9

[2].张璐.关于表示突发性的日语时间副词的近义分析——以“突然”、“急に”、“いきなり”为中心[J].知识文库.2018

[3].卓宥佑.面向印尼学习者的汉语近义频率副词偏误研究[C].全球化的中文教育:教学与研究——第十四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4].贺亚茹.近义程度副词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5].张伊鑫.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近义情态副词语义功能对比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6].邢海燕.汉语程度副词近义辨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7].马继梅.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两组“X来”近义副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7

[8].黄婕.韩国学生习得副词“还”及其相关近义副词的偏误分析[D].青岛大学.2017

[9].冯绍锋,冯志伟.基于BNC语料库的近义副词Absolutely,Completely,Utterly辨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10].王冲,时代.影响日语近义陈述副词习得因素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

标签:;  ;  ;  ;  

近义副词论文-石定栩,周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