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的实施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陈振生[1](2021)在《基于新医改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一轮医疗体系改革启动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资源极大丰富,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为我国居民提供了较好的医疗服务。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不断下降。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保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率不断提高,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分级诊疗制度初步建立,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的主要供应者,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一直阻碍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事关居民的健康和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009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新一轮医疗体系改革的开始,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其中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是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主要探讨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如医疗服务如何定价、财政补助的标准如何制定、医疗保险报销政策的起付线和自付比如何设置来平衡“保大病”和“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两个目标,当支付方式从后付制向预付制转换后,预付制支付标准如何确定等。具体如下:第一,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上,利用因果关系图分析补偿机制改革实施前后公立医院的应对。研究发现,在资源投入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公立医院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之间存在资源竞争关系;如果财政补助减少,公立医院会减少社会职能产出、增加人均医疗服务量或增加人均药费进行应对;考虑社会效益后,政府应增加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第二,以按人头付费支付方式为例,估测预付制支付方式的支付标准。研究发现支付标准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分担的保留效用、患病的平均治疗成本和弥补医院亏损的风险成本。分担医院的保留效用具有一定的人数门槛,需要达到一定人数后达到规模经济,才能产生风险分担的作用。为有效实施按人头付费支付方式,提出了对患者、公立医院、医保机构的建议。第三,以消费者均衡为视角,基于共同代理模型,分析医疗服务价格标准、财政补贴标准及相应的医疗保险报销政策的制定。研究发现政府为了激励公立医院在社会职能上付出更多努力,对公立医院的经济职能进行了负向激励,即惩罚。这不仅导致患者获得医疗服务支付的成本超过了所获得的效用,导致“看病贵”,而且造成公立医院经济职能的供给减少,产生“看病难”。为了保证消费者均衡,医疗保险应对重症患者采用高起付线和低自付比,实现保大病;对轻症患者,应采用低起付线和高自付比,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第四,分析不同市场结构下,公立医院面对不同的竞争对手和竞争方式时的补偿标准。研究发现,当政府放松对医疗服务价格管制,由公立医院自主定价时,医疗保险的出现不仅会使医疗服务潜在的最高价格上升,而且会降低患者医疗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而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医疗服务供给量越大;需求价格弹性越小,医疗服务供给量越小;在公立医院完全垄断市场供给条件下,公立医院存在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可能。同时,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并不必然导致医疗服务价格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改善质量的内容。如果改善质量对成本产生的净效应为负,则改善质量会降低医疗服务价格,而净效应为正,则会使医疗服务价格上升;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竞争可能不会提高质量、抑制价格上涨。在寡头市场——质量模型中,与公立寡头市场的均衡结果相比,混和寡头市场中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竞争使均衡结果出现四种可能情形,分别是:产量增加,质量投入增加,价格上涨;产量减少,质量投入减少,价格下降;产量增加、质量投入增加、价格下降;产量减少,质量投入减少,价格上涨。第五,利用DEA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公立医院效率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发现,在公立医院效率评价中,忽略公立医院社会职能产出会导致对公立医院效率的低估。在对公立医院2011-2018年生产效率评价中,发现改革效果不显着,且生产效率总体来说有小幅下降。在影响公立医院效率的因素中,财政补助对公立医院的效率变化影响不显着;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也未使公立医院效率得到改善;医疗服务价格对公立医院效率变化影响显着,但门诊服务价格和住院服务价格产生影响的方向相反。第六,为了消除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对公立医院效率的影响,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公立医院静态效率进行评价。消除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的影响后,公立医院整体效率有改善,表明由于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的存在,导致对公立医院效率的低估。降低门诊服务价格、提高住院服务价格、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需求,既有利于公立医院生产率提高,也有利于静态效率改善;但参保比例、财政补助和竞争对公立医院的生产率没有显着影响,而对公立医院静态效率既存在正向影响,又存在负向影响,最终结果是正负影响抵消,没有对公立医院效率产生显着影响。本研究有三点创新:首先,以医疗服务供给方的参与约束为条件,对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标准进行测算;其次,以消费者均衡为视角进行分析,提出医疗服务定价机制,并形成与财政补助、起付线、自付比等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再次,将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产出变量共同纳入效率评价模型,对公立医院进行更准确的效率评测。
刘嘉楠[2](2021)在《药占比与医疗费用控制的关系及其调控政策研究》文中认为鉴于我国医疗费用尤其是药品费用长期不合理增长的现实,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6月发布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38号),对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的比重(不包括中药饮片,下文简称“药占比”)做出明确要求,即力争在2017年将医院药品收入占比总体降到30%左右,以此达到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降低患者用药经济负担的目的。自2012年起,原浙江省卫计委组织实施阳光用药工程,各县级卫生医院须按照要求上报每一季度药品收入占医疗机构收入的比例、门诊和住院病人均次医疗费用及药品费用等至少9项指标,并在医院官网或者别的官方渠道对外进行公示。基于数据可获得性,文章以浙江省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分析在药占比管控政策实施后,患者均次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的变化、药占比的变化情况和变动路径。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药占比管控对医疗费用以及药品费用所带来的影响,探究药占比管制的作用机制与原理,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即判断药占比管制是否真正起到了控制药品费用尤其是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政策目标。最后,文章基于评估结果,同时结合其他地区医疗费用控制经验,进一步评价药占比和医疗费用控制的关系,并为我国未来医疗费用控制政策建言献策。首先,文章从内涵和测度角度出发,在明晰药占比定义的基础上,分析影响药占比的因素及其实现管控的基本手段,同时结合我国医疗费用控制公共政策目标,进一步构建药占比与医疗费用控制的理论模型,分析药占比与医疗费用控制的内在机理及联系,从理论层面研究药占比管控在医疗费用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在对比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在药占比管控实施前后变化情况的前提下,采取双重差分模型对描述性统计结果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尽管政策实施后药占比呈现显着的下降趋势,但实证结果表明药占比管控对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并未起到降低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结构变动度分析法对政策前后医疗费用结构进行剖析,证明了药占比的降低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除药品费用外其他费用的上涨,药占比作为一个相对指标,对于医疗费用管控的影响有限,需要更为精细化的配套措施进行管理。接着,文章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在介绍其医疗费用控制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总结其管控措施的特点以及其中可以运用至我国的相关举措:改革医疗服务价格,进一步发挥医保支付方式在控费中的作用,真正将医药分开做到实处。最后,基于上文分析,文章从供需角度对我国当前医疗费用控制政策进行了梳理,并通过收集、整理、归纳我国中文数据库中有关医疗费用控制及其相关文献,构建政策选择策略工具包,为下一步规制改革的优先策略选择提供指引,同时,分政府部门、医保部门、医疗机构、患者和企业五个角度,就医疗费用控制政策提出相应的建议及措施。
郑大喜,谢雨晴,吴静[3](2021)在《典型地区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成本测算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目前对于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成本测算没有国家统一规范的标准可供参考,各地自行管理模式下的项目成本构成和测算内容不同,不利于规范管理、横向对比。因此,采用文献研究、政策分析和比较分析法,制定并出台统一的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成本测算指导意见,更好地做好成本测算基础数据采集和资料报送,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成本测算标准。
韦芸[4](2020)在《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人民健康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医疗保障的要求正在由疾病治疗向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转变。然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历经了十几年快速扩张后预期功能被过分放大,设计和实施都背离了“保基本”的原则,承担了太多本不属于它的功能,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被严重削弱。为解决医疗保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国政府于2012年决定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框架中引入大病保险,专门用来解决因住院、门诊大病治疗、公共卫生危机疫病救治等引发的高额医疗费用,防止居民发生支出型贫困,弥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障功能的不足。大病保险工作自提出后得到迅速推广,并于2016年前后实现了全国范围的覆盖。那么,大病保险的出现会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产生哪些影响,能否有效缓解居民的大病费用负担?目前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尚不够深入。研究大病保险对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效应,有助于评估大病保险的政策效应并深入认识效应背后的传导机制,对全面建成全民覆盖、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开创健康中国新局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是关于大病保险与居民医疗费用支出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首先从制度需求视角出发,分析大病保险政策的发展变迁和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借助健康需求和医疗服务利用理论构建大病保险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研究假设,利用2014-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采用两部模型、logit模型、OLS回归等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选题背景以及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意义,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阐述了本研究所涉及的大病风险、大病保险以及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等核心概念以及需借鉴的健康需求理论和医疗服务利用理论,为后续关于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影响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制度变迁分析。通过回顾大病保险发展历经的自发探索、试点推广、全面覆盖并继续完善三个阶段,梳理其政策设计的变化以及实践探索的创新,在理论认识层面明确大病保险的功能定位应该是更大力度的保基本和与医疗救助托底保障的配合。第四部分为描述性分析。分别从总体均值和分性别、城乡、区域、经济状况、参保状态等多个角度对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和医疗服务利用状况展开纵向与横向比较,全面立体地考察了当前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现实情况。第五部分为大病保险对城乡居民医疗费用支出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从医疗费用总额、住院费用总额、住院自付费用三个维度检验了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产生的需求释放效应和减负效应,并考察了这些效应在不同收入阶层中的差异,同时对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第六部分为大病保险影响效应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首先通过对传导机制进行理论分析,找出大病保险影响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两条传导途径,然后利用logit模型、OLS回归以及处理效应模型检验这两条传导途径所发挥的作用,最后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七部分是研究的结论部分。介绍了文章的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结论中问题的成因,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最后对未来的研究做出展望。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大病保险具备明显的医疗需求释放效应。一方面,大病保险能刺激居民进一步释放医疗需求:大病保险全面实施后,参保居民医疗总费用支出的可能性提高了8个百分点,医疗总费用支出金额也增加了3个百分点;大病费用支出存在类似的情况,住院费用支出的可能性虽然没有显着提高,但住院费用支出金额增加了1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大病保险在需求释放上展现出了鲜明的“亲穷人”特征,中等、较低、最低这三个阶层的总体医疗需求和中等、最低这两个阶层的大病医疗需求都得到了有效释放。在考虑了内生性和城乡异质性的稳健性检验后,这一基本结论不变。值得注意的是,大病保险释放的医疗需求既可能是受经济条件限制而一直被压抑的必要医疗需求,也可能存在因就医门槛降低而加剧的需方道德风险导致的过度需求。第二,大病保险尚未发挥出足够的减负效应。在大病保险全面实施之前,基本医疗保险尚能有效降低居民的住院自付费用;大病保险全面实施后,这种减负效应却不再明显,并且从对住院自付费用支出影响的估计值大小来看,减负能力还减弱了12个百分点。这可能跟大病保险刺激居民释放大病医疗需求的同时尚无力填补住院费用总额与住院自付费用之间的缺口有关。收入阶层分组回归的结果发现,在大病保险出现后,只有中等收入阶层的大病负担得到了切实减轻,而其他收入阶层尚未享受到足够明显的减负成效。从政策设计角度来观察,主要归因于整齐划一的分段补偿模式,既忽略了不同收入阶层购买力的差异,又无法抑制患者的道德风险,削弱了大病保险资金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就难以实现对低收入阶层的精准支付。第三,传导机制分析表明,大病保险通过参保和受益可及性两条途径对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产生影响。“已参保”的状态能促进居民做出积极的就医决策,尤其能激励穷人及时就医;受益可及性的提高能增加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但比起低收入者,高收入阶层在大病保险中更多地利用了医疗服务,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平等状况正在扩大,原因同样跟大病保险补偿政策不具差异性和排斥性有关。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立足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探索差异化补偿政策,切实提升大病保险的减负能力;创建动态调整的筹资模式,确保大病保险财务可持续发展;做好大病保险与其他保障层次的衔接,助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在研究了整体样本政策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不同收入阶层受大病保险影响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支出的差异,深入讨论了大病保险政策带来的医疗服务消费公平性问题。这些内容在以往有关大病保险的研究中鲜有涉及,探索这些问题有利于丰富大病保险政策效应的研究内容,也能为优化大病保险政策提供更为全面的建议。二是本研究所用资料不再像以往研究那样只采用区域数据或面向特定群体的调研数据,本研究使用的样本覆盖全国,具有地域广、特征多样化、年龄跨度大等特征,得出的估计结果更具客观性,同时调研时间正好分别处于大病保险全面实施前与后,为因果推断提供了合适的数据条件。
赖君超[5](2020)在《多源流理论视角下我国公共政策终结过程研究 ——基于多案例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问题政策层出不穷,及时终结过时、失效的公共政策可以发挥防错、纠错的重要屏障功能,使政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整体行政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增进公共利益,促进政治正义,维护社会治理体系稳定。政策终结作为政策周期中的关键环节,不应缺乏理论层面的思考和实践层面的推广。所以,本文以成功的政策终结案例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从理论和实际案例两个层面对政策终结的过程以及背后的逻辑进行分析,以此完善政策终结研究的体系。鉴于国内终结过程的复杂性,研究以约翰·金登(John W.Kingdon)的多源流理论为基础,保留了三大源流、政策之窗、政策企业家等经典分析要素,并将政策终结障碍纳入本文分析框架,修正后的分析框架在发挥原有理论优势的基础上,既可以厘清政策终结中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也为政策终结中各主体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确立了分析框架后,从政策终结的意义和研究综述出发,结合食品质量免检制度终结、重庆医疗服务价格改革、“211工程”、“985工程”项目终结、农业税终结四个典型成功案例,归纳出现实情境下公共政策终结的四种方式:爆发—完全终结型、渐减—完全终结型、爆发—部分终结型、渐减—部分终结型,希望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案例涵盖大部分的被终结的政策,在资料支持的基础上建立论证,使用案例研究法、对比研究法等方法,以终结过程中的各个重要因素为切入点,归纳得出普适性的结论,构建我国公共政策终结过程的模式,着眼于现实中的案例与路径的有机结合,提出优化我国公共政策终结过程的一系列策略。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我国政策终结的过程模式与多源流理论中的政策议程设置过程相似,都会受到三大源流、政策终结障碍等因素的影响。如果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偏差,随着问题发酵,问题源流就会凸显并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但议题想要被政府采纳还需要合适的备选方案,此时政策源流便开始通过“政策原汤”酝酿专业的建议、主张和方案,而后通过政治源流来确定终结最合适的政治时机。三大源流如果能在适当的时间点发生耦合并冲破重重障碍开启政策之窗,就有机会推动问题政策正式进入政策终结议程。
徐灿[6](2020)在《医疗服务收费中“药占比”管控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国的卫生消费费用逐年提升,人们在医疗支出方面的经济负担变得愈发沉重。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群众热议的民生问题,也是医疗体制改革围绕的重要议题之一。有研究显示,2015年中国医院的医疗收入中,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即“药占比”高达39%左右,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家的药占比平均值仅为20%。昂贵的药费不仅加剧了医患矛盾,也导致医药市场的混乱经营,不利于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面对高昂的医疗收费,中国将控制“药占比”指标纳入对到公立医院的考核当中。2015年,国家发布《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统称《意见》),当中明确要求: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总体降至30%左右(不含中药饮片)。各大公立医院不断采取多种举措达到降低药占比的目的,如动态监测药品、处方药物点评、抗菌药物使用分级管理等。从数据上看,药占比的确有所下降,但药品的总体支出却在增加。而且,出于应对“药占比”管控的需要,一些医院减少了刚需药品采购和供应,增加了可有可无的医疗检查,甚至推诿部分病人救治,反而增加了病人的就医负担,政策效果背离了初衷。本文在对国内外控制药品价格的文献进行归纳的基础上,以“药占比”管控政策为出发点看待“以药养医”机制难以破除的问题,对药占比管控政策背景和现状加以梳理,了解该政策背后的医疗卫生改革和现行的医疗收费制度,探讨药占比的管控政策的出发点,医疗服务收费不合理导致医疗机构对药品销售过分依赖,对药品销售的依赖导致医疗保险基金负担过重,医疗保险基金负担过重导致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对医院的用药指标进行了限制。在了解原因背景后,将小政策置入大环境进行考察,以浙江省药占比数据的变化为参考,结合不同医院实际,追踪“药占比”指标从制定到医院落实的路径。阐述院方如何应对“药占比”管控政策,进而改变医生的医疗服务行为。通过博弈心理解释在药占比管控政策下,医生和患者的利益关系变化,说明医生的决策如何改变,从而解释政策最终对试点医院和患者产生怎样的影响。再结合药占比指标本身的特质和医疗服务收费大环境的特点,寻找影响药占比管控政策最终的效果的因素,包括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带来的药品的特殊属性,医疗收费体系缺陷带来的药品监管的失效,寻找到药品流通过程中违背各类限价政策,不断加价的原因,和药占比政策难以实施的问题症结。针对药占比管控政策的缺陷提出系列改进措施,包括优化政策方案,提供政策环境支持,实施过程监管等。医疗卫生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药占比管控对于降低药价、合理用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需要更加合理谋划具体的政策内容,把握细节,仔细论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对于政策的负面效应,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考虑时要结合其他配套政策,避免相互冲突导致政策作用抵消,更需要权衡利弊,才能真正助力医疗卫生改革,从根源上解决“看病贵”问题,给广大群众带来福音。通过对药占比管控政策的讨论,也能看出其他部分政策存在的弊端,并予以重视,从多方位多角度入手进行政策完善,从整个医疗体系的角度看,有利于各类政策的实施,并达到1+1>2的效果。
阎月明[7](2020)在《福建省尤溪县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改革对医疗费用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分析尤溪县按病种付费改革对医疗费用影响的机制;总结其实施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内容1.尤溪县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改革实施的背景环境。2.尤溪县按病种付费改革的政策措施及现况。3.尤溪县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改革对医疗费用影响的机制分析。4.尤溪县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改革后医疗费用的变化情况。5.总结尤溪县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改革的实践经验并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梳理按病种付费与医疗费用的概念与理论;对尤溪县进行现场调研,向医改办和公立医院相关负责人发放自填式调查问卷并进行知情人访谈;基于CIMO理论框架,分析尤溪县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改革的背景、措施、机制和结果,运用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分析医疗费用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按病种付费改革对医疗费用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按病种付费制改革,对医疗服务供方的医疗行为起到激励约束作用,医院通过临床路径管理相关策略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医生通过合理诊疗、减少诱导需求行为控制次均医疗费用的过度增加。2.按病种付费改革后,医疗费用增速有所降低,次均医疗费用、患者自付医疗费用增速放缓,医疗费用控制成效较为明显,医院收入结构优化,医保基金运行平稳。研究结论尤溪县实行按病种付费制改革,通过医保基金分配与绩效考核的激励机制,激发医院控费意愿、医生控费意识,对医疗费用的控制起到关键作用。建议1.制定科学合理的医保支付标准。2.加强医保部门的监管,完善医院监控体系。3.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切实减轻患者就医负担。4.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5.持续推进按病种付费制改革。
王琦[8](2019)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的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研究》文中指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共十九大对其作出具体部署和安排。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根据上述部署与安排,落实相应的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的改革等。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公益类事业单位承载着社会公共服务输出的重要职能,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加快推进并积极深化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干部的选任是其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改革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选任高素质专业化的领导干部队伍,是推动新时代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队伍实现专业化建设,保障公益类事业单位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更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多样性、多元化需求的一个前提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抓手。因此,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研究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变迁,大致经历初创时期、探索时期、改革时期、新时代四个阶段,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改革,至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结束了没有体现中国事业单位特点、彰显人才成长规律的选任政策法规体系的历史,填补了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空白,为新时代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当然,冷静地观察与分析,还应充分认识到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尚未成熟,在具体实践中仍面临一些问题,诸如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化不足,体现在干部选任制度体系尚不完备、干部选任制度缺乏配套政策;干部选任过程中民主化程度有限、群众参与欠缺;领导干部选任法制化缺乏法律支撑、干部选任过程具有照顾现象;领导干部选任科学化不够,选任标准不明、考核标准缺乏、选任方式单一、人岗不相适等问题。为了解决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面临的问题,本文在国家治理力现代化的理论视角下,基于案例剖析,具体分析影响因素,从过程、目标、功能三个层面提出优化路径,力图构建新时代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策略,为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提出政策议,设计可行性强的操作方案。依循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导向和问题指引,上述阐释构成本文研究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问题意识,并从这一问题意识出发进一步推进相应的研究进程: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公共服务能力现代化、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的关系,提出新时代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能力素质。其次,在梳理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变迁历程基础上,过对比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与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社会组织领导人员选任制的不同特点,分析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独特之处。通过定位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及其领导干部的角色与功能,推导出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导干部选任制度的结构、功能及属性。再次,结合本人所从事的组织人事工作实践,基于案例剖析,定性分析影响因素,探析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以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为切入点,提出实施分层分类的差别化制度系统调适路径,并从过程、目标、功能三个层面,实现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协调化、高效化、法制化、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进一步深化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改革,有效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综上所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需要落实在政府部门及其附属机构的各种积极变革。其中,在公益类事业单位相关改革中,作为核心程的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对于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变革与积极发展等具有重要且不可忽视的意义。对此,本文的研究意在通过对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梳理、分析与评价,将这一选任制度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关联以明确,进而落实对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推动。
何珊[9](2019)在《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定价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是养老服务体系的主体构件,具有公共服务特征。与政府直接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相比,向社会力量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更有效率。本研究以政府采购网招标和公示的50个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项目为案例,梳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及定价模式,讨论典型定价模式的运行机制、适用范围、关键环节等科学问题,力图为规范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定价行为和促进养老服务行业的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本文讨论了5种主要的定价模式及其具体应用。成本加成定价模式,主要是针对中高端养老服务市场,既保障高端养老服务的价格稳定性,同时通过政府规制提高养老服务有效供给。该模式在具体应用中可能会产生成本“黑洞”、导致养老服务提供者造血机能退化、养老服务价格规制部门的科学性可能受质疑和行政权力介入可能导致的“寻租”行为。投资收益率定价模式,多应用于中高端且市场占有率高的养老服务市场,其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充分保证养老服务提供者既定利润目标能够实现,但在具体应用中受到养老服务市场价格竞争和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市场比较定价模式,主要适用于养老服务市场已经比较成熟,养老服务产业体系比较发达、有充足的且所提供相关服务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市场竞争定价模式,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具体的定价主要是根据竞争对手的服务价格体系,从而进行相应的设置。需求差别化定价模式,主要是按照两种或超过两种并不反映成本差异价格来提供养老产品和服务。市场比较定价模式、市场竞争定价模式、需求差别化定价模式三种模式,在具体应用中的主要问题和难点体现在定价标准和结构不合理、养老服务的复杂性导致难以合理定价和养老服务定价缺乏多方沟通协商。在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定价的实践应用中,应针对每种定价模式的运行机制差异,以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和细分市场,选择运用多种定价模式,推行组合定价。
胡荣[10](2019)在《XA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实施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健全中国特色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及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为进一步推进城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陕西省多部门联合印发了《陕西省城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自2017年4月1日起取消陕西省公立医院药品加成政策,药品实行零加成后医院服务的补偿渠道由医疗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调整为以医疗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为主的方式。为贯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精神,进一步推进城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XA市二级以上医院同步贯彻实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各项举措,自2017年4月1日起取消XA市公立医院药品加成政策,同时实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关系国计民生。在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本文围绕XA市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实施后的效果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收集找寻思路,从实际工作出发,以XA市多家公立医院的价格监测报表数据为依据,分析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完善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对策建议,主要内容包括如下方面:一是对相关概念和本文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二是对我国医疗服务价格和XA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历程进行了梳理;三是通过对XA市二级以上城市公立医院价格改革价格变动前后的医疗收入监测数据分析,同时对实施效果进行患者调研、医院访谈,分析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实施后面临的问题;四是借鉴国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经验;五是提出了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思路:物价部门应完善价格的动态调整机制;财政部门补偿机制该如何倾斜和调整;医疗保险机构作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应结合价格改革进行支付方式的完善;医院要通过合理规范医疗服务收费行为,规范成本管理来补偿取消药品加成带来的收入损失;患者应理性就医缓解看病难等矛盾和问题。通过以上途径多渠道、多举措完善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促进公立医院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服务。
二、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的实施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的实施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新医改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公立医院 |
2.1.2 公益性 |
2.1.3 补偿机制 |
2.1.4 看病“贵” |
2.2 相关理论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市场失灵 |
2.2.4 委托代理理论 |
2.2.5 博弈论 |
2.3 国内补偿机制研究现状 |
2.3.1 政府财政补助 |
2.3.2 医疗服务价格 |
2.3.3 医保支付方式 |
2.4 国外补偿机制研究现状 |
第3章 国内外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与启示 |
3.1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历程 |
3.2 我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实践 |
3.2.1 江苏宿迁医改 |
3.2.2 陕西神木医改 |
3.2.3 福建三明医改 |
3.3 典型国家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与启示 |
3.3.1 公费医疗保障模式——英国 |
3.3.2 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德国 |
3.3.3 自费医疗保险模式——美国 |
3.3.4 强制性医疗储蓄模式——新加坡 |
3.3.5 对我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利益相关者与改革 |
4.1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利益相关者 |
4.1.1 政府与公立医院 |
4.1.2 社会公众与公立医院 |
4.1.3 患者与公立医院 |
4.1.4 医保机构与公立医院 |
4.1.5 医药企业与公立医院 |
4.2 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 |
4.3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因果关系 |
4.3.1 取消“药品加成”前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
4.3.2 财政补助收入减少后公立医院的对策 |
4.3.3 取消“药品加成”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
4.3.4 考虑社会效益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
4.4 补偿机制改革建议 |
4.4.1 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 |
4.4.2 加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监管 |
4.4.3 合理测算医疗成本,确定服务价格 |
4.4.4 系统思考,形成合力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公立医院补偿标准估测与模型 |
5.1 按人头付费支付标准估测 |
5.1.1 按人头付费方式支付标准研究现状 |
5.1.2 按人头付费支付标准估测 |
5.1.3 实施按人头付费方式的要求 |
5.2 共同代理与公立医院补偿标准 |
5.2.1 公立医院补偿标准现状 |
5.2.2 共同代理基本假设与模型 |
5.2.3 委托人非合作下的委托代理模型 |
5.2.4 委托人合作下的委托代理模型 |
5.2.5 研究结果与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市场结构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关系 |
6.1 市场结构与补偿标准 |
6.2 市场结构与竞争方式的选择 |
6.2.1 市场结构的选择 |
6.2.2 竞争方式的选择 |
6.3 垄断市场与补偿标准 |
6.3.1 垄断市场——市场份额模型 |
6.3.2 垄断市场——质量模型 |
6.4 寡头市场与补偿标准 |
6.4.1 寡头市场——市场份额模型 |
6.4.2 寡头市场——质量模型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对效率的影响 |
7.1 我国公立医院补偿现状 |
7.2 补偿机制改革对公立医院生产效率的影响 |
7.2.1 相关文献回顾 |
7.2.2 研究方法、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7.2.3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估测 |
7.2.4 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7.2.5 结果及分析 |
7.3 基于三阶段DEA方法的公立医院静态效率评价 |
7.3.1 三阶段DEA方法 |
7.3.2 投入、产出指标及影响因素的选择 |
7.3.3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
7.3.4 结果及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1.1 研究结论 |
8.1.2 政策建议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三阶段DEA中第二阶段松弛变量值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药占比与医疗费用控制的关系及其调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理论依据 |
1.1.3 拟解决的问题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药占比管控政策传导路径与实施效果分析 |
1.2.2 我国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及调控政策研究 |
1.2.3 发达国家医疗费用管控基本经验研究 |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药占比与医疗费用控制的机理分析 |
2.1 药占比的概念与功能实现 |
2.1.1 药占比的内涵与测度 |
2.1.2 药占比的影响因素 |
2.1.3 药占比管控的基本手段 |
2.2 医疗费用控制的公共政策目标 |
2.3 药占比与医疗费用控制理论模型 |
2.3.1 “四方三体”医疗费用控制模型 |
2.3.2 医疗费用产生过程模型 |
2.3.3 药占比管控与医疗费用控制综合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药占比管控与医疗费用控制关系研究 |
3.1 药占比管控与医疗费用数量变化关系分析 |
3.1.1 样本与数据来源 |
3.1.2 药占比管控与医疗费用数量变化的统计分析 |
3.1.3 药占比管控与医疗费用数量变化关系的回归分析 |
3.2 药占比管控与医疗费用结构变动的关系分析 |
3.2.1 研究方法 |
3.2.2 研究结果 |
3.3 药占比降低的途径分析 |
3.3.1 药占比降低的理论途径 |
3.3.2 基于数据分析的药占比降低途径 |
3.4 药占比在医疗费用控制中的地位分析 |
3.4.1 从需求角度看医疗费用控制 |
3.4.2 从供给角度看医疗费用控制 |
3.5 药占比管控在医疗费用控制中的局限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医疗费用控制政策实施国际经验 |
4.1 美国医疗费用控制及药品费用控制方法借鉴 |
4.1.1 管控型医疗保险 |
4.1.2 医疗救助计划中的药品费用控制 |
4.2 加拿大药品费用控制方法借鉴 |
4.2.1 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
4.2.2 医疗费用控制 |
4.2.3 药品费用控制 |
4.3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5 我国医疗费用控制政策路径 |
5.1 医疗费用控制政府政策梳理 |
5.1.1 需方医疗费用控制政策 |
5.1.2 供方医疗费用控制政策 |
5.2 控费政策选择策略工具包构建 |
5.2.1 医疗费用控制文献分析整理 |
5.2.2 医疗费用控制政策策略工具包 |
5.3 医疗费用控制对策 |
5.3.1 政府部门 |
5.3.2 医保部门 |
5.3.3 医疗机构 |
5.3.4 患者 |
5.3.5 企业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典型地区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成本测算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成本测算是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定价的重要基础 |
2 典型地区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成本构成与测算内容的比较 |
3 改进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成本测算的建议 |
3.1 国家层面出台统一的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成本测算指导意见 |
3.2 医院层面做好成本测算基础数据采集和所需资料报送 |
(4)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及简要述评 |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大病风险 |
二、大病保险 |
三、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Grossman健康需求理论 |
二、Andersen医疗服务利用理论 |
第二章 大病保险政策的发展演进 |
第一节 大病保险的发展历程 |
一、前期探索阶段:2006 年—2012年 |
二、试点推进阶段:2012 年—2015年 |
三、全面实施与完善阶段:2015 年底至今 |
第二节 大病保险的功能定位 |
一、更大力度的保基本 |
二、与医疗救助的托底保障配合 |
第三章 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现状 |
第一节 居民处理大病风险采取的主要手段 |
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
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
第二节 我国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状况 |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介绍 |
二、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总体情况 |
三、不同群体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状况 |
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关系 |
第三节 我国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状况 |
一、居民的发病率与医疗服务利用状况 |
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不同群体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关系 |
三、居民利用大病医疗服务的原因及对服务机构的选择 |
第四章 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效应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影响的理论机制 |
二、研究假设 |
三、模型设定 |
四、数据来源 |
五、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大病保险对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 |
二、大病冲击下大病保险对居民受益的影响 |
三、异质性检验 |
第五章 大病保险影响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传导机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大病保险影响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传导机制分析 |
二、研究假设 |
三、数据来源 |
四、模型设定 |
五、变量选取及处理 |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大病保险参保对居民就医决策的影响分析 |
二、大病保险的受益可及性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分析 |
三、异质性检验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大病保险具备明显的医疗需求释放效应 |
二、大病保险尚未表现出足够明显的减负效应 |
三、大病保险通过参保和受益可及性两条途径影响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 |
第二节 讨论与政策建议 |
一、讨论 |
二、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多源流理论视角下我国公共政策终结过程研究 ——基于多案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政策终结研究综述 |
二、多源流理论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案例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公共政策 |
二、公共政策终结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理论概述:多源流理论 |
二、政策终结中多源流分析框架的可行性探讨 |
第三章 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多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案例选取依据 |
第二节 食品质量免检制度 |
一、政策出台:提升行业效率 |
二、问题爆发:三鹿奶粉事件 |
三、政策终结:爆发—完全终结型 |
第三节 重庆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
一、政策出台:创新医疗体制 |
二、问题爆发:上清寺医改事件 |
三、政策终结:爆发—部分终结型 |
第四节 农业税政策 |
一、政策发展:重要税收来源 |
二、问题发酵:农民负担过重 |
三、政策终结:渐减—完全终结型 |
第五节 “985工程”、“211工程”项目 |
一、政策出台:建设一流大学 |
二、问题发酵:资源配置不均 |
三、政策终结:渐减—部分终结型 |
第六节 案例小结 |
第四章 我国政策终结过程的逻辑分析 |
第一节 问题源流:政策终结的逻辑起点 |
第二节 政策源流:政策终结的策略基础 |
第三节 政治源流:政策终结的决定因素 |
一、国民情绪 |
二、党的执政理念 |
三、政府换届和关键的人事调整 |
第四节 政策终结障碍:政策终结的利益冲突 |
一、政府部门阻碍 |
二、政策受益者阻碍 |
三、政策惯性 |
四、政策终结成本 |
第五节 政策之窗开启:政策终结的重要契机 |
第六节 中国情境下的政策终结过程模式 |
第五章 优化我国公共政策终结过程的策略选择 |
第一节 夯实制度基础,发掘问题政策 |
一、建立科学的政策评估制度 |
二、构建合理的综合指标体系 |
三、健全常规的信息反馈机制 |
第二节 理清支持力量,选择恰当方案 |
第三节 有效引导舆论,善用政治环境 |
一、借助媒体力量为终结造势 |
二、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主导作用 |
第四节 消除终结障碍,平衡利益关系 |
一、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意识 |
二、加强政策终结宣传教育 |
三、建立完善利益补偿机制 |
四、立新政废旧政并行出台 |
五、合理控制政策终结成本 |
第五节 把握政策之窗,推动终结议程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医疗服务收费中“药占比”管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现行医疗收费制度及其中的“药占比” |
2.1 现行医疗收费制度 |
2.1.1 医疗收费制度 |
2.1.2 医疗收费构成 |
2.1.3 医院收费模式 |
2.2 医疗收费的背景 |
2.2.1 医疗卫生改革 |
2.2.2 药品市场机制 |
2.2.3 医疗保险政策负担 |
2.3 影响“药占比”指标的因素 |
2.3.1 药品的绝对价格 |
2.3.2 医疗服务的相对价格 |
2.3.3 其他因素 |
第三章 “药占比”管控政策及其实施 |
3.1 “药占比”管控政策的内容 |
3.1.1 “药占比”管控政策现状 |
3.1.2 “药占比”管控政策演变过程 |
3.1.3 “药占比”指标实际变化 |
3.2 “药占比”管控政策的实施过程 |
3.2.1 相关行政政策 |
3.2.2 医疗机构的举措 |
3.2.3 医院科室的具体操作 |
3.3 “药占比”管控政策的实施效果 |
3.3.1 医疗收入变化 |
3.3.2 药品费用变化 |
3.3.3 政策落实过程中的系统基模 |
3.4 “药占比”管控政策的负效应 |
3.4.1 降低医疗服务质量 |
3.4.2 增加医疗机构负担 |
3.4.3 损害患者利益 |
第四章 影响“药占比”管控政策落实的因素 |
4.1 医疗服务的特殊性 |
4.1.1 信息不对称性 |
4.1.2 价格滞后性 |
4.1.3 地域垄断性 |
4.2 作为商品的药品的特殊性 |
4.2.1 药品的天然特殊性 |
4.2.2 药品的商品经济性 |
4.2.3 药品的独特供给模式 |
4.3 公共服务与自主消费的冲突 |
4.3.1 医疗机构考核机制缺陷 |
4.3.2 药品价格监管动力不足 |
4.3.3 缺乏自主择医路径 |
第五章 改进“药占比”管控政策的建议 |
5.1 优化政策方案 |
5.1.1 明确政策目标 |
5.1.2 加强科学论证 |
5.1.3 推动多方政策参与 |
5.2 政策环境支持 |
5.2.1 掌握真实药品信息 |
5.2.2 提高医疗诊断服务收费标准 |
5.2.3 严格落实医药分离制度 |
5.3 实施过程监管 |
5.3.1 建立动态评价体系 |
5.3.2 提高群体的政策认知 |
5.3.3 畅通政策监督渠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福建省尤溪县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改革对医疗费用影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3.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3.1 资料收集方法 |
3.2 资料分析方法 |
3.3 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 |
4.1 构建尤溪县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下医疗费用研究框架 |
4.2 尤溪县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实施的背景环境 |
4.3 尤溪县实行按病种付费制的政策措施及现况 |
4.4 尤溪县县级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对医疗费用的作用机制 |
4.5 尤溪县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改革后医疗费用的变化情况 |
5. 讨论 |
5.1 按病种付费制下医疗费用控制的关键因素 |
5.2 成本核算体系与医保监管制度促进按病种付费的实施 |
5.3 探讨尤溪县在按病种付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制改革现状及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8)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的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
(二) 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 |
(三) 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改革 |
(四) 文献评述 |
三、论文的结构框架 |
四、主要的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分析框架中的领导干部能力建设 |
第一节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的逻辑关联 |
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
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对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
三、选任制度现代化在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
第二节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公共服务领域的领导干部选任 |
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公共服务现代化 |
二、公共服务现代化对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的要求 |
三、公共服务现代化对领导干部选任要求与传统选贤任能的区别 |
第三节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能力要求 |
一、基础性要求 |
二、功能性要求 |
三、专业性要求 |
第二章 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变迁及其独特性研究 |
第一节 中国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概况 |
一、领导干部选任的基本概念 |
二、中国领导干部的选任模式 |
三、中国领导干部的选任程序 |
第二节 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变迁历程 |
一、初创时期: 解放思想,破旧立新 |
二、探索时期: 打牢基础,破冰前行 |
三、改革时期: 积极探索,深化落实 |
四、“新时代”: 建章立制,全面发展 |
第三节 中国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横向比较与独特性研究 |
一、党政机关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概况及特征 |
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任制度概况及特征 |
三、社会组织领导人员选任制度概况及特征 |
四、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独特性 |
第三章 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案例分析:以M部为例 |
第一节 M部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总体情况 |
一、M部所属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 |
二、M部所属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情况 |
三、M部所属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特点 |
第二节 M部所属公益类事业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 |
一、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情况 |
二、领导干部选任制度主要特征 |
三、领导干部选任具体方案介绍 |
第三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问题分析 |
一、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化不够完善 |
二、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仟民主化不够充分 |
三、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法制化不够健全 |
四、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科学化不够到位 |
第四章 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定性比较分析 |
第一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设计 |
一、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 |
二、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案例 |
三、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 |
四、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变量设计 |
第二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影响因素的软件分析 |
一、寻找影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成效的充分条件 |
二、寻找影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成效的必要条件 |
第三节 研究结论与思考讨论 |
一、研究结论: 影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成效的因素 |
二、思考讨论: 推动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的启示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策略选择 |
第一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总体设计 |
一、总体思想: 以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制度建设的导向 |
二、基本策略: 以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为制度建设的切入点 |
三、操作方案: 实施分层分类的差别化制度系统调适路径 |
第二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过程向度 |
一、强化领导干部选任主体的法治观念 |
二、规范领导干部选任方式的法治依据 |
三、保障领导干部选任过程的法治程序 |
第三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目的向度 |
一、建构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商议机制 |
二、健全领导干部选任权力的配置体制 |
三、加强领导干部选任对象的责任意识 |
第四节 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功能向度 |
一、建立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民主化保障 |
二、构建领导干部选任措施法治化依托 |
三、实现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动态化调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成果 |
后记 |
(9)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定价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定价理论 |
第一节 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 |
一、助餐服务 |
二、助洁服务 |
三、助医服务 |
四、远程照护服务 |
第二节 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定价相关理论基础 |
一、政府购买理论 |
二、产品定价理论 |
三、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四、政府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供给和需求理论 |
第二章 养老服务成本加成定价模式 |
第一节 补偿成本并合理盈利:成本加成定价模式内涵 |
第二节 养老服务成本加成定价模式适用范围及条件 |
一、面向中高端居家养老服务:成本加成定价模式适用范围 |
二、多措并举科学控制成本:成本加成定价模式适用条件 |
第三节 养老服务成本加成定价模式运用中应重视的关键问题 |
一、可能产生成本“黑洞” |
二、造血机能退化 |
三、养老服务价格规制部门的科学性可能受质疑 |
四、警惕行政权力介入导致“寻租” |
第三章 养老服务投资收益率定价模式 |
第一节 获取既定目标利润:投资收益率定价模式内涵 |
第二节 养老服务投资收益率定价模式目标定位及定价方法 |
一、达成投资收益率并保证价格稳定:投资收益率定价目标定位 |
二、“四步走”:投资收益率定价模式定价方法 |
第三节 养老服务投资收益率定价模式运行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
第四章 养老服务市场定价模式 |
第一节 市场比较定价:经营风险最小化 |
一、规避风险:市场比较定价模式内涵 |
二、养老服务市场成熟稳定:市场比较定价模式适用条件 |
三、养老服务产业体系发达领域:市场比较定价模式适用范围 |
第二节 市场竞争定价:充分凸显养老服务价格竞争力 |
一、价格取胜:市场竞争定价模式的内涵 |
二、通行定价与主动竞争:市场竞争定价法主要应用类型 |
第三节 需求差别定价:实现养老服务供应效率最大化 |
一、最大限度满足差别化需求:需求差别定价模式内涵 |
二、市场细分:养老服务需求差别定价的前提 |
三、养老服务需求差别定价模式的类型 |
第四节 养老服务采取市场定价模式的难点 |
一、定价过低,定价标准和结构不合理 |
二、养老服务本身的复杂性导致难以合理定价 |
三、养老服务定价缺乏多方沟通协商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XA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公立医院 |
2.1.2 医疗服务价格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均衡价格理论 |
2.2.3 价格规制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医疗体制及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历程 |
3.1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历程 |
3.2 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历程 |
3.2.1 自定服务价格阶段 |
3.2.2 逐步规范与问题并存阶段 |
3.2.3 新医改后不断完善阶段 |
第四章 XA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实施效果及问题原因 |
4.1 XA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实施情况 |
4.2 基于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实施效果 |
4.2.1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前后医院收入结构无明显变化 |
4.2.2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后医疗费用未有效控制 |
4.2.3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后医院收支矛盾凸显 |
4.2.4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后医院整体运营面临的问题 |
4.3 基于患者体验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实施效果 |
4.3.1 调查对象的选取及资料收集 |
4.3.2 患者对价格改革感受的调查结论 |
4.4 基于医护人员影响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实施效果 |
4.4.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4.4.2 医护人员对价格改革感受的访谈结果 |
4.5 XA市公立医院实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存在的问题原因 |
4.5.1 取消药品加成后财政补偿机制不到位 |
4.5.2 医保部门支付制度的比例未调整 |
4.5.3 物价部门的动态价格调整机制不完善 |
4.5.4 各级医疗机构价格调整的差距优势未体现 |
第五章 国外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改革的经验借鉴 |
5.1 国外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改革情况 |
5.1.1 美国 |
5.1.2 德国 |
5.1.3 英国 |
5.1.4 日本 |
5.2 国外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
第六章 完善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管理层面 |
6.1.1 构建财政分级分类补助机制 |
6.1.2 完善医保政策和支付方式 |
6.1.3 放宽个性化服务的价格建立动态价格机制 |
6.2 医院管理层面 |
6.2.1 控制医疗成本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
6.2.2 以规范诊疗行为为抓手转变医护人员理念 |
6.2.3 以提供差异化服务为契机发挥服务质量和价格优势 |
6.3 患者层面 |
6.3.1 通过分级诊疗价格差异解决患者看病难的问题 |
6.3.2 畅通医疗服务价格信息公开渠道增强患者信任度 |
6.3.3 患者应转变就医观念合理选择医疗机构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进一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的实施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新医改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研究[D]. 陈振生. 南昌大学, 2021(02)
- [2]药占比与医疗费用控制的关系及其调控政策研究[D]. 刘嘉楠.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3]典型地区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成本测算的比较分析[J]. 郑大喜,谢雨晴,吴静. 中国卫生经济, 2021(02)
- [4]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研究[D]. 韦芸.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5]多源流理论视角下我国公共政策终结过程研究 ——基于多案例的分析[D]. 赖君超. 南京大学, 2020(04)
- [6]医疗服务收费中“药占比”管控政策研究[D]. 徐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福建省尤溪县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改革对医疗费用影响的机制研究[D]. 阎月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的公益类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研究[D]. 王琦. 吉林大学, 2019(03)
- [9]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定价模式研究[D]. 何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10]XA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实施效果研究[D]. 胡荣. 西北大学, 2019(12)
标签: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论文; 价格改革论文; 公立医院改革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