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相互定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PATA1,IFT20,精子发生,顶体
相互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申鑫[1](2019)在《SPATA1与纤毛内转运蛋白IFT20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精子发生中的表达和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进一步验证精子发生相关蛋白SPATA1与鞭毛内转运蛋白IFT20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SPATA1在精子发生中的表达、定位及作用。方法:IFT20和SPATA1蛋白表达质粒转染CHO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其共定位;同时,IFT20/Flag和SPATA1/GFP共转染COS-1细胞,细胞裂解物进行免疫共沉淀,进一步验证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SPATA1/pEGFP-N2质粒,将其和对照质粒pEGFP-N2转染到COS-1细胞中,细胞裂解物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SPATA1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以SPATA1和IFT20为一抗,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两者在睾丸生精细胞的表达与定位。收集野生型小鼠附睾精子,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检测SPATA1在成熟精子中的表达。提取Ift20基因敲除小鼠和对照小鼠睾丸的总蛋白以及制备睾丸组织切片,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检测IFT20缺失对SPATA1在睾丸组织中的表达与定位的影响。结果:细胞内蛋白定位实验结果显示IFT20和SPATA1在CHO细胞中部分共定位,形成簇团;COS-1细胞共转染IFT20/Flag和SPATA1/GPF表达质粒时,Flag抗体将IFT20和SPATA1同时沉淀下来。Western blotting实验显示制备的SPATA1抗体能有效识别该蛋白。小鼠睾丸组织和附睾成熟精子的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在圆形精子细胞的顶体检测到SPATA1蛋白信号,但在成熟精子未发现该蛋白的表达。IFT20也定位于圆形精子细胞的顶体。与对照组小鼠(Ift20~(flox/+);Stra8-Cre)相比,IFT20缺失对睾丸组织中SPATA1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显着影响。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精子发生的IV-XII期间,Ift20基因敲除小鼠和对照小鼠中SPATA1表达与定位相似;在精子发生第12阶段(step12),Ift20基因敲除小鼠的精子细胞核未正常伸长,SPATA1未沿着顶体分布。结论:SPATA1与IFT20形成蛋白复合体,并可能通过调控IFT20介导的蛋白运输参与精子顶体形成。(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星民[2](2019)在《浅析贫困地区区域功能定位与本区产业选择间的相互关系——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已步入深水区,如何帮助深度贫困的地区实实在在地完成脱贫走向小康,便成为了一项事关民生问题的重要议题。同时在建设绿色生态社会的今天,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选择脱贫产业,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又是摆在政策制定者面前的又一道难题。本文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探索边疆深度贫困地区区域功能定位与产业脱贫之间的相互联系,并针对这类地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9年08期)
沈正赋[3](2018)在《宣传与文化的功能定位及其相互关系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无论是对内加强文化自身建设还是对外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宣传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法,更是推手和动力。本文论述了宣传和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功能,提出文化与宣传之间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文化是宣传的内容,宣传本身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中国广播》期刊2018年12期)
王咏红,申晨[4](2018)在《TLR4在Hela细胞有丝分裂中的定位特点及其与微管的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是固有免疫的重要成员,主要在吞噬细胞表面发挥免疫应答作用。然而,TLR4在非专职吞噬细胞的细胞表面定位较少,主要定位在细胞内。同时,TLR4在肿瘤组织表达较高,可能参与了细胞增殖的调控,然而其在细胞周期中的分布特征尚不清楚。方法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对TLR4在宫颈癌上皮细胞系(Hela)的亚细胞定位进行了探讨;通过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探讨TLR4与微管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的一致性;并应用免疫共沉淀实验研究TLR4与微管蛋白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结果本研究发现TLR4主要在细胞浆内呈现点状/细颗粒样分布;进一步观察发现TLR4在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显示出纺锤体的形态。随后,通过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证实TLR4与微管蛋白的亚细胞定位较为一致;同时,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TLR4与微管蛋白能够以蛋白复合体存在。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TLR4可能通过对有丝分裂中纺锤体功能的调控参与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的过程,为进一步揭示TLR4参与细胞周期和调控细胞增殖的生物学功能拓展了思路。(本文来源于《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期刊2018年10期)
郭涛,石亚伟[5](2018)在《Ezrin蛋白与L-periaxin蛋白以“头对头,尾对尾”模式相互作用并影响L-periaxin蛋白在施旺细胞中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施旺细胞是由神经嵴细胞分化而来的外周神经系统中特有的成髓鞘细胞,对于髓鞘的形成与维护以及外周神经系统损伤后的髓鞘再生起到重要作用。L-periaxin蛋白是施旺细胞中特异表达的骨架蛋白之一,占外周神经系统髓鞘总蛋白质的16%,参与髓鞘的形成和维护。L-periaxin蛋白包含N(本文来源于《第八届泛环渤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8-06-30)
秦前红[6](2018)在《我国监察机关的宪法定位以国家机关相互间的关系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实质上是监督权的重新配置,监察机关和监察权得以在此过程中产生。此次修宪为之作了颇多的宪法设计,尤其是对监察机关作为国家机构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进行了规定。据此规定,监察机关与权力机关是"产生、负责和监督"的关系,与司法机关是"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与行政机关则为"不受干涉,且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上下级监察机关间则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监察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间关系的运行需以宪法为遵循,同时,对宪法上监察机关和监察权定位和性质的考察,也需通过上述国家机关间关系的讨论来展开,并需注重机构设置与权力运行的实际轨迹。(本文来源于《中外法学》期刊2018年03期)
陈超[7](2017)在《DNA磷硫酰化修饰的基因组定位及其与DNA甲基化限制—修饰系统间的相互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在1952年,Alfred Hershey与Martha Chase合作利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实了生命的遗传物质是DNA而非蛋白质,与前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一起,推翻了二十世纪早期生物学家所相信的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这一观点。这一发现是利用35S特异性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与32P特异性标记的噬菌体DNA,因为当时的观点认为,硫元素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而核酸DNA中仅含有碳、氢、氧、氮和磷这5种元素。而近年来,科研人员在细菌的DNA的骨架上寻觅到了硫元素的踪迹,并把这种特殊的DNA修饰结构称之为DNA磷硫酰化修饰(phosphorothioation,PT)。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新型修饰由5个修饰蛋白(DndABCDE)共同催化,将来自于半胱氨酸的硫原子序列特异性地取代DNA磷酸骨架上的非桥连氧原子。DNA磷硫酰化修饰修饰常常与DndFGH蛋白共同组成限制-修饰系统,以此来抵御外源DNA的入侵,保持自身遗传物质稳定。前期研究中,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科研人员已经对来自于不同菌属的DNA中的磷硫酰化修饰情况,在d(XPSY)(X=A、T、C或者G,Y=A、T、C或者G)这一的二核苷酸水平上,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检测,发现其修饰序列与修饰频率在不同细菌中的具有不同的修饰特征,但是,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DNA磷硫酰化修饰所需的更长的保守基序,一直以来是一个研究难点,针对DNA磷硫酰化修饰的细菌基因组定位也一直是一个谜,而这一科学问题的回答,则可能是揭示DNA磷硫酰化修饰这一新型修饰的生理功能的突破口。本研究以Vibrio cyclitrophicusFF75为研究对象,通过第叁代测序技术——单分子实时(single molecularrealtime,SMRT)测序技术,找到了在FF75中,DNA磷硫酰化修饰的核心基序列为5'-CPSCA-3',我们没有找到更长的保守序列或者侧翼序列,但是其下游序列具有一定的偏好性,DNA磷硫酰化修饰倾向于发生在5'-CCAA-3'或者5'-CCAG-3'这样的序列上,而发生在5'-CCAT-3'上的概率最低;在FF75基因组上,仅有14%的5'-CCA-3'序列发生了磷硫酰化修饰,且其在FF75中呈现出一种单链修饰状态;在此基础上,我们绘制基于基因组水平的DNA磷硫酰化修饰图谱,对FF75中的DNA磷硫酰化修饰进行了基因组的精细定位,发现了其在基因组上随机、均匀的分布特征,且在不同细菌个体中,表现出异质性的特定,揭示了其部分、动态的修饰特征。此外,在本项工作中,我们还发现DNA磷硫酰化限制-修饰系统的功能能够与DNA甲基化依赖的限制-修饰系统产生相互影响。一方面,发生于DNA骨架的磷硫酰化修饰与发生在DNA碱基上的甲基化修饰可以共享同一段DNA序列,得到同时具有两种修饰的杂合结构d(GPS6mA),且其构型与细菌体内的DNA磷硫酰化修饰一样具有RP的构型;同时,在体外条件下,具有磷硫酰化修饰结构的DNA序列能够降低Dam甲基转移酶的甲基化效率;另一方面,本研究还发现DNA磷硫酰化限制系统是一种温度依赖的限制系统,其在低温条件下,dndFGH的转录水平会有所上升,而有意思的是这种低温依赖的磷硫酰化限制作用能够被甲基化的DNA阻碍,即DNA甲基化修饰能代替DNA磷硫酰化修饰,保护DNA免受DndFGH的限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10-01)
彭利红[8](2017)在《药物—靶标相互作用预测及其在药物重定位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研发是一项耗资巨大、周期漫长、风险度高且成功率低的系统工程。据统计,新药研发从确定思路到投入市场需花费10-15年的时间、成本达8-15亿美元。诺贝尔奖获得者JamesBlack曾说过:“新药发现的最坚实的基础是从旧药开始。”因而,越来越多的医药公司试图通过对现有药物分子进行筛选,挖掘现有药物的新线索,以加速药物研发。加速药物研发的一个关键阶段是确定一个药物与一个靶标是否存在关联。因此,本文从药物-靶标相互作用预测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任务提出不同算法,以对现有药物和靶标进行重定位,挖掘它们新的用途,推测相关疾病的新的治疗线索:首先,针对药物-靶标相互作用预测中经实验验证的负样本很难取得甚至无法获取这一现状,提出一种负样本构造方法NDTISE(Negative Drug-Target Interaction Sample Extraction),以筛选高质量的药物-靶标相互作用负样本。首先,本文融合药物和靶标的各种生物信息,把药物-靶标相互作用数据表示为一个向量,并基于特征在正样本集与未标记样本集中的判别能力得分选择药物-靶标相互作用样本的特征子集;然后,本文基于PU学习和多分类器组合思想筛选高可靠性的负样本,并计算代表性的正负样本原型和模糊样本的相似性权重;最后,根据已获得的正负样本和模糊样本的相似性权重建立基于SVM的分类模型并对未知数据进行分类,从而预测药物与靶标之间的关联。为评估模型的性能,本文进行了一系列比较实验,重点考察了叁种负样本筛选方法在6种经典分类器上的分类性能:随机选择方法,NCPIS与NDTISE。实验结果表明NDTISE能有效筛选药物-靶标相互作用负样本。其次,针对现有预测方法中只有少数模型应用于为新的药物或靶标预测其关联信息这一现状,结合药物的化学结构相似性和靶标的序列相似性,提出一种单源信息预测模型 PreNNDS(Prediction combining Neighbor interaction profile inferring,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Discriminative low-rank representation,and Sparse representation classification)。研究表明已知的邻居信息对药物-靶标相互作用预测起着重要作用,因而本文考虑药物-靶标相互作用矩阵的稀疏、低秩和非负特性,整合已知的邻居相互作用谱信息(Neighbor Interaction Profiles,NIPs)、非负矩阵因子化方法(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NMF)、判别性低秩表示(Discriminative Low-Rank Representation,DLRR)与稀疏表示分类器(Sparse Representation Classification,SRC)进入一个统一框架,提出一种药物-靶标相互作用预测模型PreNNDS,为新的药物和靶标预测关联信息。PreNNDS首先基于药物和靶标的NIPs为每个药物一靶标对计算其关联概率,然后基于NMF方法提取药物和靶标的特征矩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DLRR的优化模型,最后基于SRC为新的药物和靶标预测其关联信息。实验结果表明PreNNDS能有效地为新的药物或靶标预测其关联信息。然后,针对现有方法考虑的信息比较单一这一现状,结合药物和靶标的各种生物属性,考虑药物-靶标相互作用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提出了多信息融合方法 NormMulInf(Multi-Information fusion combining Norm idea)。该方法结合药物的化学结构相似性、靶标蛋白的序列相似性以及药物-靶标相互作用网络中药物与药物、靶标与靶标的拓扑结构相似性,计算药物的相似性矩阵和靶标的相似性矩阵;然后,利用少量已知标签的药物-靶标相互作用数据及大量未知标签的关联数据,基于鲁棒性PCA模型,分别基于药物和靶标提出药物-靶标相互作用预测方法 NormDrug(model based on Drug similarity and Norm idea)和 NormTarget(model based on Target similarity and Norm idea);接着,应用精确 ALM 算法对基于最小化核范数与l1范数的鲁棒性PCA模型进行求解;最后,在这两个算法的基础上提出多信息融合方法NormMulInf,以对缺失的药物-靶标相互作用数据进行补全。实验结果表明NormMulInf有效地融合了多种信息。最后,在确定模型性能的基础上,对现有药物和靶标进行重定位分析:基于筛选的高质量负样本对现有药物和靶标进行关联信息挖掘,为新的药物和靶标预测相互作用信息,为阿尔兹海默病推测新的治疗线索,挖掘标准数据集中的关联信息。对这些预测结果的进一步分析表明预测结果值得进一步的生物医学实验验证。总之,本文基于机器学习相关理论和方法,针对不同情况下不同任务的特殊需求,分别从负样本筛选、基于单源信息及多信息融合等叁个方面对药物-靶标相互作用预测提出了不同的模型。在确定模型的性能后,对现有药物和靶标进行药物重定位,通过对现有公共数据库和文献的检索表明,本文的预测结果值得进一步的生物医学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9-15)
杨光[9](2017)在《大豆始花期和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及相互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为光周期反应敏感的短日照作物,光周期反应决定生育期长短,生育期与大豆产量、品种适宜种植范围密切相关。开花(始花)是植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典型特征,与生育期密切相关。分枝数是大豆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其影响大豆冠层构型、群体受光、抗倒伏能力及种植密度等,与产量密切相关。因此大豆始花期和分枝数基因/QTL的挖掘与利用能够为大豆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迄今为止,在大豆中已经定位到控制开花的基因/QTL有E1-E9和J。然而,在相同已知始花期基因群体中,仍存在始花期相差很大的现象,这表明还有其他未知基因影响大豆始花期。为定位始花期和分枝数QTL,研究其之间的关系,本试验利用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日本栽培大豆品种Toyomusume(e1-nl,e2,E3-Mi,E4)和中国东北栽培大豆品种绥农10号(E1,e2,e3-T,E4)杂交构建F2代、F3代群体及其衍生群体。本试验利用均匀分布在大豆20对染色体上的671对SSR标记,通过父母本(Toyomusume和绥农10号)及其F3代群体(N=141)间具有多态性的158对SSR标记(174对多态性引物中有16对冗余引物)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包括27个连锁群。试验又利用 Illumina SoySNP8k iSelect BeadChip DNA 芯片(7189 对 SNP 引物)对亲本(Toyomusume ×绥农10号)及其F2代群体(N=100)进行基因分型,除去异常和无多态性及冗余的SNP标记,共有1306对多态性SNP标记用于构建遗传连锁图谱。该SNP遗传连锁图谱包括20个连锁群,一一对应大豆的20对染色体,SNP标记的遗传距离和物理位置(Gmax_275_Wm82.a2.v1版本)高度一致,为QTL准确定位奠定了基础。3个始花期QTL(#T_2、qFT_6、qFT_16)都在2张遗传连锁图谱上定位到,在SSR和SNP遗传连锁图谱上还分别定位到qFT_3和qFT_19。对父母本及不同年代不同地点的8个F2代、F3代群体研究表明qFT_6、qFT_19、qFT_16为E1、E3、E9位点。对F4代群体研究表明qFT_2是真实存在调控始花期的微效QTL,到目前为止该位点尚未见报道。对不同年代不同地点的8个F2代和F3代群体及8种类型群体的E1、E3、E9、qFT_2位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环境条件下调控开花效应最大的为E1基因,其次为E9基因。E1、E3、E9基因等位变异不同组合的8种类型群体始花期变异规律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地点皆表现一致,即始花期E1/E3-Mi/e9>E1/e3-T/e9>E1/E3-Mi/E9>E1/e3-T/E9>e1-nl/E3-Mi/e9>e1-nl/e3-T/e9>e1-nl/E3-Mi/E9>e1-nl/e3-T/E9。为研究始花期基因和分枝数之间的关系,对不同年代不同地点的8个F2代和F3代群体及8种类型群体的E1、E3、E9基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枝数和E1基因呈极显着相关;分枝数和E9区域附近的差异位点呈显着连锁;分枝数和E3基因的关系没有达到显着水平。结合该群体始花期受E1、E9基因调控开花影响较大,E3基因调控开花影响较小,在遗传角度上推测开花调控效应较大的基因(E1、E9基因)对分枝数具有"一因多效"性。E1基因是调控开花最重要的基因,因此利用根瘤农杆菌介导法将E1基因转入野生型植株(东农50(e1-as)),并获得2株E1超表达转基因株系(E1#L16和E1#L18)。对E1超表达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植株的分枝数统计分析表明E1超表达转基因株系的分枝数显着多于野生型植株。本试验进一步推测E1基因具有对分枝数的"一因多效"性,但还需要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验证。除分枝数之外,在始花期基因(E1、E3、E9)附近还定位到其他重要农艺性状的QTL。研究表明,E1基因对株高、主茎节数、分枝荚数、分枝粒数作用明显。E3基因对株高、主茎节数、主茎荚数和主茎粒数有一定影响。由于E9基因是提早开花基因,其对株高和主茎节数影响不大。为排除始花期基因对重要农艺性状影响,挑选始花期基因相同(E1、E2、E3、E4和E9基因)且始花期相近的4个大豆品种(超高产大豆品种:沈农12、中黄35、辽豆14;普通大豆品种:辽豆11),通过田间施肥处理和生理试验进一步研究大豆叶片生理与籽粒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鼓粒关键时期超高产大豆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色值显着高于普通大豆品种;在鼓粒期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没有出现"光合午休"的现象,14点后超高产大豆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显着高于普通大豆品种。在R1、R6、R7时期,超高产大豆品种叶片SOD活性均显着高于普通大豆品种,MDA含量均低于普通大豆品种。(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4-17)
霍云龙,王春玉,赵越[10](2016)在《Mu2蛋白亚细胞结构定位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果蝇S2细胞表达FLAG-Mu2蛋白,观察其亚细胞结构定位并纯化鉴定FLAG-Mu2质粒蛋白复合物,为Mu2蛋白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FLAG-Mu2转染果蝇S2细胞后表达FLAG-Mu2融合蛋白,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观察FLAG-Mu2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并通过核浆分离蛋白提取实验观察细胞核提取物中FLAG-Mu2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沉淀技术沉淀FLAG-Mu2复合物,并对其进行纯化及质谱测序以确定蛋白复合物的组分。结果:共聚焦激光显微镜下观察,FLAG-Mu2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核中。核浆分离蛋白提取检测,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40 000,主要存在于细胞核提取物中。纯化FLAG-Mu2蛋白复合物并进行蛋白质质谱分析,FLAG-Mu2复合物中可能含有pif1A、CG31782、mip120、CG31690和G protein-sa60A。结论:FLAG-Mu2蛋白在果蝇S2细胞中主要定位于细胞核,FLAG-Mu2蛋白复合物中有5种可能的蛋白组分。(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相互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已步入深水区,如何帮助深度贫困的地区实实在在地完成脱贫走向小康,便成为了一项事关民生问题的重要议题。同时在建设绿色生态社会的今天,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选择脱贫产业,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又是摆在政策制定者面前的又一道难题。本文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探索边疆深度贫困地区区域功能定位与产业脱贫之间的相互联系,并针对这类地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互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1].申鑫.SPATA1与纤毛内转运蛋白IFT20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精子发生中的表达和定位[D].武汉科技大学.2019
[2].张星民.浅析贫困地区区域功能定位与本区产业选择间的相互关系——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9
[3].沈正赋.宣传与文化的功能定位及其相互关系辨析[J].中国广播.2018
[4].王咏红,申晨.TLR4在Hela细胞有丝分裂中的定位特点及其与微管的相互作用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8
[5].郭涛,石亚伟.Ezrin蛋白与L-periaxin蛋白以“头对头,尾对尾”模式相互作用并影响L-periaxin蛋白在施旺细胞中的定位[C].第八届泛环渤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8
[6].秦前红.我国监察机关的宪法定位以国家机关相互间的关系为中心[J].中外法学.2018
[7].陈超.DNA磷硫酰化修饰的基因组定位及其与DNA甲基化限制—修饰系统间的相互影响[D].武汉大学.2017
[8].彭利红.药物—靶标相互作用预测及其在药物重定位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7
[9].杨光.大豆始花期和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及相互关系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7
[10].霍云龙,王春玉,赵越.Mu2蛋白亚细胞结构定位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