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电化学发光探针,阵列
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覃晓丽,王茗涵,董逸帆,邵元华[1](2018)在《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技术在快速检测心肌梗死标志物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和发展简便、高灵敏、高选择性的分析手段以检测低浓度急性心肌梗死生物标志物是目前临床诊断迫切的需求。电化学发光分析法由于具有稳定性好、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及可控性强等优点,能有效地进行低浓度样品检测。该方法与生物传感技术相结合,有利于实现生物体液等复杂样品中极低含量急性心肌梗死生物标志物的快速检测。本文综述了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技术在快速检测心肌梗死标志物中近5年的进展,介绍了电化学发光探针和共反应物,以及多组分生物传感检测技术等,并对其在心肌梗死标志物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8年09期)
赵堉文,王海霞,别松涛,邵茜,王春华[2](2018)在《基于DNA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的甘草提取液中大肠杆菌快检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建立了一种基于DNA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的甘草提取液中大肠杆菌测试新方法。该研究首先将硫醇基修饰的捕获探针固定在金电极上,之后核酸适配体与捕获探针杂交。当甘草提取液中存在大肠杆菌时,它与适配体结合后,信号探针又与捕获探针结合并在底物中产生电化学信号,运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对甘草提取液中的大肠杆菌进行测试。实验结果显示,该测定方法线性范围为2.7×10~2~2.7×10~8CFU·mL~(-1),最低检出限为50 CFU·m L~(-1),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较好的重现性。在实际样品甘草浸膏的测试中,该方法的测定结果与国标法的计数结果呈现较好的一致性。以上结果显示DNA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可以用于甘草提取液中大肠杆菌测试,为中药制品的快速菌检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赵紫霞,许建,张研,江炎亮,陈强[3](2018)在《基于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的鱼类IHNV病毒检测方法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开发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现场检测新技术,用于鉴定鱼类苗种是否携带IHNV,降低疫病传播风险,实现水产健康养殖管理。基于IHNV基因组序列保守性分析结果,以保守性最高的基质蛋白编码基因(matrix,M)为检测靶序列,设计了6条IHNV特异性扩增引物,对样品RNA进行逆转录等温链置换扩增。在部分引物5’端标记二茂铁分子,使扩增产物带有电化学信号,在部分底物中标记生物素分子,使扩增产物被亲和素修饰的电极表面捕获锚定,基于该原理构建了电化学生物传感体系,通过检测扩增产物的循环伏安信号,判断样品中是否携带IHNV。本方法能够在15 min内完成核酸扩增,且扩增反应在59~65℃的宽松温度区间内均可进行,无需精准控温,对设备和操作要求较低。在扩增温度63℃、信噪比为3的条件下,本方法最低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LoD)为6.2 copies/μL,能够对未表现出感染症状的鲑鳟类鱼苗、鱼卵进行IHNV检测,适用于苗种场、养殖场等生产经营性场所的现场检测,在水产苗种鉴定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顾灿灿[4](2017)在《基于均相电化学的新型生物传感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食品卫生与安全及毒素的检测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目前针对食品真菌毒素检测,迫切需要高灵敏的检测技术,从而保障消费安全。传统的生物传感技术一般需要繁琐的标记过程,且灵敏度较差,本论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非标记均相传感器的优点以及能与目标靶分子特异性结合的核酸适配体的优势发展出了两种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新方法用于检测食品中毒素。主要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非标记均相电化学方法用于来检测黄曲霉毒素B1。该方法旨在以ITO电极表面长链DNA和短链DNA扩散性质的不同和核酸外切酶的性质相结合用于信号转换系统。当黄曲霉毒素B1存在时,其与核酸适配体反应释放的单链被外切酶切割扩散到电极表面,能观察到明显的电化学信号。(2)利用二茂铁和亚甲基蓝为信号指示剂的“信号开启”和“信号关闭”体系,发展了一种新型的在均相溶液中反应的可检测多种毒素的电化学适配体生物传感器。该方法设计了两种与毒素有关的单链DNA通过金硫键自组装固定到金电极表面,当在均相溶液中加入两种毒素时,这种双链结构就会解离,并通过形成毒素与适配体复合物释放出信号指示剂标记的DNA,来产生电化学信号。该方法的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成本低。其检测OTA和AFB1的检测下限分别为:0.04ng/mL、0.01ng/mL。(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7-03-19)
王小兰,郑静,陈琛,汤亚泥,张帆[5](2014)在《基于磁性纳米颗粒和金纳米粒子构建DNA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纳米粒子、茎环DNA和丝网印刷电极(SPCE)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乳腺癌基因的快速、灵敏检测。该传感技术中,探针DNA的两端分别标记了巯基和生物素,巯基用于与金纳米粒子(AuNPs)作用,生物素用于与磁性纳米颗粒(MNPs)表面修饰的链酶亲和素作用以达到富集的目的,之后利用SPCE进行电化学检测。无目标DNA存在时,双标记DNA保持茎环结构,使得生物素分子很难和MNPs上的亲和素接触。一旦加入目标DNA,茎环结构打开,生物素得以与MNPs上的链霉亲和素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的复合物(MNPs-DNA-AuNPs)通过磁性富集到SPCE表面,从而获得AuNPs的电化学信号。该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对单碱基错配有良好的分辨能力,完全互补DNA的检出限为8.0×10-13 mol/L。(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张静[6](2014)在《基于纳米材料的新型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疾病相关的生物大分子的灵敏检测对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易于微型化等特点,在生物大分子检测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传统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存在稳定性差、灵敏度低等缺点,难以满足当前临床医学需求。本论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纳米材料和核酸工具酶的性质,提出了叁种新型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纳米金(AuNPs)的类葡萄糖氧化酶催化活性,提出了一种无标记自催化生长AuNPs作为导电桥梁调控电学信号转换用于特定DNA片段的检测技术。在此方案中,由于自组装在阵列电极绝缘间隙中的AuNPs与单链DNA,双链DNA的作用力不同,致使AuNPs催化活性不同,导致AuNPs生长程度不一样,使得阵列电极电导率的变化也就不同。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技术能实现对DNA的高特异性、高灵敏性检测,响应范围为100pM到1μM,检测限为100pM。(2)根据石墨烯良好的导电性和核酸外切酶III辅助信号放大的性质,发展了一种新型的均相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T4激酶活性测定。在该方法中,T4激酶诱导核酸探针5’末端-OH变为磷酸基团,在连接酶的作用,使两条分离的DNA探针连接起来并与二茂铁标记的发夹探针杂交形成双链。加入核酸外切酶III后,标记在探针上的二茂铁释放到溶液中。置于石墨烯修饰的电极表面,自由的二茂铁不能吸附在石墨烯表面,无电化学信号。没有T4激酶时,二茂铁标记的发夹探针吸附在石墨烯表面,产生电化学信号。该方法实现了对T4PNK的高灵敏检测,检测下限可达0.0001UmL-1。(3)鉴于以上方法的灵敏性,还发展了一种基于石墨烯、核酸内切酶和核酸外切酶III信号放大系统的均相电化学检测甲基化酶活性新方法。在该方法中,在甲基化酶识别特定核酸序列的双链DNA甲基化后,DNA能被核酸内切酶切割形成短片段DNA。短片段DNA能与溶液中二茂铁标记的探针进行杂交。在核酸外切酶III的作用下,二茂铁释放到溶液中。置于石墨烯修饰的电极表面,自由的二茂铁不能吸附在石墨烯表面,无电化学信号。没有甲基化酶时,二茂铁标记的检测探针就能吸附在石墨烯表面,产生电化学信号。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检测下限为0.01UmL-1。(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4-03-10)
樊华军[7](2013)在《基于电化学扫描显微镜的生物传感技术的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1953年Watson和Crick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以来,各学科掀起了DNA研究的热潮,随着分子生物学学科逐步建立,这个热潮直到现在仍然持续高涨。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完成更是标志着生命科学的发展正式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它让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认识疾病以及理解人类的起源与进化。而怎样去研究如此众多的基因在生命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成了全球生命科学的共同课题。所以,建立一种微型化的、快速的、高灵敏度、高通量的检测技术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这些客观需求推动了DNA芯片的诞生和发展。电化学扫描显微镜(SECM)是由Bard于1989年提出的一种具有高空间分辨度的新型扫描探针显微镜。由于其具有“化学灵敏性”,所以不仅可以表征导体和绝缘体的表面形貌,而且可以分辨基底表面的电化学活性,研究固定在基底上的能够产生电活性物质或者本身带有电荷的生物分子和细胞。SECM弥补了其他扫描技术,例如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不能直接提供有关电化学活性信息的不足。此外利用SECM探针和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对基底表面进行微米级的加工,并可延伸至其他方面的应用性研究。本论文将电化学扫描显微镜微加工技术,阵列芯片制作技术以及纳米颗粒信号放大技术相结合,研制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新型DNA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以及DNA芯片阵列,成功的实现了对DNA,免疫球蛋白等目标物的测定。本论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系统的介绍了电化学扫描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以及目前的应用现状。接着重点总结和归纳了SECM在生物体系检测方面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最后阐述了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和研究意义。第二章电化学扫描显微镜生物传感技术平台的构建本章以SECM的探针作为工具,在组装有十二硫醇的金基底上将通过金巯键修饰的十二硫醇局部蚀刻,构建出微米级的生物传感器平台。烷基硫醇可以在金基底的表面形成一层有序的疏水的单分子层,由于正十二硫醇有足够长的碳链,所以几乎在金的表面覆盖上了一层绝缘层。本实验通过在基底和探针之间施加特定的负电位脉冲,使得正对着探针的金基底表面上修饰的正十二硫醇的金巯键断裂,从而完成局部蚀刻。我们通过调节脉冲电位、脉冲圈数以及探针和基底之间的距离可以控制蚀刻范围的大小。为了考察蚀刻的稳定性,我们蚀刻出了E,C,N,U字母的图案。第叁章利用电化学扫描显微镜反馈模式检测金基底上的DNA片段本章在己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平台上组装上修饰有巯基的单链DNA,并且通过反馈模式检测出了组装的单链DNA,确定了我们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平台用来构建DNA传感器的可行性。在反馈模式中,DNA的检测通过带有不同电荷的氧化还原电解质溶液与带负电的DNA磷酸骨架之间的库仑力的作用来实现检测的。带正电的氧化还原电解质溶液能够穿过DNA单分子膜在金基底表面实现正反馈,使得逼近曲线的电流增加。带负电的氧化还原电解质溶液则受到带负电的DNA单分子膜的排斥,不能到达金基底表面实现循环,使得逼近曲线的电流降低,得到负反馈。第四章基于HRP/SiO2纳米颗粒信号放大的电化学扫描显微镜DNA生物传感技术本章在已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平台上组装了一个“叁明治结构”的DNA传感器。叁明治结构的DNA传感器是由固定在金基底上的修饰有巯基的固定探针、修饰有生物素(biotin)的指示探针以及能和这两种探针杂交的目标DNA组成。链酶亲和素(streptavidin)和辣根过氧化酶(HRP)包裹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作为信号指示元件通过生物素和亲和素的相互作用链接到DNA叁明治结构上。在双氧水存在的条件下,溶液中的对苯二酚被固定在DNA传感器上的HRP氧化成苯醌,而产生的苯醌可以在施加有负电位的SECM探针上还原,从而实现DNA的检测。这个检测体系有着良好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检测限达到0.8pM。第五章电化学扫描显微镜DNA芯片阵列生物传感技术本章以已经构建的DNA叁明治结构传感器为基础,构建了DNA芯片阵列,实现了高通量的多种DNA序列的同时检测,检测效果良好。DNA芯片阵列是由纳米机器人点样技术将修饰有氨基的DNA固定探针通过醛胺反应固定到烷基化的玻璃基底表面。本实验在大范围的探针扫描过程中,在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防止了探针表面的钝化,稳定了基底电流,得到了很好的检测效果。我们分别对DNA阵列芯片的选择性,重复性以及灵敏度进行了评估,其检测效果良好,目标DNA的浓度检测范围为10-7-10-12M。这项工作有希望应用于基因组测序。第六章电化学扫描显微镜免疫传感技术本章在玻璃基底表面上直接滴涂固定羊抗人IgG抗体,并且与人IgG以及标记有兔抗人IgG抗体和HRP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之间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形成叁明治结构,成功建立了用于检测人IgG的SECM免疫技术。在此SECM免疫传感器中,SECM探针的检测模式依然是产生/收集模式。在双氧水的存在下,对苯二酚在修饰有HRP的传感器表面被氧化成苯醌,产生的苯醌则被施加有负电位的探针还原检测。本实验实现了人IgG的定量检测,检测限达到10pg/L。效果令人满意。第七章总结与展望本章总结了此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和意义,并对SECM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今后的发展做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8-01)
付志锋,魏伟,李翠芳,王振兴[8](2011)在《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技术在生物药物分析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物及药物分析领域的不断扩展,发展高灵敏度及高选择性的分析手段以解决复杂样品体系中低浓度待测物的分析测试问题是十分迫切的需求.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由于具有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及可控性强等优点,是处理低浓度样品的有效工具.这种方法与免疫传感技术相结合,有利于实现生物体液等复杂样品中极低含量生化物质与药物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检测.本文综述了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技术的发展状况,介绍了近年来在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中出现的新型固相载体、电化学发光探针和共反应物、以及多组分免疫传感技术等,并对其在生物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1年05期)
储海虹[9](2011)在《基于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生物传感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发光或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方法(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是指直接利用电化学反应形成激发态发光体而发光或通过电解产物之间、电解产物与体系中某组分之间进行化学反应产生光辐射而实现分析物测定的发光分析技术,是电化学与化学发光分析相结合的产物。与传统的化学发光分析法相比,ECL分析法不仅具有化学发光分析法的灵敏度高和线性范围宽等优点,而且在许多方面优于化学发光分析,包括如:第一,不稳定的化学试剂和中间体在电极表面定量生成,且迅速进行化学发光反应;第二,电化学反应可以通过改变所施加的电位加以控制,所以可以有选择地控制化学反应而不需要采取额外的分离手段;第叁,电化学氧化能力是连续的,在同一化学条件下可以通过控制电位加以改变电化学氧化能力。本论文在全面总结和论述ECL分析的基本原理、常见ECL体系反应机理以及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等基础上,进行了以下叁方面的研究工作:一、鲁米诺电化学发光体系是基于电化学氧化鲁米诺生成自由基,所生成的自由基不稳定,再进一步被一些氧化剂氧化产生化学发光。虽然ECL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和仪器设备简单等优点,但是在中性、弱碱性介质这样有利于生物分子保持活性的环境中,鲁米诺的ECL发光极弱,传统的鲁米诺ECL应用多在强碱性介质中进行。为保持生物分子的活性,考虑利用合理的措施来有效实现鲁米诺在中性、弱碱性介质环境中的ECL增敏,对其发展和应用都有很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在已经建立的ECL分析体系的基础上,探讨了纳米材料如金溶胶(Au sol)和铂溶胶(Pt sol)、有机分子如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AP)和半胱氨酸(Cysteine)、以及介质体系如微乳液(Microemulsion)和离子液体(Ion Liquid)在中性、弱碱性介质中对鲁米诺ECL的增敏作用,研究中发现ECL信号与增敏剂之间均存在可以被实际应用的确定的定量关系,并探讨了各体系的增敏机理。在此基础上,采用吸附、自组装等手段制备了相关的修饰电极,而且可以有效实现ECL物质鲁米诺的固定化,在成功提高检测灵敏度的前提下,实现微量、痕量生物分子(如维生素C、褪黑素、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的检测。二、在中性或弱碱性介质中,对溶解氧、过氧化氢(H_2O_2)、辣根过氧化氢酶(HRP)/ H_2O_2、黄嘌呤氧化酶(XOD)/次黄嘌呤(Xanthine)、尿酸酶(Uricase)/尿酸(UA)以及谷丙转氨酶(ALT)等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增敏(或猝灭)行为进行了研究,进而对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O_2、H_2O_2及其氧化还原过程中生成的具有更强氧化性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s)对鲁米诺的电化学发光具有显着的增敏效果,促进鲁米诺中间态自由基激发,导致ECL信号增强,在生物反应适合的酸度范围内,对鲁米诺ECL的增敏作用尤其显着,为研究生物ECL传感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辣根过氧化氢酶(HRP)催化H_2O_2的分解,故猝灭H_2O_2增敏的鲁米诺ECL。其他酶催化反应均可在电极表面产生活性氧物质,从而增敏鲁米诺的ECL,并可建立与相关底物浓度间的定量关系。研究中,结合循环伏安(Cyclic Voltammetry, CV)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UV-Vis)法等方法探讨了有关机理。在此基础上,采用能较好保持生物分子活性的固定化方法和材料,将生物活性物质修饰于电极表面,制备了响应性能优良的ECL生物传感器,稳定性好,灵敏度高。将制备的ECL生物传感器应用到一些生物分子(如超氧化物歧化酶、ALT、尿酸等)的检测中,均获得满意的结果。这些ECL生物传感器在保持生物分子活性的前提下,兼具了ECL的高灵敏度以及酶的高选择性,对于相关物质的检测的灵敏度高、检测限低、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叁、DNA是生物体的基本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在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简单、敏感、特异和快速的病源、基因和药物检测方法,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研究了DNA在弱碱性介质中对鲁米诺ECL的猝灭作用,并用循环伏安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等讨论了其猝灭机理。采用金纳米粒子(Au NPs)和碳纳米管(CNTs)的复合纳米材料作为DNA的固定载体,应用鲁米诺的ECL作为对DNA响应的信号输出,制备了一种检测限低,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的DNA生物传感器。对应用ECL技术于不同互补状态的寡聚核苷酸杂交的表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CL技术可以作为一种可靠的免标记表征杂交状态的手段。而药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是认识某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和药物的治疗机制的基础,在阐明DNA结构和功能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中探讨了利用ECL信号研究药物小分子如氯霉素(CAP)对DNA的损伤行为,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为药物小分子损伤DNA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灵敏的检测模型。该研究对开发具有新颖特性的电化学发光探针和传感界面构造的新原理和新方法、以及设计和研制适用于检测蛋白质、基因或小分子药物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可重复使用的电化学发光DNA传感器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1-03-01)
路义霞[10](2010)在《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单碱基突变与蛋白质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效快捷的核酸与蛋白质检测对于环境监测、食品工程、生物医学及临床疾病的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由于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所需仪器简单、成本低等优点,是当前科学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检测方法之一。在核酸和蛋白质检测研究中,利用核酸分子杂交、免疫分析、小分子与蛋白质间的特异性亲和作用提高了检测的选择性。同时用电化学活性物质和纳米材料作为检测标记物,可大大提高检测灵敏度。本文基于此,发展了几种检测核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生物传感技术:(1)建立了一种基于S1核酸酶切割反应,二茂铁作为电活性标记物的电化学生物传感体系,用于单碱基突变的检测(第2章)。首先,对检测探针3’端进行二茂铁标记,并分别与正常型和突变型目标链杂交,形成3’末端不完全互补序列(突出末端)和完全互补序列。接着应用S1酶对双链突出末端的切割作用,使和正常型目标链杂交的检测链上的二茂铁游离,而和突变型目标链杂交的检测链依然保持二茂铁的标记。最后检测链和组装在金电极表面的捕获探针杂交,从电化学信号的强弱实现对单碱基突变的检测。(2)进一步利用核酸酶(核酸外切酶Ⅰ)的切割作用和二茂铁作为电活性物质的信号转换作用,建立一种核酸末端保护分析方法,用于研究小分子和蛋白质的特异性结合作用,进而对相关蛋白质实现有效检测(第3章)。首先,在检测核酸链5’端标记二茂铁,另3’端标记生物素。接着,当链霉亲和素存在时,检测核酸链和链霉亲和素特异性结合,由于空间位阻较大,加入的核酸外切酶不能对该检测链进行切割。最后,检测链在电极上被捕获产生电化学信号。(3)构建了一种基于磷脂修饰多壁碳纳米管MWNTs (PL/MWNTs)作为信号调控物质的电化学免疫传感技术(第4章)。首先,通过非共价键作用在MWNTs表面修饰磷脂分子,用磷脂分子末端的氨基共价交联肿瘤标志物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单克隆抗体(MAb),得到MWNTs/MAb复合物。接着,通过磁分离免疫夹心反应收集该PL/MWNTs复合物。最后,沉积到十八烷基硫醇绝缘膜修饰的电极表面的MWNTs改变了电极表面的性质,产生了电化学信号。技术实现了对PSA的高灵敏、高特异性检测,响应动态范围为5 pg/mL到100 ng/mL,检测限为3 pg/mL,并测定了实际样品。(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0-05-27)
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文建立了一种基于DNA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的甘草提取液中大肠杆菌测试新方法。该研究首先将硫醇基修饰的捕获探针固定在金电极上,之后核酸适配体与捕获探针杂交。当甘草提取液中存在大肠杆菌时,它与适配体结合后,信号探针又与捕获探针结合并在底物中产生电化学信号,运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对甘草提取液中的大肠杆菌进行测试。实验结果显示,该测定方法线性范围为2.7×10~2~2.7×10~8CFU·mL~(-1),最低检出限为50 CFU·m L~(-1),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较好的重现性。在实际样品甘草浸膏的测试中,该方法的测定结果与国标法的计数结果呈现较好的一致性。以上结果显示DNA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可以用于甘草提取液中大肠杆菌测试,为中药制品的快速菌检提供了新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覃晓丽,王茗涵,董逸帆,邵元华.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技术在快速检测心肌梗死标志物中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学.2018
[2].赵堉文,王海霞,别松涛,邵茜,王春华.基于DNA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的甘草提取液中大肠杆菌快检方法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8
[3].赵紫霞,许建,张研,江炎亮,陈强.基于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的鱼类IHNV病毒检测方法构建[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8
[4].顾灿灿.基于均相电化学的新型生物传感技术研究[D].温州大学.2017
[5].王小兰,郑静,陈琛,汤亚泥,张帆.基于磁性纳米颗粒和金纳米粒子构建DNA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J].分析科学学报.2014
[6].张静.基于纳米材料的新型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研究[D].温州大学.2014
[7].樊华军.基于电化学扫描显微镜的生物传感技术的设计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8].付志锋,魏伟,李翠芳,王振兴.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技术在生物药物分析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化学.2011
[9].储海虹.基于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生物传感技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1
[10].路义霞.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单碱基突变与蛋白质的检测[D].湖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