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清水祖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水岩,安溪,物,社会观
清水祖师论文文献综述
罗杨[1](2019)在《山上与山下:从清水祖师巡境仪式看社会的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在福建安溪清水岩的田野调查,围绕清水祖师迎春绕境仪式,考察清水岩所在的蓬莱山与山下平原社会的关系。居于半山的清水岩,一半和山下社会粘合,一半与山上非人世界相连。清水祖师巡境仪式使岩下社会组成特定的地域共同体,形成社会化程度强弱有序的生活节律并实现周期性的更新重生。清水岩又与山顶象征的非人世界相通,通过在山上和山下之间流通的物,为山下社会引入超越性灵力,赋予各种人、物及其代表的共同体以神圣性。清水岩的中间性或双重性,是安溪人对其生活世界的划分和认知。活跃于山岩的士、僧、道被奉为真人,穿行于山上和山下,跨越人间社会和非人世界,融通自然和社会。清水岩呈现的不仅是安溪人的社会观,也是其人观。(本文来源于《社会》期刊2019年04期)
刘益清,张晓斌,吴清远[2](2017)在《文化“出海”,展新魅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茶为媒,擦亮新名片3月,“闽茶海丝行”在法国巴黎举办“佳茗美酒·香溢巴黎”茶酒对话专场活动。作为闽茶的优秀代表品类,安溪华祥苑茶庄园与法国葡萄酒庄的对话成为本场活动的重头戏。从茶瓷之路到茶酒对话,千百年来,安溪以茶为媒,持续沟通中西(本文来源于《福建日报》期刊2017-07-21)
黄文义[3](2017)在《台湾的叁峡清水祖师庙》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北部叁莺地区的开拓是沿着淡水河一路往内陆挺进,从支流大汉溪深入少数民族平埔族群住民的领地,开荒垦地,后来左岸莺歌渐次开垦完成,后到的泉州移民遂渡河前往对岸,由大汉溪、叁角涌溪、横溪等叁溪汇合之叁角形冲积平原上,拓垦成庄,名叁角躅,至日据时代仿大陆长江上游"叁峡"改名为叁峡庄,以示心怀祖国大好河山。(本文来源于《台声》期刊2017年12期)
张小琴[4](2017)在《闽台神庙金身巡游和进香的文化探析——以清水祖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闽台及海上丝绸之路上清水祖师的巡游、进香文化现象为研究个案,采取田野调查法,应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当前两岸关系乃至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走向。研究内容包括清水祖师主庙以及分灵庙宇的巡游、进香活动,闽南清水祖师主、分灵庙走向台湾区域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其中,闽南区域庙宇采取了"交陪"联合方式走向海外;清水祖师在走向海上丝绸之路中,出现了与其他神庙金身"融合共奉"的现象。调查研究台湾区域、海上丝绸之路分灵庙宇回闽主庙开展巡游、进香活动。据此,本研究认为巡游、进香等信仰仪式发挥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积极推进了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促进个体信徒、国家乃至海上丝绸之路等多方"合作共赢"的局面。(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张小琴[5](2015)在《由人到神:民间传说的桥梁作用——以妈祖、吴真人和清水祖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民间所信奉的神灵,很大一部分原先是普通的凡人,由于其所处的社会条件、自然环境及其本身的内在因素,使他们从凡人上升为民间所崇拜、祭祀的神灵。在由人到神的这一转变过程中,民间传说发挥了桥梁作用。从闽南地区的妈祖、吴真人和清水祖师等神化过程,可见民间传说故事的广泛流传与民间信仰的形成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黄海德[6](2014)在《清水祖师与东南亚华人宗教信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岩、宫、庙为名的清水祖师信仰的祭祀场所,广泛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的居住地区,组成了以闽南安溪籍为主并包含有其他中国地域的华人信众的信仰网络。 闽南地区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地区民众的伦理道德、社会生活均产生了长久和深远(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4-04-30)
储红霞[7](2014)在《从神到人,从传说到史实——纪录片《清水祖师》创作随感》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水祖师是一个传奇。他7岁出家,47岁才一举成名。一生没有任何佛学经典传世,却因为治病救人,修桥造路而在死后被尊为神灵。上千年间,清水祖师一直被闽南人视为完美的道德典范,世代顶礼膜拜。族群用无数的神话传说为他编织着光环,而耀眼的光芒,却让更多局外人无法看清他的本来面目。纪录片《清水祖师》就是要完成从神到人,从传说到史实的转换,还原一个相对真实,有血有肉的清水祖师。(本文来源于《中国电视(纪录)》期刊2014年01期)
李松堡[8](2013)在《清水祖师信仰之祭祀礼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水祖师信仰是福建四大民间信仰之一,其传播的主要区域并不局限在福建地区,祖国大陆、台湾地区和东南亚等地区都有清水祖师信仰的踪影,其分炉广泛、信众众多。“神灵观”和祭祀仪式作为民间信仰研究的两大核心内容,其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神、上与下、官方与地方、控制与反控制等关系。本文在以实地考察为基础的前提下,结合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对清水祖师这一闽南地区家喻户晓民间神祇的“神灵观”和祭祀仪式进行描述和分析,主要探讨了清水祖师信仰中以下几个问题:神祇“神灵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神祇、官方、士绅、信众的关系;祭祀仪式过程中闽南宗族制度下发展出来的祭祀轮值制度、“头人”的民间权威、“人神互惠”的特殊关系;庙际网络形成过程中祖庙与分庙的亲缘关系、分炉进香的功能和意义、统治秩序的象征。(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3-03-20)
罗臻辉[9](2013)在《清水祖师信仰的空间传播及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水祖师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其兴起之时,必然不断向外传播、扩散,祖师公庙广泛分布即是信仰传播与扩散的载体与表征。明清以来,清水祖师信仰借助传染扩散、迁移扩散方式,在多重因素的合力下影响遍及海内外。(本文来源于《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吴惠巧[10](2012)在《清水祖师信仰传入台湾之在地化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水祖师是福建安溪人的守护神,祖庙位于福建省安溪县湖内乡的清水岩。从宗教社会学角度切入,以深度访谈法,探讨清水祖师信仰传入台湾后的在地化变迁。研究发现:首先是庙名的转变,台湾清水祖师庙逾80%不以"岩"为名;其次是神格的转变,清水祖师的僧侣形象,在台湾被淡化了,成为民间信仰的神祇之一;再次是神迹的不同,台湾虽无祈雨传说,却流传着落鼻显灵事迹;复次是信仰族群性的流变,清水祖师信仰传入台湾后,与保仪尊王、定光古佛、保生大帝等神祇的祭祀有重迭现象,呈现跨区域及祖籍性的变迁;又次是仪式的差异,台湾祖师庙无固定的祭祀仪式,有些祖师庙同时有道教道士与佛教诵经团,此与福建相异。惟灵验性是两岸清水祖师信仰的共同元素,它是信众崇拜清水祖师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清水祖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茶为媒,擦亮新名片3月,“闽茶海丝行”在法国巴黎举办“佳茗美酒·香溢巴黎”茶酒对话专场活动。作为闽茶的优秀代表品类,安溪华祥苑茶庄园与法国葡萄酒庄的对话成为本场活动的重头戏。从茶瓷之路到茶酒对话,千百年来,安溪以茶为媒,持续沟通中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清水祖师论文参考文献
[1].罗杨.山上与山下:从清水祖师巡境仪式看社会的构成[J].社会.2019
[2].刘益清,张晓斌,吴清远.文化“出海”,展新魅力[N].福建日报.2017
[3].黄文义.台湾的叁峡清水祖师庙[J].台声.2017
[4].张小琴.闽台神庙金身巡游和进香的文化探析——以清水祖师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5].张小琴.由人到神:民间传说的桥梁作用——以妈祖、吴真人和清水祖师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6].黄海德.清水祖师与东南亚华人宗教信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7].储红霞.从神到人,从传说到史实——纪录片《清水祖师》创作随感[J].中国电视(纪录).2014
[8].李松堡.清水祖师信仰之祭祀礼仪研究[D].华侨大学.2013
[9].罗臻辉.清水祖师信仰的空间传播及因素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10].吴惠巧.清水祖师信仰传入台湾之在地化变迁[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